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中所說的可約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中所說的可約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4-07-30 10:37:40

1. 經濟學名詞

比較多,列了一些,供你參考:
1、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經濟學:是專門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管理規律的學科。
3、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在有些領域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達不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達不到經濟學所講的「帕累托效率」。
4、競爭失靈:市場處於不完全競爭狀態,也稱之競爭失靈。
5、信息的不對稱:通常是指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易的雙方,由於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開展公平競爭,從而對資源配置產生扭曲。
6、社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對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經濟公平:是指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
8、自然壟斷:有時也稱之為天然壟斷,是與某些商品和勞務自身的特點有關,即這類商品和勞務在由一家企業提供時其成本比由多家企業提供時低,有利於節約社會資源。供電、供水、供氣等公用事業服務的生產和提供,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徵。
9、洛倫茨曲線: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人們通常用洛倫茨曲線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洛倫茨曲線由統計學家洛倫茨提出,用累積的一定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與這部分人口所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百分比的對應關系來表示。
10、公共物品:是與私人物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費的強制性特徵。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過市場機制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主要由政府來提供。
11、消費的競爭性,是指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時,會影響其他消費者同時從該產品中受益。或者隨著消費者或消費數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產成本的增加。
12、俱樂部物品:可能發生擁擠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稱之為"俱樂部物品"。當消費人數低於擁擠點時,該物品是非競爭的,而當消費人數超過擁擠點時,這種物品的消費就變成競爭的。
13、外部效應:經濟學中的外部效應(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響(收益外部化)稱為外部經濟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響(成本的外部化)稱為外部不經濟性,或負的外部性。
14、庇古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於他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內部成本,他們在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避免效率損失。由於這一糾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國經濟學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稅。
15、科斯定理含義是:在產權明確、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過市場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還可以解釋為:只要產權已明確界定並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產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是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科斯還認為,即便外部效應涉及到多方,即使不把公共資源的產權賦予單個的一個人,市場也可以自動地糾正外部效應。
16、公共選擇:一般是指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如何通過政治程序決定公共物品生產、供給等問題。其基本原理是,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用於非市場的政治領域。
17、直接民主:是指社會成員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參加公共物品生產和供給決策,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其他事務管理。
18、投票悖論:在投票選擇中出現有悖於日常邏輯推理的現象。如在A、B、C三個方案中,A和B選擇,A以2:1的票數獲勝。在B和C的選擇中,B以2:1的票數獲勝。然而,在A與C的選擇中,C又以2:1的票數獲勝。因而,無法確定最後獲勝的方案。如果根據一般的推理,A優於B,而B優於C,則一定是A優於C,而上例中的結果是C優於A。
19、票決循環:在投票選擇中出現的無法選擇最優方案的現象。
20、阿羅不可能定律:在多數規則下,一般來說,要找到一個滿足民主社會公共選擇標準的規則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個民主社會能夠做出一個前後一致的決策。該結論被稱之為阿羅不可能定律。
21、政府支出相對量:是指政府支出數量與國民經濟其他經濟指標的關系。
22、購買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購買者的身份在市場上采購所需的商品和勞務,用於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23、轉移性支出:是指預算資金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財政補貼等。轉移性支出,由於是價值單方面無償轉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為了實現政府特定的經濟社會政策目標。 24、公共定價:是指政府對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勞務所收取費用的決策。
25、政府采購:是一個國家的各級政府為了從事日常的政務活動或提供公共服務,以及事業單位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團體為了開展業務活動,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及勞務的行為。
26、公共投資:是指政府將一部分公共資金用於購置公共部門的資產,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勞務的前提與基礎。
27、財政投融資:是指政府為了加強宏觀調控,以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為目的,運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間接有償籌集資金和使用資金的政府金融活動。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性投融資,它既不同於無償撥款,也不同於一般商業貸款。
28、部門預算:是指各主部門匯總編制的本系統的財政收支計劃,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本部門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撥款關系的地方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
29、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採取的財政措施和手段。
30、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是以社會的共同力量對其成員因各種個人難以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其難以維持必要生活水平是提供的物質保證,是具有經濟福利性質的社會穩定製度。
31、社會保險:是指以勞動者為保障對象,在勞動者年老、疾病、傷殘、生育、失業等原因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或勞動機會,從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時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勞動者及家屬的基本生活。 32、現收現付式:這是一種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則為依據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當年或近期所有參保單位,按照統一的比例提取社會保險基金,在收支過程中實現基本平衡。
33、政府外債:是指國家作為債務人,向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借款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所形成的債務。
