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提高我國政府經管效能的途徑有哪些
第一,轉變經濟職能,提高政府管理效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效果之所以差,主要原因就在於,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管理范圍、內容過於寬泛,政府幾乎是無所不管,結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實現職能的方法、方式單一僵硬,完全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的行政管理方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提高政府管理經濟的效果,首先必須從內容和方式上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從內容看,我國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制訂和執行宏觀的調控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同時,要培養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行和維護平等競爭,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國有資產和監督國有資產經營,實現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實現職能的方式上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政府經濟職能從內容和方式上的轉變,實質上也是政府職能的轉換與提高。一方面,政府把不該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職能轉移出去,該由企業承擔的職能轉交給企業,該由市場調節的職能轉由市場調節,地方政府能管得更好的一些職能則下放給地方;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好該承擔的和能夠承擔的職能。這樣做既各得其所,有利於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又有利於集中政府的精力,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從而提高管理經濟的有效性。
第二,引進法律機制,保證政府決策質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與此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把法制機制引進政府的決策程序,以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度,確保政府的決策質量。法律機制包括了立法機制和司法機制,引進立法機制,可以使政府決策做到:其一,符合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政府只能就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的事項作出決策,不能超越許可權作出決策。其二,符合決定程序。政府決策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如該由集體討論決定的就要集體討論決定,應當在某日內作出決定就不超過這一時限,等等。其三,符合法律規定。政府決策不能與法律規定相沖突,對於法律禁止的事項,政府就不能作出許可的決策,對於法律鼓勵的事項,政府就不能作出禁止的決策。其四,承擔法律責任。如果政府決策失誤,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包括政府機關領導人的政治責任,政府機關領導人或工作人員的行政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等等。引進司法機制,建立政府決策的准司法制度,可以保證政府決策的公正性和各種利益主體的平等性,以及處理利益沖突程序的確定性。如:(1)決策聽證的准司法制度。即政府在進行決策時,邀請利益有關各方的代表和有關專家學者出席決策聽證會,讓他們各抒己見,並展開辯論,最後再作出決策,使決策能最大限度地包含各有關利益主體的意見。當政府就社會公共利益作出決策時,由於涉及許多方面的利益關系。因而特別需要這樣的決策聽證制度。(2)仲裁、調解的准司法制度。它適應於政府就有關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作出決策。由於當處理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時,只有充分體現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解決。因此,政府就經濟主體的利益沖突進行決策時,應當盡可能採取仲裁、調解制度,盡量避免適用行政裁決制度。(3)接受司法審查的制度。它適應於政府就有關維護社會經濟生活正常秩序的事項作出決策。當作出決策的政府機關或其工作人員與決策發生利益關系,或者認識發生偏差,從而導致決策失誤,損害當事人的利益時,很需要有一種救濟程序,即能提起不服行政機關決策的當事人與決策過程的准司法程序,使政府就有關維護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的事項作出的決策,接受司法審查,而且一旦行政機關作出錯誤的決策,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還應予以賠償。行政訴訟制度和國家賠償制度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在行政決策與行政訴訟之間,還有行政復議制度,這是行政機關借鑒司法制度而建立的自行處理當事人就行政機關對維護社會經濟生活正常秩序的事項所作的決策不服提出申訴的准司法制度。總之,在政府決策的過程中,引進法律機制,有利於提高政府決策質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貳』 如何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能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這個東西不單單發生在經濟管理領域,在政府的其他單位和部門也一樣。現在政府單位工作效率低下,敷衍拖沓,人浮於事,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層面問題,也就是用人制度的設計不合理或者說改革的不徹底。
個人始終覺得以公司管理的制度和理念來管理一個國家,是同樣適用,尤其是跨國大型企業型。不同的是任何國家都存在特權階級,一個社會制度的改革必定牽涉到特權階級的利益,這也就是改革不徹底最大的原因。
要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能,首先要從用人制度和管理方法上徹底的改革。
『叄』 試論述政府提高經濟管理效能的途徑有哪些
