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經濟新常態
全球經濟危機的大爆發宣告了世界經濟步入「大調整」與「大過渡」的時期。這種大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決定了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並呈現出與周期性調整不一樣的新現象和新規律。因此,宏觀調控理論、調控模式及其工具也應該做出相應調整
1「新常態」不僅具有堅實的事實基礎,還有相應的理論支撐編輯
自2010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指標在本輪調整中呈現出幾個新現象:一是隨著GDP增速逐步回落,CPI卻保持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整體性通縮;二是隨著GDP增速跌破8%的水平,就業水平並沒有惡化,反而在服務業的不斷發展中有所改善;三是很多金融企業的財務指標依然不錯,但總體金融風險卻在持續上揚。傳統的周期理論和發展理論都不能很好解釋這三大現象,但潛在經濟增長理論與結構理論的新發展卻能夠充分說明這3個新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的主導因素不是傳統的總需求不足,而是潛在增速的回落,不是傳統的周期性波動,而是結構性的趨勢下滑。[1]
2治理「新常態」的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應該轉換編輯
鑒於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的主導型因素是結構性的,凱恩斯主義的逆周期調控理論就不能成為宏觀調控的核心理論基礎,需求導向的強刺激就不能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的合理選擇。因此,結構性改革政策框架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一方面通過改革來重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強化總供給、總需求對於價格機制反應的靈敏度,另一方面通過化解深層次結構問題,創造新階段的增長源。[1]
3宏觀經濟調控要強調定力,還要強調底線管理編輯
目前中國不僅處於「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的疊加期,同時也處於房地產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貨周期以及固定投資周期的疊加期。這決定了我們依然面臨著不少周期性問題。
但是,如何區分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卻是大難題。在一個實際與潛在增速都存在易變性的時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底線管理,即一方面要守住就業的底線和通脹底線,另一方面還要守住風險底線。守住這些底線,在很大程度上就守住了宏觀經濟潛在水平的大致區間和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所以,宏觀調控一方面需要強調在面對趨勢性回落過程中保持定力,切忌草率啟動強刺激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強調「底線管理、區間調控」。[1]
4要不斷探索新的宏觀調控工具編輯
這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將「微調」與「預調」常態化,在「新常態」框架中合意的增長速度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需要不斷進行探索。二是打破「調控」與「被調控」的兩分法,將改革與調整貫徹到底。當前,結構性問題不僅出現在宏觀經濟運行體系之中,也出現在調控主體之中。因此,傳統的改革者與調控者都是被改革與調整的對象。三是重視結構性問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國際金融危機讓我們認識到傳統宏觀經濟政策不能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在中國目前杠桿率過高、金融風險持續攀升的環境中,必須建立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作為宏觀調控的第三隻手。四是在區間調控中更注重定向調控,瞄準突出問題確定「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應該強化「定向寬松」與「定向收緊」相組合的結構政策,如貨幣政策在保持總量穩健的基礎上,對「三農」和小微企業進行定向寬松,對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進行定向緊縮。五是突破傳統分類治理的教條,強化綜合治理的導向。在「新常態」中,社會、經濟、宏觀、微觀的運行體系都面臨重大調整,都將出現強烈的外部性,因此單一領域的工具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全面改革與調整需要各領域的多種工具相互配合進行綜合治理。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1]
5新常態下的新機會編輯
我國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增加值。新常態背後有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切換、制度環境改變,機會要比過去大得多。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最少有七個機會。
6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機會編輯
概說
「十二五」初期,七大新興產業占經濟比重只有5%,計劃到2015年佔比提高到8%,到「十三五」提到10%。這就意味著從「十二五」到下一個五年計劃,新興產業的增長速度要在20%~22%之間。比如節能環保產業,未來5年內的投資需求超過3萬億元,固廢處理投資有望達到7000億元,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投資超過8000億元。未來7年內,新能源投資將達到5萬億人民幣。[2]
服務業的跨越性發展和機會
過去幾年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最值得期待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占經濟總量的比例,發達國家平均是在70%,全世界平均在60%,我國則不到50%。
我國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了工業增加值,服務業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主體,吸納就業人數超過了製造業。照這個趨勢,未來幾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就要達到50%,等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和。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資本的貢獻,凈出口的貢獻則是負數。[2]
城鎮化的機會
去年四季度,中央開了城鎮化會議,提出了新城鎮化概念,就是「人的城鎮化」。過去農民工到城裡打工,本質還是農民,到一定的時候還得回家種自己的自留地,這不叫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是現在已經在城裡的2.6億農民工,首先要變成城裡人,戶籍要改變;其次,他們要和城裡人一樣享受教育、養老和各種服務,享受城裡人享受的一切。
這個巨大的變化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機會。一個農民進城,國家至少要投資10萬元,算算2.6億人相應投資是多少?城鎮化是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推動力。[2]
中西部地區崛起的機會
我國實施了一系列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政策,現在看政策已經起到了效果。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這幾年,勞動力人口紅利的減少,中西部的發展機遇大了,這幾年中西部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是遠超過沿海的。中西部和東部剛剛改革開放時的基礎完全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四通八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接受了改革開放。所以,今天中西部的崛起完全不必像東部沿海需要那麼長的時間。[2]
中西部崛起還有一個優勢,《福布斯》叫「城市經營成本指數」,即在不同的城市辦企業,經營成本是不一樣的。當然,這個優勢不一定永遠有,將來還是要靠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來取得優勢。
技術變革的機會
在我國,移動互聯和大數據不僅給生產經營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國的手機用量達到了13億部,是全世界最多的,移動互聯用戶達到5億戶,也是全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比的。據測算,我國2015年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將會超過1.5萬億元,每年增長將近100%。加上雲計算、搜索引擎、移動終端、感測器的普及,一個大數據時代撲面而來,會給我們的產業帶來一次根本性的變革。[2]
企業「走出去」的機會
我國這幾年已經成為凈資本輸出的國家。「走出去」有很多挑戰,制度、法律、貿易封鎖、融資難、文化等等,但從主流上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現在是一個好時機。
歐美國家現在主動招商引資,特別是美國。美國認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允許再發生,因此又開始再工業化過程。另外,歐洲國家也積極歡迎中國企業到他們那裡投資,有一些國家給予減稅,甚至免稅優惠。但中國不光要看到歐美市場,還需要到新興市場去投資。[2]
新興業態的機會
現在很多新的業態涌現出來,與過去完全不一樣。比如,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中介服務平台。
還有基於產業鏈、工業鏈的延伸和細分的業態,包括服務外包、服務配套、配件研發、商貿、物流,也是很好的機遇。基於社交網路趨勢,像博客、微博、微信、交友、婚戀,即時通信類,像上哪吃飯、買什麼東西等等,太多了。這些都是新的業態,都有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