34、財政貼息:是指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政府財政對使用某些規定用途銀行貸款的企業,就其支付的貸款利息提供的一種補貼。其實質是政府財政代替企業向銀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財政支持有關企業或項目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
35、稅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條款規定的、給與特定類型的活動或納稅人以各種稅收優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損失或放棄的收入。
36、政府收入:亦即財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從動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籌集財政資金的過程;從靜態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貨幣表現的一定量的社會產品價值。 37、稅收: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實物或貨幣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
38、政府收入效應:是指經濟主體因為政府組織收入而在其經濟選擇或經濟行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說是指因國家征稅而對消費者的選擇以致生產者的決策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政府收入的效應,就是我們所講的政府收入的調節作用。由於政府的收入對經濟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因此,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這一手段,來實現自己宏觀調控經濟的目標。政府的收入對納稅人經濟的影響行為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應,即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39、政府收入的替代效應:是指當政府對不同的商品實行征稅或不征稅、重稅或輕稅的區別對待時,會影響商品的性對價格,使經濟主體減少對征稅或重稅商品的購買量,而增加對無稅或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即以無稅或輕稅商品替代征稅或重稅商品。
40、稅收制度:是國家各種稅收法律法規和徵收管理辦法的總稱。它是國家向納稅單位和個人征稅的法律依據和工作規程。主要包括稅收法律、條例、實施細則、徵收管理辦法等。
41、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各種途徑將其所交納的稅款全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經濟過程和經濟現象。
42、稅收歸宿:也稱為稅負歸宿,它是指處於轉嫁中的稅負的最終落腳點。
43、「稅收三性」:同國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稅收具有其鮮明的形式特徵,即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稅收三性」。這三個形式特徵是稅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會形態下稅收的共性。
44、課稅對象:是指對什麼征稅,是稅收徵收的目的物,它反映這個稅種征稅的基本范圍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稅對象的,均屬於該稅的徵收范圍。國家通過法律確定的征稅對象,是不同稅種相互區別的主要標志,是稅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5、納稅人:即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納稅人是納稅的主體。 46、計稅依據:是指課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和徵收標准。
47、免徵額: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對象中免於征稅的數額,它是按照一定標准從全部課稅對象中預先確定減除的部分。
48、國有資產:是指在法律上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擁有所有權的各類資產。具體來講,是指國家以各種形式投資及其收受益、撥款、接受饋贈、憑借國家權力取得或者依據法律認定的各類財產或財產權利。
49、二部定價法:即根據公共物品的組成,分兩部分確定其價格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定價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承擔資本成本的准入費,一部分是承擔經營成本的使用費,准入費在一定時期是固定的,使用費則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50、公債依存度:是指一國當年的公債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
51、比例償還法:是政府按公債數額,分期按比例償還,這種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債持有者償還,不通過市場,所以又稱為直接償還法,這種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償還、逐年遞增比例償還、逐年遞減比例償還等具體形式。 52、政府預算管理體制: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
53、復式預算:是按收入來源和支出性質的不同,將預算年度內的全部財政收支編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計劃表格。
54、稅收管轄權:也稱課稅權,是國際稅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系指一國政府在其主權范圍內對稅收事務的管轄權力,是國家主權在稅收領域中的體現。
55、行政規費是指政府機關為某些特定的單位和個人提供相應服務所收取的費用,如辦理結婚證、護照等收取的工本費、手續費等。
56、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給量或信貸規模的方針和措施的總稱。
57、國際稅收:國際稅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對同一跨國納稅人的同一課稅對象,分別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力而形成的征納關系中,所發生的國家之間權益分配關系。
58、消費的非競爭性:消費過程中的這樣一種性質: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的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59、全體一致原則:指由於所有的人都能從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會成員可就公共物品供給與其所需要徵收的稅收達成一致。即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徵收一定數量的稅收,以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物品。 59、多數裁定原則:指要通過一個方案,必須有一半以上的人贊同。
60、單峰偏好:是指在可選擇的方案中,人們最理想的結果只有一個,如偏離這一點,無論方向如何,其效用都是下降的。
61、多峰偏好:是指人們理想的結果不止一個。
62、中位選民:指其偏好落在所有選民偏好序列的中間。一半人偏好大於其偏好,一半人偏好小於其偏好。 63、代議民主制度:即社會成員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如我國的人大代表或其他國家的議員,代表選民的意願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從事選舉和任命政府負責人、審查和批准政府收支等決策活動。
64、政府支出的絕對量:就是政府支出的實際數量,直接表現為政府支出預算中的絕對金額的增長,它能夠比較明顯地反映政府支出的現狀和增長趨勢。
65、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為政府支出項目或服務等提出實現建設目標的若干備選方案,並詳細列出各種備選方案的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社會收益,以便分析比較項目或服務所帶來的收益,並最終選擇出最優的項目方案。 66、公共定價法:是指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自身對市場也提供了大量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並且這些物品(和服務)也同樣就涉及與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務一樣的問題,即價格的確定。這種滿足社會公共產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價問題就是所謂的公共定價,公共定價問題也是宏觀經濟學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67、國際收支: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居民與非本國居民之間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
68、經濟手段:是指那些從某個方面直接或間接影響經濟當事人的經濟利用的調控手段,主要包括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稅率、補貼等等。
69、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對當事人的經濟活動或經濟行為進行干預。
70、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財政政策工具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構成要素通過某種作用機制相互聯系,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作用整體。

