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振興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富民之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今年的省兩會上,如何全面振興實體經濟也成為了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之一。在昨天召開的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范柏乃委員代表社科界發言,就有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提出相關建議。此前,郭吉豐委員代表民建省委會建議:改造提升傳統動能,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有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過高、用工成本上升過快、稅費負擔過重、融資成本過高,范柏乃委員說,實體經濟運行主要面臨這四個方面的成本制約。統計數據顯示,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201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86元左右的高位,2016年1~10月為85.85元,同期企業利潤率僅為5.71%。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年均增速約為利潤增速的兩倍。
為此,社科界建議,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速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解決造成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過高的體制機制問題。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尤其是規范審批權。加快推進涉企審批中介市場化改革,打通政府職能轉變「最後一公里」,減少實體企業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和財務消耗。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繼續打造「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速度最快、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省份。
降低用工成本方面,對「五險一金」內容進行全面分析,重新界定各險(金)種的內容,按照同類歸並的原則進行合理的精簡歸並,如將生育保險並入基金結存金額富餘的醫療保險。在精簡歸並險(金)種的基礎上,對個險(金)種的繳交費率進行重新測算,在滿足使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繳交比例,切實減輕企業用工成本。經政府認定的困難企業允許緩繳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和養老保險繳費,緩繳的社會保險費免收滯納金,緩繳期滿後,企業再足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適度降低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繳費比例。政府對繳納社會保險費、轉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三個方面進行補貼,如對認定的困難企業且裁員率低於4%的,按照上年應繳失業保險費總額50%的比例予以補貼。
通過落實減稅輕費政策,減輕稅費負擔。建立統一的惠企政策咨詢渠道,建立「惠企事項統一收件窗口」,讓企業「少跑路、快發展」,政府職能部門「多辦事、辦好事」。繼續規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收費。
「促進民間資本交易市場發展,是從根本上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戰略選擇,是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戰略選擇。」社科界認為,要研製「推進浙江省民間資本交易市場建設的若干政策」,建立民間資本服務平台,拓寬融資渠道。出台條例規范民間資本交易市場的舉辦、經營和管理活動,維護市場交易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權益。加快民間資本交易市場的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
此外,編制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指數,建立動態監測機制,為減負降成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依據。
修復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動能
積極修復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將成為我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和務實之舉。」民建省委會的建議提到了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快修復提升傳統產業新的增長動能,發揮其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孕育催生作用,支撐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建議中同樣提到了,通過改革舉措切實為企業減負,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推動企業降本增效。並提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建立健全高端人才集聚和作用發揮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家投資實業發展實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民建省委會認為,傳統產業量大面廣,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必須突出行業重點領域精準施策。重點改造提升產業基礎好、市場空間大、集群特色明顯、品牌影響力強、改造升級見效快的產業。分行業制定改造提升規劃或實施方案,配套出台政策措施。開展重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示範區創建工作,為全省提供經驗、樣板。
