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⑵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⑶ 1870-1914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第一,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1871年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普法戰爭後,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為德國提供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從法國割來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儲藏的豐富礦藏,為發展工業補充了重要的資源;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第二,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應該著重指出的是: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紀最後30年,德國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第三,帝國主義特徵.經濟的飛速發展,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德國成為壟斷組織發展程度僅次於美國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也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它被稱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這是因為:德國完成統一後,國內存在著濃厚的封建殘余.容克地主階級在經濟上,佔有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剝削的同時,採用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業,並投資於工廠、銀行,同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漸趨一致.在政治上,他們獨佔了德國的軍政要職,在國家政權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產階級進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階級專政,以便對內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對外爭奪市場和世界霸權.這種容克地主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上的結合,便形成了德國帝國主義的特徵.
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