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論文:5000字左右,關於中小企業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具體寫應對措施。
摘要: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我們從這次危機中看到了一些問題,也意識到這次危機的規模和程度相當大。因此,我們有必要採取措施直面這次危機,使我國中小企業能夠安然渡過這次危機。
關鍵詞:中小企業;經濟危機;措施與建議;現金為王;市場營銷
眾所周知,由於受美國的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的「珠三角」地帶,已經出現很多企業倒閉,仍在繼續生產的企業也舉步維艱。長三角地帶由於經濟發展時間較長,經濟結構更為穩定,受損程度較小,但是前景也不容樂觀。據浙江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的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1季度,浙江省虧損企業1.73萬家,比去年同期增加0.5萬家,虧損面和虧損率分別為30.0%和30.4%,比去年同期擴大7.7和12.0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也一改前幾年火爆的景象,從2008年開始,房地產行業迅速蕭條,大量商品房無人問津,房價大幅下調、打折銷售的情景比比皆是。同時,今年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嚴峻。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許多企業不得不謀求良策,採取諸如裁員、減薪、抱團取暖等措施來渡過危機。由此可見,盡管中國暫時不會出現美國這樣的金融危機,但是出現經濟危機是絕對的。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美國的次級信貸危機導致的不僅僅是一國的經濟危機,而是具有多米諾骨牌性質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而且,此次危機由於波及者眾,規模也相當大,那麼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採取何種措施來應對呢?
一、企業積極應對危機,首先要把經營的目標定在保現金流上
也就是說,企業的現金不能斷,在經營上每時每刻要平衡現金流。在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中,中小企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目前,在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比較明顯的問題,是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問題,資金比較緊張。目前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好轉的跡象,企業經營的風險系數很高,資金鏈斷裂對其沖擊也很大。一個企業如果之前基礎穩固,資產負債率低,此刻就能度過難關,如果基礎不穩,期望依靠大量貸款來維持企業運行,一旦銀行開始收緊銀根、提高放貸門檻,企業的資金來源沒了,就很難抵過這一輪的風暴了。任何時候,銀行貸款的作用僅僅是錦上添花,最根本的仍是要控制企業的負債率維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保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企業遇到困境可採取減產、停產等措施,等待金融環境好轉。短期內減產、停產並不代表企業垮了,反而可以避免虧損的風險。總之,就是要守,不可輕舉妄動,注重風險管理,隨時隨地保持著最低的負債比例,隨時隨地保持著最高的現金流,雖然公司的發展會受到限制,可是無所謂,因為只有保守經營穩健經營才可以幫助你渡過危機,這就是保守經營的實際。
二、其次就是降低產品成本比例
企業成本費用的差異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原材料漲價、市場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壓力下,低廉的產品價格往往成為企業的看家法寶。如何做到低廉的價格的呢?答案是:低成本的運行。成本控制按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部分:產品投產前的控制、製造過程中的控制和流通過程中的控制。對於製造型企業來說,控制產品成本是重中之重。例如,某電器生產廠家,原來生產一台微波爐大概需要100個螺絲,改進後需要20個,採用卡槽式設計後徹底省去了螺絲,這樣一來不但省去了這部分費用,同時也減少了勞動的強度和出錯率。設計的好,可以從直接工資、直接材料、其它直接費用、間接工資、間接材料、其它間接費用多方面來節省費用。控製成本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在物資采購環節貨比三家,選擇與信譽好、產品好、實力強的供應商合作;原先領導出去坐頭等艙,現在改坐經濟艙,這可以起到控製成本的示範效應;某些耗電量大的生產製造企業也可以考慮晚上開車白天休息,用成本低廉的谷電生產來節約電力成本。流通過程中注意避免因不顧成本地採取種種促銷手段,導致抵消了利潤增量的現象。
三、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高科技含量,適應市場需求
當前,我國市場供給呈現相對過剩,加之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少企業產品銷售不暢,庫存增加,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目前我國市場格局出現了明顯變化,買方市場已經基本形成,在許多領域出現的產品的生產能力供大於求的經濟現象。有必要指出,我國現階段的買方市場,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在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及行業發展不平衡,國際競爭國內化程度加劇,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加深的情況下形成的買方市場。在這一形勢下,市場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
第一,需求的主導性突出,它不僅決定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而且決定產品價位的高低,市場半徑的大小。
第二,需求的多樣性明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由單一性向多元化轉變,由趨同性向多樣性轉變,由低層次向多層次轉變,不僅需求數量要得到滿足,而且需求質量也要滿意;不僅希望價格適中,而且希望美觀實用;不僅需要實物消費,而且需要售後服務,消費者對產品更為苛求。
