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時候成為第二號經濟大國

什麼時候成為第二號經濟大國

發布時間:2024-11-09 15:33:53

1. 中國GDP總量什麼時候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中國GDP何時能超日美?2007年5月31日,筆者曾在《永川日報》發表了題為《中國GDP何時趕超德日美?》的文章。筆者在文中斷言:「中國GDP2007年超過德國」,這已被筆者言中。筆者在文章中預言:中國GDP5—10年(約在2012—2017年)超過日本,若日本經濟繼續停滯乃至倒退,中國經濟超過日本可能還會提前;中國GDP30年左右(2036年左右)超過美國,若美國經濟受到重大的打擊,則中國經濟可能提前超過美國。現在,我們又來進一步討論一下,中國GDP何時能超日美?筆者預測:1、 中國GDP兩年內超日本我們從《近40年世界主要經濟大國GDP排名》表上可以看出,日本在2001—2008年的8年中,經濟總量僅增長了區區779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不足100億美元,且在2001、2002、2005、2008這4年中,都出現了經濟倒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打擊下,2009年乃至2010年,日本的經濟將會是停滯乃至倒退。而與日本經濟境況恰恰相反的中國,當日本2008年經濟總量比2007年倒退4460億美元時,中國經濟總量則是奇跡般地增長了8520億美元(或10261億美元),中國經濟總量2008年只比日本少了6220億美元(或4479億美元),2009年和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按8%計算,那麼,2009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45597億美元(或47478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49245億美元(或51276億美元)。由是觀之,若2009年日本經濟繼續大幅下滑,中國經濟2009年即可小超日本;若2009年日本經濟小幅下滑(據世行預測,2009年日本經濟總量將下滑2.6%,則經濟總量降為47180億美元),中國經濟將在2010年大超日本。故,中國經濟兩年內超過日本已成定局。2、 中國GDP20年內超美國美國自20世紀初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大國以來,一直穩坐世界經濟大國的頭把交椅。1940年,當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元時,蘇聯只有400億美元左右,德國只有561億美元,日本不足400億美元。從《近40年世界主要經濟大國GDP排名》表可以看出,從1970年起到2008年的近40年中,其GDP增長的絕對值長期穩居第一,中國只有2008年超過了美國。當然,2008年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絕對值大幅超美國的起跑點。美國GDP2008年遠超中國101100億美元(或99359億美元)。自2009年起,若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增長2%左右),中國經濟平均每年能增長8%,平均每年保持4000—5000億美元的絕對值超過美國,中國將在20年左右(2028年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美國經濟總量在20萬億美元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在21萬億美元左右時)超過美國;若美國經濟出現倒退,中國經濟每年保持8%以上的增長,則中國可能還會提前3—5年(2020—2025年左右)超過美國。跟多內容,可以參見這篇文章: http://hi..com/tiangeng/blog/item/bc581ac312a9c83de5dd3bb9.html

2. 中國哪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
2,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拓展資料:
一、中國經濟的現狀
總體穩中向好,表現為如下七個特徵: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66.9%;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35.3%,各項分類指數均有提升,其中網路經濟指數增長最快,對總指數增長的貢獻最大;外貿進出口勢頭良好,增速較快,為全年外貿量穩質升奠定了良好基礎;CPI溫和上漲,PPI仍處高位;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2.6%;房地產投資穩定、房價環比略有上漲。
二、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長時期中高速增長,將呈現如下八大趨勢: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2021年及近期因疫情政策增長較高,未來5-15年維持5.5—6.5%的增速;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基本基調;引領數字革命,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大力發展藍色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防控金融風險,建設結構合理、種類齊全、服務高效、安全穩健的現代服務體系;持續壯大實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逐步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加關注民生福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鄉二元結構大幅度縮減。

3. 簡要說說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是怎麼發展變化的

1945年到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50年代初到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4年到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

50S-70S(黃金時期)

從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獲取了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場;利用西歐各國經濟的聯合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使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持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發展尤為迅速。

特徵: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原因:
(1)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現代化——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以原子彈,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並持續發展.其規模,深度和影響,遠遠超過了前兩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世界經濟向真正現代化前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開拓了許多新產業.高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命的中心在美國.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利於發展高新科技產業.
①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私人壟斷組織與資產階段國家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它產生於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
②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結束大危機以不同形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特別是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國家大力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的投入,占據國家基礎經濟部門或開發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強政府對經濟宏觀管理,推行國有化政策,拓展世界市場,進行一些社會改革,適當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⑶ 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存加深以及協調加強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
⑷ 國內外環境穩定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向世界各地輸出資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外部的條件。

