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巔峰時蘇聯的經濟有多強
從1917年沙俄爆發10月革命,蘇維埃建立政權以來,一直到1991年蘇聯宣布解體,這個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共存在了80多年的時間。這個由蘇聯共產黨領導的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從建立的一刻起,就極為深刻的影響到了世界歷史進程。
蘇聯領導人蘇聯時期,蘇聯駐扎在東歐地區的龐大鋼鐵洪流,更曾令整個歐洲瑟瑟發抖。能夠威壓個歐洲,蘇聯憑借的當然不僅僅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所倚仗的根本,還是強大的工業實力。蘇聯巔峰時期占據美國80%的工業實力,正是蘇聯能夠作為世界兩極之一,與美國長期對峙不落下風的根本之所在。
『貳』 最巔峰時蘇聯的經濟有多強
蘇聯在最巔峰時期,經濟也沒有太強,只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40%左右。蘇聯的強項在軍事實力與政治影響力,經濟一直是蘇聯的短板。蘇聯之所以會解體,很大原因就是由於阿富汗戰爭的消耗與國際油價下滑,導致的經濟陷入困境。蘇聯經濟在最巔峰時期,達山慎到了美國體量的40%。不過,蘇聯經濟以重工業為主,民生工業薄弱,發展非常不均衡。更重要的是,蘇聯國防投入最多時,佔到了GDP總量的20%以上。事實上,蘇聯與其說是被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聯手搞垮,不如說沒有把經濟建設搞好。第一家麥當勞開業,蘇聯人排起了長隊
第三,歷史上經濟總量最接近美國的是1995年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只有日本GDP總量佔比美國達到過最高峰。1995年,日本GDP總量達到了53340億美元,美國為76640億美備唯跡元,佔比高達69%。不過,日本隨後進入了經濟衰退期,目前的GDP總量僅為5萬億美元,而美國已經超過了21萬億美元。
蘇聯的強大主要在於軍事的強大,而不在於經濟的強大。也正是因為軍事佔用了太多的資源,才會導致蘇聯經濟逐漸衰落,並最終解體。
『叄』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美國的百分之多少
蘇聯和美國是二十世紀並立的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實力非常的強大。其中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19世紀末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如今已經百年有餘;而蘇聯也是一個經濟強國,但與美國差距較大。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GDP佔美國的比重如何?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冷戰時期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基本絕緣,而GDP是西方實行的一種用來衡量經濟總量的數據,蘇聯是不用這一套統計方法的,它更多是用工業產值來衡量經濟實力,所以關於蘇聯的GDP數據,主要是由世界銀行估算出來的。
蘇聯GDP最高時是在1983年,當時它的GDP為993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983年美國GDP則高達36381億美元,蘇聯GDP僅相當於美國的27.3%。但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經濟已經陷入停滯,出現了商品短缺情況,經濟體制僵化,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行的改革,進一步惡化了蘇聯的經濟,最後結果如何想必大家也知道。
其實蘇聯GDP佔美國比重最高的時候出現在1973年,當時蘇聯的GDP為6177.7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國GDP則為14285.49億美元,蘇聯GDP相當於美國的43.25%。
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實力大不如前,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雄則畢風。
蘇聯、美國是上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在世界范圍內,蘇聯是唯一有資格、有能力在軍事上和美國叫板美國,但是蘇聯的經濟總量一直不如美國,再加上制度僵化,所以軍備競賽和阿富汗戰爭最終耗垮了蘇聯。
那麼,在蘇聯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GDP佔美國的多少呢?
