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是什麼時候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大國
1. 1968年,日本經濟實力顯著增長,超越了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2. 戰後日本面臨嚴重破敗,但僅用20年時間,便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年均增長率達到了8%,成功從發展中國家轉型為發達國家。
3. 20世紀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奠定了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4. 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日本經常項目保持順差,顯示了其經濟的強勁增長。
5.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元急劇升值,對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1998年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標志著其增長放緩。
關於日本農業的補充信息:
6. 2000年,日本平均每戶農場的面積為1.24公頃,而到了2004年,兼業農戶數量佔到了經營性農戶總數的79.6%。
7. 2000年至2004年間,日本的農業生產法人數量從5889個增加到7383個,反映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現代化進程。
8. 日本的可耕地面積僅占其國土的12%,因此採用了系統化的耕作方式來高效利用零碎土地。
9. 農業在日本受到高額補貼和保護,支持小規模耕作,但2005年農產品自給率僅為40%,其餘依賴進口。
10. 1990年至2003年,日本穀物自給率從30%下降至27%,其中食用穀物自給率也出現了相似的下降趨勢。
11. 多種農產品自給率低,例如豆類、油脂類、砂糖類、水果類、水海類和肉類產品,表明日本在食品自給方面存在依賴外部供應的問題。
以上信息綜合了網路關於日本經濟的資料,以提供更全面的經濟和農業發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