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失控的新經濟是什麼

失控的新經濟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09-30 12:05:46

Ⅰ 金融危機具體是什麼危機在哪裡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金融危機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 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參考資料:眼花繚亂

Ⅱ 技術元素內容簡介

在《技術元素》中,我將分享我尚未成熟的觀點、學習筆記、內心的探討、初步構想,以及對其他文章的回應,以此來探索自我思考的深度。"技術元素",由凱文·凱利創新定義,超越了具體的實物,如汽車、雷達和計算機,它涵蓋了文化、法律、社會機構乃至所有的智慧創造物,這些都源於人類的想像和創新。KK視其為一個自我驅動的整體,反映了科技的深遠影響。

《技術元素》延續了《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的思考脈絡,涉及文明演進、數字出版、免費經濟、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我們日常數字化生活的諸多話題。作者的目的是深入探討技術元素的本質:它是朋友還是挑戰?人類應如何接納或應對?我們對自己技術未來發展的掌控程度又如何?與之前的著作相比,《技術元素》以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現代生活的實例,揭示了KK的思考焦點。閱讀這本書,將使你更直接地理解KK在當今時代所關注的問題和思考方向。

Ⅲ 什麼是「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顧名思義是指經濟運行狀態像泡沫一樣,繁榮的表面終究難逃破滅的結局.泡沫經濟往往伴隨著商品價格的大起大落,但泡沫經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價格漲落,而是專指由過度投機而導致的商品價格嚴重偏離商品價值、先暴漲後驟跌的現象,是社會資金過於集中某一部門、同一商品反復轉手炒賣而導致該部門短期內扭曲膨脹、生產部門因缺乏足夠的資金而長期衰退的一種必然結果.

什麼是泡沫經濟?衡量一種經濟是否是泡沫經濟的標準是什麼?網路經濟究竟是不是泡沫經濟?或者說有沒有「泡沫」和「虛火」的成分?目前圍繞這些話題進行的爭論頗為激烈。許多經濟學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研究,從而得出了各種不同的結論。
1999年,世界經濟的前景在人們眼中顯得異常不明朗,這並不是由於世界經濟的歷史趨勢真的不明朗了,而是因為原來的規則已經不起作用,而新的規則正在形成之中,全球勝經濟結構轉折期特有的矛盾交錯,又適逢世紀之交,更使人們感到未來世界和經濟發展的撲朔迷離,於是一些經濟學家終於忍不住提出了質疑:今天炒得沸沸揚揚的科技和網路經濟正在成為一種泡沫經濟嗎?
那麼什麼是泡沫經濟?
關於『泡沫經濟」的定義,經濟學家幾種常見的解釋是:
——泡沫經濟是投機者出於高功利預期並形成社會群體熱潮所產生的其價格與利益超常規上漲的經濟現象和文化現象。
——高速發展帶來更高的價值期望,產生了泡沫經濟,泡沫經濟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這種現象是隨著經濟過熱而產生的,也是一種合乎規律的必然現象。
——泡沫經濟不是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可以創造出來的,泡沫經濟只能產生於經濟繁榮大發展時期,沒有相應的經濟發展作基礎,休想有『泡沫」出現。也就是說,泡沫經濟的出現是整個社會對繁榮充滿信心的表現。
從上述幾種解釋可以看出,泡沫經濟是一個專門術語,它有特殊的內涵,是高速度。高消費帶來的高價值而產生的違反價值規律。超常規的一種經濟和文化現象,一般發生在經濟繁榮的大發展時期,經濟大失控人混亂的年代。
眾所周知,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以實物經濟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最高准則。也就是說,盡管貨幣、資本、金融工具在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經濟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更為重要的仍然是實物經濟,實物經濟包括物質性經濟和服務性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它占整個國民經濟的比重應當很大,當泡沫資本從實物經濟中吸取大量的財富,超常規地掠奪榨乾實物經濟的實際價值,導致實物經濟無法支撐整個經濟的實行,或者人們發現從「實物」到「紙上利潤」之間的轉化過程太長、差距太大,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投資恐慌和金融體系崩潰就有可能隨時發生。結論是,判斷債務、股市、期貨及其衍生金融是否成為泡沫資本的標准,首先要判斷物質性經濟服務性經濟等實物經濟是否實現了真正的良性增長,是否真正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就是說,網路經濟是否是泡沫經濟,要看網路經濟的增長是否有實物經濟支持,是否真正實現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Ⅳ 請問美國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所採取的政策是什麼啊

