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當中為什麼暢銷書會打折

經濟學當中為什麼暢銷書會打折

發布時間:2024-10-24 06:17:37

1. 怎麼樣才能學好經濟學啊~

經濟學學習
《經濟學》(2001年,第17版)是一本供初學者使用的經濟學入門書,也是一本供經濟學的老學生溫故而知新的經濟學手冊。它可以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以供自學之用。當你在決定是否購買這本書之前,你需要考慮的是:你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收益?這種收益是否能補償你為此付出的成本?(這種成本不僅包括你支付的貨幣,而且包括你讀這本書所要花費的時間。一般來說,讀書的時間成本遠遠大於貨幣成本,但許多人常常忘記了這點,所以他們在決定是否買一本書時,過多地考慮了書價的高低。)下面的問題或許有助於你作出決策。 如果你已經決定學點經濟學,接下來要作出的一個決策是選擇哪本書入門。你當然希望選擇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問題是選擇好的教科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圖書市場充斥著眾多的教科書,質量參差不齊。每位作者都會聲稱自己的書最好,而作為初學者,你不大可能有能力判斷哪本好,哪本不好。這就是經濟學家講的信息不對稱:買的入不如賣的精。 在這種情況下,最安全的辦法當然是選擇最權威的經濟學家寫的最新版的教科書。為什麼要選擇最權威的經濟學家寫的教科書?原因不僅是因為最權威的經濟學家爐火純青,對理論的把握最准確,能深入淺出的寫出「正經」來,而且因為最權威的經濟學家最注重自己的名聲,他們既沒有必要用出一本新書的辦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也不敢為了賺取版稅而濫竽充數地出書,這就如同麥當勞不敢賣過時的漢堡包一樣。他們的聲譽就是質量的代號,他們的名字就是一種品牌。 為什麼要選擇新版的教科書?因為如同經濟生活本身一樣,經濟學也在不斷發展和演化,以用新的理論解釋新的經濟現象。特別是過去20多年裡,隨著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理性預期的引入,經濟學可以說發生了一場革命。經濟學理論越來越貼近現實,對現實的解釋能力越來越強。比如說,20多年前,經濟學理論還難以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多少理論指導,而今天,博弈論已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基礎;20多年前,經濟學家對公司融資幾乎無話可說,而今天,信息經濟學已成了公司融資理論的基礎;20多年前,經濟學家還在迷信於用政府管制來彌補市場的失靈,而今天,政府管制被認為是資源配置無效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從而導致了席捲全球的經濟自由化浪潮。或許,我們可以將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教科書與21世紀經濟學教科書的差別,類比於286計算機與奔騰計算機的差別,只有使用最新版的教科書,你才能學到最新的經濟學理論。 過去,中國教科書市場上很難看到最權威的經濟學家寫的最新版的經濟學教科書,翻譯過來的教科書一般滯後於原版10年以上,而國內經濟學家寫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其內容則更為陳舊,更不用說在有色眼鏡透視下的扭曲了。可喜的是,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學圖書市場正在發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不僅國外最新版的英文著作在及時引進,而且國內經濟學家也出版了一些在內容上與國外同步的經濟學教科書。 在此,我願意向你推薦如下三本教科書:1.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2.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合著的《經濟學:原理與政策》(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3.Paul Samuelson和William Nordbaus合著的《經濟學》(Economics),2001年第17版。 這三本書都是享譽全球的經濟學大師撰寫的最新版的經濟學入門書,是西方大學里最流行的教科書。 曼昆是美國著名的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在MIT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同時兼任著名的智囊機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貨幣經濟學項目主任,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顧問。他的《宏觀經濟學》是美國最暢銷的教科書之一。他是一位多產而富有創新思想的經濟學家,在多種一流學術雜志上發表了數十篇開創性的論文,被公認為是新凱恩斯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經濟學界的名氣比他的年齡大得多。曼昆的《經濟學原理》1998年初版一上市,就成為最暢銷的教科書,出版商在付印之前就支付了作者100萬美元的版稅,創下了教科書版稅的新紀錄。這本教科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學生導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寫的是一本學生喜歡看的經濟學教科書。與其他同類教科書相比,本書更多地強調的是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經濟學模型。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節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說明經濟學原理如何應用於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此外,作者在書中還提供了大量的「新聞摘要」,以使讀者懂得什麼是生活中的經濟學。 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也是兩位享譽全球的著名經濟學家。Baumol生於1922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藝術學學士學位,在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現為紐約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曾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主席等多種學術職務。