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循環經濟包括哪些
循環經濟包括經濟系統分析、生態成本總量控制、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ce)、產品生產的再使用(reuse)、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這五大內容。循環經濟,完整的表達是資源循環型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徵、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_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Ⅱ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
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准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社會發展的整體協調。
(2)生態循環經濟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循環經濟意義:
1、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2、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力發展循環經
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
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4、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自然災害增多、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要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工業化道路。
Ⅲ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是把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看成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在人類生產消費中產生的廢棄物,仍屬於這種物質能量交換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廢棄物是另一種資源,並將作為資源被利用,廢物治理將成為產業而被開發。通過對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不僅發揮維護環境,消除污染的制動閥作用,而且成為資源保護,促進新興產業的推進器。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綜合污染控製作為一種新的環保方法,日益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環境學界的關注,其特點是對各種形式的污染和各環境因子實行整體的、系統的控制,克服傳統環保方法對污染進行分散、個別的控制,而忽略了各種形式的污染之間、各環境因子之間的聯系和互動的缺陷。綜合污染控制的環保方法,就根源於循環經濟的新理念,即把經濟活動從「資源—產品—廢物—末端治理」組織為「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循環經濟對傳統的將廢棄物進行被動的「末端處理」,代之以在生產和消費的源頭控制廢物產生的「管端預防」為主,配合廢物回收再利用和減量化的方法,從而形成一整套系統的以避免廢物產生為特徵的機制。循環經濟遵循所謂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ce)原則、再使用(Reuse)原則、再循環(Recycle)原則,三個原則呈現遞進性,在控制有害環境的資源投入到經濟活動、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加強產品的多次使用和反復使用,只有在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無法實行時,才允許將廢物進行最終的環境無害化處理。
現在一些國家已經通過法律手段推進「綠色管理」,實現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1986年德國制定《廢物管理法》,強調把避免廢物產生作為廢物管理的首要目標。1991年,德國首次按照資源—產品—資源的循環經濟理念,制定《包裝條例》,規定生產商和零售商對於用過的商品的包裝,首先應避免其產生,其次要對其回收和利用。1996年,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和廢物包裝法》中規定,每年總計產生超過2000噸以上廢物的製造者,必須對避免其產生和消除這些廢物制定一個經濟方案。美國1976年通過《資源保護回收法》,1990年通過《1990年污染預防法》,提出用污染預防政策補充和取代以末端治理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日本制定的《廢棄物處置法》中規定,「生產者應當努力對伴隨其事業活動而產生的廢棄物加以再生利用,以減少廢物的排放量,同時,在產品的製造、加工、銷售過程中,應當考慮所製造、加工、銷售的產品、容器在變為廢棄物時,不會使它們的恰當處理變得困難。」國外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已經實施綠色管理,如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工業企業——美國杜邦公司,任命專職主管環境事務的經理,負責指導和協調遍布全球各公司的廢棄物回收清理工作,並利用廢棄物為原料生產新產品。日本的富士公司對廢舊膠片的循環利用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