新經濟政策.
1929至1933年經濟大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一、華爾街黑色星期四

1929年三月,赫伯特.胡佛出任美國第31屆總統。他曾吹噓說:我們將很快消除貧窮,將讓每個家庭都能在車座里有一輛汽車,揭開鍋就有一隻雞。然而,經濟危機的最初徵兆已經出現,消費額增長率下降,產品庫存積壓越來越多。自進入1929年以來,股票投機完全失控,股票發行數和股票價格上漲之大已遠遠脫離了現實經濟狀況。9月下旬,知情的人開始拋售大批股票。10月24日是個星期四,證券交易所好象著了火的瘋人院,人們急奔、猛推、亂叫、狂吼,僅一天內就拋售股票1300萬股。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星期四」。
一批大銀行家急忙在摩根公司的辦公室召開會議,決定拿出二億多美元,由交易所副董事長以經紀人身份買進大批股票,同時,政府派警察在交易所維持秩序,交易所平靜了三、四天。
1929年10月29日是個星期二,股票市場再次出現拋售狂潮,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內已擠得水泄不通,人們還是不斷用進取,有的股票原來一股48美元,這天只賣1美元。到11月,紐約交易所全部有價證券的價格下跌50%,損失450億美元左右。股票市場完全崩潰,大批從事股票投機的銀行紛紛倒閉,不少將一輩子積蓄買成股票的人,轉眼成為赤貧,跳樓、上吊、用煤氣自殺的新聞比比皆是。

二、危機的蔓延與惡化

紐約股票市場崩潰以後,西方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美國在20-30年代的危機時期,工商企業倒閉十一萬零四百三十四家,採煤業萎縮65.6%,、煉鋼業萎縮84.77%,、汽車工業萎縮92.1%,、商品零售萎縮49.5%,出口貿易萎縮67.9%。
西方其他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也跟著被卷進了經濟危機,英國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1929年7月初至9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制幣兌付黃金,接著,其他一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西方貨幣制度開始崩潰。
歐洲的金融風潮又波及美國,儲戶紛紛向銀行提款。1933年初,一萬八千多家銀行共吸收存款410億美元,而庫存現金還不到60億,根本就無法應對儲戶提款。到了這年3月初,共倒閉銀行6000多家,美國公眾人心惶惶。西方各國為了擺脫危機,盡量把危機後果轉嫁給本國人民和亞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從美國進口的農業機械和汽車的價格僅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價格卻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賣不出去。
西方國家之間以鄰為壑,極力地把危機禍水引向他國。193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關稅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國也相繼提高了關稅,進行報復。各國還展開了貨幣戰、傾銷戰。從英國廢除金本位,英鎊貶值開始,56個國家相繼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日本甚至讓日元貶值近40%,藉以大幅度降低棉紡織品等的出口價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傾銷。

