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才能玩轉社群經濟
在PC互聯網時代的社群,主要的形態是社區,比如天涯社區、網路貼吧等,到了移動終端時期,互聯網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肢體和思想的延伸,幾乎可以做到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在線。而你的朋友圈在移動互聯中的關系,也許相互之間遠隔千里,但基本上是你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也就是說,彼此之間是通過某種紐帶而聯接在一起的。這種關系,就很像村落時代的關系,就算不是很熟,但尋根溯源,差不多都有點沾親帶故的。
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懶漢,有能人,有鐵匠,有當鋪,有米店,鐵匠知道你家的鐵鈀什麼時候該壞,米店知道你什麼時候要斷糧,賒個賬、借個東西都不是問題。這就是建立在社群基礎上的信任。
那每個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社群嗎?一定是的。這個問題的要點在於,並不是所有的用戶都可以成為社群成員的。星巴克有3300萬粉絲,這些粉絲之間圍繞某一個店或某一個具體的綱領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但這3300萬人不是一個大的社群。
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社群?兩句話:以求道的精神做產品,用求愛的方式做傳播。怎麼講?產品不極致,什麼都是虛的。
把產品和體驗做到極致還不夠,你還得學會傳播。很多人天然地反感傳播,把會傳播當成是投機取巧,總是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態度,等著別人來發現你。不要說在大眾媒體時代這種觀念就是錯誤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那就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玩的不是粉絲經濟,只是挑對人
未來商業的核動力到底是什麼?小米用粉絲經濟驅動一個傳統行業,這個事情至少作為一個先例,已經成功了。所以,我們突然明白,價值可能不在我身上,過去說粉絲經濟的話是不對的。我在團隊中立了規矩,永遠不要提粉絲這個詞。只說用戶,會員,朋友,夥伴,沒有粉絲。因為粉絲就是中心化,對偶像的崇拜。
在社群經濟驅動的過程中,我們反推過,主動去和大眾進行切磋,在新浪微博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罵」走一些人,從社會公眾中把自己切割開來。在大眾傳播時代,讓所有的人混同,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對社會進行分割。大量的社會社群,自我劃定疆界,就像韓寒的粉絲和郭敬明的粉絲永遠也搞不到一起去。
粉絲經濟就是社群經濟嗎?顯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絲,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粉絲這個層面,無非是把以前的忠實用戶換了個新名詞而已。「無粉絲不品牌」,這句話沒錯,但反過來,哪一個品牌沒有自己的粉絲呢?只有當你的客戶變成用戶,用戶變成粉絲,粉絲變成朋友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時代、所有商業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微信這樣的高效率工具以後,社群才是可能的。這中間的差別是,一個有社群的品牌和沒有社群的品牌,其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未來的商業可能是一個小而美的邏輯,而不是一個用戶量支撐的大眾邏輯。
用社群的方法挑對的人,然後「期待」產生奇妙的結果。移動互聯網正帶來另外一個新的巨大的機會,我把它稱為「社交紅利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懂得社交,懂得傳播,就能夠掌握商業的先機。不管雕爺、黃太吉、大象安全套最終會怎麼樣,但他們確實是非常懂得移動互聯網社交的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商業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市場即對話」,就是我們必須說人話。
他們所置身的那些大組織,在互聯網沖擊下,都在飄搖,身處其中的人該用一種什麼樣的姿態來立身呢?就是利用現在的組織給你提供的資源,做一件讓整個市場都看見的事,完成個人在原組織中的崛起,這也是對你現任老闆最負責的做法。
社群的價值在於重構連接
現在的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各種因素隨機組合,機遇、勤奮、忍耐、關系鏈,恰好配對了,一朵花就開了,此外沒有任何標准能夠確定誰成誰敗。所以重復創業者反而吃香,因為他經歷過反復失敗,解除了很多不確定性。
我認為,其實在這方面做的不錯應該是雲來,雲來輕場景的研發,完全符合當代的社群經濟理念,完美的詮釋了用戶和企業之間,該如何連接,和互動,說到這里還是給大家總結下幾個因素容易組合出成功配方。
第一是小,只做點,不再試圖做線和面,商業空間也很大。
第二是連接,你判斷未來互聯網的生意就看他是阻礙了連接還是促進了連接,誰阻礙連接就不得好死,誰促進連接就將擁有一切。比如說GoogleGlass就是個好產品,因為它讓人隨時隨地在線。馬雲怕微信也是這道理,微信會吸掉一切。