需要指出的是,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並沒有使用GDP來計算全國生產總值,而且不參與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這就導致國際上無法核算蘇聯的GDP總量。
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更多的是用工業產值來衡量國家經濟實力,所以關於蘇聯的GDP數據基本主要是由世界銀行估算出來的,並不準確。
(蘇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
蘇聯和美國的競爭,一直從經濟到軍事領域,從工業到科研領域。如果只從領土、人口這些硬體上看,蘇聯一直佔有優勢。
蘇聯的國土達到了2200萬平方公里,美國才只有950萬平方公里。蘇聯人口是3億,而美國只有2億多,在資源方面,蘇聯也占優勢,蘇聯的石油資源,礦產資源都比美國豐富。
根據世界銀行粗略的估計,蘇聯GDP佔美國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73年,當時正是蘇聯那位「好大喜功」的領導人勃涅日列夫執政初期。蘇聯的GDP為6177.77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的43.25%。 當時,蘇聯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直到8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
(蘇聯台風級核潛艇)
不過,蘇聯GDP的巔峰是在1983年。這一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呈現出井噴式爆發。在1983年以後,蘇聯的經濟就再也沒有超過這個數值並逐年衰退, 所以才有了後面安德羅波夫和戈爾巴喬夫實行改革孫運芹,奈何積重難返,強盛的蘇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言歸正傳,在1983年這一年,蘇聯的GDP約為0.993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同時期的美國GDP高達3.6381萬億美元,而蘇聯居然相當於美國的27.3%,可見美、蘇兩國的經濟在1983年已經完全地拉開了。
(蘇聯蘇27重型制空戰斗機)
總體來說,蘇聯最巔峰的狀態應該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個時期,此時的蘇聯在經濟、軍事、航天、科研領域與美國差距最小,而且在某些領域還佔有優勢。不過,蘇聯政府沒有把握機會,在軍備競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忽視了輕工業薄弱,經濟畸形,國家腐敗,個人獨裁等眾多問題。
(蘇聯圖160戰略悄桐轟炸機)
蘇聯和美國的軍事競賽一直沒有停過,這是拖垮蘇聯經濟的重要原因。 美國有B52、B2、B1B轟炸機三劍客,蘇聯便有圖160、圖95、圖22轟炸機三劍客。
美國空軍有F15、F16戰斗機,蘇聯便有蘇27、米格29戰斗機。
美國航母有F18、F14作為艦載機,蘇聯便有蘇33、雅克141作為艦載機。
美國有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蘇聯便有光榮級、基洛夫級巡洋艦。
在蘇聯時代,前後建造了 3級共9艘 航空母艦(重型載機巡洋艦),分別是著名的 莫斯科級、基輔級 和 庫茲涅佐夫級 。我國現役的遼寧艦就是蘇聯 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第2號艦「瓦良格號」 ,而印度現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就是蘇聯時代 基輔級航母的第4號「巴庫號」。
在經濟已經全面衰退的時候,蘇聯仍未放棄擴軍。在蘇聯軍力最強大的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末,也就是蘇聯解體的前幾年,蘇聯的軍隊總數達到了驚人的500萬,擁有各型坦克6萬輛,各型飛機2萬架,各型艦艇1000多艘,而這還不算蘇聯的核力量。
蘇聯曾放出豪言,如果進行常規戰爭,蘇聯只需要一個星期就可以打到西班牙,這就是讓歐洲恐懼的「鋼鐵洪流」。
不過,由於蘇聯領導人勃列日列夫瘋狂擴軍,再加上蘇聯體制僵化、腐敗嚴重等問題,蘇聯的經濟在80年代初已經陷入危機,國內甚至出現了商品短缺、糧食短缺的情況。
為了欺騙西方國家,蘇聯故意把糧食和商品集中到莫斯科展覽,營造出一種假象,向世界顯示蘇聯的富裕。但實際上,蘇聯內部已經開始崩塌了。
(蘇聯基輔級航母/重型載機巡洋艦)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國民經濟核算從來沒有採用過SAN體系,是一直採用物質平衡表體系(MPS)。在這個體系中,認為只有工農業產值才能算得上是 社會 財富,服務業壓根就不算。所以蘇聯終其一生都沒有統計過GDP這個數據,只有工農業總產值這個數據。今天我們看到的前蘇聯GDP數據都是後來的學者推導出來的。
年經濟發展最好的年代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就是因為在這個年代,蘇聯經濟實力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美蘇爭霸中,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下表是1975年世界幾大國GDP數據。
美國GDP總量接近1.7萬億美元,總量高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就是蘇聯接近7000億美元。但是和排名第一的美國相差1萬億,其GDP佔美國的比重只有40%。但蘇聯的GDP比第三名日本高出了37.2%,更是接近英國的3倍,也算是非常強大了!
