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危機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和【金融危機對物價的影響】
一、更多企業會倒閉。特別是一些外貿企業,受國外金融危機影響,出口虧損,當企業資不抵債的時候,就會倒閉,而企業倒閉自然會殃及百姓。
二、企業再掀裁員潮。企業生意難做,就會想辦法壓縮成本,減少生產,就會在裁減員工上打主意,而一個家庭如果有一位成員被裁員,就會影響到家庭生活。
三、工作越來越難找。企業都在倒閉,在裁員,哪裡還會想到增加新員工啊?所以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會更難,不行的話就到農村去種地吧!
四、工資別想再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加薪會逐漸變成很難的事情,你的工資收入可能會降低,獎金會越來越少甚至想都別想了。所以你如果是靠工資的消費人群那就要注意減少開支了。
五、百業蕭條錢是寶。包括投資,消費,貿易都會變冷。人們會越來越重視現金。現金會越來越珍貴,錢會越來越覺得是錢了。
六、商品價格會下調。許多商品之前一直瘋漲,僅上半年,關系民生的食品類就上漲了30~75%。而隨著「錢緊」,需求減少,各類商品價格會下降,想買房子的別急,有人估計國內的房子價格會在未來一到三年左右的時間會跌去50%。
七、捂緊錢袋別「燒包」。即使你是有錢人,即使你是大款,也別再「燒包」了,別再「鬥富」了,別再「瀟灑」了,還是把好日子當作苦日子過得好!
八、「量入為出」為上招。一個「美國老太」和一個「中國老太」的故事幾乎是盡人皆知。媒體的渲染和引導,讓不少中國百姓尤其是年輕一代,十分羨慕美國人「瀟灑一揮」的消費模式,貸款消費、提前消費的觀念幾乎深入人心,「卡奴」、「房奴」、「車奴」大量涌現。現在是這些「奴隸」們反省的時候了!
九、股市別想輕松解套。股市大量縮水,曾經想到股市上淘金的希望破滅了,連機構都叫苦不迭,咱們這些散戶還有什麼盼頭?只當是把這些投入到股市上的錢支持國家建設了吧!
十、窮人日子最難熬。中國尚有許多的窮人,在這場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本來捉襟見肘的日子就更難熬了,好在大家過去都有過苦日子的經歷,好在現在的政府會關心弱勢群體,因此挺一挺也就過去了。
正規點吧:
(一)就業、收入顯受影響
勞動力需求減少是經濟危機的一個直接後果,勞動力市場的調整一方面體現在勞動就業者數量的調整,另一方面體現在勞動工資的調整。據相關研究,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的失業率由1997年7月的2%升至1999年4月的8%;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與工資水平大幅下降相伴的是,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工資水平較低的非正式部門就業。朝陽區專題調查結果顯示,78%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對自己及家人就業和收入有影響,其中13%的受訪者認為影響很大,36%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影響。
危機對就業、收入的影響有多方面的表現,調查顯示,43%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其心理壓力增大;33%的受訪者表示找工作的難度加大;26%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年終獎金降低。
(二)收入預期較為保守
經濟的放緩在讓居民倍感生活工作壓力的同時,也使居民對收入的預期變得相對保守。調查顯示,對於2008年家庭收入的預期,46%的受訪者認為收入將持平,17%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的家庭收入將比2007年有所減少;只有37%的受訪者認為2008年自己家庭收入會比2007年增加。
三、謹慎消費,預期不確定性大
(一)消費多謹慎,儲蓄意願強
居民消費的形成和變動主要是消費者根據自身的經濟收入和消費偏好自主選擇的結果。在當前形勢下,採取謹慎的消費策略是城市居民家庭應對危機的普遍做法。調查顯示,對於目前商場超市較多的促銷活動,82%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因為促銷活動調整日常開支,其中,52%的受訪者表示考慮到經濟不景氣還會適當節省開支減少消費。僅有18%的受訪者表示商品便宜了應該趁機多買點兒。