2. 經濟學里的hold-up什麼意思請舉例說明一下 謝謝

hold up 是套牢的意思
Hold up Problem就是在日常生活經常碰到的問題。
比如你在一家公司上班,老闆和你都知道你放棄這份工作就很難找到其他工作(比如特殊行業的壟斷企業),那你就被holp住了,老闆就可以隨便欺負你-因為他比你有bargaining power。但如果你是一個在四大工作的很key很key的AIC,這項目沒你根本不行(理論上不太可能),而這個項目fee很高,沒這個項目經理都得掃地出門(更不可能),個么經理就被你holp住了。。
再比如一家企業是另外一家企業的當地唯一供應商,其他供應商都在地球另一邊,而有很多企業需要原材料,個么這些公司都被這個供應商holp住了。作者之後談到怎麼解決這種holp,比如和供應商合並,鋼鐵廠和煤礦廠合並,這樣holp就解決了,合並後就能形成更大效益(當然也要和合並成本做比較)

Holp Problem其實就是最原始的經濟學供需理論的衍生。一個東西買的人多了就漲價,賣的人多了就跌價。審計再難做只要做的人多了老闆就可以欺負你。。要不被holp,要麼你就多找買家,make urself more desirable,要麼你就增強自己的實力,使technique和你一樣強的人變少。

In economics, the hold-up problem is a situation where two parties (such as a supplier and a manufacturer or the owner of capital and workers) may be able to work most efficiently by cooperating, but refrain from doing so e to concerns that they may give the other party increased bargaining power, and thereby rece their own profits.
For example, imagine a scenario where profit can be made if agents X and Y work together, so they form an agreement to do so. The hold-up problem occurs when X might not be willing to accept that agreement, even though the outcome would be Pareto efficient, because after X buys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Y would have bargaining power and might decide to demand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 profits than before. The source of Y's power lies in X's investment. Since X is now deeply invested in the project, but Y is not, X stands to lose money, should the deal not be completed, but Y has no such risk. Thus, Y has some bargaining power that did not exist before X's investment. In the extreme, Y could demand 100% of the profits, if X's only alternative is to lose the initial investment entirely.
One way to avoid the hold-up problem is for the firms to merge, a tactic known as vertical integration, or to enter vertical agreements, e.g. an agreement with a non-compete clause.
A hold-up problem inherent in binary software transactions has been proposed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附一篇文章
「Hold-up」問題的動態治理
——一一種實驗經濟學的視角
摘要:

關鍵詞:不完全契約實驗經濟學分段融資產權要挾問題

Abstract:
Key words:Incomplete contracts , Experimental economics , Staged financing ,Property rights ,「Hold-up」problem

「Almost every economist would agree that actual contracts are or appear quite incomplete." (cf.Tirole Jean. ,1999 page 741)

「Each new stage of financing should therefore coincide with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he venture , such as a new patent , the final creation of a proct , a clearer view of the marketability of a proct , etc .」(cf . Darwin V. Neher , 1999, page 269)

第一章:研究目的與意義

1、1 介紹

本文主要通過實驗來考察分段投資(Staged investment)對「Hold-up」問題治理的可能性以及其實際效果。「Hold-up」問題的提出源於Williamson(1979,1985),以及Klein,Crawford,and Alchian(1978),故事展開如下:對於交易雙方,為維系這個交易順利進展,要求其中的一方在事前(Ex ante)作出了一個增進雙方關系的專用性資產(Specific investmnet)投資,即一旦投入這個資產,那麼這個投資是不可收回的,是沉沒成本。事後(Ex post)雙方將對交易條款進行談判,而恰恰是這個條款將影響專用性資產投資方的收益,由於不可能詳盡地羅列交易條款,或者無法完全預見到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不確定情況(Every possible contingency),也就是交易成本學派所謂的存在交易成本,導致談判所達成的契約是不完全的,這樣的契約在法庭上是不可證實的(Not verifiable),因此不具有完備可執行性。這樣的契約性狀就會影響專用性資產者的投資激勵,導致事前投資不足。

在Coase(1937)的論文中提出企業與市場的兩分法,Alchian&Demsetz(1972)針對其提出了市場與企業都是契約的觀點,並提出了如何有效治理「團生產」的問題,其中涉及到的一個經典思想,即「充分激勵原則」:在團生產中,若要實現有效的激勵,那麼其中的任何一成員作出一邊際投入,其事後必須獲得此投入的全部邊際收益。Holmstrom(1979,1980)同樣表達了這一思想,並提出了「N+1」的激勵悖論,因為在團生產中要實現充分激勵,除非監督者(即「1」)不參與團生產事後收益的分配,否則「N+1」組成一團隊將不滿足整體預算約束平衡條件。

「Hold-up」問題的討論也應該受這一古典思想的影響,由於資產是專用的,那麼事後會產生可侵佔性准租(appropiable quasi-rents),注意可侵佔性一詞,它的等價含義,即你一旦投入專用性資產,事後產生的准租相當於流入了Barzel (1997)所說的「公共域」(Public domain),只要對方存在機會主義,那麼事後准租就會被侵佔(對己方而言是「套牢」,對另一方而言是「要挾」,為了統一表述,我們翻譯成「鎖定」),也就是專用性資產的投資者不能獨享事後的准租,也就是不滿足「充分激勵原則」,那麼預期到這一點就會導致事前投資不足。但從經濟學的角度講,上述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套牢或者要挾問題,而是投資不足問題,因為只有後者影響效率,前者只是在事後分配的時候產生問題,即投資收益被侵佔,或者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私人掠奪」。當然兩者關系還是十分緊密的,正因為存在私人掠奪,所以導致事前投資不足,但有時候即使存在私人掠奪,事前還是存在有效投資,這正是市場的力量,正是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貢獻,所以把「鎖定問題」與「事前投資不足問題」相分離,更關注「事前投資不足問題以及治理機制」,才是清晰分析問題的正道。