因此,1975年是被認為蘇聯經濟實力最接近美國的年份,但說實話,經濟實力還是極為懸殊。居民生活水平上差距更是十分大,已經坐到了家家戶戶有轎車,但是蘇聯有教師的家庭恐怕不到1/10。
但是從70年代末期開始,蘇聯的經濟就開始走了下坡路,經濟增長速度連年下滑,到80年代初期,蘇聯的經濟增長率已經在3%以下了。經濟形勢在惡化的同時,蘇聯和美國的軍事競賽卻在不斷加強。為了保持軍事上的優勢,蘇聯將大量的資金投在了軍事工業領域。因此導致蘇聯的國民經濟極為失衡,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蘇聯的坦克、飛機、軍艦不斷涌現出來的同時,商店的貨架擺不滿商品,老百姓購買日常用品也需要排很長的隊。
前蘇聯解體已經接近30年了,作為其最大繼承國的俄羅斯,連GDP大概只有1.4萬億美元。再加上其他14個加盟共和國,不過只有2萬多億美元,看來只有美國的1/10多一些。站在這個角度上說,前蘇聯的解體,不但是一場政治災難,也是一場經濟災難。
這個問題也就是現代 社會 把GDP這個概念看得太重而來的。
在美蘇爭霸的時候,美國的 社會 構成很大程度上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整個 社會 處於一種蓬勃發展的狀態,經濟環境與秩序都處於合理狀態。其突出的現象就是實體經濟與國家政治環境吻合度高,而現在的情況已經不是那個時期了,資本主義經濟學已經帶領美國經濟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實體經濟畢竟是 社會 的根本,依賴金融技術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控制終歸是不現實的,當自己的經濟只剩下資本的時候,就變成了對實體經濟的依賴,當一個國家對經濟的依賴變成了對自己國家以外的無條件依賴,這個國家就已經失去了發展的根本條件,而這就是美國的現狀。
當時的蘇聯則是舉國計劃經濟,一切以符合自己需要為原則。在這種思路下,蘇聯的實體經濟始終以我為本,根本不考慮對外經濟。即便是有對外經濟,也不是站在資本擴張的立場上,而是以符合自身國際關系的需要為原則。似乎與三國時期蜀國的舉國政策沒什麼兩樣。這樣的經濟模式更接近於按實際需要進行消費生產,計劃性極強。
這兩種經濟模式不太好進行比較,即便是強行比較,由於很難把政治因素也作為考量成分,所以只能按國民實際消費來進行相對量化分析,至於奢侈品或民用技術超計劃發展恐怕是很難在蘇聯出現,但是在美國實現跨越性發展則是必然。這也是後來蘇聯經濟逐漸被世界淘汰的原因。
至於說經濟比率,我個人認為不容易比較。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蘇聯將窮凶惡極的納粹德國徹底擊潰,美國則讓鬧得整個東南亞雞犬不寧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因此戰爭結束後,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上僅存的兩個超級大國。而英法老牌殖民帝國,隨著殖民體系的分崩離析,不得不接受現實,將世界話語權拱手相讓。
由於蘇聯代表新興的紅色政權國家陣營,美國代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集體,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得這兩個昔日的盟友,戰爭一結束就翻臉成為敵人。不僅在軍力上搞軍備競賽,政治上相互冷戰,連經濟上也是你追我趕,把趕超對方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
事實上從二戰結束到解體,蘇聯的整體綜合實力,始終要落後於美國,那麼巔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蘇美爭霸)
一、領土和人口方面。如果只是從疆域大小和人口數量方面比較,更具有侵略性的俄羅斯人無疑會占上風,蘇聯巔峰狀態時的領土達到2200平方公里,而同期美國只有950萬平方公里,還不到蘇聯的二分之一。
雖然經歷二戰的大量傷亡,但蘇聯戰後的人口恢復相當迅速,其最多時達到3億左右,而本土沒有經過炮火摧殘的美國,卻只有2億人左右。
而且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上,資源也非常豐富,石油和礦產資源取之不盡。但蘇聯的國土大多氣候惡劣,開采成本極高,農業生產也受制於氣候。因此蘇聯的國土和資源利用率要比美國低得多,畢竟美國絕大部分土地處於溫和地帶,更有利於工農業生產。