與謹慎消費相對的是居民儲蓄意願的增強。84%的受訪者表示在當前形勢下會選擇把錢放在銀行里;只有8%的受訪者表示會把錢取出來進行消費。此外,居民的投資意願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僅有8%的受訪者表示會把錢取出來進行其他投資。
(二)消費預期不確定性大
由於未來經濟情況在短期內不明朗,居民對未來的消費預期不確定性較大。調查顯示,40%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準自己家庭2009年的預期消費將如何變化,21%受訪者預期其2009年的消費將比2008年增加,21%的受訪者預期來年消費不變;18%的受訪者預期來年消費將減少。
在影響預期消費的諸多原因中,物價較高,醫療、養老、子女教育壓力大,以及攢錢以備不時之需是最主要的三類因素。此外,預期收入降低、購房壓力大也是影響城市居民家庭預期消費的重要原因。
(三)縮減開支,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首當其沖
居民消費結構在經濟危機下也發生變動。調查顯示,35%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縮減開支,首先會減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娛樂服務、衣著、其他商品及服務支出也成為許多受訪者首先縮減開支的項目。
四)住房政策性調整力度加大,購房需求仍有待釋放
針對當前經濟現狀和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國家相繼出台了諸多相關政策措施,例如對房貸利率和相關交易稅費進行調整,北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購房需求,引導房地產市場步入的良性的發展軌道。對於政策調整是否會刺激購房需求,大部分受訪者持較為保守的觀點。調查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上述房地產政策和房價的調整不會刺激購房需求;39%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是否會刺激購房需求;僅有27%的受訪者認為政策和市場的變化會刺激購房需求。(看別人的哈)
二
至於解決辦法,這就難說了,至少目前國際上的許多辦法都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中國最近推出的四萬億救市計劃應該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辦法吧。金融危機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業,現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已經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決內需問題了。至於具體措施你就看看四萬億救市用在哪些方面吧。
❷ 金融危機對百姓的影響是什麼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❸ 金融危機中那麼多的錢都去哪兒呀
錢到哪去了?
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已經越來越明顯了。但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假設全世界的鈔票是N萬億美元,在沒有人為燒毀減少的情況下,流通體系的錢本來應該是不變的,現在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錢少了呢?幾年前的活躍的流動性泛濫哪裡去了呢?簡言之,錢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看不到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辦。我們看看中國各大超市裡的國產奶粉就知道了。原來年銷售收入600億的國產奶粉一夜之間成為滯銷品,商家同樣會問:每年都產那麼多嬰兒,消費量理應保持合理水平,老百姓手裡的鈔票也並沒有減少,但購買力哪裡去了呢?