第三,需求的選擇性增強。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產品來源的渠道增多,產品消費的替代性增強,消費行為更加理性;買不買、買什麼,買多少,都由用戶自主決定,需求的選擇性十分突出。總之,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需求復雜多變,市場機製作用更為顯著,市場約束愈益強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已成為現實。對此,企業要准確把握市場需求變化,正確把握企業的經營方向,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高科技含量。
四、加大企業營銷力度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營銷是企業將產品與經營成果最終轉化為社會成果與社會價值的基本手段,是爭取客戶贏得市場的必要方式。企業求生存,爭發展,集中表現為爭用戶,爭訂單。由於長期受傳統體制的影響,不少企業營銷觀念陳舊,營銷方式單一,營銷隊伍建設滯後,嚴重製約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營銷工作,切實把營銷作為生產經營的首要工作來抓。
1.轉變營銷觀念
要從傳統體制下把生產擺在第一位向市場經濟條件下把營銷擺在第一位轉變,樹立「以銷定產」的經營觀念;從滿足於穩定用戶和區域市場向爭奪更多用戶,搶占更大市場轉變,樹立開拓創新的競爭觀念;從重產值指標考核向重銷售收入評價轉變,樹立利潤至上的效益觀念。
2.注重營銷策略
科學的營銷策略是企業贏得競爭勝利的重要法寶。加強市場調研,准確了解市場信息,既注意把握消費心理,善於站在用戶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積極挖掘市場的潛在需求,又注重了解競爭對手的技術能力,資本實力和營銷手段,合理選擇目標市場。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和比較優勢,確定主導產品,發展壯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佔有率高的優勢產品,尤其要高度重視品牌經營,善於運用名牌優勢促進產品銷售。大力拓展市場空間,當前應當著力開拓農村市場,擴大產品在農村市場的佔有份額,同時也要積極開拓歐美、獨聯體、非洲等國際市場。要加強營銷網路建設,合理選擇營銷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努力增強營銷實效。
3.壯大營銷隊伍
必須通過學習培訓、選擇引進等方式,切實加強營銷隊伍建設,把精兵強將配置到營銷第一線,尤其要組織技術人員直接參與產品銷售,使銷售工作與產品宣傳,技術服務、信息反饋緊密結合,以優質服務、良好信譽贏得用戶,推動以銷促銷。與此同時,還要強化營銷激勵機制,把產品銷售額與營銷人員收入直接掛鉤,以貨款回收多少計報酬,促使銷售人員更加實在地關心產品銷售,進而關心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五、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整合企業資源,化危機為時機
當全球經濟集體步入寒冬之際,「現金為王」幾乎成為所有禦寒者的一件「棉襖」。但是,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他認為,「現金為王」並不絕對。「現金為王」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對的,但是這裡面很可能出現一個所謂的集合悖論,也就是對每一個微觀的主體來說是對的政策,如果把它宏觀加起來就可能是錯的。從目前來看,市場總體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已經呈一種萎縮的趨勢,而事實上民間的資本的潛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市場總體投資萎縮,另一方面卻是民間資本找不到合理、有效地投資途徑。我們手拿現金是為什麼?當然首先是為了能撐一段時間,其次還要抓住機會。現在這個階段有現金你不用,過了這個坎現金就不為王了,就沒意義了。從這個角度講,「現金為王」不是絕對的過冬招法,關鍵還要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湯敏認為,中央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對中國企業有著太多的機會,特別是對民營企業。因為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計劃,45%投資基礎設施,55%則投入到民生領域,包括住房、教育、衛生、新科技等等。盡管這些領域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但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肯定會衍生出許多新的消費機會。企業要生存發展還應該從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本、債務結構,生產結構,人力資本,方方面面都進行調整。停止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投資回報率低的項目,積極上馬結構合理、市場需求量大、有良好盈利前景的項目。
六、密切關注國家政策
企業要密切關注國家政策,想盡一切辦法為生存創造條件。政府救市政策出台,加大基礎建設的投資,將會刺激建築業的需求,從而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恢復,企業應利用國家當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的機會,在鐵路、港口、水泥業、鋼鐵、機械、電網建設、安居工程等行業挖掘發展的機會。
綜上所述,對於中小企業走出經濟危機的問題,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應該承擔起責任,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中小企業發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應政策,否則中小企業跟大企業競爭起來非常被動。但是作為中小企業,一定要從自身發展著手,不能把發展希望完全寄託在國家身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企業優勝劣汰是正常現象,只有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堅持下來,甚至逆勢成長。
參考文獻:
[1]馬麗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出路,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1期.
