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場經濟學經濟運行規律
在商品經濟體系中,價值規律與市場的關系密切且不可或缺。市場作為商品交換的核心平台,其存在與商品交換活動的時空維度緊密相連。事實上,沒有商品經濟,市場便無從談起,因此,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法則,它主導著經濟活動的秩序。
市場通過價格波動這一機制來配置資源。價格的起伏波動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它激發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競爭活力,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實現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同時,市場價格的波動還扮演了供需平衡的調節者,通過協調生產和消費,確保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從而維持經濟的穩定與效率。
市場經濟學:就是研究市場經濟制度及其運行方式的科學。它研究市場經濟制度是如何解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和誰作決策這4個基本問題。經濟學的基礎部分可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② 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一、市場經濟中有強制發生作用的規律性規律這個概念是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提出的,
它含有自然法則的意義。 規律是一種來自外部(客觀)的強制性。面對規律,人的選擇自由僅僅體現在你要成功還是要失敗上。要不失敗,人就不能不遵循規律。 在市場經濟中活動的人,是以謀求最大利潤作為經濟活動目標的。這種有目標的活動,不是一種自由的活動,因為目標制約了行為。為了獲得利潤,人們不得不服從經濟中的一些原則,不得不適應一定的客觀情況。否則,就會招致經濟活動的失敗。 所謂市場經濟規律,就是制約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能否獲得利益,在市場競爭中支配成與敗的普遍原則。 市場經濟中存在一些重要規律。這些規律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普遍出現,反復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不了解不重視它們,企業就不能贏利。違背它們,國民經濟就陷入混亂。甚至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從它建立了商品生產體制的時候起,與市場經濟在實質上相同,只是在表現上有所不同的一些經濟規律,就在隱蔽地發生作用。 一種好的經濟理論,應當包涵對制約經濟活動成與敗的那些普遍原則的認識和說明。並且,它應當在經濟實踐中是確有成效的。否則,即使是被嚴密的數學公式層層包圍起來,在學術上似乎構造非常精緻的一種體系,也是無用的壞理論。遺憾的是,近年在中國較為流行的正是不務實的此類經濟理論。 以下的四個原則,可以認為是屬於市場經濟活動中反復出現和得到廣泛驗證的普遍規律。這就是:1.市場有限性規律; 2.投資效益遞減規律; 3.相對成本遞增規律; 4.市場經濟呈周期性上升與下降的運動規律。 這四個規律是互相聯系的,其實可以看作同一個規律的邏輯推演。 正是由於無視這些規律的存在,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改革中陷入了導致經濟崩潰的困境。目前俄羅斯及獨聯體以及東歐的經濟學家,可以說正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上,非常痛苦地從經驗事實中,重新認識這些規律。
③ 什麼是經濟規律如何區分經濟規律的不同類型
經濟規律是社會經濟現象間普遍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表明社會經濟過程發展的本質。包括生產力運動規律、生產關系運動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
經濟規律按照其發生作用的歷史時期的長短,可分為四類:
1、在一切社會經濟形態中起作用的共有經濟規律,它表現各個社會經濟形態發展過程中經濟現象的某些共同的本質聯系。在一切社會經濟形態中,共有經濟規律的存在,說明各個社會經濟形態有著互相聯系的一面。
2、在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起作用的共有經濟規律,它表現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存在的某種經濟現象的共同的本質聯系。
3、在某一社會形態中起作用的特有經濟規律,它表現某一特定社會經濟形態發展過程中經濟現象的某種特殊的本質聯系。
4、在某一社會形態的一定階段起作用的特有經濟規律。
(3)在經濟活動中你發現存在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並不等於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是消極的,無能為力的。相反,人們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並用來為整個社會謀利益的。如果把經濟規律偶像化,讓自己去做經濟規律的奴隸,是十分錯誤的。
為社會的利益來利用經濟規律的總是先進的階級,而衰朽的階級則加以反抗。先進的階級發現和利用那些觸犯社會衰朽階級的利益的經濟規律,往往要遇到這些階級的抵制和強烈的反抗。因此,就需要有能夠克服這種反抗的社會力量。
④ 市場經濟規律主要是什麼規律
一、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不僅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發揮著其作用。其基本內容仍然是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所需勞動時間的產品的生產, 各種商品都是以各自的價值數量為基礎進行等價交換的, 價值規律是其他法律的前提。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 價值仍然具有一定的作用,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價值價值具有調節生產和流通各部門社會勞動力總量比例分配的作用。
價值對社會生產的調解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來實現的。
產品在生產過程中, 其勞動消費必須達到或低於社會所需的勞動力消費, 才能獲得效益。市場價格和價值的相對水平反映了商品供求關系。正是通過這一點, 價值在規范社會勞動中發揮著作用。作為一種市場經濟, 這一基本經濟法的要求是通過價值函數來實現的。
作為一種脅迫性力量, 價值要求每個生產者都要關注市場的需求, 只有適應市場的需要, 我們才能談論生產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是價值價值必須激勵生產企業不斷提高技術, 提高勞動生產率, 改善管理, 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種價值的功能是通過競爭與個人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運動來實現的。個人工作時間比社會所需勞動力少的時間越多, 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的盈利地位就越高。為了減少個人工作時間, 生產者必須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管理, 這一過程是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過程。
因此, 價值價值的內在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 價值價值也具有引導消費、更好地滿足需求的作用。
