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31年經濟蕭條全球是怎麼度過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經驗
從1929年開始,美國的經濟日趨繁榮,當時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但沒想到,這一次的繁榮是一次危機的體現,十月,美國股市崩盤。美國銀行陸續宣布倒閉,民眾紛紛前往銀行取錢,而這似乎也成了循環,不斷的取錢,不斷的破產,美國的經濟開始陷入危機。
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與經濟大蕭條有關,而因為領導者的不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導致了國家最終邁上了不同的道路。
❷ 求英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與二戰的歷史記錄。
大蕭條,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的,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據估計,大蕭條時間,世界的錢財損失達25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1920~1921年間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之後逐漸趨於繁榮,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1923~1929年秋天,美國每年的生產率增幅達4%,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精神生活愈發浮躁和粗鄙,政治極端腐敗,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後來曾說,美國20年代的實利主義使人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
盡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農村購買力不足,農場主紛紛破產。此外,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卻並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全美1/3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 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到了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導致美國經濟運行中商品增加和資本輸出困難,這進一步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雖然金融巨頭在投機行為中都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大量資金並沒有被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是被投向了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給力大大超過了國內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集中地體現在股票市場,耶魯大學的教授歐文·費希爾在1929年秋天還宣布:「股票價格所已達到的高度看起來好像是持久的。」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升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一個讓人恐怖的數字。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變,如果363點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話,那麼包括在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利潤的增長速度應該約為每年21.8%,而且是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少出現的。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9月26日,為制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英格蘭銀行將再貼現率和銀行利率提高了 6.5%;30日,倫敦又從紐約撤資數億美元,從而誘發美國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股票價格下降得連場內的自動行情收錄機都趕不上!接下來的兩三天里,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28日,也就是總統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慘跌;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大蕭條」比以往任何一次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影響都要深遠得多。在這期間,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降到8美元,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都受到了相應的損失。在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1932年7月,鋼鐵工業僅以12%的生產能力運轉。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失業,僅次於戰爭,是我們這一代蔓延最廣,噬蝕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惡疾,是我們這個時代西方特有的社會弊病。」這是當時倫敦《泰晤士報》針對大蕭條對英國產生的影響而寫的一篇社論中的一部分。
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在它的影響下,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最有聲譽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9日,德國丹納特銀行也這樣做了,隨後兩天,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2年後,美國和幾乎所有大國也都這樣做了。