購買力被消滅了。按照衛生部昨天的數據,截至10月8日,全國住院和出院的結石嬰兒合計達到46810名。而此前的9月21日,住院人數是14471名,當時診出的結石嬰兒合計54436人。也就是說,被檢出者住院的比例只有26.58%。由此去推斷,則全國檢測出的結石嬰兒數量是多少,就清楚了。再按照較早前的一個數據,去醫院就診的嬰兒數量則超過200萬。這些去檢測的孩子的父母,還會不會再去買國產奶粉呢?答案是明確的。所以,國產奶粉因為傷透了人們的心,很多購買力就這樣憑空消滅了。
全球的金錢也是如此。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體系中,錢都是流動的,從甲流到乙,再從乙流到丙,如此循環不已。如果經濟體系不出問題,這個循環是不會停止的,金錢也就顯得比較充沛。
但是,如果進入了財富消滅周期,越來越多的人飽嘗財富消滅之苦,則金錢的流動很快被恐慌的預期所阻滯。手裡有錢的人停止了投資、降低了消費,而把鈔票緊緊地捂在口袋裡,於是,社會上的金錢就顯得格外少了。
當然,這裡面還有兩個例外,就是中國和美國的情況。
對美國而言,由於金融市場發達,金融創新水平高,他們利用有限的金錢創造了無數的超前消費,造成了經濟的虛假繁榮,結果一夜之間,突然發現錢少了。舉例來說,湯姆是一個窮光蛋,沒有一分錢收入。但銀行卻勸說他貸款購買了一套價值20萬美元的房子。當房價漲到25萬美元的時候,又貸款給湯姆5萬美元,讓湯姆去充分享受有車有卡的生活。湯姆也就如願以償地做了一回富人。忽然有一天,房價跌到15萬美元了,湯姆還不起銀行的貸款,於是搬出房屋,還給銀行,自己繼續去大街流浪。
這樣一個循環過程,窮人的湯姆是當之無愧的贏家,享受了一段美好時光。還有誰是贏家呢?賣房子的地產商、賣車的製造商和賣消費品的生產商。他們都通過銀行獲得了自己銷售的款項,利潤做到了賬面上,分給了股東、拿去重新做了投資。誰是輸家呢?銀行和投資銀行。銀行本來以為可以年年收回貸款,年年有錢賺。現在突然發現自己才是冤大頭,把資產拍賣後將損失15萬美元。有的精明的銀行,把貸款證券化、賣給了投資銀行,還有的投資銀行把證券資產再一次證券化,都是為了迴避風險。但不管怎麼說,銀行和投資銀行體系互相消化,這15萬美元損失被大夥兒分攤了。
一個小湯姆,就造成了15萬美元的損失。如果是1000萬美國人呢?那就意味著1.5萬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損失,被各個銀行和投資銀行機構分攤了。所以,他們面臨兩種窘境。其一是賬面資產出現虧損,有的因此破產;其次是嚇傻了,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地貸款出去了。於是,社會流動性驟然降低。
但是,有的銀行和投資銀行機構,在前期證券化的過程中,把許多還沒有實現的收益利潤化做到報表上去了,而且給股東發了紅利,給職工發了福利。現在要連底兜,重新算賬,則潛在損失將超過1.5萬億美元。
有人說,前期賣房子、賣車、賣消費品的人,拿到了錢,應該繼續去投資、消費什麼的,錢不是還沒有減少嗎?沒錯。這些人被賺錢的喜悅所鼓舞,所以會繼續去投資,他們從中國進口消費品,從本地購進建設品,然後繼續生產和消費。但是,湯姆先生變成窮光蛋了,那25萬的資產賣不出去了,變成產品積壓在他們手上了。當這種事情愈演愈烈的時候,生產商開始停止向銀行貸款,生產的節奏下降了,經濟開始出現危機。
且慢,這些生產者有問題,但他們購買原料所花的錢呢?持有那些錢的人應該還是有購買力呀?不錯,如果是體內循環,在美國本土內,錢就還是美國的錢,縮小的購買力也還是購買力。但過去幾十年,美國的金融創新讓美國人民今日花明日乃至後日的錢,大量透支未來也許不存在的錢來消費。這些錢,構成了美國對世界的債務。比如,中國持有美國5000億美元以上的債務,這筆錢,是美國的欠賬,將來要還的。又如,美國長期對中國保持貿易逆差,實際上就是美國本土的錢大量流入了中國人的口袋。
因此,就本質來說,美國的經濟模式,是中國和其它地區的人們,借錢給美國,讓美國來購買中國的商品。一方面他們的錢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外流之後還有欠賬。這種效應累計到一定階段後,勢必形成拐點。2007年,這個拐點形成了,美國的錢突然就少了。
為了擴大貨幣供給,美國其實可以不斷地印刷鈔票。但美國人還是「負責任」的,他們的印鈔速度並沒有過於離譜,否則,美元還會大幅度貶值。假設美國要全面賴帳,是可以讓印鈔機開足馬力印鈔票的。但那樣會導致政府危機和國家惡性通脹,美國人要有所顧慮。