[2]湯敏:拉動民間投資成當務之急,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01月08日.
[3]陸桂萍:論"經濟危機"下的中小企業發展,中國外資,2008年12期.
[4]湯敏:現金為王並不絕對,每日新報,2008年12月02日.
[5]方益全:科學的發展戰略是國有中小企業發展之根本,機電技術,2007年3期.
[6]邱海平 楊揚:基於創新的公司治理理論,教學與研究,2006年5期.
[7]戴春燕:國有中小企業走出困境的思考,肇慶學院學報,2000年1期.
❷ 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下的對策
2008年以來,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目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下滑,世界經濟衰退跡象明顯。由於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需求減弱,中國經濟也面臨很多困難,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銀行業作為與宏觀經濟聯系最為緊密的行業,正在經歷金融動盪和實體經濟下滑的雙重考驗,銀行業的「冬日」已經來臨。金融危機下,銀行如何過冬已引起廣泛的思考和爭論。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近10年來,中國銀行業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到目前為止,銀行業遭受到的直接損失非常有限。從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興業、中信等7家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來看,占其投資比例不高,銀行已經准備了足夠的撥備缺口,並沒有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據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61.1萬億元,資產總額快速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下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凈利潤6905.15億元,同比增長39.5%,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由此可鑒,我國銀行業保持著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銀行業實力被認為是處於歷史最好水平。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主要不是對銀行業的直接財務影響,而在於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實體經濟,進而對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構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仍無法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從資金投入和救市措施來看,各國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危機沒有在金融層面得到控制,還在向實體經濟層面傳導。銀行業與整個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如果實體經濟出現問題,銀行業的穩健經營就會受到影響。總體來看,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負面影響集中體現在銀行收入增速的下滑上。這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所致:
一是信貸對象減少。當前,我國經濟仍將面臨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國內房地產等重要領域依然面臨回調壓力,將連帶影響諸多行業。不少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盈利能力減弱,銀行信貸資質大大降低。中國人民銀行第四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17.9%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國內訂單繼續下降,19.0%的企業家預計下季出口訂單將下降,分別比上季增加10.2個和10.7個百分點;企業盈利預期指數為-2.0%,比上季下降14.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願略有下降,未來3個月中准備購房的居民人數佔比比上季低0.6個百分點,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外需和國內房地產等重要行業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企業的存貨調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工業生產、能源消耗以及進口貿易的下行。銀行此時擴大信貸投放,需要承受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
二是利差收窄。為刺激經濟增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特別是去年9月以來,央行連續五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使銀行的利差大為縮小。其中下調貸款基準利率而保持存款基準利率不變的非對稱降息,直接性的縮小了銀行存貸凈利差。為了支持房地產業發展、鼓勵個人購房,銀行又在降低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對個人購房貸款實行七折優惠。另外,還需要從隱性來看,那就是銀行存款的期限結構。2005年以來出現最多的現象是存款活期化,而2008年以來則出現的是存款定期化現象,我們知道活期存款利率水平非常低,而定期存款則要高得多。如果活期存款大量轉化為定期存款,則會顯著增加銀行成本,存貸凈利差就會縮小。由於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經營收入,利差縮小無疑會使銀行的盈利空間壓縮,經營壓力加大。