同時,要發揮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研究院、區域公共創新平台等創新載體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驅動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和軍民融合發展。加強傳統產業與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新動能的融合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其與信息化有效融合,實現互聯網和傳統產業雙重滲透、雙重影響、雙重融合。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製造模式智能化轉型。在企業和產品層面重點推進工業設計信息化、裝備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營銷模式網路化、全面管理信息化「五化並進」式改造升級。並進一步強化增量引進存量提升,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品牌經營,形成核心競爭力。
❷ 兩會後,政策放寬,房地產迎來新的發展模式
深度研究丨「兩會」以來政策走向寬松,行業新發展模式呼之欲出 一、房地產業仍是實現GDP增速5.5%的支柱 在疫情陰霾下,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需求轉弱三重壓力,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要經濟發展目標整體是穩中求進,並把經濟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一,全年GDP增長5.5%的目標體現經濟穩增長的決心。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2%,且GDP增速呈逐季回落態勢,並在四季度跌至4%低位。2022年GDP目標增速設在5.5%左右,意味著單季度GDP增速要達到6%甚至7%以上,在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實現難度著實不小。
其二,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其中,就業是民生之基。
其三,積極出台有利政策,慎重出台收縮性政策。宏觀政策要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撐,更好地穩住經濟基本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各地各部門要服務經濟穩增長的大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減少一些非必要的限制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行業仍是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房地產行業所牽扯的上下游關聯行業眾多,產業規模、經濟體量巨大,短期內房地產行業所扮演的角色,難以找到其他行業有效替代。
在經濟穩增長的政策大環境下,房地產行業亟需化解行業下行風險,去杠桿政策有望適度糾偏,實現房地產市場 健康 發展和良性循環,至少房地產行業不能拖經濟穩增長的後腿。
二、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 3月15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隨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提出:貨幣政策在前期降准、引導降息的基礎上,結構性導向要為房地產軟著陸和中長期平穩發展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短期內貨幣政策重點在穩房地產。
央行連續降准降息,為實體經濟紆困。2021年12月1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2022年,央行貨幣政策整體繼續延續寬松態勢,並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繼上次降准僅四個月後,4月15日央行再次降准,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
一方面,逐漸恢復市場信心,有序引導房地產交易恢復正常化。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轉冷,百城成交同比跌幅擴大,房價整體下行。核心動因在於市場信心嚴重缺失,在劃定政策底線之後,很大程度上將恢復市場信心,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購房需求或將有序釋放,房地產交易也將逐漸恢復正常化。
另一方面,支持房企合理融資,支持優質房企收並購,最大程度化解企業償債危機。2021年下半年以來,企業面臨巨大危機,房企銷售、融資全面下滑。與此同時,品牌房企相繼出現債務違約。為了更好地化解企業償債危機,下一階段仍需支持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支持優質企業收並購。受此影響,國企、央企及優質民企或將更為受益,有望收獲業績集中度提升的機會。 三、控制去杠桿節奏,支持居民按揭和企業融資 一系列政策表明,房地產金融政策將精準收放,適度控制去杠桿節奏和力度。
行業債務風險尚未完全出清,房企融資量持續保持低位。2022年一季度行業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規模同比大幅下降52.5%,基於防範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預計涉房融資或將解凍,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有望明顯改善。
具體而言,支持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支持優質房企開展並購貸款融資,有序引導企業銷售、購地、融資等經營行為逐步回歸常態。 房地產金融政策變化最先體現在民按揭貸款政策邊際改善。
具體而言,涉及以下五個方面:放鬆公積金貸款、下調商貸首付比例、調降房貸利率、局部放鬆限貸、縮短按揭放款周期等。據央行最新數據,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個人房貸利率,平均下調幅度在20個到60個基點。
不過,居民實際按揭貸款顯著不及市場預期。2021年10月,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佔比一度升至53.1%的高位,但隨後歷月佔比持續走低。2022年2月,住戶部門短期貸款減少2911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459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 歷史 首次出現負增長。 居民按揭貸款有望繼續松綁,因城施策執行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保障剛需滿足改善及新市民購房消費,並給予新市民一定力度的信貸政策支持,保證正常房地產交易平穩運行,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 四、政策加碼頻率顯著下降,壓力城市紛紛「救市」 2021年,地方調控高頻化、精準化,73省市、249次政策加碼,這在 歷史 上實屬罕見。
