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把握市場規律,優化長期發展戰略。
完善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國家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也必須科學把握市場規律,順應經濟發展大勢。
2、鼓勵適度競爭,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
市場的發展需要政府參與,政府的發展也需要借力市場競爭。打造現代化經濟體制必須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努力完善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藉助現代網路和信息技術,以市場力量聚合各個地域和領域資源。
3、統籌國內國外,打造國際競爭優勢。
面向新的國際競爭格局進行協調升級。同時,爭取國際話語權、規制跨國資本行為以及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也同樣需要政府與民間的雙重智慧和力量。
(1)怎麼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產關系的有機整體,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實載體和空間展開。
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互動發展,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貳』 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十九大報告對怎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了系統論述,重點是推動三大變革。提出三大變革是有針對性的,是問題導向的。
第一,質量變革。中國近40年的發展,速度很快,規模已經相當大,但是經濟發展質量還不是很高。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很多細節上質量上不去,特別是一些製造業環節。
第二,效率變革。當前我國還有不少低效率的地方,行政性壟斷、經濟泡沫、金融風險等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效率不高的問題。
第三,動力變革。從2012年開始,中國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每年減少200萬人左右,勞動力總數已經在減少,工資水平在上升。下一步要把過去勞動力規模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
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
(2)怎麼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先進生產力與先進生產關系的有機整體,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實載體和空間展開。
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體制和開放格局互動發展,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叄』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麼的迫切需要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上個世紀80年代,黨中央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宏偉願景,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推進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社會生產力。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超過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市場建設也都取得長足進步,社會生產總體上已不再落後。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但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總收入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良性互動。這正是持續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肆』 如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職能邊界,糾正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其中的重點內容包括:政府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以維護市場規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己任;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除各種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提高政府機關辦事效率,為各種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階層和困難群體構築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調整和加大對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政府指導、支持力度,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宏觀管理的制度創新,發展和健全間接調控經濟運行的管理體系。我國政府在制定實施趕超戰略、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等方面責無旁貸,但在具體方式上,必須堅決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直接干預、大包大攬的做法,轉為以經濟手段為主,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方面的稅收、國債、折舊率、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引導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向、流量和市場主體的行為。應當認真總結我國1993年以後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和1998年以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取得顯著成效的經驗,深入分析宏觀管理與調控中仍然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經濟預測與規劃、政策研究與方案設計、決策程序與責任制度、機構合理精簡與提高效能等方面,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宏觀管理體系。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政府公職人員知識的更新、素質的提高,這些都需要以相關的制度創新來統領,如政府公共信息披露制度、公共財政管理制度、政府項目可行性論證制度、公職人員考試與考核制度等都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積極探索政府調控方式的創新。財政投融資、貼息、信用擔保等與市場兼容的政策傾斜做法,是在向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系轉變中需要特別重視的方式方法創新,應當積極探索,逐步健全。在不少准公共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還應試驗和推行BOT、TOT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政府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市場經濟內生性力量的成長和壯大。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應著力將階段性的反周期操作與長遠的、更具根本性的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深化緊密地結合起來,以謀求通過化解深層次矛盾支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下一步,還應考慮引入多樣化的政策手段,如必要的結構性稅收減免和稅制改進,以及積極穩妥的金融市場化措施等。
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方面的問題,力求通過統籌兼顧的宏觀管理與調控,實現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應當堅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進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一方面應在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導向下,鼓勵發達地區乘勢而上,鼓勵社會成員在公平競爭中正當致富;另一方面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托底,並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運用一系列的轉移支付政策與稅收再分配政策,適當調節地區間、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扶助困難群體,促使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抓住完善政府、完善企業、完善法規、完善環境四個關鍵環節。
完善政府,是指把政府建設成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完善政府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政府職能轉變走向新階段的標志。
完善企業,是指使企業(也包含各類市場經濟組織)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成熟企業。為實現這一點,需要從兩方面努力:一方面是正確處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企業自我完善,解決好管理模式、治理結構和發展戰略問題。
完善法規,是指進一步完善有關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方方面面的經濟法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完備的法制條件。我國已制定了市場主體行為的法律制度、市場管理秩序的法律、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勞動及社會保障的法律等30餘部專門法律。
完善環境,是指健全市場經濟運行的環境。主要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環境;生產要素市場化環境,即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價格按市場供求來形成的條件;企業融資的市場化環境,即利率和匯率由市場形成、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交易活動自由、市場中介獨立、內外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的貿易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