第三點是通過連接形成社群。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後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干什麼。明確知道把這群人聚起來要干什麼,比如做基金、做風投,甚至可能去做互聯網金融。不能光把人聚一塊就完了,是打麻將還是下象棋,取決於決策者。
『貳』 關於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功能上的鏈接,消費者開始在意附著在產品之上的諸如品牌、文化、格調、人格魅力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情感上的無縫信任。基於此,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擁抱成團,形成群峰效應,他們一起互動、交流、協作和相互影響,然後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和價值反哺,並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范圍經濟系統,就叫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強調的是去中心化,社群成員參與一款產品從創意到設計、包裝、生產、傳播、銷售各個環節,社群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參與空間,個體可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行動能力,更大的滿足自身的心裡需求。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遵循某種自發的規則組成蜂窩狀的群體。
在商業上社群意義有三條:
其一,社群能夠讓消費者從「高松公路」上跑下來,形成真實的閉環互動關系,重新奪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讓互動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從而令優質內容的溢價得以實現,而消費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夠內生出獨特的共享內容,徹底改變內容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單向關系,從而出現凱文凱利所謂的「產消者」。
社群經濟有以下五大特徵:
1、 情感連接,社群能讓一群有共同價值主張、相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關系。
2、 利益驅動,社群本身也是一種組織形態,要維持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轉,系統內大多數個體需要產出價值,獲得收益。
3、 有限范圍,社群本質上是小范圍內的集中鏈接。
4、 無線裂變,社群本身有自生長、自復制能力,在某些細分主題之後,將無線裂變成更多主題社群。。
5、 自我進化,良好運營的社群會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更迭,不斷優化,變得更為聚焦。
社群經濟讓營銷實現虛擬化、精準化、本地化和場景化,變消費者的概念為用戶的概念,不斷促進與用戶的交流和互動,引導、優化、迭代自身產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社群經濟對粉絲經濟、體驗經濟的深化和延伸,改變單邊經濟模式為去中心化的多邊、無邊經營模式,通過緊緊抓住用戶的心裡體驗和情感訴求而維系較強的黏性。社群經濟打通、融合線上線下,並為實體企業、商業的互聯網轉型創造了空間,者有助於大幅度降低商業渠道成本,創造為可觀的效益。
羅輯思維是早期比較成功的社群代表。
1、羅輯思維
創始人羅振宇,現在還是最有影響力的社群之一,其最大的價值就是構建了一個頂級的社群。而羅輯思維是如何構建社群的呢?主要有以下三步:其一,選人。羅輯思維的用戶主要是85後「愛讀書的人」,會員加入要交錢,分200元和1200元,確保會員能真正付出行動。其二,培養習慣。培養共同的習慣,可以進一步固化會員「自己人效應」。比如,羅輯思維固定每天早上大概6點20發送語音消息,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其三,加強線下互動。線下的互動更能激發人與人之間的聯合,羅輯思維就曾舉辦過不少線下活動,比如「愛與抱抱」、「霸王餐」游戲等等。
PAPI醬的成功是迎合了部分網民的情緒需求。
2、PAPI醬
papi醬通過變聲軟體說出那句自創的slogan,「我是papi醬,一個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可謂是網紅經濟的一大經典。PAPI醬主要迎合和現代80、90後年輕人叛逆、網路吐槽、幽默詼諧的情緒需求。
小米的社群營銷和飢餓營銷成為營銷經典案例。
3、小米
小米的快速崛起,絕對離不開其社群營銷。其在社群營銷上的做法,主要包括:聚集粉絲。小米主要通過三個方式聚集粉絲:利用微博獲取新用戶;利用論壇維護用戶活躍度;利用微信做客服。增強參與感。比如說,開發MIUI時,讓米粉參與其中,提出建議和要求,由工程師改進。這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主人翁感。增加自我認同感。小米通過爆米花論壇、米粉節、同城會等活動,讓用戶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全民客服。小米從領導到員工都是客服,都與粉絲持續對話,以時刻解決問題。
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4、星巴克