三、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

危機期間,勞動人民處於飢寒之中,而壟斷資本家為了穩定價格、保持利潤,大量銷毀農副產品。在美國先後銷毀了100萬車皮糧食,26萬多車皮咖啡,28萬多車皮砂糖,2.5萬噸肉。美國報紙公開宣傳用穀物作燃料的好處,家庭、學校、機關紛紛不用煤磚而用穀物作燃料。
危機期間,美、英、法、德四國共有約29萬家企業破產,工廠區死氣沉沉,廠用鐵路上野草叢生,資本主義世界工人失業人數急劇增長。1933年3月,美國的全失業大軍達到一千七百萬人,每4名工人中就有1人失業。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拒絕由聯邦政府對失業者施行直接救濟,但鑒於蘋果豐收,他同意政府收購一批蘋果,廉價賒給失業工人去賣,於是,那些日子,紐約街頭每隔幾步就有人在無精打采地叫賣蘋果。
民間慈善機構和州政府設立了一些救濟站、施湯站,但「僧多粥少」,1933年,美國有400萬赤貧戶,共約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掙扎在飢餓線上,領救濟的隊伍總是排得很長,而每人之能夠領到一小塊麵包和一點湯。
城市裡成群的乞丐和面黃肌瘦的男女老少,拿著破口袋(時稱胡佛袋)在垃圾堆里搜尋剩餘的食物。常有失業的人群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蜂擁而上,互相爭奪。
美國約有100萬戶家庭付不起以住宅為抵押的貸款,被地方法官趕出家門。他們就在近郊空地上用破鐵皮、紙板和粗麻布等搭起窩棚,人稱「胡佛別墅」,各城市的周圍有大片破爛窩棚,人們把這些地方稱為「胡佛村」。還有許多人在別人家的門檐上、小胡同或公園長凳上過夜,身上蓋的是舊報紙,人稱「胡佛毯」。
大批建築師、工程師、醫生、教師、作家等腦力勞動者也失業了。有些學校發不出工資,教師只能到學生家去吃派飯。農村中大批佃農破產,分成制農民和農業工人慘遭失業,在各地的公路上、鐵路旁,不時出現大批流浪的人群。

四、反失業、反飢餓的斗爭

胡佛一再說:「經濟很快會復甦」,「繁榮就在前面」。但對失業和飢餓毫無辦法。1930年3月6日,美國各城市125萬工人舉行示威,紐約有11萬人參加。1931年12月和1932年2月,兩次舉行了全國性的反飢餓大遊行,各城市共有100萬人參加。各地派代表在首都會齊,向白宮情願,一次1800人,一次3000人,這是轟動全國的向華盛頓飢餓進軍。1932年3月,底特律3000工人要求福特汽車廠老闆福特發給被解僱者一半工資,福特叫來警察鎮壓,打死4人 ,傷幾十人。幾天後,15000人為被害者送葬,被害者棺材上覆蓋著紅旗。
1932年8月,依阿華州西荷郡爆發了奶農反抗斗爭,在一個月內,奶農三次沖擊牛奶公司,抗議過分壓低牛奶收購價格。抗議的人群把三萬四千磅牛奶全都傾倒在地,並把汽油倒進牛奶桶里。
危機期間,規模最大的抗議斗爭是退伍軍人要求立即全部發放補償金的進軍。1932年5月,25000名失業退伍軍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華盛頓,他們攜家帶口在公園里大街上搭起窩棚,或在空的貨棧、政府建築物里住下。多數退伍軍人聚集在國會大廈周圍,希望至少要和總統會談一次,胡佛不僅拒絕接見情願者,還在白宮周圍加派警察日月巡邏,總統府大門被用鐵鏈鎖上。

五、羅斯福當選總統

福蘭克林.羅斯福於1882年出生於紐約州海德公園鎮一個富豪家庭,童年時隨父母多次到過歐洲,學會了法語和德語。1900年進哈佛大學攻讀歷史和政治。1904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羅斯福的政治生涯開始於1910年,這一年他競選紐約州參議員獲勝。1920年被推舉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1921年8月,羅斯福患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而雙腿癱瘓,時值39歲。
1928年,羅斯福重返政壇,參加紐約州州長競選。他精神抖擻,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扶著兒子的肩膀登台講演。1932年,接受民主黨的提名,羅斯福參加總統競選,他發表廣播演說,「我決心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深陷困境的美國各階層選民對羅斯福抱有希望,「新政」二字不脛而走,很快家喻戶曉。羅斯福手拄拐杖,乘坐火車、汽車、輪船跑遍美國,每天演講二十餘次,到處受到熱烈歡迎。1932年11月,羅斯福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競選獲勝。