2022年以來,隨著市場下行壓力加劇,部分城市開始放鬆調控乃至刺激居民購房消費。其一,變相放鬆限購。典型如鄭州、蘇州、南寧。其二,財稅刺激托市。例如玉林購買90平方米以下首套新房,每套補貼6000元等,並給予50%的契稅補貼。其三,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例如鄭州實施安置房建設工作三年行動,堅持以貨幣化安置為主;對已建安置房中群眾自住以外房屋,採取政府回購、回租等方式,盤活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 弱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或將跟進放鬆調控,甚至刺激居民購房消費。聚焦救市政策組合拳,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展開:
其一,市場維穩層面:第一,調降落戶門檻,加快人才落戶,局部放鬆限購。第二,放鬆公積金貸款,商貸首付比例按央行規定的最低標准執行,降低房貸利率,縮短房貸周期。第三,棚改、舊改加快推進,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第四,財稅刺激托市,購房補貼、稅費減免等均是政策選項。
其二,企業紓困層面:第一,調降商品房預售門檻,加快預售證審批進度。第二,在嚴格落實「保交樓」的同時,適度放鬆預售資金監管,提高各施工節點提取比例。第三,降低土拍門檻,增加低價地、平價地供應,降低競買保證金,延期繳納土地款。
五、城鎮化仍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紅利 新型城鎮化仍是房地產行業制度紅利,城市群及都市圈將相繼崛起,強化行業新格局。
新型城鎮化並非「攤大餅」式發展,而是引導資本、產業、人口等各項資源要素在不同能級城市之間雙向流動。一方面,加快構建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完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配置。
理想預期下,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率將穩步提升,期間有望帶動一定數量的增量購房需求;核心一、二線城市更將吸引高素質人才不斷聚集,房地產市場前景或將更為可期。
隨著棚改基本進入收尾階段,舊改則顯著提速。2022年3月,鄭州市政府發文實施安置房建設工作三年行動,結合房地產市場形勢,堅持以貨幣化安置為主。並對未開工建設的安置房,鼓勵拆遷群眾選擇貨幣化安置。
未來,城市更新將成房地產市場穩定劑,隨著棚改、舊改持續推進,有望帶動一定數量的增量購房需求。預計部分壓力城市或將效仿鄭州,更有必要及動力加大棚改、舊改建設力度,以便刺激居民購房消費,減緩市場下行壓力。
聚焦城市新格局,得益於強勁的經濟基本面,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人口虹吸效應不減,外來人口仍將持續凈流入,進而給房地產市場提供堅實的需求支撐,並有望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核心載體,市場份額也將持續提升。
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將對標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成為拉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全面引領房地產行業新一輪發展格局。 六、行業新發展模式:住房與保障雙循環 一系列政策指向 探索 行業新發展模式,即重點涉及以下三方面內容:
其一,完善住房市場和保障體系雙循環,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並建立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促進行業良性循環。居民環節,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調,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住房消費,打壓投資炒作需求。住房環節,堅持租購並舉,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租賃群在享受共同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土地環節,根據各城市市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供地指標,意即繼續增加大型及超大型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適當減少中小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資金環節,房地產行業繼續去杠桿,融資「三道紅線」、房貸「兩道紅線」持續發力,將企業負債率、居民杠桿率降到相對安全的水平,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
其二,房地產開發模式優化調整,包括房企杠桿合理化,可融規模透明化,項目開發全封閉化監管和房屋交付可風控等。改變過度追求銷售業績規模的觀念,轉向規模、利潤、產品、服務互相平衡的經營模式。而在融資「三道紅線」落地後,優質房企主動優化調整財務結構,提升經營質量,但不少企業通過表內負債表外化轉移等財技美化財務報表。因此,房企去杠桿必須是表內、表外同步進行,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其三,房地產行業進入後開發時代,仍需積極盤活存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企業轉型輕資產經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房地產行業規模現已基本見頂,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5年保持在17億平方米高位,未來房地產行業將進入後開發時代,隨著房地產行業由增量開發轉變為存量運營,企業競爭力重點在於全產業鏈的運營和資產管理,經營模式勢必由重資產逐漸轉型輕資產,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例如代建、物業、租賃等。 4月以來,蘇州、南京、福州等多個重點城市放鬆調控,各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輪動,市場底或將在二季度到來,成交或將企穩回升。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逐漸恢復市場信心,引導房地產交易恢復正常化,化解企業償債危機,房地產企業在良性循環的政策指引下,正迎來否極泰來的時刻。長期來看,一系列政策最核心的意義,仍然是在恢復市場信心的基礎上,引導行業 探索 新的發展模式。後開發時代,房企競爭力重點在於全產業鏈的運營和資產管理,經營模式勢必由重資產逐漸轉型輕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