三是中間業務受到影響。2005年之後,受證券市場火爆行情等因素影響,銀行業中間業務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迅速提高。但是,自2008年以來,證券市場行情急轉直下,代銷基金等中間業務收入將大大減少。另外,由於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以及消費不振,銀行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潛在風險正在加大,對銀行的穩健經營造成一定影響。
二、銀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應對金融危機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銀行業擔負著向實體經濟輸送「新鮮血液」的重任,其經營狀況如何不僅關繫到自身發展,更關繫到整個經濟的運行。如果金融業出了問題,銀行失去了「供血」能力,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將是致命的。因此,增強銀行業盈利能力、化解金融風險,從國家層面上,需要政府創造寬松環境,給予銀行業更多的呵護,支持銀行業的良性運轉和健康發展。比如,在放寬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的呆賬核銷條件,對銀行業中小企業貸款給予適度的風險補償的同時,還可以適當降低稅負,減輕銀行業的經營負擔。據專家測算,銀行營業稅每降低1%,盈利即可提升3%左右。銀行負擔減輕了,銀行經營就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就能夠更好地抵禦風險,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對於商業銀行自身來說,在金融危機面前,一定要沉著冷靜,積極應對,通過多方面努力度過「嚴冬」。
1.要緊跟國家政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2008年11月,中央公布了兩年投資總額達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緊接著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又陸續出台了刺激經濟的配套方案。4萬億投資中,來自中央的投資安排可達1.8萬億元,所剩資金缺口將來自社會各個方面。按照以往的市場規律,銀行業為此缺口貢獻的新增貸款至少要佔到2萬億左右。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在推動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也給銀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深入研究、合理規劃,吃好「政策飯」。
首先,直接介入政府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一般都是優良項目,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景氣下滑的情況,政府投資項目更是風險較低而收益比較有保證的優質貸款項目,是各大商業銀行競相爭奪的焦點。其中,鐵路、公路、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是政府投資的重點。這類基建工程,一方面是中央已明確配套資金會到位,信貸投放安全系數較高,即使操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也有國家「兜底」;另一方面,基建工程的利差也頗為可觀。因而,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壓力前所未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甚至保險資金都對基建投資項目虎視眈眈。在這個龐大的誘人的蛋糕面前,各家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風險偏好,積極介入政府投資項目,實現貸款規模的較快發展。
其次,積極介入政策支持領域。當前,由於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中小企業經營困難,「三農」問題等比較突出,出於銀行自身穩健型經營的考慮,在這些領域的信貸必須謹慎。但是,在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央明確提出改善民生,支持新農村建設,並安排了相應的政府投資資金。隨著這些領域政府投資的到位,加之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的到位,會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對金融需求將會大幅增加,將為銀行帶來部分商機。在一系列明確的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謹慎的、有選擇的介入這些領域,通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來實現自身業務的增長。