星巴克對社群營銷的操作,可謂爐火純青。在Twitter、Instagram、Google+、Facebook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星巴克的蹤影。星巴克的社群營銷玩法包括:藉助Facebook和Twitter推廣新產品。星巴克曾經為了促銷黃金烘培豆咖啡,而推出FacebookAPP,顧客可以從中了解新品資訊、優惠福利等。而在Twitter上,星巴克也展開了宣傳,並通過文章引流。運用貼合熱點的廣告和主題標簽。如美國曾遭遇Nemo大風雪,星巴克當時在Twitter上推出了在寒冬中握著熱咖啡的廣告;並且利用#Nemo和#blizzard等標簽,貼合顧客的生活。
5、思埠
雖然說微商有很多人不齒,但畢竟別人實現了巨大的銷售額和很高的個人成功,創始人也成為新一代的草根偶像和品牌代言人,而且思埠也實現了從微商到新零售的轉型嘗試,這個是新時代條件下社群營銷的成功典範。
隨著微信、qq、陌陌、自媒體、微博等app的盛行,未來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離不開社群營銷
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區別
1)粉絲經濟是縱向的
社群經濟的方式是通過對內部生態的滿足產生經濟價值並進一步外延。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理論將粉絲經濟等同於社群經濟。其實,粉絲經濟是一種單項的價值流通,它通過塑造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可以是人、物、觀念等),來籠絡對該品牌有較高認知度與喜好的受眾成為其粉絲,這樣的關系構成使得其內部的信息傳遞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即品牌傳達某些信息,粉絲接受信息並向品牌做出反饋。這樣的縱向信息傳遞方式有著極強的向心性及非理性因素。
粉絲因缺少橫向交流及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與方式而產生對品牌主體的盲目崇拜。縱使品牌主體沒有從物理上屏蔽粉絲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但其對粉絲灌輸的價值體系使其在心理上自覺排斥了外界信息。這一點被用在很多的營銷案例中,從早期的歌手粉絲到現今諸如蘋果、小米類的品牌粉絲。它們的核心都是旨在營造一種目標受眾的狂熱崇拜。在這種狂熱的崇拜下,品牌主體及其運營者通過開發品牌價值及周邊產品獲得經營性創收。
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同樣為粉絲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它有效拉近了品牌主體與粉絲間的距離,擴大了品牌主體的信息傳播范圍,降低了其傳播難度,使得品牌主體能夠聚集更多粉絲,獲得更大收益。同時,社交媒體與電商、互聯網金融的結合也為粉絲經濟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便利有效的途徑,進一步增加了收益。
2)社群經濟是橫向的
社群經濟與粉絲經濟的最直觀的差異在於,社群經濟以社群間內部成員的橫向交流為紐帶,通過對社群的服務與創造社群價值獲得經濟效益,這顯著區別於粉絲經濟通過粉絲對品牌主體的向心性依託而獲得經營性收益的做法。不過,因社交媒體互動性強的交流特點,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界限並非全然涇渭分明。好的社群能夠樹立自有品牌從而聚集人氣,形成一定的品牌向心性;粉絲經濟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的互動機制為粉絲提供一種類似於社群的歸屬感。這也就導致了社群經濟與粉絲經濟在社交媒體中容易混淆的現象。
3)粉絲經濟就是社群經濟嗎?
顯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絲,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粉絲這個層面,無非是把以前的忠實用戶換了個新名詞而已。「無粉絲不品牌」,這句話沒錯,但反過來,哪一個品牌沒有自己的粉絲呢?
只有當你的客戶變成用戶,用戶變成粉絲,粉絲變成朋友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時代、所有商業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微信這樣的高效率工具以後,社群才是可能的。這中間的差別是,一個有社群的品牌和沒有社群的品牌,其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解決基礎用戶來源的粉絲經濟不同,社群經濟的特徵是多對多,依靠社交關系,社群成員之間能夠充分的溝通,解決了互動不足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說,粉絲經濟是一群人在干同樣一件事,而社群經濟則是一群人在干著不一樣的事,而每個人乾的事又能為其他人服務,並能從中受益,記得上文中提到的村落中的鐵匠嗎,就是這樣的角色。粉絲經濟解決用戶來源,社群經濟解決了成交,兩者相輔相成。社群經濟由粉絲經濟發展而來,但是真正的社群經濟是成員之間的多向互動關系,因為這種交互,在社群內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自我運作,不斷分享,自主創造,從而進行各種產品和價值的生產和再生產。社群經濟的實質,就是社群自身的生產力和價值增值能力。
通過上述兩個表格對社區與社群、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粉絲經濟其實是基於社區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單向、自上而下的一種生產關系,粉絲和企業主或者品牌方的關系只是一種從屬的隸屬關系,是一種弱關系弱鏈接,企業主或品牌方是中心,他們發布或者掌控了所有信息及資源的發布。而社群經濟卻是基於社群的基礎上產生的橫向、圈層化的一種范圍經濟,這個社群里沒有誰是中心,也就是去中心話,大家都是這個社群的主人,大家提供有溫度的內容,協同互助、互惠互利。