(二戰後的美國工業)
二、經濟上差距不小。蘇聯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當數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人均GDP達到2600美元,在這方面和美國有不小的差距。
美國由於較早進入工業革命,在二戰爆發之前,都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埋頭搞工業。在沙俄忙著四處打仗擴張時,遠在北美的美國不僅生產沒有受到一點影響,還向各參戰國傾銷武器,大發戰爭財,為戰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美國,總產值超過1萬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4700美元,相當於蘇聯的1.3倍。而蘇聯由於經過蘇德戰爭的洗禮,大量軍工廠和工業重鎮遭到毀壞,戰後重建和恢復生產經歷很長時間,所以即使不能和一直高速發展的美國相提並論,但其成就無疑要更加偉大。
其它方面,巔峰時期的蘇聯發電量為1.3億度,美國是2.5億度,比蘇聯多了將近一倍;蘇聯生產轎車133萬輛,美國是658萬輛,是蘇聯的5倍;農業生產糧食產量上蘇聯是1.9億噸,美國則是2.6億噸,仍然是蘇聯的1.3倍;對外貿易差距也很大,蘇聯是1200億美元,美國是3900億美元,比蘇聯3倍還多。這樣平衡下來,蘇聯巔峰時期的經濟水平只能佔美國50%左右。
(重軍事工業的蘇聯)
三、軍事上難分伯仲。冷戰開始後,國有經濟為主體的蘇聯,更容易調動全國的資源,來對抗美國的軍備競賽。所以蘇聯幾乎所有的重工業,都圍繞軍事進行,這也是蘇聯經濟和民生被拖垮的根本原因。
在軍事最強大的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軍隊人數達到500萬,主戰坦克6萬輛,各種作戰飛機2萬多架,作戰艦艇1000餘艘,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台風級潛艇。同時蘇聯的核彈頭達到3萬多枚遠超美國,至於各類彈道導彈更是不計其數。
可以說當時蘇聯的軍事力量,絕不弱於美國甚至還有所超越。曾有專家說過,如果再次爆發戰爭,武裝到牙齒的蘇聯,只需一周就能輕松佔領整個歐洲。
得益於軍事工業的強大,蘇聯的航空製造業也曾輝煌一時,只是由於經濟原因最終被美國超越。
總體上說,蘇聯的鼎盛時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那時無論是在經濟、軍事、航天、科研領域和美國的差距都不大。不過蘇聯沒有抓住機會,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路,反而在重軍工輕民生的道路上一意孤行,還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不能自拔,從而使得很多隱藏的危機開始發酵,最終在八十年代末爆發,導致蘇聯解體,昔日的東歐大國就此分崩離析。
(參考資料:《美國和蘇聯經濟實力對比》等)
蘇聯,由於拒絕採用sna,採用的是mps,所以蘇聯的GDP沒有官方數據,只有估算,一種個人認為合理的觀點是1975年是蘇聯和美國差距最小的一年,該年蘇聯經濟規模達到了美國的一半多一點,如果考慮蘇聯的話,那麼西德從來都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也要等到80年代後期才算第二大經濟體。當然關於蘇聯的經濟規模目前爭議很大,有的人認為蘇聯最高峰時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二,但貶低者認為蘇聯最好時期經濟規模也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從來就沒有超越過西德。但有一點無論各方都同意,那就是蘇聯經濟的頂點,與美國差距最小的一年應該是在1975年。
根據1975年的公開資料顯示,蘇聯在當年的GDP總量達到了6859億美元,位居全世界第二。但是跟第一名美國相比,差距依舊非常明顯。
美國在1975年的GDP總量高達16889億美元,足足比蘇聯多了約60%,因而可以以此為根據,得出20世紀中後期的美蘇爭霸戰爭中,在經濟這個項目上蘇聯是極其不佔優勢。