第三,大力拓展政策扶植行業業務。這次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不僅著眼於「保八」的年度目標,而且著眼於長遠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生態環境建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行業,已作為政策重點扶植的對象,各項優惠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將陸續出台。就長遠來看,這些行業雖然當前在我過屬於薄弱行業,但是在政策扶持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預期下,這些行業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有著巨大的市場影響力。銀行介入這些朝陽行業不但可以實現貸款規模的擴張,而且會培育更多的潛力客戶,為銀行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要充分發展自身特色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下,企業投資意願萎縮,銀行的業務資源更加稀缺,對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銀行的經營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競爭中奪取先機,平穩渡過困難時期,因此吃「特色飯」是銀行「過冬」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
首先,要堅持特色定位。每個銀行的發展歷史、成長環境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業務基礎和客戶群體各不相同。銀行應結合自身的特點,明確界定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和目標市場,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
其次,要提供特色產品和服務。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對吸引客戶,搶占資源極為重要,只有提供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夠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中贏得並留住客戶。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客戶對購買銀行產品更加謹慎、對風險和收益的要求也更高,商業銀行只有結合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開發一些符合金融危機下客戶需求的特色產品,才能彌補中間業務和客戶金融需求不足的消極影響,實現業務的平穩增長。
第三,要塑造特色品牌。銀行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譽的競爭、品牌的競爭,特色品牌一旦形成並被市場接受就會變成銀行持久競爭優勢,所以在危機的條件下,銀行更應該重視自身特色品牌的塑造,通過特色品牌的塑造來贏得客戶和市場的信賴。
最後,要拓展特色業務。在實體經濟增速下滑的形勢下,銀行業務蘊含的風險也在加大,銀行不應該盲目的擴張業務,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拓展符合自己市場定位、風險偏好的特色業務,經營自己所熟悉行業和領域的業務,這樣才能夠在危機中既保持業績的平穩增長,又可以有效防範經濟形勢惡化所帶來的風險。
3.要嚴抓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銀行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在國際、國內經濟動盪的形勢下,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金融危機是對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一次檢驗和洗禮,銀行能否成功度過危機,實現平穩發展,關鍵要吃好「風險飯」。
第一,要有效識別風險。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華爾街的頂級投行紛紛倒下,歷史悠久的商業銀行也在危機中岌岌可危。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風險識別出了問題,忽視了金融衍生產品所帶來的巨大風險。金融危機的爆發也使我國銀行業深刻認識到有效識別風險的重要性。隨著金融創新的推進,市場變得愈加復雜,風險無處不在,只有有效地識別風險,才能保證銀行資產的安全。
第二,要持續監測風險。從最初的次級債券到後來的金融衍生品風險集中爆發,可以看出風險是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潛伏期的,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變化,持續監測資產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處置。經濟下滑經常伴隨銀行資產質量的惡化,因此銀行應持續監測貸款風險,加強貸後管理,未雨綢繆。
第三,要科學經營風險。收益必然伴隨著風險,銀行不能因為有風險而不經營業務,而是要科學經營風險。當前形勢下,銀行更應該強化風險意識、完善風險制度、優化風險流程,通過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提高經營風險的能力,在危機中積蓄未來發展的力量。
盡管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態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銀行只要准確把握宏觀政策、努力塑造特色品牌、持續關注經營風險,一定能夠戰勝寒冬,迎來下一個發展春天。
❸ 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金融危機
一、經濟調整前期的企業應對策略
1、調整戰略,開發新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金融危機過後,企業一些原來的擴展規模的計劃應該進行重新的思考與審視。一方面,市場在金融危機後有一定變化,絕大部分的出口與內銷市場的消費行為與國家政策都會變。對外,要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市場需求萎縮的新情況,努力拓展新興市場。對內,以內需市場為導向,主動調整結構,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積極拓展內銷市場。
