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實體經濟會不會消亡,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裡
實體經濟永遠不會消亡。虛擬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的。沒有實體經濟,不會有虛擬經濟。
實體經常出路:經營策略,成本控制,優質客戶,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等優化。
B. 如今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實體經濟還有辦法再現輝煌嗎
實體店普遍經營困難,早已不是稀奇事,實體店不斷開業,又不斷關門,特別是實體小商鋪,街面上空鋪子越來越多,大家普遍感到生意是越來越難做,客戶持續減少,營業額也大減,而媒體也在渲染生意蕭條,消費乏力。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這些,感謝閱讀。
C. 實體經濟如何走出低谷
實體經濟持續低迷原因分析
行業洗牌,實體不振,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導致實體不振的「元兇」是電商。「網購打擊生意難做」「微商瘋狂,網購瘋狂,生意不景氣,馬雲我恨你」「淘寶不死,中國不富」的電商「威脅論」更是比比皆是。
現在的問題是,傳統生產製造業步履艱難,難道真是因為電商嗎?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用來形容電商的現狀再合適不過:價格大戰、收購、假貨頻出、電商混戰甚囂塵上。即使是像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這樣的電商巨頭也無一例外面臨發展瓶頸,利潤增長趨緩,市場需求更是幾盡飽和,千千萬萬的創業者在電商大潮中向死而生。
電商自身尚在尋求新的突破路徑,那麼是什麼在制約著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呢?筆者分析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1
成本持續攀升
在中國做實體行業,掙每一分錢都不容易。10年前,一個打火機1元,十年過去了,你會發現一個打火機還1元!但同期的房價、原材料價格、工資卻漲了數倍!
隨著互聯網進程持續加快,這樣的現象愈演愈烈,支撐我國實體經濟30多年快速發展的傳統要素優勢在不斷弱化,實體企業綜合生產成本卻快速上升,這表現為原材料價格漲幅明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招人難、用人難、留人難問題凸顯)、企業稅負重(據相關數據顯示,企業應繳增值稅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3.7%)、融資成本高(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有這些都在壓制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2
體制機制制約嚴重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阻礙實際經濟發展的痼疾了。除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私人產權保護不夠、法制環境尚待進一步完善、政府幹預過多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社會氛圍和制度環境還需繼續優化等也是重要原因。
3
國內外市場需求明顯減弱
除了內需疲軟明顯外,因受到國際市場影響,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加緊與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等領域展開國際競爭,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逆勢增長,使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發達國家高端迴流和新興經濟體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外需持續萎縮與內需增勢放緩疊加、有效需求不足,雙重夾擊也是造成實體經濟發展困境的重要原因。
4
實體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如果說前面三個原因還主要集中在一些客觀原因上,那麼實體企業本身的內生動力不足則是造成實體經濟之困的主觀原因。
以企業在原創性研發上的投入為例,國際領先企業往往將銷售收入的5%以上作為研發投入,而我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只有2%左右。500強企業尚且如此,中小企業可想而知。
而創新意願不夠強烈,創新能力不足或是被動創新,都是制約實體企業的重要原因,導致企業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上的探索缺乏主動,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
當下,實體之困以肉眼能見的趨勢蔓延。作為中國經濟的基石,它的出路在何方?
1
實體企業內外改造方能浴火重生
筆者在前文寫到實體經濟面臨一系列的發展瓶頸,而要突破瓶頸,首先要對實體企業內外部進行徹底改造。
當下,生產製造業、實體經濟正在爬坡過坎,需要的是盡可能多的動力和活力。在這個節骨眼上,既需要發揮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監管作用,也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遵循「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原則,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地區、行業以及企業之間進行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例如B2B行業領軍企業網庫集團每年都會與地方政府共同舉辦上百場O2O訂貨會以及推介會,政府搭台在發揮引導作用的同時,企業就要唱好品牌宣傳、企業交流、幫助企業了解市場行情、尋求合作夥伴等方面的戲份。
此外,全力打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人工、稅負、社會保險、財務、生產要素、物流等成本「組合拳」,進一步加大降成本力度;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加快融入國際產業價值鏈體系,促進更大規模、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的合作,拓展實體企業市場新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機制,將創新作為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強調工匠精神的今天,將企業產品做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品牌等舉措也將推動實體企業血液再造,激發企業活力。
2
電子商務助力服務好實體經濟
或者你會疑惑,剛剛筆者在前文還說到電子商務的諸多弊端,怎麼這會兒又讓電子商務來服務實體經濟了,誠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筆者在這兒想說的是,縱然互聯網有泡沫,電子商務也不是拯救實體的萬能葯方,但是電子商務作為新生經濟力量的代表,我們應當理性審視,而不是全盤否定它的的重要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電商年交易額26.1萬億元,同比增長19.8%,交易額約佔全球電商零售市場的39.2%。答案非常明顯,藉助電子商務或許是實體經濟的另一條出路。
在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看來,真正的實體生產製造商不可能被商業模式所顛覆,因為「實體企業不但不會死掉,反而會不斷地獲得新的價值形成新的『增量經濟』」。
對於實體經濟如何借力電子商務,王海波認為實體企業首先要把「電商就是開網店」的思維轉變過來。當下,實體企業最應該關注的電子商務的創新,並非是單純考慮如何在網上出售產品,而是如何在網上進行銷售的同時開展采購業務,如何進入產品的供應鏈。理由很簡單,實體經濟只有具備了采購和銷售的雙邊業務,才能通過整個供應鏈為企業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