1、2 案例闡述與研究目的

「Hold-up」問題之所以產生,更明確地說,投資不足問題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專用性投資者無法保證自身在事後的談判中享有一定的足夠份額的投資回報。其實這種「Hold-up」問題在現實個人生活中,企業內外,政府活動,乃至民主國家的憲政起源上都廣泛存在著,它們之間的不同只在程度與范圍上的差距。

在一個家庭內部關於撫養小孩這個決策上,夫妻雙方一般而言,總是妻子放棄工作而做全職媽媽,照顧幼小的寶寶,這就可被看作是作出了一項專用性資產投資,盡管這項投資能增進夫妻關系的價值,但也因此造成妻子由於收入的降低而導致談判地位的弱化,丈夫可能依賴自己的高收入來增進自己的談判能力,具體表現在家庭的「話事權」上,甚至表現在家庭暴力上,那麼作為理性的妻子預見到丈夫的這種機會主義行為,就可能減少其在撫養寶寶方面的投入,可能並不完全放棄未產之前的高薪的工作。(cf. Oosterbeek et al , 2003)由於涉及到家庭內部的經濟決策,又無法剔除夫妻雙方的感情因素,有可能存在撫養孩子而提高妻子的談判地位,所謂「母以子貴」,即使真的在撫養孩子問題上存在事前投資不足問題,但對於這樣的事前投資不足的微觀數據的採集也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在這樣困難的實證情況下,即使真存在家庭「Hold-up」問題,也會被經濟學家所忽視。

在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采購活動中,或者在政府的采購活動中,同樣存在「Hold-up」問題,經典的案例莫過於「費雪車身」(中文版詳見Masten , 1996;第8章)。在政府的采購管理中,都會意識到承包商那裡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特別是「大宗買入」(Buying in)被看作是一個具有潛在危害性的明證,一旦發生「大宗買入」,雖然當下價格實惠,但由於購入成套大型設備,實施大型工程,政府就會做專用性資產投入,就會刺激後續「大宗買入」,從而被承包商所要挾。由於資產變得更加專用,更多可侵佔性准租金產生時,契約的簽訂成本就會大大高於縱向一體化成本,因此企業間就可能更趨向於縱向一體化,至於政府的次級承包商將成為其一個部門,更趨向於國有化。但日本組裝企業與零部件生產企業之間很好地解決了專用性投資問題。組裝企業同時授權多個零部件企業進行零件的設計、加工與製造,並及時地將多個零部件企業各自設計生產產品的優缺點回饋給所有的零部件企業,鼓勵他們之間的競爭,從而可以很好地激勵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同時,零部件企業設計、生產的產品,對組裝企業也是非常關鍵的,並且直接決定了組裝企業的設計、生產周期,因此,組裝企業也不好隨便更換供貨商(進一步,流行的商業規則也不允許他們隨便更換供貨商)。組裝企業進行新產品的設計、生產,也需要投資專用性資產。因此,存在零部件企業對組裝企業的「Hold-up」問題。在穩定的供應關系下,組裝企業和零部件企業之間可以進行多次談判,很好的解決了專用性資產投資不足的問題。(加腳注)

中國當下創業時興,在創業初期,具有潛在企業家氣質的創業者碰到的普遍大難題是融資困難,盡管擁有相當不錯的Idea,或者說擁有優質的「人力資本」,但無法同實物資本(Physical assets)相結合也是無濟於事。創業融資困難,一方面的確是由於創業資本(Venture Capital)的收益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外部投資者與創業者信息高度不對稱,導致產生相當高的監督成本,或者籠統地說是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外部投資者與創業者之間也普遍存在「Hold-up」問題:一旦外部投資者作出這樣一個沉沒投資,那麼無法保證創業者作出一個可置信的承諾,使外部投資者除了收回投資還略有利潤,外部投資者預見到這一後果就會事前投資不足,甚至對有些項目不作投資。(詳見Debt contracts的討論,Hart and Moore,1994)

資產專用性投資在現代生產製造中相當重要,這種投資能增進交易的增值,間接影響整體的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正因為有了專用性資產,才產生了長期契約對短期契約(或者說現貨市場,Spot market)的替代,進一步升級到縱向一體化。從傳統的視角來看,資產專用性投資,或者說「Hold-up」問題,一般可看作是企業理論的立論基石,在經濟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上面的案例來看,「Hold-up」問題不僅存在於現代生產製造部門,還存在與家庭內部,甚至國家層面,可解釋國家掠奪與憲政起源(North and Weingast ,1989)。既然「Hold-up」問題如此普遍與重要,我們就應該探尋各種有效治理「Hold-up」問題的機制,從宏大方面而言,我們的研究能給轉型期的中國經濟以指導,使中國的市場經濟有效地運轉起來;從微觀方面而言,我們能夠給數以千萬計的創業者解決融資問題提供啟示,使創業期的融資難問題能有效解決,實現人力資本與實物資本的有效結合。

本文接下來的部分組織如下:第二章,我們進行現有的文獻綜述,主要從治理「Hold-up」問題的理論與實驗設計兩方面出發,展示現有成果的精彩部分以及一些不足之處;第三章,整合各種「Hold-up」問題動態治理機制,提出一個簡約的模型介紹與分析;第四章,對簡約的「Hold-up」問題動態治理機制進行原創性的實驗設計與驗證,通過實驗檢驗模型的合理部分與不足之處;最後部分是結語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文獻綜述