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經濟高速發展的典型是西歐,日本和美國.
西歐——二戰後,西歐國家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計劃的援助,到50年代初,工業生產大體都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其後,便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了.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尤為迅速,60年代初躍居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強合作.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這是一個區域集團性的經濟和貿易實體,聯邦德國起主導作用,也有利於各成員國經濟的發展.它在國際市場上和政治舞台上發揮了越來越重要作用,成為能與美,蘇抗衡的力量.
日本——飛速發展.60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且發展勢頭不衰.
美國——二戰的"暴發戶",二戰經濟穩定高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70年代以來,不斷受到日本和"歐共體"的挑戰.

-------------------------------------------------

70S-80S(滯脹時期 )

從1973年起,在石油危機沖擊下,發達國家結束了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進入了經濟「滯脹」時期。

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可以相對緩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如前所說70年代中期那次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結束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了"滯脹"階段."滯"是經濟發展緩慢,甚至生產停滯;"脹"是通貨膨脹.兩者並存,互相交織.這就是"滯脹"的主要特徵.這兩種情況下,要刺激經濟增長,就要冒通貨膨脹的危險;要抑制通貨膨脹,就要冒加劇經濟衰退的危險。因此,刺激經濟增長政策與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是互相矛盾的,資產階級政府的經濟政策擺來擺去,動搖不定,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失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作用的減弱.

1,原因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促進生產的作用日益削弱
②經濟危機(原因: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競爭;第三世界的矛盾——石油提價是直接的)

2,特徵: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
3,應對措施:政府調整政策,減少干預;出售部分國有企業;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逐漸扭轉經濟頹勢。

-----------------------------------------

80S-90s(復甦時期)

80年代發達國家先後走出了「滯脹」。

(3)原因:
①重要原因是國家改革採取了降低稅率;②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措施。
(4)特徵:
①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②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顯著降低。(看小字內容人均收入;生產總值;國債發行量)

-------------------------

·經濟周期的階段性差別不明顯

戰前,經濟周期一般依次經歷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四個階段,各個階段特徵鮮明。戰後,經濟周期不再明顯地表現為四個階段,周期各階段特徵模糊。如在有的周期中,生產一停止下降即轉向回升,蕭榮和復甦階段的界限不很明顯;而有的周期中,蕭條階段則持續很長時間,復甦和高漲階段明顯淡化。

·周期的同期性與非同期性相互交替

從1847年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到二戰以前,主要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幾乎同時發生,具有明顯的同期性。戰後50-60年代,各國的周期進程不同步,存在著比較明顯的非同期性。但70-80 年代,西方各國的經濟危機,又基本上是同步的,如1974-1975年和1979-1982年危機。進入90年代,各國經濟周期再次呈現出非同步現象。美國於1990年年7月進入經濟衰退,並於1991年3月走出衰退。在此期間,其他西方國家正處於復甦和高漲階段,當美國經濟於1992年進入復甦階段後,其他西方國家則進入危機階段。

(2)90年代以來的特點

·經濟危機期間經濟下降幅度較小

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戰後危機程度最輕的一次危機。1990年進入危機階段,雖然下半年出現了負增長,但全年經濟仍增長0.8%。1991年出現了負增長,也只有-l.2%。當年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僅為1.8%,僅相當於戰後最嚴重的1973-1975年危機的12%。英國1991年經濟增長為-2.2%。加拿大1990年為-0.5%,1991年為-1.5%。其它國家在發生危機的年份中年經濟增長或者只有輕微下降,或者沒有出現負增長。

·生產過剩危機和金融危機交織並發
在90年代初各國相繼發生經濟危機期間,金融領域的混亂與動盪加劇。主要國家貨幣的比價大起大落。歐洲貨幣體系自1992年起多次陷入混亂狀態。各國股市劇烈動盪。銀行頻頻倒閉。在1973年-1975年危機中,美國銀行倒閉30多家,列為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僅100多家。1980年-1982年危機中,倒閉40多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增加到345家。而1990年一1991年危機中,銀行倒閉305家,有嚴重問題的銀行多達1000多家。

