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名詞解釋是什麼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家給出定義: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貳』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四、名詞解釋
1.需求規律是指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種需求數量和商品價格成反向變化的關系稱需求規律或需求定理。
2.供給規律是指商品價格提高,對該商品的供給量增加,反之,商品價格下降,則對該商品的供給量減少,這種供給數量和商品價格呈同向變化的關系稱供給規律或供給定理。
3.均衡價格是指一種商品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等,同時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的價格,是由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的。
4.需求價格彈性是指需求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商品價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對該商品需求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彈性是指需求量相對收入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消費者收入增加或減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對該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相關的兩種商品中,一種商品需求量相對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商品A價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時,引起對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7.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供給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時,對該商品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
8.蛛網理論是用彈性理論考察價格波動對下一周期生產的影響及由此產生的均衡變動,是一種動態分析。按照這種理論繪制出來的供求曲線圖,形狀近似蛛網,故名為「蛛網理論」。
四、名詞解釋
1. 生產要素:生產中使用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可分為勞動、資本、土地與企業家才能。
2. 總產量(TP):一定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產量。
3. 平均產量(AP):單位生產要素提供的產量。
4. 邊際產量(MP):增加一個單位可變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產量。
5. 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為了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經濟利潤:也稱超額利潤,是指廠商總收益和總成本的差額。
7. 正常利潤:企業家才能的價格,也是企業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
9. 長期成本:在長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變的,這些開支就是長期成本。
10.邊際成本: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11.等產量曲線: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生產一定產量的兩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各種不同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12.等成本線:是指在生產要素的價格和廠商的成本既定的條件下,廠商可以購買的兩種生產要素組合所形成的曲線。
13.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要素投入量時所減少的另一種要素的投入數量。
14.生產擴展線:每一條等成本曲線和等產量曲線的切點所形成的曲線叫做生產擴展線。
15.規模報酬:是指所有生產要素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產量變化之間的關系,屬於長期的生產理論。
四、名詞解釋
1.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消費一種或幾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
2.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單位商品所引起的總效用的增加量。
3.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滿足和諧的兩種商品不同數量的組合。
4.預算線:也稱消費者可能線,它是在消費者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消費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購買到的各種商品的數量組合。
5.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價格下降,一種商品價格不變,消費者會多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少買價格高的商品。
6.收入效應是指當消費者購買兩種商品時,由於一種商品名義價格下降,可使現有貨幣收入購買力增強,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達到更高的效應水平。替代效應
7.價格消費曲線:我們把由於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最佳購買的均衡點的連線,叫價格——消費曲線。
8.收入——消費曲線:我們把由於收入變化所引起的最佳購買的均衡點的連線,叫收入——消費曲線。
四、名詞解釋
1. 要素的邊際生產力是指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產力。
2. 邊際產品價值(VMP):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MP和產品價格P的乘積。用公式表示:VMP=MP·P
3. 經濟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素質較差的生產要素,在長期內由於需要增加而獲得的一種超額收入。
4. 洛倫茲曲線是美國統計學家洛倫茲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國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種曲線。
5. 吉尼系數是義大利統計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的一個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
6. 勞動的供給曲線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一特定時期內勞動者在各種可能的工資率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一般來說,它是一條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
四、名詞解釋
1.不完全信息:也叫非對稱信息,是指市場上買賣雙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2.逆向選擇:是指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總是將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
3.外部經濟:是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顯然,這項經濟活動的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
4.外部不經濟:是指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法補償的危害,顯然,這項經濟活動的私人利益大於社會利益。