在大蕭條的影響下,世界國際貿易也急劇衰退,它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 242億美元,下降幅度超過以往國際貿易的最大下降數7%的很多倍。算算看,這些個數據會讓你嚇一跳。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它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世界的經濟與社會,再也不可能重返20世紀的舊日美好時光。1929~1932年無疑是一道深谷,從此之後,重回1923年的美好,不但根本不可能,連想都不必想。
關於這次大蕭條產生的原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聯儲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一些銀行的倒閉非常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聯儲本應及時干預,恢復公眾的信心,但美聯儲偏偏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於釀成了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就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由於流通現金―存款比率和准備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貨幣乘數,因而急劇地使貨幣存量減縮。所以,弗里德曼認為大蕭條的產生與美聯儲的政策直接相關,因此應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這種解釋後來成為了大蕭條的主流解釋。
大蕭條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還必然會產生深刻的政治影響。在美國,有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組成的補助金大軍;有贊成專家治國的反資本主義運動;有發展為靜坐罷工的農場假日運動……政治動盪的另一表現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2年的選舉中取得了徹底勝利,隨即而來的「新政」起到了政治上不滿情緒的「安全閥」的作用,從而有效地使種種極端主義運動歸於無效,這主要是由於「新政」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羅斯福的第二個「百日新政」結束後,政府至少提供了600多萬個工作崗位,失業人數比1933年初減少了400萬。1935年農民的全部現金收入從1932年的40億美元上升到近70億美元;1936年工商業界倒閉數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險公司資產總額增加了30多億美元,銀行業早已渡過了難關,道·瓊斯股票指數上升了80%。
在英國,於1929年6月開始執政的工黨馬上就遇到了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問題,「任何人現在找到工作的機會都不會比愛爾蘭抽獎中獎的機會多些」。1931年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於種種壓力,解散了他的工黨政府。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短期內,總理相繼換人。更引人注目、更決定人類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台。由於希特勒能解決人們的失業問題,所以眾多的德國人在開始都擁護他,卻沒有想到他們的元首會將他們帶往另外一條道路。在以後一個又一個危機中,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❸ 19世紀歐洲 經濟危機
西方是資本主義的故鄉,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有產物。所以從19世紀以來,經濟危機幾乎是歐美國家的家常便飯。通常認為,從1825年英國發生世界上第一場經濟危機開始,這種危機就經常造訪西方國家,大約每十年發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有發生。
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危機更為頻繁,直到走向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均與經濟危機有關,或者說都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直接產物。在眾多的危機中,美國人特別把1837、1872、1893、1907和1929年這五次經濟危機稱為大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照樣不能避免危機的襲擊。我國有學者指出,戰後西方經歷了四次普遍性的危機:1948-1949年、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
危機造成了生產力的倒退、大量工人失業、社會動盪等。但危機對資本主義的影響是雙重的,即一方面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威脅著資本主義的生存,特別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但另一方面,它們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以現在的眼光看,以往的危機對資本主義生存的威脅都不太嚴重,危機後總是走向新一輪的發展。
實際上,通過危機,它消除了一些不利於自身發展的落後的東西,比如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產力,然後通過競爭進入新一輪的繁榮。進一步的觀察還能發現,緊隨著危機而來的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動力,往往來自新生產力的投入使用及國家或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至少在19世紀里,可以說經濟危機也是資本主義實現發展的方式之一,舍此它就無法達到淘汰舊的、落後的生產力的目的。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的分析,就當時的西方各國來說,它們走出危機的方式頗值得我們注意。大體上講,有這么幾種:
1、政府為穩定社會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顧窮苦百姓的基本生活,啟動內需,增加就業。這是西方國家發展史上常用的抗危機的辦法。早在1848年革命中,法國的臨時政府就曾成立國立工廠,當時巴黎加入國立工廠的失業或無業的勞動群眾曾多達12萬人。不管他們原來的職業如何,他們都參加修橋鋪路、掃街種樹等工作。
法國臨時政府還通過一些規定,如不超過10法郎的典當物品均歸還主人(這種物品一般都是貧苦群眾的生活必需品),廢除中間包工,勞動時間減少一小時(巴黎減至11小時)等。此外,還規定取消零售酒稅,廢除舊日因無力付清債務而產生的民事拘禁。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盡可能使普通勞動人民和小有產者能夠生活下去。此類措施在以後的危機中日趨成熟,最典型的舉措可從羅斯福新政中看到。但從源頭上看,這些做法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上半葉。
2、通過改善管理和提高科技水平,促使產業升級來渡過危機。同時,在保證資本對勞動的統治的前提下,適當調整生產關系,緩和社會矛盾。19世紀下半葉,危機頻繁襲擊西方各國,但這並不妨礙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全面展開。汽車工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許多新的企業組織和管理方法都是這個時候興起的。
某種程度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可以看成是對危機作出的積極反應。股份公司的大規模擴張和普及也在這個時候,現代企業制度在這時開始全面形成。可以說,這是一個大發展和大動盪的時代。
3、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上面的一些措施也可歸結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這種新的增長點有時通過政府幹預來實現,有時通過企業或發明家有意無意的創造來實現,但也有的時候是偶然發生的。1848年,整個歐洲都似乎陷入了革命的漩渦當中,馬克思曾分析最先進國家的工人有可能通過革命取得政權。
但不久後,他們就發現,資本主義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浪潮。其主要原因,竟然是1848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的金礦和1850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發現的金礦,分別稱之為舊金山和新金山。正是這兩個金礦的發現,使1848年的革命高潮迅速衰退,因為大批失業工人和謀求發財的人湧向這兩座金山,歐洲變得「安全」起來了。同時受到黃金的推動,資本主義進入了長達10來年的新一輪的繁榮。馬克思曾就此說道,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使「世界貿易第二次獲得了新的方向」。他還認為其意義比法國二月革命還要大,其帶來的成果比發現美洲大陸還要多。
也許,金礦的發現是必然的,但金礦在什麼時候發現,卻具有偶然性。所以假如這兩個金礦晚十年發現,那麼19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可能達不到那樣的繁榮,可能要更多地經受危機的折磨。不過,像這樣的帶有戲劇性的世界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在今天大概不太會出現了。
以上幾種途徑,或多或少都能見到政府幹預的影子。所以西方國家歷史上渡過經濟危機的最基本的辦法,就是國家越來越大規模地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我們通常都知道上世紀30年代初的羅斯福新政,而這種干預其實是從19世紀慢慢發展起來的。
從上面的分析還可以看到,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渡過了眾多的危機,他們克服危機的手法多種多樣,往往是多種並用。隨著資本主義的成熟,他們使用這些方法也日趨完善。但總是有危機發生。不管控制和應付危機的手段多麼完善,危機的發生與危機的治理一樣,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看來,危機是市場經濟的伴生物,不能希望沒有危機的市場經濟。但有遠見的政府,可以適當把危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所謂可以接受,就是在面臨危機時,政府擁有足夠的機智和敏捷,使普通百姓仍然能保證基本的生活水平,同時經濟結構能得到有效的調整,為下一輪的發展做好准備。在較好的情況下,危機期間一個國家還可能保持較低速度的發展。只有安全地渡過危機,才有可能較快地走向新的繁榮。 (王加豐/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❹ 經濟衰退個人該怎麼應對
經濟衰退個人該怎麼應對
經濟衰退個人該怎麼應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現在全球的經濟難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時候身為個人的我們就需要「明哲保身」,下面為大家分享經濟衰退個人該怎麼應對。
一、穩定工作,確保經濟來源,先求生存。
在危機中失業是大概率的事,經濟蕭條,企業開展不了業務,沒有業務,沒有銷量,沒有利潤,自然就要裁員。在職狀態,更要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給自己加碼,讓自己變成那個不可替代的人,保證每個月有穩定的來源;
如果已失業,即便降低預期的收益,也要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確保穩定的收入來源。艱苦時期,生存第一,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個人而言困難時期要保住就業。
平時要養成積累備用資金的習慣,危機時不可以無規劃的消費,要掌握充足的現金流,危機之時,現金為王。當經濟危機中風險資產暴跌的時候,現金會變成全世界最貴的資產。
二、量力而行,合理消費,節源開流。
消費方面每個人來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要量力而行。富人和高收入群體,可以響應號召,積極消費,確保社會經濟整體穩定。較低收入者,在保證必需用品的同時,盡量縮減開支,留足足夠的備用金,提高自身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堅信現金為王,貶值總要好過血本無歸。