為減緩市場萎縮程度,企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增加產品花色品種,提高老顧客的新鮮感,提升顧客群對本企業品牌的忠誠度;二是提高售後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讓顧客有「消費者就是上帝」的滿足感。當今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不會象老一輩那樣花心思去修理家裡的用俱或日用品,要麼「一個電話搞掂」要麼「扔掉」是普通大眾的心理,優質快速的服務團隊是耐用品生產企業銷量不減的重要保障;三是滿足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開發或挖掘新的顧客群,如果這方面做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安排產品庫存
以銷定產,可以降低商品庫存成本。以銷定存,可以大大減少產品生產環節中原材料和在產品的積壓。在服務業和零售業中,預訂銷售策略被廣泛的應用。預訂銷售是指顧客或者零售商預先向企業訂購用於將來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它是企業增加利潤、減少庫存的一種有效策略。
經濟批量法的運用,企業可以降低生產准備費用和保管費用,從而提高存貨周轉率,降低存貨資金成本。
3、增加利潤源
企業應該認真研究國家政策,爭取得到國家專項投資款項或者政府采購訂單。專項資金的支持是企業減少因宏觀環境不利而導致的成本增加的有效措施,政府訂單可緩解企業訂單不足的壓力,且可以保證企業有一定的銷售保有量。提高產品附加值也是企業增加利潤源的手段,如前所述,增加花色品種,提高服務質量等都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具體措施。
4、加強財務管理
企業應充分考慮資金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資本性支出的規模與結構,堅持量入為出的穩健財務政策,謀求長期的資金動態平衡,嚴格控制投資前景不確定、盈利能力不強的投資,嚴格控制企業對外擔保;加速企業資金的流動;將企業的半成品庫存盡量鎖定在原材料階段,待有出貨指令時才生產成半成品;如遇到合同取消或產品淘汰時,原材料的變現價格遠高於半成品。
5、謹慎用工,嚴格控制企業成本
一要「人盡其才」,人工費是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務型企業尤其突出。合理用工就是使每一個員工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合力,提高企業凝聚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在與擬聘人員簽訂聘用合同前,須對待聘人員能力、崗位適用度等進行嚴格的測試,避免貿然聘用增加企業固定成本。
二要「物盡其用」,注重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減少設備故障帶來的窩工和材料浪費;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工人的熟練程度,降低廢品率;建立崗位責任制,減少設備和生產物資被盜、毀損、丟失等非正常損失。
二、金融危機後的長期發展策略
1、正確的企業經營戰略
金融危機後,市場發生了變化,企業的戰略必須進行調整與重建。企業管理層要重新審視原來的計劃策略,進行重新調整,這樣才能與市場發展同步。經營戰略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總體謀劃有顯著的特徵。即挑戰性、競爭性、多樣性。挑戰性是說企業只保持強烈的進取性、進攻性,有一個較高的期望值,這樣才能在危機到來時或者危機之後的重建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企業的興衰取決於經營戰略正確與否,只有敢於在較高的起點上來考慮自己的經營戰略,才能牢牢把握競爭的主動權。當然,挑戰性並不意味著可以脫離客觀實際。競爭性是說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要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的市場競爭。只有敢於在國際市場馳騁,才能穩定地佔領國內市場;只有積極開發國內市場,企業才能緩沖國際市場的沖擊,當前中國政府將擴大內需作為當前穩增長的重要戰略,這對我國企業來說是重要機遇,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值得我國企業去思考,也值得為之調整戰略重點,積極謀求新的增長點。
2、加大管理與科技創新的力度
企業的管理水平與創新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未來的市場份額和生存能力。應該說,當前我國企業與國際市場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企業下一步的戰略重點應當包括找到這種差距,彌補這種差距,最終實現超越。這都要從這兩個方面去找。管理與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抓住這個核心長期做文章,才能讓企業長期占據有利位置。
3、打造企業發展品牌
在金融危機打擊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分析競爭中的企業可以發現,在競爭中慘敗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知名品牌受到的影響較小。所以,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主要還是靠品牌來生存。有人說:可口可樂今天倒閉,一個月後換個地方就能開工,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不僅是企業的立命之本,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沒有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何談國家的經濟實力。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華為的崛起,也看到了聯想的走出去,還看到了工信部新車目錄中的上海牌、紅旗牌汽車等。
