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計劃經濟的時代,為什麼購物要用票證
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票證。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極具時代特色的票證,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退出了經濟舞台,完成了歷史使命。
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是中國計劃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
1953年我國宣布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對社會資料產品的配置形式採取有計劃生產,而對商品採取計劃供應,對單位個人進行計劃分配。為了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採取當時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發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到單位或城鎮居民手中。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證。我國的票證種類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全國2 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進行計劃供應,此外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票證,種類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自行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相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分別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
② 糧票的歷史意義
糧票是我國建國初期,因為國際的圍堵,自身的生產力跟不上,並且國家經過多年的戰爭,很多工農業受到破壞,為了人人有糧吃,發行了糧票,實行計劃經濟。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壓力,使國家經濟有了積累,並後來經濟發展提供基礎。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縮影。
③ 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民使用糧票嗎
新中國建立,掀開了中國歷史上嶄新一頁。在新中國建立的五六十年代,也就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模式。本文筆者就講述那時代計劃經濟模式下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給50後60後勾起自己的童年記憶。
所以,在那時代,過年的時候,在菜場、商店、百貨商店、糧店都是人們在排長隊搶購東西。雖然排隊纍,在擁擠的人群中搶購東西辛苦,但是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食物,獲得普通日子沒有的享受,也是非常幸福。所以,有「過節兒味」和「節日味」,春節里能吃到平日吃不到的肉和糖,打打牙祭,穿上新衣服,獲得隆重的體驗,非常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