他在產業組織、企業理論、經濟增長、反壟斷理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開創性貢獻,發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和20多本著作,其中有些著作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Blinder生於194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在MIT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自1979年以來,Blinder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1989年至1990年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主任;1993年至1996年間,先後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 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Blinder發表有多種專著和學術論文,在人力資本和勞動供給、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確定性和一般均衡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 Baumol和Blinder合著的《經濟學:原理與政策》初版於1979年,也是美國等國家最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就我所知,本書有澳大利亞版),多次再版,到1997年已出到第7版。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敘述上的「問題導向」和「政策導向」。作者認為,學習經濟學的最好方法是「從問題到理論」,而不是相反。為此,本書的每一章都從一個具體的、使人感到困惑甚至自相矛盾的政策問題或現實問題開始,然後通過深入淺出的經濟學分析,使你走出迷霧。這樣做不僅提高了讀者讀書的興趣,而且可以加強讀者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如果你能記住本書作者所歸納的經濟學的12個基本觀點,你將終身受益。 保羅·薩謬爾森(Paul Samuelson)是當代經濟學泰斗,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T經濟系的創始人。他的《經濟學》第1版出版於194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在50多年的時間里,他的《經濟學》不斷再版,被翻譯成包括中文、俄文、日文、法文、德文在內的數十種文字,風靡全世界,是有史以來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教育和影響了數代經濟學家、政治家、企業界領袖、新聞記者以及眾多的普通人。難怪他自豪地說:「如果我能為一個國家寫經濟學教科書,我並不在乎誰為它寫法律,誰在為它起草條約。」薩繆爾森本人對他的《經濟學》的修訂到第14版(1992年)。1995年,另一位著名經濟學家WilliamNordhaus的入盟,使得《經濟學》沒有隨薩繆爾森本人的衰老而衰老,而繼續以主流經濟學最前沿的教科書身份暢銷全球。你現在看到的是該書的第17版。 盡管這三本教材所敘述的經濟學原理並無大的差別,但由於每個作者的個人偏好和學術風格不同,在敘述方法、切入角度、材料的取捨等方面還是各有千秋。不同書中用於說明同一原理的有些材料互為補充,有助於加深讀者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據悉,這三本書由18位國際著名商學院的教授聯合推薦作為中國MBA及經濟學/管理學院的首選教科書。我個人學習經濟學多年,可以說是經濟學的老學生了,但現在再拿起來讀這些入門書,仍感有不少新的收獲。事實上,當我在為博士生備課時,常常要翻一翻這樣一些經濟學入門書以在理解上「溫淺而知深」,講課時深入淺出。美國著名經濟學家Herbert Stein說:絕大部分可用於指導公共政策的經濟學都在本科生的經濟入門教程中。我的經歷告訴我,他的話是對的。 如果你的經濟條件許可,我建議你不妨同時擁有這三本書。我的經驗是,讀三本由不同經濟學大師寫的同一類型的教科書要比讀三遍同一大師寫的同一本書收獲大。你可以從任何一本書開始,然後在每一部分對照閱讀。特別地,當你對一本書的內容難以理解時,最好看看另外兩本書上是如何寫的。你大概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見過一次面的人沒有給你留下什麼印象,但在另一場合再次謀面後,他就深深印在你的腦海中。讀書也是如此。當然,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你買其中的一本就可以了。但你最好能記住我一開始說過的話:讀書最大的成本是時間而不是書價。要買好書,不要買便宜的書。 現在,你可以作出自己的決策了。 經濟學(Economics) 作者:Samuelson & Nordhaus 到今天,這部名著已經跨過了53個春秋,出版了第17版。耄耋之年的Samuelson仍然是本書的第一位署名者,然而,正值壯年的Nordhaus教授已經承擔了主要的編寫和修訂任務,我們甚至可以說第17版是兩位親密無間的作者完成接力的一版。本書集中針對經濟學的核心原理,這些原理多年以來,幾乎顛撲不破。同時,本書又適應當代經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即令人目眩的革新與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直接導致經濟學的理論相應的變革與發展。毋庸多言,本書是經濟學教材的里程碑。 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作者:Mankiw 曼昆是一位多產而富有創新思想的經濟學家,被公認為是新凱恩斯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經濟學原理》1998年初版一上市,就成為最暢銷的教科書。這本教科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學生導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寫的是一本學生喜歡看的經濟學教科書。作者在書中還提供了大量的「新聞摘要」,以使讀者懂得什麼是生活中的經濟學。一個讀者在著名的圖書網站亞馬遜上曾經毫不客氣地評價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是令人乏味的。讀者感受,見仁見智,但我們有理由猜想,他用的教材一定是曼昆的。 宏觀經濟學:原理與政策(Macro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 作者:Baumol & Blinder 該書初版於1979年,也是美國等國家最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到1997年已出到第7版。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敘述上的「問題導向」和」政策導向」。作者認為,學習經濟學的最好方法是「從問題到理論」,而不是相反。為此,本書的每一章都從一個具體的、使人感到困惑甚至自相矛盾的政策問題或現實問題開始,然後通過深入淺出的經濟學分析,使你走出迷霧。這樣做不僅提高了讀者讀書的興趣,而且可以加強讀者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如果你能記住本書作者所歸納的經濟學的12個基本觀點,你將終身受益。 來源:中華讀書報2002.10.30
參考資料:http://blogcup.com/b2/28112/archives/2006/295769.shtml