六、反危機和改革

1933年,美國經濟幾乎瀕臨絕境。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屆總統,千百萬美國人在收音機旁收聽總統發表就職演說。羅斯福告訴美國人民,他相信美國必將振奮起來。為了推行新政,羅斯福召集一些學者、專家組成自己的智囊團,為他們擬定法案,起草講演稿,出謀劃策。
為制止銀行倒閉風潮,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業。9日召開國會特別會議,提出了《緊急銀行法》,由於局勢異常危機,議員們來不及看完全文,就以口號聲表決通過了該法案,授權總統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整頓和穩定金融秩序。羅斯福總統授權財政部檢查銀行資產負債情況,發行了30億美元新鈔,以支持大銀行開業,並勒令失去支付能力的小銀行停業,煞住擠兌風。不久政府又公布了《存款保險法》,對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信譽保證其安全,以恢復銀行信用。
羅斯福多次舉行全國廣播講話,它像同大家一起圍爐談家常一樣,用通俗易懂、親切爽朗的語言,介紹情況,說明政策,講清道理,求得公眾對新政的理解和支持,他把這稱為「爐邊談話」。
1933年5月,國會通過《農業調整法》,其核心是減耕減產,防止農業生產過剩。農業調整管理局火速派出10萬余名工作人員到各地同農場主訂立減產合同。政府對大量縮減土地面積和降低牲畜繁殖率者給與津貼和獎金。根據數百萬份減耕減產合同,縮減了小麥、棉花、煙草等15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到1934年,全美減耕面積達4000萬英畝,為了減耕減產,全美曾犁掉棉田1000萬英畝,國家為此付出1億美元補貼。
1933年6月,羅斯福批准公布《全國產業復興法》,並成立「國家產業復興局」負責貫徹實施。該法令要求各產業部門分別成立同業分會,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對價格、產量、僱傭等作出限制,以免生產過剩。為使該法令能順利貫徹,政府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把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鳥藍鷹作為擁護產業復興法的標志。幾年內,國會先後制定了不同行業的765個基本法規和208個補充法規,90%的企業自願或被迫接受了這些法規,在企業里懸掛起了「藍鷹」標志。
《全國產業復興法》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自願參加任何工會,以及同資方簽訂集體合同的權利,規定資方必須接受最高工時限定數和最低工資額的限制。
1933年5月,政府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設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國家撥款共各州免費向失業者發放生活必需品,並從這一年10月開始試行「以工代賑」政策,即政府僱用失業者興建公共工程,而不是單純向他們施捨。為此設立了國民工程管理局,興建了18萬個小型公共工程項目。如學校、圖書館、道路等,先後吸收了450萬失業者參加工作。政府還吸收了18-25歲的失業青年組成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他們從事造林、興修水利、水土保持、美化公園、建築道路等工作,除食宿外,每人每月可領到30美元報酬。從1933年到1941年,先後吸收了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員140萬人。
七、頂住壓力,繼續推進改革