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蘇聯的經濟最初增長很快,而以後卻明顯下降了。在開始階段,資本稀缺:並非所有的工人都可以配備機器。將機器提供給原來沒有機器的工人將會產生很高的效益;只要還有工人沒有配備上機器,這種效益會始終保持很高 。然而,當所有的工人都將配備上機器,新增機器的收益率最終將會下降到幾乎為零 。我們在蘇聯工業部門中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格局,我們估計了這個部門自1950年以來的資本收益率。資本收益率在5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很高並持續了一段時間。但是,隨著資本與勞動力供給的飽和,1960年以後,資本收益率急劇下降;到70年代中期,蘇聯工業部門新投資的收益率實際上為零。蘇聯其他經濟部門的情況同樣如此。
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一個長鳴的警鍾。蘇聯經濟最強時,也僅為美國的50%。但蘇聯卻錯誤地採取了與美國比拼 科技 和軍力的國策。最後,蘇聯被迫解體。其中,美、蘇間的軍備競賽就是壓垮蘇聯的稻草。沒有強大的經濟作支撐,人民生活水平提不高,其他領域也難以發展。不是說不能發展軍事,而是說要均衡發展。
按照西方統計概念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評估蘇聯的綜合國力,那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因為蘇聯當時同西方市場經濟,不在一個體系之中。蘇聯的經濟活動,自有一套體系,且是高度發達的計劃經濟和集體經濟。這里說高度發達,並不是誇張,而是實實在在的厲害,因為經過戰時經濟的洗禮,蘇聯的經濟結構,已經非常適應計劃經濟和集體經濟。
事實上按照斯大林那一套繼續發展,蘇聯很可能就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可惜偏偏後來的領導者,居然放開手去同西方世界爭霸,進而就是得罪了蘇聯體系內的不少盟友。這其實才是蘇聯後來困境的原因,計劃經濟本身沒有錯,尤其是蘇聯已經經歷了工業化。所以當時完全可以更好的去完善國內,去提高國民生活水平。還能繼續搞五年計劃,把國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而蘇聯的國力,絕不僅僅是GDP可以反應的。
要知道蘇聯在斯大林時期,農業機械化基本完成,工業化也發達到了世界水平,且科研積累也是非常豐厚,更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因為對於列寧和 社會 主義的嚮往,當時的蘇聯算是革命的象徵,畢竟蘇聯在二戰爆發出的驚人戰鬥力,讓西方有識之士明白,工業化不只屬於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原來馬克思所描繪的道路真的走的通,所以50年代和60年代,西方世界都掀起了紅色運動。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當年的法國人,是怎麼舉著紅旗去宣揚革命的。
而西方世界的紅色運動,使得資本家不得不讓工人有更高的待遇和福利,從此工會終於成為了有權利的存在。資本家看見工人起來,自知若是繼續貪婪無度,註定是行不通。所以只能讓出一部分利益,讓工人平息怒火,讓工人冷靜下來。然後西方世界開始了對蘇聯的輿論戰,故意製造意識形態的對抗,由此才使得當年的紅色運動高潮被平息。所以蘇聯最可怕的地方,最強大的地方不是GDP,而是蘇聯可以通過非資本主義的手段變得如此強大,這才是最恐怕的。
且如果不是後來者一個比一個平庸,蘇聯應該是可以發揮起燈塔效益的。簡而言之就是只要蘇聯好好發展,努力解決國內百姓的問題,一旦達到更高的 社會 層次,那麼資本主義將黯然失色。甚至可以說,只要蘇聯過的越來越好,那麼資本主義必然會動搖。可偏偏蘇聯要去爭霸,要去威脅其他國家,要去干涉他國內政。讓世界人民,都對這個本該偉大的國家產生了厭惡。
所以蘇聯的解體,其實不怪馬列,完全就是蘇聯自己作死的,自從斯大林去世之後,蘇聯就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戰略家。否則憑借斯大林攢下的家底和國際環境,蘇聯大可以自成一派,自己統領一個體系。然後穩坐釣魚台,看資本主義世界的周期性經濟蕭條上演。而那個時候,如果有座燈塔在哪,有識之士還不會選擇嗎?