2.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與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哪本書更好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譯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簡單易學,基本上所有理論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觀易懂。這本書的第二大特點就是知識覆蓋面很廣,傳授的是廣義的經濟學原理。比如像貨幣銀行學、財政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學科,在這本書中都被濃縮成為一到兩章的內容。因此,通過學習這本書,初學者將有望對經濟學的主要知識和內容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

《經濟學》,薩繆爾森著,蕭琛譯
這是經典!雖然難度要略高於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針對初學者的經濟學教材。這本書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論述非常嚴謹,此外它也是國外累計銷量最高的一本經濟學教科書。

《經濟學》,斯蒂格利茨著,黃險峰譯
這本書特別貼近時代,貼近中國。該書不僅教會了讀者怎樣理解新經濟現象,怎樣解釋數字時代的經濟問題,還告訴了讀者怎樣評價亞洲金融危機,以及怎樣看待前蘇聯、東歐和中國的經濟轉軌。

《牛奶可樂經濟學》,弗蘭克著,閭佳譯
這本書從牛奶與可樂包裝的不同說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本暢銷書,就是說看了這本書還需要看看大師們寫經濟學教科書。

《吳敬璉專集》,吳敬璉著
收錄了吳敬璉從1982年至2005年的全部重要文章,該書也因此客觀地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變化,它將告訴你中國經濟與西方國家經濟的不同之處。

此外,一些經濟學或者金融學的的科班們所熟知,而且圖書館一般都會有的書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黃達主編 《金融學》
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 還有宋鴻兵《貨幣戰爭》不過這個還是要有點經濟學基礎的