三、減少負債,減少負債,減少負債。減少杠桿,減少杠桿,減少杠桿。
既包括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等,也包括資本市場的杠桿。
一切危機都少不了債務,在危機前第一個倒下的都是高負債的企業、銀行和個人,而且自己在減少負債的時候也要避免借錢給別人,失業是大部分人要面臨的,你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能力償還這筆債務。
四、保持良好心態,處理好與家人、朋友、親戚、同事的關系。
未來暴露各類問題,各種群體的對立,男女對立、貧富對立、老闆打工人對立、高學歷低學歷對立等等,矛盾加劇。保持好定力、良好心態,不要把自己卷進去。
五、早睡早起,堅持鍛煉,減少患病幾率。
正如最近流行的,「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對於普通人,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活得足夠久、不那麼痛苦地撐過這個冬天,才能看到下一個春天的來臨。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少些損失。
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已經開始,人類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個疫情和地緣政治的大背景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受阻,運轉情況要比去年差得多。全球整體貿易和股市持續低迷,各國出台了數萬億的美元經濟救助措施。幾乎全世界所有的發達國家通脹率現在都高達6%以上,處於一種嚴重通貨膨脹的狀態。
這幾天有很多經濟學家都說了一個詞兒,叫逆全球化進程,連華為任正非也說:未來十年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要做好充足的准備,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因為歐洲這場戰爭,很多事情都和我們以前三十年前的世界不一樣了。不僅國家之間可以相互沒收金融資產制裁對方,而且什麼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也是說來就來。
總之當下這個環境,窮人要擔心降薪失業,中產要擔心斷供,富人則會擔心自己的股票賬戶天天縮水,甚至房產價值也會打折,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個時候大家也不願意消費了,工廠也不敢開工,哪怕銀行一直鼓勵個人和企業貸款創業或擴大經營,但是企業主和個人也根本就不敢借錢做生意。
現在全世界的經濟情況,讓我想起了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也就是1929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全國的失業率高達25%,華爾街股市崩以後,窮人沒錢消費,中產不敢消費,富人資產縮水消費信心也受到了嚴重的抑制。
這直接就導致了企業只能繼續裁員降低成本,總之經濟進入到了螺旋收縮的惡性循環里。大批的打工人失業即使是沒有失業,但辛苦工作之後拿到的工資也僅僅是勉強可以活著。
現在回想到1929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確實讓人感到膽寒。但其實不管是八零後九零後還是零零後的年輕人,都沒有真正經歷過困難飢餓的年代,也沒有遭遇過一些大的天災。我們這代人彷彿從出生開始,生活就一直在變好,一直過著比較安逸的日子。從經濟發展來看,國內從1970年之後到現在這50多年裡,經濟一直都處於高速發展。
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幾年就一個大變樣,不斷會有新風口的行業出現。但其實大家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人類歷史上經濟緩慢發展才是常態,那種超高速發展是幾百年才能遇到的一次時代的紅利。我們這代人只不過是時代的幸運兒而已,總之不管是未來怎麼樣,當下的情況確實很難。甚至不比我們之前經歷的任何一次經濟危機都要嚴重!
那麼這次經濟危機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呢?給大家幾點建議,一 不要亂投資亂花錢,千萬不要再去加杠桿貸款買房,因為未來十年房價會持續下跌。二 在這段時間里一定要養精蓄銳,多看書多思考提升思維認知,修煉好自己的內功。三 企業不要再盲目擴張,該砍掉的業務要立刻砍掉,要保持盈利現金流為王。我們要准備好充足的.糧食才能安全度過這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有一件小事,我永遠都會記住,大約在2008年,由於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失業,社會每日都彌漫著愁雲慘霧,人們終日都在惶恐,面對惡劣的前景,不知何去何從。
某日聽得一大哥給我復述他在一個節目中聽到的話,具體哪個節目現在想不起來了,他在談笑間不經意的說了這么一句話,大意是:很多人都說經濟環境不好要節省,這樣不一定是最好的,經濟已經不好了,節省了又有什麼用呢?真正有用的事情其實是想辦法正佳收入,多賺一點錢,那樣才能幫助自己呀
這段輕輕鬆鬆的對話,對我影響深遠,因為顛覆了我對工作與應對經濟環境的想像,於是我再那段人人叫苦連天的日子反其道而行,在主業與兼職之間盡一切努力增加收入,果然感覺大不同。
世事變遷,悲劇重演,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對社會經濟的沖擊更甚於當年,差別只在於世上多了一項措施叫「量化寬松」,以人為的力量干預了投資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正常反應,於是表面看來沒什麼創傷,但不安於悲情其實卻正在延長。這時候,我又想起當年的親身實踐,以及一些列的個人應對安排:
盡一切辦法保住飯碗。做好本分,打好關系,不要意氣用事;
妥善處理個人業務。即是兼職,終止要在主業之外爭取另一份收入;
投資。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哪怕是早前因疫情沖擊有所損失,也不應當消極處理,借故逃避,反而要面對現實,想方設法保護好手裡的資金,最理想當然是調整策略,收復失地。
利用政府派發的福利盡量用於增值的事情,而不是盲目地消費;
在一時沖動購物時,要三思而行;
延長生產時間,減少消費時間,並且停止接收各種鼓勵大家花錢買東西的信息;
把新攢或節省得到的錢儲存起來,多往保值的方面想,不要相信報復性消費這回事;
預留充足的現金,以應付一家人的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