新政初期的一系列措施,穩定了經濟局勢,特別是擴大政府開支,興建大規模公共工程刺激了消費和投資,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回升。
經濟稍微好轉,部分壟斷資本家便起來反對新政。1935年、193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先後裁決《全國產業復興法》和《農業調整法》違憲,予以廢除。
羅斯福繼續堅決推進改革。
第一、繼續並擴大公共工程投資
1935年5月,成立的「工程振興管理局」主持的大型公共工程平均每月僱傭200多萬工人,新政最大的工程是「田納西河流域工程」。並對知識分子提供幫助,大批作家、演員、畫家和其他知識分子受到僱傭,讓他們編寫旅遊指南、盲人讀物、畫壁畫、到農村去演出。
第二,繼續調整勞資關系
1935年7月,頒布了《勞工關系法》,重申工人權利;1938年6月國會通過《公平勞動標准法》(即工資工時法),規定最高工時數為每周40小時,每小時最低工資40美分,禁止使用童工。
第三,實施《社會保險法》
通過向企業課稅、工人工資提成和政府撥款三種途徑設立失業保險基金,承擔失業者每年為期12到26周的保險。年滿65周歲的退休工資勞動者可領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傷殘人和不能自立的母親、兒童可獲得救濟。
第四,建立「恆定糧倉」
根據1938年新的「農業調整法」,由政府和農場主商定農產品的生產限額和平價,供過於求而市場價格低於平價時,農戶可把產品儲存起來,以此為抵押可換得一筆貸款;當市場價格達到平價時,農戶出售產品並歸還貸款。政府還幫助流浪的佃農和季節工人定居下來。1937年成立「農場保險管理局」,建立了30個各可收容1.2-1.5萬流浪家庭的營地,幫助農民清償債務,並向他們發放貸款,組織合作租地和購買農用機器。
第五,放棄財政平衡,實行赤字財政
羅斯福政府實行赤字預算的財政政策,大量發行公債,以滿足政府擴大開支,進行公共投資所需的巨額資金。1932-1940年,聯邦國債從194.8億美元增加到429.6億美元,聯邦赤字連年增加。
第六、改革稅收政策,增加政府收入
1935年頒布《財產稅法》對巨額個人收入徵收累進附加稅。凡純收入在5萬美元以上者征稅31%;純收入在500萬美元以上者則征稅75%,少數大富翁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有力地遏制了貧富兩極分化的加大。

八、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新政的實質是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通過國家干預和調節渡過危機,發展經濟,穩定政局,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有人攻擊羅斯福搞社會主義化,羅斯福回答說:「在美國,沒有人比我對私人企業有著更堅強的信念。正是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毀滅邊緣的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

Ⅳ 失控是不是抄襲

失控不是抄襲,是原創。

《失控》,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作者是《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


內容簡介

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

這是一本關於機器、系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這是一本誕生於1994年的關於社會進化、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先知預言」;它曾是《黑客帝國》主要演員的必讀物之一。

它被《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稱作「過去十年,公認最具智慧和價值的一本書」——這部《失控》(Out of Control),在經過一年多的翻譯之後,終由新星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Ⅵ 請問亞洲金融風暴的具體起因是什麼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太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⒈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⒉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⒊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太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容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太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亞洲金融危機給我以深刻的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二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東南亞金融危機成因分析

一、東南亞各國經濟結構失衡,泡沫經濟崩潰。近十年來亞洲各國經濟增長迅速。極譽為「亞洲四小虎」的新興工業國年經濟增長率高達9%—10%,但從96年以來經濟長期普遍放慢,不同程度出現結構性失衡,表現為:

1.投資過熱,引起進口過度增長和國內工資上漲過快,出口商品競爭力削弱,形成龐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泰國工資長幅大大高於鄰近國家,出口增長率由95年的22.5%猛降到3%,結果導致96年經常帳戶逆差增至162億美元,外債增至857億美元。加之受國際電子產品需求下降影響,東亞國家96年出口均出現下滑,勞動成本年均增長率達7%左右。

2.房地產過熱導致金融風險增大。近年來,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存在房地產供大於求的嚴重問題,大量住宅、辦公樓被閑置。地產商資金周轉不靈,銀行壞賬、呆帳激增。僅96年投向泰國房地產的外國直接投資達188.1億泰銖,占外國在泰國直接投資的1/3。96年泰國銀行呆帳達155億美元,97年預計增至200億美元。房地產的泡沫被吹破了,外資對泰國金融的信心產生了懷疑,人們擔心墨西哥式的危機將在亞洲重演,所以大量拋售泰銖,出現危機端倪。

二、東南亞各國匯率機制缺乏彈性,難以適應經濟開放和國際化需要。泰國等國十幾年來一直實行與美元持鉤的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美元在泰銖匯率制定中的權重為80%,泰銖基本盯住美元浮動。這種匯率嚴重束縛了匯率作為經濟杠桿對進出口量和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95年美、日兩國為減少貿易磨擦達成協議,形成美元堅挺,日元疲軟之勢。所以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泰銖也不斷開值,嚴重削弱了出口競爭力,出口不景氣使經常項目逆差進一步增加,加劇了原有經濟失衡。