還有我覺得我們看的一些經濟金融書籍的 學的東西大多是與西方的經濟環境相適應的 好多理論與我們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程度的背離 不適用 所以有必要看看一些經濟評論家的文章 這個你可以看看他們的博客 比如郎咸平 易憲容 葉檀 張五常(他的行文風格本人不太喜好)陳功(安邦咨詢的老總)等等 這些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針對經濟熱點產生的 很有現實意義 對於理解現實的經濟現象有幫助

………………………………………………………………………………
話費充值,網游QQ充值可以到我店裡看看哦 便宜快捷
搜索「酷娃select」就是了

3. 《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篇一:《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賣?」「為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花生米?」「為什麼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是在右邊?」。在支部開展的"三個一"讀書活動中,我讀到了《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有些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例被其巧妙的引用來闡明那些乏味、枯燥的經濟學原理,使我不由的對該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牛奶可樂經濟學》原名叫做《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書中提出了100多個問題,全部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涉及產品設計、供求分析、人際關系、職場風雲等等各個方面。書中提出的問題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卻相當簡單,全書闡述了作者認為最基礎、最重要的兩個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則。機會成本是指為從事某活動而放棄其他事情的價值;成本效益原則意為唯有當行動所帶來的額外收益大於額外成本時,才值得這么做,它是所有經濟學概念的源頭。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說:「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准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這也許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

所有的事物,如果你從理論層面去解讀,就會讓事情變得復雜化,而你運用人們熟知的事例去理解說明,就會讓人一目瞭然。就如同與人溝通時,要讓對方理解我們所表達意思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用對方熟悉的事物來舉例。比如在統計工作交流中,如果單純的給企業人員解釋報表中指標含義,由於每個單位具體情況不同,個人理解也有差異,很難讓企業人員正確掌握。假如我們針對每個單位的特殊性做出解釋,或是利用常見的情況舉例,對方理解起來就會容易許多,我們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生活中多問幾個「為什麼」,能增強我們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生活中許多的小例子都可以用機會成本和成本效益原理解釋清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的技巧方式也不盡相同,要想全面的自如應付,就必須對本行業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徹的領悟。

學習領悟原理的過程,就是將書本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的過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時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當我們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可能往往會被問題的表象所蒙蔽,其實抽絲剝繭,撥開雲霧看本質,情況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復雜。讓我們隨時都處於思考與收獲之中,不僅對我們的工作有幫助,更能優化我們的生活!

篇二: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讀物這幾年大行其道,2006年的《魔鬼經濟學》,2007年的《貨幣戰爭》,2008的《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牛奶可樂經濟學》等等,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成為一種時尚。這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一種「反其道而行之」。

《牛奶可樂經濟學》,原名叫做《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教的微觀經濟學入門課程每年都會吸引6000多名學生,他布置過這樣的書面作業:「利用經濟學原理,探討你親身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模式中的有趣問題。文章裡面不要摻雜復雜的技術,要假設你是在給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講故事。」

《牛奶可樂經濟學》就是一本這樣的故事合集。問題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卻相當簡單——成本效益原則。當一個行動帶來的收益大於成本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這是絕大多數舉動的根源。

比如,為什麼最暢銷的書常常打折銷售,而最熱門的電影卻不打折?

因為對電影院來說,最稀缺的資源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歡迎的電影即使不打折也會滿座,出於收益最大化的考慮,電影院有理由不給票價打折。但是書不一樣,如果預見到哪些產品更熱門,賣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備好充足的庫存。賣家給書打折以促進銷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為什麼機票現賣價格更高,而演出門票現買卻更便宜?

因為航空業主管們發現,出公差的商務人士更傾向於臨時決定出行安排,而他們往往是高收入者,要麼很富裕,要麼可報銷,對價格並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樣,高收入者一般不願意到最後一刻才買票,臨時買票畢竟要面對不知道能不能買到、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樣的座位等不確定因素。事到臨頭才在售票口買票的,大多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

為什麼某企業獎勵員工一輛豪華轎車,而不是等值的現金?

