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湖北地有經濟水生植物可種種植的嗎
在湖北地區有經濟水生植物可種種植。
如蓮藕、茭白。
茭白栽培技術
茭白屬喜溫植物,生長適溫10至25℃,不耐寒冷和高溫乾旱。平原地區種植雙季菰為多,雙季茭白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對水肥條件要求高,而溫度是影響形成茭白的重要因素。
茭白根系發達,需水量多,適宜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層深厚松軟、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強的黏壤土或壤土。
茭白田選擇
茭白田應選擇光線好、土地平整、土層深厚、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強的田塊,以有涼水經過的水田,或近水庫可利用庫區深層水灌溉的地塊最好。
翻耕施肥
翻耕茭白田,每畝施入農家肥3000千克,如前作是水稻田,還要增加基肥的用量,並耙平,然後灌水2至3厘米,做到田平、泥爛、肥足。
適時定植
在4月至5月上旬,當茭白苗高20厘米左右、水田土溫10℃以上時即可移苗定植。如果選用老茭白墩育苗的,此時將老茭白墩連根挖起,順著分櫱著生的方向,按3至5個健全分櫱為1墩進行縱劈分墩,分墩要求帶老莖,劈時盡量少傷及分櫱和新根,並做到隨挖、隨分、隨栽。如茭白苗過高,可截去葉尖,使苗高保持在25至30厘米,防止栽後倒伏。定植密度一般為行距70至80厘米,墩距65厘米,並分大小行,大行為走道。每畝定植1200墩左右,保證6000株基本分櫱苗。定植深度以所帶的老莖薹管沒土為度,以晴天下午栽種為好。
水位管理
茭白水位管理以「淺一深一淺」為原則。定植後的生長前期(分櫱之前),保持3至5厘米的淺水位,有利於提高地溫,促進發根和分櫱。到6月份分櫱後期,將水位加深到12至15厘米,以抑制無效分櫱的發生,由於7至8月溫度高,深水位還具有降溫的效果,但要定期進行換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爛根。進入形成茭白期,水位應加深到15至18厘米,但不能超過"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過假莖的2/3),防止薹管伸長。形成茭白後期,應降低水位至3至5厘米,以利採收。採收後茭白田應保持淺水層或濕潤狀態過冬,不能乾旱。在每次追肥時,要等肥料吸入壤中後再灌水,如遇暴雨天氣,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止因水位過高而造成薹管伸長。
分期追肥
①提苗肥:茭白苗定植7至10天成活後,畝施碳酸氫銨15至20千克催苗,如茭白田基肥足夠,可減少施肥量。
②分櫱肥:在分櫱初期(與第1次肥隔10天左右),畝施碳酸氫銨20至30千克,促進有效分櫱和植株的生長。如沒有施提苗肥,應適當提前追施分櫱肥。
③調節肥:在分櫱盛期的6至7月間,應視植株的長勢情況進行追肥,一般畝施碳酸氫銨10至15千克,如植株生長強健可不施。
④催茭白肥:當新茭白有10℅至20℅的分櫱苗假莖已變扁,此時應重施催茭白肥,促進肉質莖膨大,提高產量,一般畝施碳酸氫銨30至40千克。催茭白肥要適時施入,過早施,植株尚未形成茭白,易引起徒長,從而推遲形成茭白。過遲施,趕不上形成茭白期對肥料的需要,則影響產量。
中耕耘田
摘除黃葉茭白定植成活後應及時耘田除草,為了保護好分櫱苗,耘田時要由近及遠,以防傷害分櫱苗。耘田以無雜草、泥不過實、田土平整為佳。在6月下旬茭白分櫱後期,株叢擁擠,應及時摘除植株基部的老葉、黃葉,以促進通風透光,促進形成茭白,隔7至10天摘黃葉1次,共2至3次。將剝下的黃葉隨時踏入田泥中,可作肥料。
② 北緯45度濕地種植什麼作物
北緯46°也許是是哈爾濱附近,記不清了
適合種植的果樹如豆淀果、懸鉤子、刺玫瑰、獼猴桃、五味子、東方草莓之類。
大棚里就種一些耐寒的蔬菜如大豆,春小麥,玉米,甜菜,大蒜,大蔥。
也可以種更加經濟的作物
:以「東北三寶」之一的小葉樟和飼用鹼草為主。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管伸菜、刺嫩芽、明葉菜、槍頭菜、貓爪等10餘種,還有大量的猴頭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
樹木則如落葉松、樟子松、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楊、樺等。
花卉
具有觀賞價值的有小細葉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鳶尾、長瓣舍蓮等20餘種。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實(雞頭米)、睡蓮、東北金魚藻、菱角、菖蒲、蘆葦、烏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