5.科斯定理:是一種產權理論,是解決經濟活動外部性的重要理論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內容是指在市場交換中,若交易費用為零,那麼產權對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沒有影響。
6.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場機制實現有效配置的產品。
四、名詞解釋
1.消費函數以C表示消費水平,Y表示國民收入,則在兩部門經濟中,消費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函數形式為:C = C(Y)
這一函數被稱為消費函數。一般說來,消費水平的高低會隨著收入大小的變動而變動,收入越大,消費就越高;但是,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消費數量的增加趕不上收入的增加。
2.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即每單位收入的消費數量,用公式表示為:
它說明了家庭既定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分配的狀況。
3.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家庭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費所佔的比重,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Y表示家庭收入的增加量,而△C則是增加的收入中消費的增加量。邊際消費傾向說明了收入變動量在消費變動和儲蓄變動之間分配的情況。一般地說,邊際消費傾向總是大於0而小於1的,即0<MPC<1。
4.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呈現遞減的趨勢被稱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5.消費曲線是表示家庭消費數量與收入之間關系的一條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逐漸增加,因而消費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同時,由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增加的速度越來越慢,因而消費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越來越趨向於平緩。
6.線性消費函數在分析短期消費與收入之間關系時,尤其是在不考慮邊際消費傾向作用的條件下,消費函數可以由線性消費函數表示為:C = a + bY
其中,a,b為常數。在式中,a被稱為自主性消費,它不受收入變動的影響;bY是由收入引致的消費,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線性消費函數表明,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按固定不變的一個比例b增加,此時,消費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
7.儲蓄函數由於儲蓄是收入中扣除消費之後的余額,因而儲蓄函數可以由消費函數得到。假定S表示儲蓄,於是儲蓄與收入之間的函數關系可以表示為:
S = Y – C(Y)= S(Y)
8.平均儲蓄傾向表示收入中儲蓄所佔的比重,即
平均儲蓄傾向也可正可負。一般來說,在收入偏低時,平均儲蓄傾向可以為負值;隨著收入增加,平均儲蓄傾向遞增,其數值轉變為正值,但總小於1。
9.邊際儲蓄傾向表示增加的收入中儲蓄增加所佔的比重,即
邊際儲蓄傾向一般為正數值,但小於1,即0<MPS<1,不過,隨著收入增加,邊際儲蓄傾向呈遞增的趨勢。
10.儲蓄曲線是表示儲蓄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的曲線。隨著收入的增加,家庭部門的儲蓄增加,即儲蓄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同時,隨著收入的增加,儲蓄增加的速度更快,因而儲蓄曲線越來越陡峭。
11.線性儲蓄函數利用線性的消費函數形式,儲蓄函數也可以簡單地表示為線性形式,即:S = Y – C = – a +(1 – b)Y
其中,(– a)就是自主儲蓄,它不受收入的影響,(1 – b)Y是由收入引致的儲蓄,而(1 – b)是邊際儲蓄傾向。
12.投資乘數指由投資變動引起的收入改變數與投資支出改變數與政府購買支出的改變數之間的比率。其數值等於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
四、名詞解釋
1.總需求曲線表示在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社會的均衡的總支出水平,即總需求曲線表示經濟中的均衡的總支出量隨著價格總水平變動而變動的軌跡。總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2.總需求函數是表示價格總水平與均衡總支出關系的函數。以Y表示使得經濟處於均衡的總支出AE的水平,P表示價格總水平,則總需求函數AD可以表示為:Y = AD(P)
3.總供給曲線表示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提供的產出量,即總供給曲線表示經濟中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總產出量隨價格變動而變動的軌跡。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左上方傾斜的曲線。
4.總供給函數是表示價格總水平與均衡總產出關系的函數。以Y表示經濟中的總產出,P表示價格總水平,則總供給函數AS可以表示為:Y = AS(P)
5.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當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時,經濟處於均衡狀態。在均衡點處,決定總需求的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以及決定總供給的勞動市場同時處於均衡。此時,由產品和貨幣市場均衡決定的總需求恰好使得勞動市場均衡決定的就業量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完全實現變化。
四、名詞解釋
1.通貨膨脹一般指產品和勞務價格水平的普遍持續上升。
2.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之和的百分比。
3.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者正常流動過程中產生的失業。
4.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的不協調所引起的失業。
5.周期性失業是指因勞動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業。
6.溫和的、奔騰的和超級通貨膨脹
按照價格上漲幅度加以區分,通貨膨脹有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和超級通貨膨脹三種類型。溫和的通貨膨脹,年物價上漲率在10%以內;奔騰的通貨膨脹其物價上漲率則是兩位數;而超級通貨膨脹的通貨膨脹率要在3位數以上。
7.滯脹是指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失業率也上升。
8.未預料到的和預料到的通貨膨脹
按照人們對價格變動預料的程度劃分,通貨膨脹又分為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兩種類型。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往往由某些突然的原因所引起,人們對價格上漲的幅度不能預知或不完全預知。預料到的通貨膨脹是由於已知的原因所引起,並且通貨膨脹的幅度為人們所預知。
9.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
通貨膨脹會導致收入和財富的不同階層之間的再分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其效慶的大小取決於通貨膨脹的類型。
10.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
由通貨膨脹所造成的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會對產量和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其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通貨膨脹的類型。
11.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而顯著的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