經濟學家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最好的禮物,往往是我們想要但是又不捨得買的東西。被獎勵,等與別人幫著自己做出了選擇,自己可以開開心心享受獎品,又無需為自己的奢侈行為感到愧疚。

為什麼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賣四塊錢,但咸花生卻可隨意索要?

理解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花生的生產成本雖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補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點的酒或者飲料也就越多。水雖然幾乎沒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點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還是要給它定個高價,打消顧客的消費積極性。

書中提出了100多個這樣的問題,全部來自於日常生活經驗,涉及產品設計、供求關系分析、公用品、人際關系、心理學、職場風雲等等各個方面,作者說「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准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這也許正是此書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經濟生活現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滿樂趣。作為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這種書讓人讀得真是高興。別出手眼,獨特的觀察角度,如同一場美妙的智力探險,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個圈子也不繞,盡量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沒有高深的數學模型,成本效益原則,邊際效益分析,機會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如同高手,無招勝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飛葉,皆可傷人,何必非要倚天劍、屠龍刀?

篇三:《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看到書名就直覺是一本「投我所好」的書,因為「牛奶」與「可樂」皆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好東東。看完之後,確實大感過癮,上癮之處如下,願與各位共享:

1.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多問一個為什麼,也許期間就有大文章。比如「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里,而可樂卻裝在圓瓶子里」,「為什麼女士衣服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麼酒吧里白開水比花生賣得更貴?」這些都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卻少有人再深一層去追根溯源,作者引用這些例子來印證他的諸多「折扣經濟學」、「機會成本」等概念,那麼我們其實從同樣的現象中可以找到其他學科領域的根源。例如,作者提到女士服裝的扣子設計時,究其原因是歷史上英國宮廷的服裝都很繁雜,而女士的衣服多由僕人動手穿戴,而男士需要自己解決,所以如此設計。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那麼,在如今追求混搭、崇拜中性的時代,是不是把女裝設計成右排扣子,也會非常流行呢?消費者的心理發生了變化,歷史的東西在一定時期內也就可以顛覆了;

2.激發人的思考興趣:除了非常嚴肅的學科根源探究之外,其實這本書一個很有意義的作用就是激發你碰到什麼現象都會反問一句: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能找到答案,也許不能,也許找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式答案」,這種思考的習慣與興趣是難能可貴的;

3.從B2C到C2B:書中多數是從企業如何追逐利潤、如何控製成本的角度來探討各種經濟及生活現象;不過從消費者研究的角度來說,我們更需要從消費者的心理變化——企業順應這個變化——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樣的思路來考慮,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服務的客戶在營銷戰術上的經驗比我們更豐富,但他們缺乏的是對消費者的洞察、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前瞻性的趨勢變革,所以,作為市場研究人員,我們可以從書中的例子用「倒推」的思路想一想,企業為什麼會推出這樣的折扣方式或定價方式,迎合的是消費者的哪種心理需求,當我們找到根源後,對應到某種心理需求,我們可以為客戶提供「有建設性」的策略建議;

4.舉例的方式,生動且形象,報告的表現形式也應如此:整本書讀下來,不會覺得晦澀,徹底打消了「經濟學」這座大山造成的心理障礙,這也是作者揮舞的大旗誓「將通俗進行到底」的決心。其實,調研報告的生硬與「大學教授的語焉不詳」、「經濟學中圖表充斥」同理,尤其在為客戶解決特定問題的商業調研中,客戶要的並不是一本高深的教材,而是生動的原貌展現與易讀性強的「工具書」,那麼我們也不妨講報告寫得靈趣一點、詼諧一點、津津有味一點,我想,只要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客戶不會而降低對我們的專業性的認可,反而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有一種這樣的標簽:零點的東西好用又好玩。

篇四:《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首先提醒大家一下,這個書電驢有下的,沒必要買的。