2、1 治理「Hold-up」問題的理論

A、組織補救(Organizational remedies)視角

續Coase之軌的學者認為,由於無法對事前專用性資產的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和事後的准租金進行契約化,也就是說市場機制無法避免交易成本,那麼治理結構的選擇就是以最小化交易成本為目標,根據不同的交易帶來的交易成本匹配不同的治理結構。一般而言,當市場或者討價還價的成本較高時,有效地措施應該是組織補救,Klein et al(1978)和Williamson(1979)所提出的組織補救方式就是縱向一體化。既然縱向一體化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防止機會主義行為,但現實世界的企業規模並不全都趨向於超級龐大,而且中小企業越來越多。GHM理論,也叫產權視角(模型的清楚表述參見Grossman and Hart ,1986;Hart and Moore,1990),認為治理事前投資不足,通過將初始契約外的無法契約化的資產控制權配置給影響未來收入流較大的一方(即0/1分布),確保在次優條件下實現最大化總剩餘的最佳所有權結構(加腳注,交易時序圖)。GHM模型重要假設為:I,C(I,w),V(w)對契約雙方來說是對稱信息,但對第三方而言是不可證實的;交易雙方都沒有外部選擇權,沒有談判成本、沒有貼現,並且根據納什談判解以1 :1分享事後總剩餘(在Hart and Moore,1990的論文中作了修改,以夏普利值分配),也就是說事後討價還價的結果獨立於事前沉沒成本的投資。這些假設條件都有放鬆的餘地,為以後的理論發展與實驗設計提供了機會,事實上大量的行為、實驗論文都基於假設的放鬆。

B、契約治理的視角

在一方作出投資決策之前,雙方能就交易量達成一個契約,那麼事前投資不足問題可能得到解決,也就是不需要組織補救方案。關於契約的治理,涉及到機制設計,主要有三個方向,一個是Mechanism design contracts ,代表論文是Rogerson(1992);一個是Specific performance contracts,主要體現為Aghion et al.(1994);一個是Option contracts,主要源於Noldeke & Schmidt(1995)。關於機制設計的學者認為,交易雙方可以通過契約來達致有效投資,至於這樣的契約須滿足如下條件:一方面契約能影響一方的外部選擇支付(Status quo payoffs),另一方面在談判階段給予另一方以完全的談判權力,使得其對事後剩餘擁有剩餘控制權(Resial rights)。(具體證明參見Che and Sakovics,2005)機制設計的論文從傳統理性選擇模型出發,設置狀態滿足參與約束、激勵兼容約束等,而排除了行為因素,一般這些設計的復雜機制在現實中未必具有可操作性。

C、法律的視角

一個是法律干預的視角,主要對造成契約不完全因素的應對,因為契約的不完全有很重要的一個假設是:I,C(I,w),V(w)對契約雙方來說是對稱信息,但對第三方而言是不可證實的,那麼法律強制干預一般主要集中在對可證實要件的硬性規定等;另一個就是賠償視角,一般區別這類文獻很明顯,經常會在標題與摘要中出現「Nuisance suits 」,「Legal remedies」等字樣,一種是期望損失賠償(Expectative damages),一種是信任損失賠償(Reliance damages),主要區別就是賠償收益外,是否還要把沉沒成本也考慮進去,這可以算作法經濟學在「Holp」問題上的應用。

2、2治理「Hold-up」問題的實驗設計

A、外部選擇的考察

最初對「Hold-up」問題進行實驗分析的源於Hackett(1993),他主要的目的是檢驗這樣一種可證偽的假說(Testable hypothesis):事後討價還價的分配結果獨立於事前的沉沒投資。一般而言,對於「Hold-up」問題,主要對事前投資不足誘因的探索,但Hackett(1993)另闢溪徑,反奏琵琶,主要考察事前的專用性投資是否影響事後聯合剩餘的分配,以及如何影響事後聯合剩餘的分配。通過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拒絕了以上的假說,即事後剩餘分配與事前沉沒成本投資的無關性。然而,Hackett實驗設置的弱點在於交易雙方在事前都要進行沉沒投資,跟公共產品提供實驗類似,偏離了雙方不對稱投資的現實模擬,跟先前的理論模型假設背離。

Oosterbeek,et al.(2003)對Hackett(1993)的實驗作了改進,設置了兩個不同角色的參與者,一個是沉沒成本投資者(以下簡稱S),一個是事後剩餘分配者(以下簡稱B),事後的分配規則採用最後通牒博弈,即對B提出的Offer,S可選擇接受與拒絕,一旦S選擇拒絕,則談判破裂,雙方獲得的支付為外部選擇支付(Outside payoff)。在實驗中,Oosterbeek等人設置了不同的外部選擇支付,一般都偏向B的支付高於S的支付。當B的外部支付較低時,一般S會選擇較大的投資,而B也會出較公平的Offer;但當B的外部支付越來越大,即使S選擇較大的投資,B的Offer也不會趨向公平。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偏離了傳統的理論預測,B的Offer會比預測的更慷慨,但這種慷慨經不住其外部選擇的增大,也就是說,外部選擇對「Hold-up」問題的治理是有影響的,但GHM模型卻假設交易雙方不存在外部選擇,Oosterbeek,et al.(2003)的成果是在放鬆GHM模型的假設上所實現的。

