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渝經濟圈的差距優勢
四川省社科院專家指出,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的對外開放程度比成渝經濟區要高出多個層次。國外的直接投資至關重要,因為它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商業慣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地處沿海,外貿和外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2年,長三角進出口總額為1752.17億美元,佔GDP的76%;珠三角的進出口額為2118.65億美元,佔GDP的184%。相比之下,成渝經濟區的進出口總額僅為62.61億美元,佔GDP的8.5%,進出口總量只及長三角的1/28,珠三角的1/34。
從上述數字所反映的對貿易依存度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主要是外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主要是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內向型經濟。成渝經濟區實際利用外資不足8億美元,僅為長三角的1/23,珠三角的1/19。說明成渝經濟區的增長主要靠內資,而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增長外資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成都市國內經濟合作局招商處的王力認為:「成渝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對外開放程度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差別,與成渝經濟區的區位有關,與投資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外國投資者的經營成本、利潤有關。」目前,成渝經濟區的對外貿易、利用外資要達到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那樣的水平不太現實,但仍有很大的潛力。關鍵是產業的選擇、生產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特色產業的發展、良好投資環境的營造、市場前景的把握、對外開拓能力的提高。 現實中的西部,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仍然占著巨大的比例。成都和重慶應該意識到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如經濟結構中科技比重不高,高素質的勞動者缺乏等。除了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斷涌進城市外,國有企業改革的緩慢和矛盾也令人擔心。許多失去原有工作而又無法重新就業的人,每天仍在千方百計地反映他們的痛楚。
在謀求長期經濟繁榮的過程中,金融系統被認為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除了清理、重組自己的銀行力量外,西部的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爭取外資銀行的進入。作為西部唯一直轄市的重慶市政府正重點改造重慶商業銀行、萬州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並且已經計劃將萬州商業銀行變身為重慶發展銀行。
重慶地方官員說:「重慶要大發展就必須建立自己的銀行,特別是建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否則在資金使用上我們總被別人限制手腳。」
當然,並非沒有讓人擔憂的問題了。一名西方的金融人士在2004年考察重慶、成都等地後說:「那裡50%以上的經濟仍然由政府在控制,而且政府官員們都覺得是理所應當,中國西部離真正的市場經濟還很遠。」也有環保人士指出,環境保護項目經常被視為不受歡迎的開支,在中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很多情況件已經是前車之鑒,他們擔心西部在發展的同時環境狀況很可能失控。
成渝經濟圈具有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區不同的區域特點和不同的經濟結構特色,它在全國的區域分工和空間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一個「五個基地、一個屏障」(能源基地、重型裝備製造基地、國防科技工業基地、以IT產業為先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帶動西部發展的重要角色。 按《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的設計思路,長江上游經濟區的定位為「五大基地一個屏障」,即能源、重型裝備、國防科工、IT、特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在產業設計上,將以汽摩、天然氣化工、裝備製造業、電子工業、航空、礦電一體化等產業為今後5年內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點。這些產業,擬按攀枝花—宜昌、重慶—成都—綿陽、重慶—貴陽等軸線布局。
交通建設將為成渝經濟區未來5年的重頭戲。「蜘蛛網」狀交通線的框架將付諸實施。預計成渝經濟區將修建「環線高速」,構成6條城市間快車道,分別經重慶—瀘州—宜賓—成都—綿陽—遂寧—重慶,目前,瀘州到宜賓、綿陽到遂寧還是「斷頭路」(指互不相連),需國家部委出面規劃。目前,成都到重慶主要有老成渝高速路和遂渝高速兩條通道,沒有形成網狀結構。2010年,川渝兩地已有5條高速路連接,預計未來5年內,長江上游經濟帶將擁有西部最發達的交通網。
在區外交通的規劃上,即將修建的上海到成都的高速鐵路、西安到北海的高速公路,也都經過重慶。顯露「中國弓型戰略」廖元和認為,成渝經濟區的成功將代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功。
目前,成渝經濟區的經濟總量與另幾個經濟區的差距還比較大。2002年,長三角、珠三角利用的外資佔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62%,而成渝經濟區在其中只佔很小的比例。其原因是西部地區在交通上不具備優勢,環保成本和物流成本過高制約了當地的投資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