·經濟復甦階段較長

在90年代危機之後,西方各國一般都經歷了一個緩慢的復甦階段。例如,美國戰後歷次危機過後第一年經濟回升速度平均達6%左右,而1991年3月美國經濟轉入復甦後,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出現下跌。1992年經濟增長率只有1.9%,1993年也不到3%。1994年以後,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加快,但西方其他國家的復甦仍較緩慢。歐盟各國1994年經濟增長率為2.7%。日本經濟自1993年年底走出危機後,復甦過程一直疲乏無力。1994年經濟增長速度只有0.6%。直到2001年,日本經濟仍沒有出現實質性的好轉。

4. 中國經濟排名

有報告說,到2020年,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將向亞洲傾斜,特別是向中國傾斜,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誇耀說,中國經濟將在15年內超過英國,在30年內趕上美國。這一預測就像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一樣,都未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中國經濟也因之滑到了崩潰的邊緣。

然而時隔半個世紀的今天,許多經濟學家卻認為,中國經濟趕上美國已不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了。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估計達到9.2%,而過去25年中該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是9%,因此中國經濟看起來總有一天會超過美國,因為過去25年中美國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是3%左右。

無法對中國的經濟規模何時躍居世界首位做出准確的預測;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率以及匯率變動等因素作何預估。《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個月訪問了一批經濟學家,要求他們預測一下中國經濟何時會趕上美國(如果真有這一天的話),這些經濟學家們作出了大相徑庭的回答。一些人說這種情況「永遠不會出現」,還有一些人甚至不願費力去考慮這個問題,但多數經濟學家表示,中國經濟將在未來20至40年內超過美國。

唐納德•斯特拉斯漢姆(Donald Straszheim)是一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他是洛杉磯一家顧問公司Straszheim Global Advisers LLC的負責人。斯特拉斯漢姆說,如果你對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長進行一項調查,問他們「什麼是將改變世界的單一因素」,那答案將會是中國。斯特拉斯漢姆預測說,中國經濟將在15年內超過美國。

不能單從學術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進程,因為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還有可能動搖目前為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將使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大發言權。而目前實行匯率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將與日圓和歐元一道成為可全球交易的貨幣,從而進一步動搖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由於有了巨大的經濟後盾,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將進一步壯大,而過去15 年中的大多數年頭,中國國防預算的年增長率都達到了兩位數。

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已經對此表達了關注。其下屬研究單位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上個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的崛起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堪與上個世紀的美國及19世紀的德國相提並論。這份報告說,到2020年,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將向亞洲傾斜,特別是向中國傾斜,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當然,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會斷送中國這一美好前程。該國正被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所困擾,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環境嚴重惡化,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有可能引發廣泛的社會動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要維持一個能實現長期增長的市場經濟體制,就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卻興趣闕如。

那些對中國經濟實力作出更樂觀預期的人依據的並不僅僅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前景。比如說,如果人民幣今後升值,那麼中國的經濟規模相應地也會進一步擴大。另一個衡量指標是購買力平價,即對各國貨幣間的匯率作出相應調整,以反映不同國家間商品和服務的相對成本。由於勞動力成本低廉,因此中國許多服務的成本都非常低,人們的實際購買力也就相應提高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以購買力平價作為衡量標准得出的計算結果是,中國經濟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僅次於美國,但如果將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成美元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僅排名第六,領先於義大利和加拿大。

不管採用哪種計算模式,這些更樂觀的預測者都表示,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已經在形成之中。中國現在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中國已試圖利用其巨大消費市場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影響無線應用和無線通訊方面全球技術標準的制定,就像微軟(Microsoft)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由於在美國居主導地位因而成了全球標准一樣。

中國在這方面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Fisher學院的歐迪德•先卡(Oded Shenkar)說,這是規模效應使然。先卡在其最近出版的著作《中國世紀》中預測說,中國將在2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他是在用相對購買力因素進行調整後得出這一預測的。與許多經濟學家一樣,先卡也認為政府的統計數據低估了中國經濟的實際規模,中國經濟有可能被低估了五分之一之多。

先卡說,中國巨大的市場年復一年將更加龐大這一前景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資湧入中國,去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超過了600億美元,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他說,投資增加得越多中國經濟增長得就越快。