要提高行政效率,應主要從以下這些方面著手。 一、科學地界定和劃分政府職能 建立一個社會組織,在於其能夠適應社會的一定需要,實現一定的社會職能。只有完成了社會賦予組織的歷史使命,才談得上組織的高效率。一個國家的政府,是管理國家政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其職能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較好地完成了這些職能,就是高效率。如果某一項政府職能沒有專門的政府機構去實現,那就是政府職能不完備;如果政府機關超越職能范圍(如本應該由企業承擔的職能卻被包括在政府職能當中),那就是職能的超越。無論是職能不完備還是職能超越,都不能帶來行政管理的高效率。此外,政府內部的職能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職能劃分不清不可能有高效率。所以,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必須科學地界定政府職能。 二、優化政府組織要素 政府組織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就是由若干個要素通過一定的結構所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政府組織的基本要素及其合理狀態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1、組織目標——明確。目標明確才可能正確建立組織結構體系,才能科學劃分權責范圍,在更大的組織系統中有效地發揮本組織的功能。反之,如果組織目標不明確,在實踐中就會出現有「衙門」不辦公、有「神」不顯靈的現象,造成機構重疊、職責混淆,引起部門之間的糾紛。因此,明確的組織目標,是行政組織的第一個要素。 2、職位設置——精幹。行政組織是由一系列的職位構成的,職位設置應該做到精幹,否則,行政效率很難提高。 3、權責分配——合理。任何行政組織都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與行政責任。權責分配是指一定的行政組織依據工作需要對內部不同行政職位的不同權力與責任所進行的規定。合理的權責分配則是指一定的行政職位所擁有的行政權力與所承擔的行政責任之間的正比關系,即權愈大責愈重。在權責分配合理的機關里,每一名組織成員都在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工作許可權,同時擔負相應的工作責任,都知道自己應該干什麼和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4、人事調配——恰當。人是組織的活的靈魂,有了人才有可能實現組織目標。作為個體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特定的行政機關根據自身行政事務的性質和行政管理對象的情況,有選擇地吸收和調配人員是十分重要的。 5、財物數量——適中。一個行政機關要開展行政管理業務,除了人力條件外,還必須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物質條件包括經費和辦公設備兩部分。一般來說,財物數量要適中。如果財物數量過大,就會影響國家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而且會促發機關崇尚豪華的習性;如果財物數量過小,則可能妨礙機關日常行政工作,抑制行政組織的發展。 6、運行程序——科學。行政組織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要有一定的辦事程序、信息流程等,彷彿工廠車間的工藝流程一樣。行政組織的運行程序,要採取科學方法加以規范,要考慮如何減少中間環節,以提高行政效率。 7、組織法規——健全。國家行政組織是執掌公共權力的特殊組織,必須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法律規范,以保證行政組織依法行政。法規制度不僅是國家行政組織實施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礎,同時也是使之行之有效的根本保障。可以說,法規制度健全與否是行政組織健全與否的主要標志之一。 三、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 國家公務員制度是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制度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關鍵在人。」有了優秀的、積極的公務員,必然能夠創造出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國家公務員制度必須注意貫徹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選拔任用行政人員時,出於公心,以德才兼備作為唯一標准,反對任人唯親。德才兼備就是要求行政人員既有德,又有才。只有堅持按德才兼備的原則來選拔任用行政人員,才能保證行政人員素質的優化,保證政府的高效能。 2、揚長避短、適才適用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使用行政人員時,首先要看到其優點和長處,並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這些優點和長處得到充分發揮;對於他們的缺點和短處,則應盡量避開,並在可能的范圍內給他們提供有利條件,促其克服短處。同時,要根據每個行政人員的才能、知識、品德、身體等條件,安排最適合的崗位,做到適才適用,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事的最佳配合,使事得其人,人盡其才。 3、考試考核、晉升唯功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和貢獻等進行嚴格的考試考核,以其工作成績和貢獻大小作為評價、獎勵、晉級、晉職的主要標准。實行考試考核,是反對任人唯親,保證行政人員素質的有效方法;晉升唯功是調動行政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措施,給大批有真才實學的干練人才搭起了向上攀登的階梯。 4、智能互補、結構合理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根據各種組織、部門和單位的不同需要,把具有不同年齡、專業、能力、特長、心理特徵的行政人員科學搭配,從而組成最佳行政人員和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保證行政工作的協調進行。 5、不斷更新、合理流動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隨著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更新行政人員的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根據行政人員的年齡變化搞好新老行政人員的合作交替,並支持行政人員的合理流動。 6、依法管理、用人與治事一致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運用法律手段來管理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同時,賦予行政首長相應的用人權力,做到管事與管人、用人權與治事權的統一。 四、建設高素質的行政領導者隊伍 行政領導者是行政活動的主體。建設高素質的行政領導者隊伍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徑。根據行政領導者所擔負的職責的需要,行政領導者素質必須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1、政治素質。具體包括:(1)掌握馬列主義的理論,並運用其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和處理實際問題;(2)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並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對待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4)堅持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又要實事求是;(5)在領導工作中貫徹民主集中制。 2、品德素質。