看完全書後對一下三點深有體會。

一、個人的回報只取決於絕對績效。但事實上,生活中大多數事情都是以相對位置定高下的。

美國法律禁止成年人自願義務加班、封殺超瘦模特以及強制規定兒童入學年齡都是為了防止這樣的惡性軍備競賽。這讓我想到了國內可憐的莘莘學子。本來人人都不進行所謂的「培優」是很好的,結果班上有一個人去培優了,第二個第三個人覺得自己相對就落後,也就必須去培優,周而復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課余時間放在了培優上了。盡管某些開明的家長認為這樣是不好的,但迫於現實壓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優。結果就造成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人人為了不落後都要去培優。設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優,考試對大家來說仍然是公平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學習時間,即上課時間的效率。但就因為少數人打破了這個平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這個圈子裡。據說國家已經開始禁止小學生課外補習,但我5年級的弟弟一到周末仍然疲於奔命。

二、「回歸平均」理論

任何人和集體在達到不正常的成績(無論好壞)後,就會回歸自己的平均水平。這就產生了一個奇妙的效應,讓人們誤認為批評比表揚有用。當一個人發揮超常而得到表揚後,依照客觀規律他的表現會回歸自己的正常水平,在外人看來即退步了,會讓人產生表揚讓其驕傲退步的假象。而另一方面,一個人在發揮失常且得到批評後,根據「回歸平均」其成績會上升至正常水平,讓人產生批評使其進步的假象。

也就是說,批評和表揚並不對成績的變化起決定性作用,當然對那些情緒化較強容易受影響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觀規律。例如在一支球隊表現很差的時候,老闆若利馬解僱教練,隨即而來的成績上升只是客觀規律,並不一定是新換的教練有多強,也許原來的教練這個時候帶隊能取的成績更好。安切洛蒂就是個例子,換做其他的隊伍,當初冠軍杯被驚天翻盤後他早就被解僱了。可是貝盧斯科尼把他留下來了,也就等來了又一座冠軍杯。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這樣,比如今年的托特納姆熱刺要是沒換教練估計就真的掛了。

三、獨立音樂發展

「為什麼獨立音樂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賦的,偏愛音樂免費共享程序,而已經成名的藝人則往往反感這些程序?」答案顯而易見。已成名藝人往往能通過賣CD獲得極大的利潤,所以他們當然對免費下載及其反對。而反觀獨立音樂人,他們沒有大量的粉絲,並不期待通過CD的銷售額獲得大量的提成。因此對獨立音樂人來說,「成名」遠遠比「賺錢」重要,因為唯有「成名」才能讓他們「賺大錢」。當他們成名後,即使他們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載,但CD的銷售量因為那些死忠的歌迷卻在上升。正是這樣一個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這些獨立音樂人的走紅。沒人會願意買一張自己從來沒在電視上聽過也沒看過宣傳的CD,但正是網路大大的普及了他們的流行度,也隨即建立了一個個小眾圈子。而流行歌手則相反。因為他們的歌迷往往都是盲從性很高的小朋友,他們聽蔡依林的同時也會聽SHE、楊丞琳、王心凌、潘瑋柏、吳克群、王力宏。要他們花錢把每個人的CD都收集顯然不太現實,而且對他們來說音樂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沒必要保存,因而許多這樣的粉絲從來都不會買CD的,流行歌手的銷售量仍然需要他們的死忠粉絲來維持。

陳綺貞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到她的歌,但我確定是在網上。她的作品就這樣在網上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行開了。在毫無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唱片銷量讓主流歌手汗顏。早期專輯一張難求,甚至連早期的圖文寫真集已經在網上賣到了800塊一本。演唱會更是爆滿,encore的時間都夠人家再開一場了。小眾、小資、文藝的陳綺貞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培養了一大批死忠,他們就像我一樣,也許硬碟里有下載過的歌曲,但仍然會到唱片行把與她有關的一切東西掃盪一空。我想這就是音樂涵養的厲害,陳綺貞永遠不需要像主流歌手一樣站出來對著歌迷大喊「打擊盜版」,當一個人的作品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我們歌迷是不願意下載或買盜版的,雖然現在回憶起來如果沒有免費下載我也許都不認識陳綺貞這個人。