二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經歷了美蘇爭雄、日美爭雄和中日爭雄,蘇聯因為解體已成為 歷史 ,日本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經歷了失去的20年,還未趕上自己頂峰期,更不要提超過美國了,而我國的GDP現在已經是美國的71%,我國的經濟增速遠超美國,再過若干年,我國的GDP肯定能過超過美國成為坐上第一把交椅,美國自1894年登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應該下來了。
蘇聯GDP最強年份是美國的40.60%美國自1894年登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後,一直占據是世界第一大寶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兩個超級大國,但是蘇聯的GDP最高峰時也沒有追上美國的GDP,1975年蘇聯的GDP和美國GDP最接近,但是也只有美國GDP的40.6%,1975年美國GDP為16889億美元,蘇聯GDP為6859億美元,蘇聯GDP和美國比相差太多,為什麼蘇聯能和美國並稱為超級大國,因為蘇聯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和美國相當,甚至比美國強,冷戰時期,最看重的是軍事工業和重工業。
日本GDP最強年份是美國的71.33%1995年日本的GDP達到頂峰,從此經歷了失去的20年,2018年日本的GDP為4.97萬億美元,還未到1995年頂峰的5.45萬億美元,1995年美國的GDP為7.64萬億美元,1995年日本的GDP是美國GDP的71.3%,2018年日本GDP只有美國的24.2%。
我國GDP最強是美國的GDP的71.30%
我國GDP最強年份當時是2018年,因為我國的GDP每年都在增長,2018年我國內地GDP為13.61萬億美元,香港GDP為3629.93億美元,澳門GDP為545.45億美元,台灣省GDP為5846.00億美元,2018年我國總的GDP為14.61萬億美元,2018年美國GDP為20.49萬億美元,我國GDP佔美國GDP的比例為71.30%,明年我國將成為自1950年後世界上和美國GDP最接近的國家,不久的將來,我國GDP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美國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126年來一直保持在這個第一的位置上,先後有蘇聯、日本對其構成挑戰。
1970一1980是蘇聯巔峰時期,1975年,美國GDP16889億美元,蘇聯6819億美元,達美國的40%,蘇聯重工業、軍工上不比美國弱,但輕工業服務業太差,經濟畸形發展,終於走向衰落。日本經濟有過非常迅速發展時期,80年代,美國利用霸權地位,說日本操縱匯率,日元被嚴重低估,逼迫日本簽廣場協議,逼日元立刻升值,此後幾年日元升值,GDP迅速上升,1995年,美國GDP76640億美元,日本53340億美元,達美國的69.6%,但這有日元升值的水分,此後因日元升值價格優勢的喪失,出口大幅下滑,日本經濟本嚴重依賴出口,故此後日本經濟停滯不前。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GDP與美國相差甚遠,只有美國的7一8%左右,經過四十年發展,去年美國21.43萬億美元,中國14.36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67%,且產業門類齊全,第一、二產業都遠超美國。 歷史 上德國、蘇聯、日本都沒有達到美國70%,我國GDP達美70%指日可待,GDP超美雖還需些一段時日,但應該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