價值可以通過為商品價格的制定提供客觀的基礎來指導消費者的消費。為了吸引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 生產企業可以制定更低的價格。相反, 如果為了限制某種商品的消費, 也可以通過高價來實現。
這種在消費中的指導作用, 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消費的需要, 反過來也是為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生產計劃做出貢獻。
二、競爭規律
競爭法實質上是對商品生產中勞動力消費的比較。競爭法是指商品經濟中不同的利益主體, 為了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爭取有利投資場所和銷售條件的客觀必然性, 與價值規律相同,它是商品經濟的固有規律。
它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實現產品價值和市場價格。
商品的價值是在競爭中實現的, 即商品生產者在市場上的勞動力消費比較, 只有通過競爭, 才能在現實中了解什麼是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來確定商品的價值, 以及新產品的價值也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它還促進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的形成, 表明它在促進資源流動和分配方面更有效率。
二是通過競爭, 促進各類商品生產的生存, 達到適者生存, 不僅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而且實現市場的新陳代謝。
自然淘汰法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著同樣的作用。通過適者生存, 產業結構得到了最迅速、最有效、最徹底的調整, 促進了社會經濟更快、更合理的發展。第三, 競爭可以促進社會和技術進步, 促進企業創新。
企業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中技術創新是根本, 誰是先進的技術, 誰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立於不敗之地。
三、供求規律
供求關系的變化供求關系導致價格的變化, 反之亦然, 這種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與價格的變化相互作用, 供求關系相互適應, 形成均衡價格規律性, 是市場供求規律。
供求關系法具有以下功能:
首先, 它導致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為市場提供不斷變化的價格信號。
二是直接決定市場總量和結構條件, 促進市場發展處於平衡不平衡狀態。
(4)在經濟活動中你發現存在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市場作為一種交易活動或交換的場所,早已存在。但作為以市場為主來配置社會資源的市場經濟的形成則不過幾百年。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自由市場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
自由市場經濟,也叫古典市場經濟,即完全由市場力量來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一般指20世紀以前存在的市場經濟。它建立在工業革命以及相應的生產技術基礎上,以機器生產為主體,生產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
這一階段採取的是一種國家不幹預經濟生活的自由放任政策,整個經濟在「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支配下自由運作,社會經濟運行呈現出一種無組織、無計劃的自然運行狀態。
然而,自由市場經濟在帶來異常可觀的經濟效果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令人憂慮的狀況,這便是生產過剩或經濟蕭條,這種經濟危機以周期的形式經常發生。
為了彌補這種自由市場競爭的失靈,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了政府幹預。這樣,自由市場經濟就發展為現代市場經濟。
現代市場經濟萌芽於20世紀初,形成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它是建立在更加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之上,實行國家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
相對於自由市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及其運行更趨完善,表現為市場機制的健全,法律的完備,保障制度的社會化、規范化,宏觀調控手段的完善以及調控機制的健全,較之自由市場經濟,更加註重宏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注重對效率與公平的協調。
現代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個更加高級的階段。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會出現許多理論和實踐上需要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從而推動了經濟理論的發展。在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不具備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需的外部條件,市場體系還不完善。
這一階段,經濟學家的主要任務是探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揭示其內在運行機制,探求增加財富的途徑和手段。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正是這一階段經濟思想的集中體現。他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著名論斷,使人們第一次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法則有了清晰的認識。
亞當·斯密提倡的經濟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各國實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後的經濟學家也大都沿著經濟自由主義的軌跡,結合當時的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進入20世紀,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使經濟理論發生了一個大轉折。那種認為通過市場的調節經濟就可以達到均衡的理論與經濟現實大相徑庭。
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指出市場的自發調節不可能實現充分就業,使經濟自動達到均衡,因而市場經濟必須要有政府的干預。這就標志著古典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已經讓位於必須進行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
以此為標志,市場經濟進入了有宏觀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階段。市場經濟理論也由此沿著經濟自由主義、政府幹預主義的不同軌跡繼續向前發展,甚至出現了把二者結合起來的新綜合的趨向。
世界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已經表明,現代市場經濟一方面是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運行的,同時又離不開國家的宏觀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