既然沒有辦法不斷印鈔票,就還有一個辦法,繼續借錢。美國最近的9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其實就是一個借錢救市的措施。一方面向國內人借,一方面繼續向中國借。如果中國因為台灣問題而拒絕,美國人就會傻眼了。所以,至少就目前來看,美國的經濟基本面還不會有實質改善。美國的消費和投資仍然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這也是救市措施之後股市反而繼續下跌的主要原因。
那麼,中國的情況呢?我們賣給美國人那麼多東西,我們的錢應該很多才是啊,為什麼國內也覺得錢少了呢?國內錢少了,有三種情況:
首先,央行的存款准備金率的提高,使得超過7萬億貨幣積聚在央行手裡,民間的錢自然就少了。如果這些錢逐漸釋放出來,國內的資金壓力會得到緩解。
其次,2006-2007年的資產泡沫,使得大量財富損耗在房地產和股市上,大大縮減了資金實力。一些大款、大腕,在股市和房市賺了一筆又一筆錢,最後傾囊而出,押寶地產和股市,結果全線套牢,損失過半。對於這些人來說,其財富縮水,購買力大大下降。
最後,上述耗損的金錢大多流入了國庫,通過外匯儲備和其它方式沉澱下來。由於我國經濟的主體是國有經濟,而國有經濟控制的命脈又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資源類產業,比如礦山、石油、通訊等,由此形成的大量財富被國家所控制。民間和企業支付的大量稅費也進入了國庫。國庫內,又消耗了大量外匯儲備占款。這些外匯儲備,通過購買美元債券等方式借給了美國人等。所以,國內的資金就顯得緊張了。
上述的「其它方式」主要包括財政支出中的公務資金與福利和腐敗所得。公務人員收入比較高,但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比較低,大量財富積累下來,他們的投資意願也並不強烈。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會活動中的腐敗行為始終存在,官員腐敗所得往往不敢於消費,很多以現金方式沉澱下來,幾乎與社會經濟隔絕。
這樣就形成了中國的資金損耗路線圖:窮人消費能力有限,錢大多存起來,被央行以准備金等形式凍結,這影響了消費;富人投資損失巨大,資金損耗嚴重,官人投資意願不足,守財奴心態上升,這影響了投資;我們以前大量借錢給美國人,讓他們提前消費,現在他們出問題了,消費不起了,我們的外匯收入下降了,這影響了出口。於是,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同時受制約。這是中國的現狀。
由此可見,從全世界的范圍來說,我們可以說,錢的總量沒有變,但富人投資屢屢損失,使得他們的投資意願受挫,寧可當守財奴也不願意投資了。窮人以前超額消費,現在又變成窮光蛋,在物價上漲因素影響下,他們不願意擴大消費了。國際經濟陷入困境,導致全球進出口進程放慢,影響力全球鈔票的印刷速度。腐敗所得的上升、灰色經濟的擴大、官方儲備的增加,都使得很多現金被相對凍結,市場資金不足。所以,錢看起來是越來越少了。
過去20年乃至過去60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發達,所以,往往是一國經濟出問題,他國可以彌補。比如,20多年前,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但美國經濟補足。10多年前,亞洲和拉美金融危機,但中國經濟補足。而這一次,是美國、歐盟、日本這些巨無霸一起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的速度突然被阻滯,中國自身也面臨嚴重不足。這種狀況,60年來所僅見。如何走出困境,需要全球智囊一起動腦子,而這個難度,顯然是比較大的。
未來如何喚回消費者的信心?如何喚回投資者的信心?如何在某一個國家率先走出困境來逐漸波及世界?這些話題,都值得好好琢磨。而在目前的情況下,最健康、最有潛力、最有能力率先發展起來的,也就只有中國。而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困局如何破解,才真的是需要大智慧了。
http://..com/question/7497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