總而言之,與正處於全面上升時期的美元掛鉤,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引爆制,它一方面使上述的宏觀經濟失衡變得無法忍受,另一方面也使匯率過高變得難以忍受。從這個角度看,此次危機與92年歐洲貨幣危機有相似之處:匯率的大幅調整是結束經濟失衡的最後一招。

三、國際游資的沖擊導致金融市場動盪。據國際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流動的短期存款和其它短期證券至少有7.2萬億美元。各大市場交易電腦化普及可瞬間完成交易,當某一地區資本收益率可觀時,便蜂擁而至,引發通貨膨脹,而當這一地區出現問題時,或另有別的經濟熱點地區時,便又風卷殘雲般消失得不影無蹤,造成該地區經濟衰退。所以極可能直接引起一國或一地區乃至全球金融大動盪,危害經濟穩定。

巨額游資投機者最著名的是喬治·索羅斯(GEDRGE SOROS)。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7月底東盟部長會議上指責他是摧毀國家經濟的罪魁禍首。當然這一論斷有失偏頗,但也不能排除使泰銖貶值20%或更多百分點的可能性。根據「大起大落理論」,他所管理的量子基金在以往的歐洲貨幣危機和墨西哥金融風險中扮演了興風作浪的主角。面對泰國經濟的惡化,造勢者早已窺探已久,5月份集資60億美元,大肆進出,獲取差價,牟得暴利。6至7月,「量子基金」雷利從14%急增至27.1%。相對而言,以具有較強投機性的游資結構,猶如給東南亞經濟埋下一顆定時炸彈。實質上,國際游資的追利性一方面給被沖擊國造成混亂,另一方面從反面對出現嚴重經濟結構的國家提出警告,起糾正錯誤經濟政策的作用。

四.金融有效監管乏力,從東南亞國家金融的脆弱性,我們可以看到:

1.第三世界國家,由於其金融體系本來比較脆弱,加之金融監管經驗不足,如果對國際金融活動的風險 認識不夠,缺乏周密的防範措施,更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

2.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和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風險已呈國際化趨勢。隨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的進展,在一些新的金融領域里,與巨額收益並存著巨大風險。

3.巴寒爾委員會新近調查表明,80%的國家對其所監管的國際銀行集團全球業務均遇各式麻煩與困難。濫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劇金融市場動盪,衍生工具在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基礎上衍生出包括外匯、證券等期貨、期權交易。目前這些衍生工具達1200種,競爭白熱化,交易額逐年上升,一方面滿足經濟發展及客戶投資保值需要,另一方面也對過度投機、金融動盪創造了交易手段與條件。

閱讀全文

與失控的新經濟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兔子吃什麼長的又大又健康 瀏覽:623
女命正官七殺多事業如何 瀏覽:182
民企事業單位有多少 瀏覽:814
幸福城是哪個區域 瀏覽:661
失控的新經濟是什麼 瀏覽:560
什麼是幸福詩句排比句 瀏覽:936
上海幸福里最好的小區房哪裡買 瀏覽:722
復旦大學經濟類分流去哪個專業 瀏覽:508
參公事業單位可以內退待遇如何 瀏覽:481
事業活動結余為什麼不用分配 瀏覽:870
三星哪些事業部撤出中國市場 瀏覽:999
北京幸福力量心理學怎麼樣 瀏覽:425
美女在哪裡做小工呢 瀏覽:980
地方事業編如何增編 瀏覽:395
愛情公寓唐悠悠老家是哪裡 瀏覽:835
老同學誇你還是個大美女怎麼回 瀏覽:14
你最喜歡什麼中國古代美女 瀏覽:935
後來才明白這世間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47
澳門美女有哪些 瀏覽:543
怎麼下載和美女互動的游戲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