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專家說貧窮可能會使大腦發育不良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神經科學和教育學副教授金伯莉·G·諾布爾(Kimberly G. Noble)說:
出身貧窮的兒童在學校里的很多測驗中,表現都比同齡人差,此後他們在學業和社會上的總體成就也不及同齡人。
社會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貧窮的成長環境會對兒童大腦的大小、形態和功能產生不利影響,使他們在日後的教育和工作上處於不利地位。
貧窮對大腦發育的潛在影響讓人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通過一種簡易的干預措施扭轉這種損傷。當前,一項尚在籌備中的研究希望探索適度的經濟補貼是否可以讓貧窮兒童的大腦更健康。
3.不能忽視的個體差異
我們考慮了幾個關鍵變數。首先,我們考慮了每位受試者的遺傳背景。數據分析顯示,SES差異對大腦結構的影響與種族因素無關。此外,我們還發現了巨大的個體差異。例如,一些來自貧窮家庭的兒童和青少年擁有更大的皮層表面積,而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的皮層表面積卻更小。雖然來自較高收入家庭的兒童往往擁有更大的皮層表面積,但是我們的研究團隊並不能根據家庭收入情況直接預測出某一個兒童的大腦皮層表面積。
家庭收入和大腦皮層表面積的相關性在收入最底層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在家庭收入較高的群體中卻趨於減弱。換句話說,在最貧窮的家庭中,家庭收入差異對腦結構的影響更大。
我們在另一項研究中探討了SES差異和皮層厚度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皮層厚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小。但是我們的研究表明,家庭的SES會對變化趨勢造成影響。當家庭SES較低時,兒童的大腦皮層厚度在早期往往急劇減小,進入青春期後下降趨勢變緩;而當SES較高時,一直到青春期後期,皮層厚度隨年齡增長而減小的趨勢都更加平緩。
這項發現表明,在一些情況下,逆境可以加速腦的成熟,使幼兒的大腦更快速地成長。窮人家孩子的大腦皮層厚度快速減小,這表明他們的大腦缺乏「可塑性」,這種能力可以改變大腦結構,從而與童年和青春期的學習相適應。
當然,我們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大腦結構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兒童的認知能力。我們發現家庭收入較高的兒童更能集中注意力、抑制不恰當的反應。大腦結構(皮層體積或厚度)的差異或許可以解釋,低收入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學業成績為什麼比其他人低15%~44%。此類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它們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還需要繼續尋找究竟是什麼導致了SES和大腦發育的關聯。是營養、鄰居、學校質量、父母教養方式、家庭壓力,還是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這些差異是由後天的經歷還是遺傳造成的?
目前的研究很難直接回答這些問題。不過,有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帶來的生活壓力和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可以導致兒童大腦結構出現差異。在低收入家庭中,父母給孩子的支持較少,孩子也更容易產生敵對心理,這會導致負面結果——在該項研究中,就使得海馬體更小。而我們實驗室則在考察,長期的壓力、親子間語言交流的不足能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些發現。
4.相關不等於因果
有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是:貧窮的孩子在人生早期所經歷的困難是可以追根溯源到胚胎時期,還是受到出生後家庭收入的影響?我們團隊在近期發現,嬰兒在出生後4天內的腦功能與其父母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無關,這也就證實了,SES通過後天經歷來影響腦結構的發育。但是這項結果仍有待更多研究的佐證,因為我們研究中的樣本僅包含了66個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團隊已經發現,兒童在出生一年後才會出現顯著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差異。
總而言之,目前我們仍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解釋家庭、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與兒童大腦發育之間的關系。在今後的研究中,理清SES、童年的早期經歷與大腦發育之間的關系依然會是優先考慮的方向。盡管已經有大量研究為家庭收入與大腦發育之間的關系提供證據,然而一個關鍵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人們常說「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說明了這一揮之不去的不確定因素:較低的大腦發育水平是由貧窮的家庭環境導致的,還是不同的成長過程使得一些孩子在課業或未來的工作中步履維艱?
神經科學研究在因果關系問題上始終保持沉默。為了研究因果關系,我們需要運用科學實驗的黃金法則:隨機對照試驗。其中,隨機分配的「治療」組會接受某種干預,而同樣隨機分配的另一組則接受「對照」措施,這讓我們能夠判斷這種干預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在此類研究中,研究人員需要找出能有效縮小SES差異的干預措施。很多措施頗具成效,然而這些干預措施常常面臨巨大的挑戰:高質量的干預措施十分昂貴,而且很難在更大范圍內施行。此外,它們常常會「漸隱消失」——當兒童不再享受這一計劃的服務時,干預的積極影響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鑒於這些困難,我們決定考慮一種更為簡易的干預措施。我們的計劃是向家庭發放現金補貼,並研究該舉措是否會影響兒童大腦發育。現金補貼與提供咨詢、兒童護理等其他服務不同,它讓父母有可能為自己和子女作出他們心目中的最佳財務決策。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想法正在逐步受到認可,一些慈善機構及政府已開展試點。
但時至今日,沒有一項研究真正測定了收入補貼對於兒童大腦發育的影響。我們正在籌措資金,用以開展第一項旨在檢驗扶貧和大腦發育之間因果關系的隨機對照試驗。盡管這一研究的前提假設簡單明了,但我們的目標卻富有雄心。我們計劃在一開始招募1000位正好有孩子出生的低收入美國母親,每個月隨機給她們333美元或20美元的補貼。如果在醫院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同意參與這項研究,那麼就會有一筆錢打到她們的借記卡上。隨著研究的繼續,她們的借記卡每個月都會自動轉入一筆錢。我們對於如何使用這些錢並沒有限制。在孩子出生後的前3年,我們會對家庭進行跟蹤,進而評估無條件的現金補貼是否會對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我們也會仔細分析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壓力、家庭關系的質量以及父母如何用這筆錢。最近,一項持續一年、包含30位低收入母親的初步研究表明,我們的方法可行性很高,借記卡能夠成為一種向母親提供補貼的可靠手段。
我們提出的假說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會給貧窮家庭帶來一連串的積極效應。當孩子們度過早期童年階段時,他們在視覺、聽覺和其他關鍵的認知技能上會有更好的發展,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旗鼓相當。如果我們的假說成立,那麼,我們的試驗有可能會影響到社會政策的制定,這些政策會影響上百萬有孩子的貧窮家庭的生活。在我們看來,這些政策或許可以通過一種並不復雜的管理體制來落實。盡管收入可能並不是決定一個孩子發展軌跡的唯一因素,但從政策實施角度來看它卻是最容易改變的。至少,它可以成為促進孩子大腦健康發育的「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