B、分配機制的考察

對於事後剩餘的分配機制一般有幾種設置,一是可設置成雙向拍賣(Doubleauction)機制:對於事後的總剩餘,雙方提交一個要求的數量,加總後若總數量超過總剩餘,則談判失敗,外部選擇為零,若不超過,則執行分配,實際上是個協調博弈;一是可設置成最後通牒博弈(Ultimatum bargaining)機制:對於事後總剩餘,其中的非投資方為提出Offer者,若投資方接受Offer,則執行分配,若拒絕Offer,則談判破裂;一是可設置成獨裁博弈(Dictator game)機制:對於事後的剩餘,其中的非投資方提出Offer,但投資方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唯一的選擇是接受。

Ellingsen, T. and Johannesson, M.(2004a,2004b)對前兩種機制進行了實驗設計與分析,一般博弈論預測的精練子博弈納什均衡(SPNE)為:在第一階段,投資方選擇不投資;在第二階段,非投資方提出要求自己得到接近總剩餘的份額。即使對於事前存在交流,也就是「空談博弈」(Cheap talk)的情況下,博弈論預測仍為上面的SPNE。Ellingsen, T. and Johannesson, M.(2004a,2004b)中設置了三組被試(Treatments):一是事前無交流,二是投資者事前發無成本信號,三是非投資方事前發無成本信號。實驗結果顯示,對於事前無交流組,事前投資較低,協調困難;而在兩組存在事前交流的組中,事前投資相對上升,而且成功協調比例上升。他們的實驗還顯示,在投資方發信號組的協調成功率低於非投資方發信號組,一個可能的解釋:可能投資方過分擔心非投資方的非理性行為,也就是「將心比心」比較困難,今後跟進的實驗可以在分離這種干擾上下工夫。至於協調博弈與最後通牒的不同設置,顯示的不同結果主要在於:在存在事前交流組中,協調博弈設置組的投資比例高於最後通牒的設置組(80%同60%的區別),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協調博弈存在多重均衡解,可能更好地解決「Hold-up」問題。暫時未看到獨裁博弈的設置,今後可以把獨裁博弈設置也加進去與現有機制相比較。

C、信息因素的考察

就上面的實驗而言,沉沒成本、事後總剩餘都是可觀察信息,但現實情況可能未必如此,這類信息可能為私人信息,而且參與者的效用函數若是採用Fehr,et al.(1999)等人的設置,還得考慮,不公平厭惡系數ai和bi是否為私人信息。Ellingsen, T. and Johannesson, M. (2004c)就進行了這樣的設置,只是將事後總剩餘仍設置為公共信息,事後的分配機制為最後通牒,特別注意的一點,這里的事後分配是投資者提出Offer。如果依照理性模型預測,無論沉沒成本是否為私人信息,都不影響同樣的SPNE的產生。但考慮參與者的公平因素,結合Fehr等人的效用函數設置,那麼上述信息成為私人信息,行為結果就不同了。一般低成本的投資者會攫取信息租金(Rent extraction)(關於契約理論或者激勵理論的完整介紹參見Salanie, B. ,1997),實驗顯示很多低成本的沉沒投資者一般偽裝出較高的沉沒成本,因此會傾向於提出更富侵略性的Offer,一般也能獲得事後更大的剩餘,但這種富有侵略性的低成本的投資者唯一的擔心是交易對方的公平心態,因此也有一個對對方不公平厭惡系數ai會有一個大致的信念。不過這樣的實驗設計,偏離了「Hold-up」問題的主旨,使沉沒成本成了一種類型,具體不是考察事前投資不足及其治理,而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參與者的公平上。不過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考察在公平因素干擾下的參與者的異質性,即參與者中,既存在強公平傾向的,又存在完全自私不考慮別人收益的,而且這種異質性偏好為私人信息,那麼對於各種分配機制如何影響事前的投資,也就是說公平因素與異質性偏好的考慮對事前投資不足的治理有什麼影響,這也可以是我們未來研究的方向。

3.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3)經濟學中所說的可約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4. 經濟的含義是什麼