經濟如此長時間地維持強勁增長還是不乏先例的。如果像高盛(Goldman Sachs)在其2003年的研究報告中預測的那樣,中國經濟在2039年超過美國,那麼中國實現這一超越將歷時約65年。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花了約100年,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花了30年的時間。

經濟學家們說,美國和日本在其經濟排名上升階段所具有的許多優勢中國也都具備。像美國一樣,中國也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從而可以有效拉動內部需求;像日本一樣,中國也有一支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力大軍,以及幣值被低估的貨幣,同時還有可方便獲得的資本和技術,在這方面海外投資者是主要供應方。

中國還有曾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歷史,從公元1000年左右開始的700年中,中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經濟史專家鄧剛(Kent Deng)說,就像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得益於資本和技術的轉移一樣,早稻的推廣以及玉米和甘薯等美洲原產作物的引進幫助古代中國充分滿足了食物供應需要,從而得以發展起主導了全球貿易的陶瓷和絲綢工業。歷史學家們說,到1730年時,中國的製成品產量還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國目前在全球製造業中所佔的份額約為12%。

但歷史上也不乏中國經濟發展的反面教訓。盡管中國的經濟規模曾經長期獨步全球,但它還是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的西歐國家和美國所超過,其部分原因就在於,中國未能形成一套科學研究體系,也未找到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商業成果的方法。而這些問題在當今中國的企業和政府機構仍廣泛存在,中國的研發支出目前仍落後於發達國家。

即使中國的經濟繼續強勁增長並最終在規模上超過美國,但中國的普通百姓仍無法過上富裕的生活。高盛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40時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看來,中國屆時榮登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寶座的重要意義也就要多少打些折扣了。《華爾街日報》

世行:中國GDP全球排名第四 人均GDP排第128位

昨天,世界銀行公布了其計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GDP總量,超過義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世界銀行每年公布一次全球主要國家的GDP情況,因為各國政府提供的公開數據、世界銀行的排名成為各國了解本國經濟情況的重要參考。

最新排名中統計了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美國依然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12.455萬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遠超位居第二的日本,後者僅4.505萬億美元,德國位居全球第三,中國緊隨其後。與2004年相比,除了中國前進一位,巴西也頂替印度排名第十位。2004年,中國全球排名第七,在義大利、法國和英國之後。2005年中國9.9%的GDP增長率,遠超英國的1.8%,最終中國GDP2.229萬億美元的總量,超過英國的2.192萬億美元。

事實上,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國內GDP時,已預測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此次是首次有權威數據證實這一預測。

不過,在更能體現百姓貧富情況的人均GDP方面,中國人均GDP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這一排名與去年沒有大的變化。

-鏈接·全球前十位(單位:美元)

美國(12.455萬億)、日本(4.505萬億)、德國(2.781萬億)、中國(2.229萬億)、英國(2.192萬億)、法國(2.110萬億)、義大利(1.723萬億)、西班牙(1.123萬億)、加拿大(1.115萬億)、巴西(0.794萬億)。

5. 日本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但此時的統計不包括蘇聯。到了1987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蘇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被中國超越,退居第三。

閱讀全文

與什麼時候成為第二號經濟大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驚險和刺激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666
中國最幸福的養老院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287
徵信報告婚姻狀況怎麼顯示 瀏覽:668
事業編面試成績出來了如何算概率 瀏覽:615
唐朝經濟的發展表現有哪些 瀏覽:637
大化改新經濟方面有哪些內容 瀏覽:491
幸福狐狸至尊款和經典款哪個好穿 瀏覽:417
劉邦與呂後是什麼樣的婚姻 瀏覽:925
優健康怎麼使用 瀏覽:371
為什麼收獲了愛情不再想抽煙了 瀏覽:447
事業編考試的時候什麼時候燒香 瀏覽:927
2021紀委監委事業編人員怎麼改革 瀏覽:116
單人自駕游什麼車經濟實惠又方便 瀏覽:574
幸福有多少美元 瀏覽:991
美女巨人吃小人入胃怎麼玩的 瀏覽:133
商家如何學會經濟學 瀏覽:319
你微笑時很美女主玩的什麼英雄 瀏覽:575
為什麼夢總是夢見幸福溫馨 瀏覽:396
哪個地方美女有氣質 瀏覽:719
遇到不出示健康碼的人怎麼辦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