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春秋戰國產生了什麼經濟

春秋戰國產生了什麼經濟

發布時間:2024-10-27 17:28:52

A. 中國古代經濟特點

中國古代的經濟形式是小農經濟,其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規模很小、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簡單落後、生產收益低的經濟形態,它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它主要有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以家庭為生活單位,農民的生產通常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男耕女織」。人們在田間勞作充其量是解決一家的食物,而穿戴沒有著落,這就有產生家庭副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必然性。所以在空閑時間里,人們就在家裡進行簡單的手工業生產,以解決一家的穿戴衣著。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唱段:「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白居易的《朱陳村》中「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這些詞句反映了安居樂業的「男耕女織」式的經濟生活情景。在經營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同時,農民還經營家庭畜牧、瓜果種植及布帛麻絲等家庭副業,以滿足生活的其他需要和繳納賦稅。

第二,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只供個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決定了小農經濟是以個體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的經濟形態,「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農民個人在其家屬的輔助下,獨立完成主要產品的全部生產過程,一般沒有外部協作,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由於生產限於家庭勞動力的范圍,農民所耕種的土地,以全家力所能及的耕種面積為限度,經營規模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為維持溫飽,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多的獲得產品,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下農民在自己有限和貧瘠的土地上,一年勤勤懇懇生產出的產品也就是滿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繳納國家的賦稅,基本沒有剩餘進行商品交換。「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西漢晃錯《論貴粟疏》)是對農民的長年勞累辛苦的描寫;「又私自送往迎來, 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西漢晃錯《論貴粟疏》) 」這是農民自給自足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遇到風調雨順的年景,農民的產品有一定的剩餘,才會去市場出售。

第四,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是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是國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證,所以小農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小農的興盛就是國家的興盛。小農經濟的繁榮與否關繫到封建經濟的興衰和封建政權的興亡,歷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護小農經濟,保護農業生產,以維護封建統治。如西漢初年的「修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免除若干年徭役……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文、景帝時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有一定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輕搖薄賦,勸課農桑,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第五,封閉性和落後性。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特點使得農民足不出戶就可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鹽鐵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較穩定,一輩子不和外界來往也可以生活。安土重遷,知足長樂,所以小農經濟下的農民生活封閉,與外界交流的少,缺乏進取和憂患意識,苟且偷安,缺乏競爭意識,意識思維比較狹隘,思維模式單一,具有落後性。「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白居易《朱陳村》)」正體現出了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落後性。

第六,穩定性和脆弱性。小農經濟下農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簡單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的積極性,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一個農民,只要他不是太懶惰,只要年景不是有什麼旱澇災害,只要家中沒有發生什麼意外如重大疾病,就可以做到衣食無憂,所以小農經濟具有穩固性的一面。但由於經營規模小,缺乏積累和儲備的能力,經不起風吹浪打,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封建國家沉重的租賦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以及封建地主的兼並等條件下,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所以,小農經濟又是很不穩定的,具有脆弱性。如西漢晃錯《論貴粟疏》中所言「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這充分說明了小農經濟抵禦天災人禍的脆弱性。

B. 我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領域的重要變革是什麼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並具有封建兼並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並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C. 中國古代經濟形式

中國古代的經濟形式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中國古代的農業主要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時期,產生的原因是:生產工具的進步,特別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技術的使用;耕作技術的進步;私有土地的出現。

中國古代的手工業主要是私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工、商開始與士、農並稱為國家的「四民」。

中國古代的商業主要指的是私商。私商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私商逐漸形成,並成為商人主體。

各自的特點:

小農經濟的特點:
一.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三.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來自己消費或繳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扒寬的自然經濟。

私營手工業特點:
一方面,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
另一方面,到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罩此手值」式的僱傭物嫌勞動關系。

商業發展特點:
隋唐時期:海上與路上絲綢之路異常繁榮;

宋元時期出現紙幣並須速發展;
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的工商業市鎮,出現了大商幫;貨幣經濟異常繁榮。

D. 小農經濟最早產生在什麼時候

小農經濟最早產生在什麼時候: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小農經濟產生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中國古代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有哪些: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這兩者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經營成為可能。

中國的小農經濟是怎樣形成的: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這兩者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使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業經營成為可能。

小農經濟產生的原因: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然經濟形態,任何一種經濟形態產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在生產力諸因素中生產工具是中心因素,所以鐵犁牛耕的普及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的關鍵也是小農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

小農經濟它的特點一個是分散,說它分散呢是因為它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罰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所以說它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產生的。總體我覺得產生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制的產生和生產需要滿足自己是需要。以個體為單位,以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為方式,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

閱讀全文

與春秋戰國產生了什麼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佛教中幸福離不開什麼 瀏覽:135
丁未日出生與什麼日出生合婚姻 瀏覽:888
健康之路如何治療胃疼 瀏覽:401
什麼叫經濟利潤eva 瀏覽:484
用智慧獲勝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957
愛情公寓新版什麼時候出來 瀏覽:914
小學四年級想像繪本故事有什麼書 瀏覽:411
紅米如何出健康碼 瀏覽:793
商丘跟衡陽哪個經濟好 瀏覽:55
女孩名字叫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701
如何促進本國經濟 瀏覽:55
泉州事業如何 瀏覽:492
怎麼提高宿舍幸福感 瀏覽:360
健康人的胃鏡結果是什麼 瀏覽:397
性格不好的人的婚姻如何 瀏覽:249
暫停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380
哪些人被排除婚姻的大門之外 瀏覽:818
婚姻中的三觀不合指什麼 瀏覽:1007
怎麼樣把美女融入風景中 瀏覽:392
俄羅斯人少地廣經濟怎麼樣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