問題一:經濟概念是什麼? 一、工具書解釋
1.經濟就是生產或生活上的節約、節儉,前者包括節約資金、物質資料和勞動等,歸根結底是勞動時間的節約,即用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社會所需要的成果。後者指個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費上精打細算,用消耗較少的消費品來滿足最大的需要。總之,經濟就是用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空間獲取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3.經濟就是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如「識局經濟」(《晉書紀瞻》)、「皆有經濟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六)。它的含義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如何處理政治、法律、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即治理國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經濟就是家庭管理(見[古希臘]色諾芬著:《經濟論》);
5.經濟就是一種謀生術,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並且對家庭和國家有用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
第1、2個解釋反映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法;第3個解釋是我國古代對經濟一詞的用法;第4、5個解釋是古希臘對經濟一詞的用法。
二、傳統政治經濟學著作解釋
6.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7.經濟是指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由它決定的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其內容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生產力;
8.經濟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包括一國全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和部分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及其活動。我們通常講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就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上講的(這一定義犯了邏輯錯誤,即循環定義)。
三、俄羅斯經濟學家解釋
9.經濟就是遵循一定經濟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
10.經濟就是人類以外部自然界為對象,為了創造滿足我們需要所必須的物質環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採取的行為的總和(以上見參考文獻[俄]M.N.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西方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至今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他們對經濟學的定義也處於混亂狀態。我們只能從其對經濟學的定義中推測出經濟的「定義」。
11.經濟是指財富;
12.經濟是人類和社會選擇使用自然界和前輩所提供的稀缺資源;
13.經濟是指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
14.經濟是指人類生活事務;
15.經濟是指把稀缺資源配置到各種不同的和相互競爭的需要上,並使它們得到最大滿足;
16.經濟是指將稀缺的資源有效的配置給相互競爭的用途;
17.經濟是指個人、企業、 *** 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性稀缺性資源的使用;
18.經濟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19.經濟是指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廠商、 *** 和其他組織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決定社會資源被利用;
20.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
21.經濟是指金融市場行為,金融市場將資本配置到其他經濟部門;
22.經濟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損害經濟運行的前提下對......>>

問題二:經濟實惠的經濟是什麼意思

問題三:經濟根源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原因是市場缺陷的存在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問題四:經濟預測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學模型的意義:從最大程度上簡化經濟世界的現象,方便我們探究經濟現象之間存在的規律與共性。同時,有效的經濟模型有助於我們預測未來經濟走勢或者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問題五:經濟效率的含義是什麼? 10分 經濟效率,即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經濟效率的標准含義是指資源配置實現了最大的價值。
經濟效率
是用時間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效果。它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某種經濟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完成的經濟任務越多,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經濟效率就越低。

問題六:新經濟是什麼含義?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您所說的這個詞語,是屬於期貨從業詞彙的一個,掌握好期貨從業詞彙可以讓您在期貨從業的學習中如魚得水,這個詞的翻譯及意義如下:新興術語,指創新、高增長、在科技上具備獨特優勢的行業,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希望高頓網校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更多期貨從業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問題七:經濟學的含義是什麼? 經濟學是關於選擇的科學,是對稀缺性資源合理配置進行選擇的科學。福解這一涵義應把握以下幾方面內容:
資源是稀缺的(與人們慾望的無限性相比較而言的),稀缺性決定有效利用資源的重要性。
經濟學是選擇的科學,即家庭、廠商、 *** 和涉外部門都以資源有效利用為目標進行選擇。
廠商選擇的目的是獲得利潤最大化。
家庭選擇的目的是獲得效用最大化。
*** 和涉外部門選擇的目的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問題八:凈年值的經濟含義各是什麼? 凈年值(Net Annual
Value)是指按給定的折現率,通過等值換算將方案計算期內各個不同時點的凈現金流量分攤到計算期內各年的等額年值
凈現值是指一個項目預期實現的現金流入的現值與實施該項計劃的現金支出的差額。凈現值為正值的項目可以為股東創造價值,凈現值為負值的項目會損害股東價值。

5. 請問經濟學中的英文縮寫,謝謝!!