篇五:《牛奶可樂經濟學》讀後感

農民以體力勞動從事耕耘,商人以其審時觀變從事貿易,手工業者以其精工巧技製造器械。 這世界上無人不在追求著 利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是關於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從1776年亞當 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奠基,現代經濟學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眾多專業方向,並應用於各垂直領域,指導人類財富積累與創造。

看到這些,你是否猶豫了呢?雖然經濟對我們很重要,可礙於經濟學對於我們來說無非就是一些復雜的公式圖表和概念,所以我們都不約而同的略過了經濟學。當然,我也是這樣認知的。可是卻有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經濟學的認知。它就是《牛奶可樂經濟學》。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里可樂卻裝在圓盒子里?為什麼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為什麼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為什麼大學教授說話語焉不詳?為什麼 這就是那本書的導語,也就是這本書帶我走進了經濟學的另一個世界。

這本書分析的簡明扼要,讀完之後我也就順理成章的知道了這一系列的設計方式問題,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蘊含著經濟學的道理。產品的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這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

看完之後,同學們是否都有了躍躍一試的打算呢?那麼就行動起來吧!因為這本書是不會讓你失望的!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小見解。

4. 經濟學和經濟管理學有什麼區別

一、研究方向的不同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和規律的科學,而經濟管理學,是管理的范疇,是規范領導經濟活動的科學。
二、面對的生產資料不同
經濟學面對的生產資料是資源,而經濟管理學面對的生產資料是人。
三、認識不同
經濟學更多的是主觀認識,而經濟管理學更多要考慮實施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行為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
四、學科的不同
經濟學專業主要有: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財政學(含稅務),而經濟管理學專業主要有: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學、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
四、解決的問題不同
經濟管理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原理的有機結合,體現跨學科的滲透,切實解決實際生活中包括微觀市場和宏觀市場經濟管理環境中的問題,而經濟管理學主要有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微觀上探討如何實現消費者滿足最大的效用和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宏觀上研究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製,國民經濟的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五、社會意義的不同
經濟學往往從政府層面來研究政府如何克制企業壟斷、提升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主要是解釋問題的因果邏輯,為政府提供製定政策改善社會福利提供依據,而經濟管理管理學是研究企業如何提升自身戰略壟斷力即核心競爭力,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藝術,提供打擊競爭對手贏得顧客的手段。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當中為什麼暢銷書會打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專經濟學專業考什麼證 瀏覽:362
銅川市幸福里小區是哪個開發商 瀏覽:420
有多少人喜歡愛情 瀏覽:794
縣國企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482
軍轉到事業單位薪級工資怎麼計算 瀏覽:747
慈禧愛情觀什麼意思 瀏覽:248
南寧事業單位c類多少分進面 瀏覽:574
落雁說的是哪個美女 瀏覽:888
原著有什麼故事 瀏覽:154
支付寶婚姻狀態哪裡查詢 瀏覽:922
經濟條件差應該買多少錢的重疾 瀏覽:366
經濟學學位是屬於理學什麼學士 瀏覽:400
吃飯吃多少是健康的標准 瀏覽:211
屬馬男68歲婚姻如何 瀏覽:177
多少人對愛情的執著與無奈 瀏覽:250
如何吃健康的菜 瀏覽:104
事業單位5101是什麼科目 瀏覽:367
怎麼區分愛與被愛哪個更幸福 瀏覽:295
蟲子的故事小蟲子還會有哪些奇遇 瀏覽:248
如何用三張攝影圖講一個故事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