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重創,調整期企業應充分利用好機遇,在提升品牌價值,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大膽調整經營戰略,創新財務管理等一系列不適應企業發展的舊制度,在金融危機後脫胎換骨,迎接新的春天。
❹ 面對金融風暴,企業如何度過寒冬
面隊危機企業要做的
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是當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增強企業和經濟發展後勁的有效途徑。
企業是經濟的主體,是宏觀經濟的基礎。企業興則經濟興,企業強則經濟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企業抵禦市場風
險的能力。針對當前部分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中央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這次中央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採取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為企業應對挑戰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現在,當務之急是加快調整結構,加快自主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企業興旺發達的源泉。從整體上說,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企業體制越來越適應市場,企業創新意識明顯增強,技術不斷進步,競爭能力大大提高,但也有一些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能力,生產經營粗放,技術落後,產品水平低,不僅缺乏長遠發展的後勁,而且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這些矛盾和問題暴露得尤為明顯。只有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創新步伐,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產品水平,增強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才能使企業有效克服危機沖擊,保持長期持續發展。
沖擊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要利用好當前市場環境趨緊的倒逼機制,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加大對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堅決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後生產能力。要大力加強技術改造,支持工業創新、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品優化升級、節能減排降耗、清潔安全生產,不斷提高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有效激發企業的能動性是加快自主創新的關鍵。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要支持自主創新,給企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企業要堅定信心,苦練內功,積極消化不利因素,加強經營管理,加大研發投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促進產品升級換代。
❺ 金融風暴,中小企業如何生存
金融危機下,很少人能夠獨善其身,它將影響你的經濟狀況、收入水平、生活質量等等。金融危機從金融市場暴發,影響卻超出虛擬經濟領域,逼近實體經濟。
如果你投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你會有深刻的體會,股票賬戶縮水、基金賬戶縮水等,是直接可見的損失。但,後果可不止這些,長遠些看,你的經濟狀況、收入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首先投資收益會大幅減少甚至虧損,然後你的工資薪金等收入也會縮水,這就直接關繫到你的實際生活了,除非你有大量的現金儲蓄來度過經濟寒冬。
金融危機能夠威脅到將來的生活,就不得不重視了,那麼,如何面對和處理金融危機引發的後果呢?不管你是個人還是中小企業主,都可以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金融危機困境。
1、節約/節約成本
對於個人來說,節約是很容易的事,但卻常常被忽略。經濟狀況好時,節約好像作用不大,但,如果收入不斷減少,你就會一分錢分成兩半來用。比如你平時每月要花費500元購置新的衣物,那麼你可以控制預算,把購置衣服的金融減至250元,也許就在於牌子之間。還有很多實際可用的例子:節省用水用電、減少娛樂消費、減少外出改善生活、減少浪費等等。節約下來,你就會有一筆可觀的可支配現金,來確保生活持續。
對於企業來說,節約成本,也就是減少支出,在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可以確保利潤維持在一定水平上,這樣企業才能可持續經營下去,對於公司來說,活著就有機會。企業怎樣節省成本呢?如:下班後全部電源關閉以節約養車成本,電費、列印紙兩面都使用、大家使用玻璃懷減少紙懷使用、減少其他浪費等等。
2、投資低風險理財產品
當時股市、匯市高風險,為了減少損失,可以轉而投資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如債券、債券型基金等。其實,當前狀況下,保本就是賺錢了,所以求穩很重要。
3、個人謹慎跳槽