常用的經濟術語的英文縮寫及簡要解釋 經濟學術語解釋1、什麼是CPI、通貨膨脹、PPI和GNP縮減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主要價格指數有三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Consumer』s Price Index),生產者價格指數PPI(Procer』s Price Index),GNP縮減指數(GNP Deflator)。 三種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一樣,即各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程度的加權平均。不過,每一種價格指數計算中選擇的商品籃子不一樣。計算消費者價格指數時,商品籃子中包含的典型市民的消費籃子。所以,消費者價格指數也被稱為生活成本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計算時,選取的商品籃子中包含的是生產資源。GNP縮減指數則是一個更具綜合性的指數,其計算中選取的商品籃子既包含消費品,也包含生產資源。 可以這樣說,CPI是一個同步經濟指標,PPI是一個先行經濟指標。一般來說生產者價格指數領先於經濟3個月到半年,消費者滯後於經濟3個月到半年。CPI可以顯示目前經濟狀況,而PPI可以顯示未來經濟狀況。PPI計算的是廠商出售的價格,而CPI計算的是消費者購買的價格。 2、什麼是恩格爾系數? 1857年,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在研究了當時西歐某些居民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消費支出的關系後,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家庭收入越少,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費用所佔的比例越大。這一觀點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即恩格爾系數。用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額÷消費支出總額)×100% 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定量關系和相關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生產發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眾所周知,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方面轉移。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 恩格爾定律和恩格爾系數一經提出,就得到西方經濟學界的廣泛接受和確認,認為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恩格爾定律和恩格爾系數是較早引入我國的西方經濟學和統計學的概念。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低於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在西方,個人消費包括了住房、醫療、衛生、交通等全部支出。而在我國,特別是城市實行公費醫療、低房租和食品、燃料、水等多種補貼,這些政策性因素對消費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比較分析尤其是進行國際對比和城鄉對比時,要剔除不可比因素。我國運用這一標准進行國際和城鄉對比時,要考慮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要注意政策性影響的計算和分析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對於這些不可比問題,在分析和比較時應做相應的剔除。另外,在觀察歷史情況的變化時要注意,恩格爾系數反映的是一種長期的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動中求得長期的趨勢。 3、什麼是GDP?什麼是GNP?二者有什麼區別?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生產過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磨損價值,但不包含生產過程中作為中間投入的價值;在實物構成上,是當期生產的最終產品,包含用於消費、積累及凈出口的產品,但不包含各種被其他部門消耗的中間產品。 GDP的測算有三種方法:生產法: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收入法:GDP=∑各產業部門勞動者報酬+∑各產業部門固定資產折舊+∑各產業部門生產稅凈額+∑各產業部門營業利潤;支出法: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GNP is the market value of all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by domestically owned factors of proction within a given time period。 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總值(GNP)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指標。它們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但因其計算口徑不同,二者又有所區別。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反映所有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所謂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所謂生產活動包括三次產業在內的所有行業和部門。在價值形態上它等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的增加值之和。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范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實際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等)總和價值。本國常住者通過在國外投資或到國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應計入本國國民生產總值。而非本國國民在本國領土范圍內的投資或工作所獲得的收入(稱之為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則不應計入本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去。因此,國民生產總值可以用國內生產總值加上本國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凈要素收入(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更直觀地講,國民生產總值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從國外獲得的勞動報酬、投資收益(包括紅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凈額。即: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國外凈要素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是「收入」的概念。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主要區別,前者強調的是創造的增加值,它是「生產」的概念,後者則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講,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二者相差數額不大,但如果某國在國外有大量投資和大批勞工的話,則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往往會大於國內生產總值。The Gross National Proct is one of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obably almost as significant as the automobile and not quite so significant as TV。 The effect of physical inventions is obvious, but social inventions like the GNP change the world almost as much。——By Professor Kenneth Boulding 4、什麼是NNP?什麼是NI、PI、DPI?NNP(Net National Proct) is the total market value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ced in the economy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excluding the depreciation of capital。簡單地說,NNP=GNP-折舊。 NI(Nati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earned by the factors of proction。簡單地說,國民收入NI=NNP-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出+政府對企業補貼。 PI(Personal Income) is the income received by households。簡單地說,個人收入PI=NI-掙到但沒有收到的收入+收到的但不是掙到的收入(政府對私人的轉移支出)。 DPI(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is income remaining after paying personal income taxes。簡單地說,DPI=PI-所得稅=個人消費C+個人儲蓄S。 5、還有什麼常見的經濟術語?CRB是期貨價格指數,反映期貨價格的高低。 ECI是就業成本指數。它是在受薪就業時對在美國所有州及255個地區超過500個行業所提供的工作數量的量度,就業估計是基於大企業的市場調整。而且把在國內企業及政府里全職或兼職的受薪員工數目計算起來。它反映的是就業的難易及其條件的好壞。 工業生產率:它是對某國工廠,礦業,公共事業的生產量變化的連續加權式的測量,等同測量他們工業生產能力及在工礦,公用事業中有哪些可用資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製造業這一塊可以影響1/4的經濟,使用效能提供一個多大生產能力在被利用的評估。 采購經理指數:采購經理的國家協會(NAPM),現在稱做為供應管理之協會,公布每月綜合指數,包括國內製造業情況,房屋建築新訂單。生產,供應者送貨次數,訂貨,庫存,價格就業,出口訂單,及入口訂單,它是將製造也除以非製造業以下指數。 耐用品:耐用品的訂單時量度國內廠家對立即或將來要送貨的貨品所接的訂單數。一件耐用品定義為該商品會持續使用一段時間(超過3年),而在期間對它的服務也持續。 零售銷售:它是一個適時的指標,關於消費者的主要消費模式以及會因正常季節變動,節假日,交易日不同而調整。零售包括耐用和非耐用品商品銷售,及服務及難免發生的加在商品的費用稅收,但不包括負擔在消費者身上的銷售稅。 新建房屋報告:新建房屋報告量度每月與居住有關為單位的新建房屋的數目。一個建築的開始是指開挖地基的開始。同時主要由居住房屋建造組成,住宅房是對利率變動而作出反應的第一要素。對開始/接受利率變化的反應,若以圖形來表示利率的話,可能是接近谷底的谷峰。要分析,關注前個月的價格變動百分比,報告會在大約下月中公布。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中所說的可約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辦理健康證加體檢需要多少錢 瀏覽:1
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最低有多少 瀏覽:843
呼市健康碼如何申請 瀏覽:866
小蝸牛殼有薄有厚哪個是健康的 瀏覽:953
數羊男與屬兔女的婚姻如何 瀏覽:255
經濟適用房沒有房產證怎麼買 瀏覽:496
單位經濟補償金多久 瀏覽:17
婚姻自由是指什麼意思 瀏覽:896
泊頭富鎮經濟如何 瀏覽:880
美女被九尾狐附身叫什麼電視 瀏覽:508
鄉鎮下屬事業單位屬於什麼系統 瀏覽:612
加了美女微信該怎麼聊天 瀏覽:948
游戲中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76
幸福感越強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153
恩施周邊經濟律師哪個好 瀏覽:524
公共事業類股票怎麼買 瀏覽:161
不相信愛情的人怎麼打動 瀏覽:611
婚姻生活中出軌怎麼辦 瀏覽:358
婚姻里女人傷心了怎麼辦 瀏覽:529
流域整治有哪些經濟項目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