在我看來,社群經濟就是互聯網時代下消息快速流通帶來的一種互惠互利的消費關系
引用資料
社群經濟:分享5個社群營銷成功案例,降低企業與消費者連接成本 。
社群經是什麼?社群經濟的五大特徵
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到底有哪些區別
『叄』 社群怎麼做,社群經濟怎麼變現
社群經濟怎麼變現?付費社群怎麼運營?這些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進入知識變現、內容付費領域,開設付費社群就是社群經濟變現的一種方法,畢竟對於用戶來說,知識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想要做好付費社群無外乎就是盡可能的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進而達到用戶付費轉化,消費知識產品的目的。除了開設付費社群之外,社群經濟還有下面這些變現方式:
1:專業咨詢,在社群里提供專業的收費回答服務來獲取價值。
2:投資眾籌,通過社群間成員的信任實現產品和資本的投資眾籌;
3:社群裂變,根據群本身後端的產品及服務不同,內容分銷等形式變現
4:社群商城,在社群里發使用評價截圖視頻等促進賣貨。
5:活動游學,線下的大型活動、酒會等。
6:廣告變現,同一社群內都是同頻的人,粉絲精準,可接廣告變現。
7:知識付費,利用社群屬性可以解決專項知識學習,賣課程等。
短書知識付費平台是專為內容創作者、內容輸出者打造的知識變現工具,致力於為自媒體人、教育者等提供穩固的技術支撐與精細的運營解決方案,持續為知識付費用戶輸出知識付費領域的專業知識。
『肆』 社群經濟是怎樣煉成的
社群經濟是什麼?社群經濟怎麼做?(我將用幾篇文章來闡述科特勒營銷3.0理念和互聯網營銷之間的關系)
社會科學的發展總是先被社會的發展所牽引,之後又來牽引社會的發展,營銷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萌生新的營銷思想,營銷思想的不斷變化才能不斷的推進企業和消費者關系的持續建立!科特勒的營銷3.0理論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價值觀和消費者力量崛起的背景提出的,也被譽為現在社會的商業救贖之道!
營銷3.0即「價值觀驅動營銷」,營銷者不在把顧客僅僅視為消費者的人,而是把他們看做具有獨立思想、心靈和精神的完整的人類個體!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內心感到焦慮和擔憂的問題,營銷3.0就是利用人的焦慮和擔憂的問題為基礎的營銷,那就是企業要解決人們所焦慮和擔憂的問題,就是企業要有社會使命感、願景和價值觀,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解決用戶的焦慮和擔憂,這樣的企業就更加符合消費者的心理訴求!
在營銷3.0時代,消費這的理念已經上升,他們要求的產品多和服務,不但要滿足自己在功能和情感上的需要,更要滿足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營銷3.0一已經把營銷的理念上升到了整個人力社會的期望和精神價值的新高度,消費者的任何需求都不會被忽視,因此營銷3.0把感情營銷和人文營銷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雖然現在看來科特勒所提出的營銷3.0理念的提出有些超前,我們現實營銷和營銷3.0理念相差甚遠,我想這是趨勢,企業唯一不可戰勝的就是趨勢,誰能走在趨勢的最前沿,誰將佔領先機!
說了這么多,營銷3.0理念和互聯網有什麼關系呢?互聯網的本質是解信息差的問題,營銷的作用就會讓企業信息和用戶需求對稱。在企業和用戶信息不對稱的區間越來越小的現在。在我看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實踐營銷3.0理念的主要載體!
下面從營銷的發展來看看在營銷1.0時代,都是以產品為中心,營銷就是純粹的銷售,營銷也就淪為一種說服的藝術;營銷2.0以消費者為中心,企業追求與顧客建立緊密的聯系,不但提供使用功能更要為消費者提供情感價值,因此公司和產品都追求獨特的市場定位,努力為消費者帶來第一無二的功能和情感的價值組合!
進入營銷3.0時代是以「人文精神」為主宰的時代,在上邊定義中已經說到,消費者變成了有獨立思想、心靈和精神的完整的人類個體。企業的盈利能力和企業的責任感和價值觀息息相關!營銷3.0時代,營銷的價值主張從「功能和感情的產異化被深化之「精神和價值觀的相應」!
「精神和價值觀的相應」才是科特勒營銷3.0的本質。從媒介屬性來看,熱媒介傳遞冷信息,冷媒介傳遞熱信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是能夠讓人深度參與互動、交流的媒介,是更具有符合人精神寄託和情感交流的媒體,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將主宰即將到來的營銷3.0時代!
互聯網會通過什麼方式來主宰營銷3.0時代呢?我在以前的文章呢中【利用社群「潛規則」,才能玩轉社群經濟】、【「生活圈」或將主宰未來互聯網新玩法】(或者直接搜索文章標題即可查看)等文章中未來的互聯網主導的是「互聯網社群」,社群會形成相對應的「生活圈」,此前我的文章中多次說到,互聯網社群的形成是以用戶相同興趣、價值觀而聚集形成的,這與科特勒營銷3.0的本質「精神和價值觀的相應」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以為,未來的營銷3.0時代一定是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形成的互聯網社群所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