對於個人來說,當前經濟狀況不佳,不管什麼行業,大部分公司訂單減少,收入和利潤自然也就減少,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會相應的減少,所以工作機會就很珍貴了。冒然跳槽,特別是沒有新工作前就辭職,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因為辭職後到找到新公作,會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得不償失,所以在考慮跳槽或辭職時,要謹慎三思。如果工作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要想辦法去解決它,而不是一辭了之。可以利用當前業務量少和工作輕松的時間,多學習增值,才會更有競爭力。
4、中小企業調整經營 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中小企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調整自身的經營和業務結構,以適應未來的發展;削減虧損或利潤水平低的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訂單少,對任何公司都是一個考驗,但也是機會。
不論對於個人還是企業,考驗的同時也是機遇,怎樣抓住機遇,就看各人所採取的態度和做法了。如股神巴菲特:「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任何時候都有機會,但真正能抓住的也是少數,你要力爭成為那少數中的一員。
❻ 資本寒冬下,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熬過寒冬期
「在應對沖擊中,上億市場主體展現出堅強韌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
根據目前釋放出來的消息,今年宏觀政策目標將繼續聚焦在中小微企業紓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而這背後,是目前中小微企業因疫情沖擊所面臨的重大挑戰——「資本寒冬」。
俗話說,雪中送碳難,錦上添花易。即便國家密集出台各項減稅政策以扶持中小微企業渡過艱難時期,也仍需要大量的社會資本來握遲此「雪中送炭」,以保證生產鏈的正常運轉。顯然,這期間,產業資本、股權投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創業前三年最困難,大企業也逃不過
根據官方數據,我國目前有3000多萬中小微企業,9000萬個體工商戶。作為我國家經濟的活水源頭,中小微企業穩住,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許多宏觀政策都是圍繞著「市場主體」來進行,主要的著力點就是幫助抗風險能力弱的市場主體渡過難關。
自2020年以來,國家密集出台了稅費優惠、房租減免等大量支持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拉動消費復甦。一些大平台也紛紛推出數字化運營工具,助力線下企業線上求生、數字化轉型,社會各界都在用多種方式幫助中小企業盡快走出困難期。
過去一年多,疫情反復,中小企業可謂是經歷了最困難的日子;更不要說初創企業或創業團隊了,一旦遭遇幾個月的停工停產,基本上企業現金流就要斷掉,生存無法為繼。
對於一些資金需求量大的科技類創業企業,在初創期較難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初創期無法提供完整財務數據和進行資產抵押擔保的前三年,被譽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困難期」。
中小企業度過困難期才可能走向成功,而創業企業都是要經歷幾番周折。即使是如今的大公司,幾乎也都在早年過過苦日子。
馮侖在3月4日一個視頻中評價,許多看似成功的創業者都是來自普通家庭,從零開始,馬化騰、馬段迅雲也是白手起家。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當年青澀的馬雲手捧早期創業項目——企業黃頁,去做推銷的視頻。網上還流傳一個段子說,馬化騰當年為了給剛剛面世的QQ拉用戶,工作之餘自己做陪聊,1999年前後的QQ用戶,可能就和小馬哥本尊聊過天。
1999年是大佬們的起步之年。
當時連續四次創業失敗的馬雲,與他的「十八羅漢」們湊了50萬元創辦了阿里巴巴,希望能在十個月內拿到融資,但到了第八個月錢就花完了,他只好四處借錢發工資。直到蔡崇信幫馬雲募到第一筆由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阿里巴巴這才引起了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的注意,一筆2000萬美元的投資幫阿里巴巴和馬雲度過了創業發展的「最困難期」。
2000年,騰訊也在創辦後的第三年,也一度遭遇「彈盡糧絕」。當時馬化騰旦鬧到處尋找融資。他找過那時的互聯網霸主——門戶網站,包括新浪、搜狐、網易,還有聯想等IT企業,但後者都拒絕了投資騰訊的建議。那個時候,銀行更是不願憑「用戶注冊量」給騰訊辦抵押貸款。
舉步維艱下,是IDG資本和李澤楷的香港盈科數碼投資了馬化騰。當時的220萬美元讓騰訊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很快,這兩家資本又選擇退出,直到MIH接下了這兩筆股權,所有股東再承諾提供200萬美元以防止資金出現緊張。
2017年在回憶這段艱難往事時,馬化騰說,「當時還是很擔心剩餘資金被打穿,這樣總共歷史上有620萬美元資金。但換了一個有承諾後面還能拿到救命錢的投資者是很重要的,前兩家是早期投資者。不同階段需要不同類似投資者,都很感謝。」
現在,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騰訊的市值已經超過6萬億港元,李澤楷曾公開表示非常後悔太早出售了騰訊的股權。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發展經歷,馬化騰也更深知互聯網、科技類創業企業在早期發展階段,更需要穩定、長期的資金支持。
2011年,騰訊確立了開放戰略,開始大手筆對外投資之路,而後騰訊投資的大量企業目前為市場所熟知,包括京東、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等。而騰訊都堅持了「買定不離手」的投資策略,做企業的長期陪伴者。
除了長期投資、助力角色定位、尊重創業者企業家精神等投資理念,騰訊的這些做法背後,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正所謂:「經歷後,才更懂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