行政領導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品德:(1)勤政為民、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的情操;(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胸懷,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能和意見不完全相同的同志合作共事;(3)聯系群眾、艱苦樸素的作風;(4)強烈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 3、知識素質。領導者知識素質是提高領導效能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行政領導工作日趨廣泛和復雜,要求行政領導者具有淵博的知識素質:(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2)熟練的專門業務知識;(3)系統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論知識等;(4)外語知識。 4、能力素質。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領。對行政領導者來說,最主要的能力應包括:(1)獲取信息的能力;(2)綜觀全局的分析思考能力,善於發現問題和各方面的細微變化,並能正確地分析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要害;(3)多謀善斷的決策應變力,能夠權衡利弊,正確及時地做出決策,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工作策略;(4)統籌兼顧的指揮協調能力,從大局出發,綜合協調人力、財力、物力,爭取最佳效益;(5)知人善任的組織人事能力,善於識別自己的部屬,並把他們組織起來,合理使用;(6)能講會寫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領導者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5、心理素質。行政領導者心理成熟度與工作成就是一致的。作為行政領導者,要具有:(1)堅毅頑強的意志,工作受挫時不氣餒,並善於吸取教訓;工作順利時不自滿,並善於總結經驗,爭取更大的成功。(2)較強的自信心和自製力,遇事不亂,臨危不驚。(3)大膽主動,以帶動整個組織積極努力地工作。(4)綜合平衡的氣質。(5)強烈的創新意識。 五、提高政府行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水平 政府行政決策正確是行政管理高效率的基礎。而要做到正確決策,講求民主和科學是基本的要求。具體說來,以下幾點是值得特別關注的: 1、完善行政決策體制。科學決策首先要有科學、健全的決策體制。行政決策體制是指承擔行政決策的機構與人員所形成的組織體系與權責分配製度。一般應包括信息系統、咨詢系統、中樞系統等。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一方面應著重加強信息系統的建設,提高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應注意進一步完善咨詢系統,更好地發揮咨詢系統的作用。 2、規定合理的決策程序。建國以來,我們很多決策失誤,都是由於沒有經過合理的決策程序造成的。這里的決策程序,一是指邏輯上的程序,二是指法律上的程序。邏輯上的行政決策程序一般包括情報、設計、抉擇、審查四個階段。法律上的決策程序是指一國法律所確認的行政決策的必經步驟。我國應該制定《行政程序法》,以規范政府的決策行為。 3、擴大群眾的參與。廣大人民群眾是決策的參與者,他們最關心政府的行政決策,而且,在他們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決策智慧。所以,行政決策應盡量向群眾公開,聽取群眾的意見,取得群眾的支持。 4、確立行政決策責任制。決策者擁有決策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決策責任。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如果擁有權力,而責任不明,就會濫用權力。所以,要喚起決策者的責任心,就必須確立決策責任制。對於行政決策失誤,特別是由於官僚主義、違反決策程序造成的不應有的決策失誤,要追究決策者的政治、法律責任。只有到建立起對行政決策失誤的追究責任制度之日,才是行政決策真正走向科學化之時! 六、確保政府行政執行工作的准確快捷 一般來說,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執行工作的速度,執行速度快,效率就越高;執行時拖拉積壓,貽誤時機,效率就低。當然,要求快捷,並不是簡單圖快,操之過急而不能准確實現決策目標也是要不得的。所以,全面把握以下一些原則是十分必要的。 1、准確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決策執行人員吃准吃透「兩頭」,一頭是行政決策目標,一頭是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工作要求,保質保量,使決策目標一步步地變為現實。如果對決策一知半解,對基層情況不明,執行中必然會偏離決策目標,不但實現不了目標,反而會造成損失。 2、迅速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決策執行不能拖拉、積壓和欠賬,要如期圓滿地實現決策目標。決策執行需要雷厲風行,當然,這並不等於盲目求快。簡單從事,急於求成反而不利於決策目標的准時實現。 3、條理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在決策執行中統籌計劃,圍繞中心工作,分別輕重緩急,妥善謀劃先後順序,合理使用人力、財力、物力,使各項工作忙而有序,協調發展。否則,就會忙忙碌碌,事倍功半,陷入事務主義之中。 4、督促檢查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對決策執行過程中有無偏離目標、是否依法辦事、是否遵循工作程序等進行督促、檢查、考核,以保證決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七、建立能夠及時糾偏的有效的監督控制機制 由於行政管理工作的復雜性,以及公務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失誤、漏洞甚至犯錯誤都是可能的,需要及時加以補救。如果對出現的偏差視而不見,或見而不究,就可能偏離預定目標,降低效率。因此,當目標實施和預期目標之間出現差異時,及時的糾偏就是補救的唯一措施。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控制機制,能夠及時地發現偏差,並針對偏差採取正確有力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圓滿地實現目標,實現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八、逐步實現行政方法和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管理方法是行政效率的軟體保證。在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行政管理方法的同時,必須大力推廣運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行政管理方法。管理技術手段則是行政效率的硬體保證。 政府公務員有責任探索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徑和方法,以創造出令人鼓舞的行政管理的高效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