12.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型通貨膨脹,是指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13.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
工資推進通貨膨脹是工資過度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動的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4.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
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是廠商為了謀求更大的利潤導致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提高產品的價格,結果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15.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所需要的一種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賴於進口,那麼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廠商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16.通貨膨脹慣性
無論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還是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拉動需求或推進成本之後,最終會使得價格總水平停止上漲。然而,在實際中,一旦形成就會持續一段時間。除非受到其他的沖擊,通貨膨脹傾向於持續保持相同的水平,這種現象被稱為通貨膨脹慣性。
17.預期是指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的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根據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知識的了解而形成。
18.價格調整曲線
價格調整曲線又稱菲得普斯曲線,它表示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價格調整曲線是紐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提出來的,因而被經濟學家們稱為菲利普斯曲線。由於一個國家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基本上與通貨膨脹率具有相同的變動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線被改造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之間的關系。並用來研究通貨膨脹問題,說明價格調整過程,故又名價格調整曲線。
19.收入政策
對付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往往使用收入政策。收適政策目的在於通過控制價格、貨幣工資和其他收入的增長,抑制通貨膨脹。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價格和工資管制;收入指數化;以稅收為基礎的收入政策。
20.收入指數化
所謂指數化就是以條文規定的形式把工資和某種物價指數聯系起來,當物價上升時,工資也隨之上升。指數化可以是被百分之百的指數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數化。百分之百指數化是指工資按物價上升的比例增長。部分指數化是指工資上漲按物價上升一定比例上漲。收入指數化政策往往被用來減少通貨膨脹所產生的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四、名詞解釋
1.財政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
2.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
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各種制度規定本身可以對經濟產生穩定作用。這種自動穩定作用通常稱為財政制度的自動穩定器。
3.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又稱為能動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經濟運行的狀況逆經濟風向採取的變動財政收入水平的政策。具體地說,當經濟處於繁榮狀態時,政府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相反,當處於經濟蕭條狀態時,政府則應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此方式對經濟交替地進行微調,以便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4.政策滯後
所謂政策滯後是對經濟運行採取的政策發揮作用的時間對這一運行狀態的滯後。產生政策滯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需要時間;研究和制定對策需要時間;政策實施需要時間;政策發揮作用又需要時間。
5.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6.政府購買支出乘數:是指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最初政府購買支出變化量的倍數關系,或者說是國民收入變化量與促成這種變化量的最初政府購買支出變化量的比例。
7.轉移支付乘數:國民收入變化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轉移支付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系,或者說國民收入變化量與促成這種變數的政府轉移支付變化量之間的比例。
8.稅收乘數:是指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9.財政赤字:又稱預算赤字,是一國財政年度支出超過年度收入的差額。
四、名詞解釋
1.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國家的貨幣權力當局,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最高主管機構。中央銀行的經營目的不是為了賺取利潤,而是為了公共利益,特別是要保證完成法律規定的任務。中央銀行主要具有三個職能:發行銀行、銀行的銀行和國家的銀行。
2.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面向工商廠商及個人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組織,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存貸款利息差額,賺取最大的利潤。
3.法定準備率
西方銀行制度中規定,商業銀行應將其吸收的存款總額按一定比例以現金的方式保留起來,以作為儲戶提取存款的准備金。准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准備率,即
由於准備率通常依法規定,因此被稱為法定準備率。
4.再貼現
商業銀行為了取得現金,可以將自身持有的債券向中央銀行貼現,這就是再貼現。
5.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和財政都是政府為實現宏觀經濟政策目標而採用的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利率,從而影響投資,並最終影響國民收入。
6.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手段。
7.存款創造乘數
一般地,如果法定準備率為rd,而銀行系統中最初存款數量的改變數為△D,那麼銀行系統中存款改變數最多可以達到△D / rd,即銀行系統中存款的改變數為原有存款量的
1 / rd倍。1 / rd就是存款創造乘數。由於法定準備率rd小於1,因而銀行系統存款創造乘數大於1。
8.費雪方程:用公式表示為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呈反向變化;價格與貨幣數量、貨幣流通速度同方向變化,與勞務數量方向變化。
9.現金余額方程: ,表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交易動機貨幣需求率同向變化,國民收入和價格(貨幣需求數量)同向變化。
10.基礎貨幣: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通貨總和,即公眾、廠商與銀行的現金總額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之和。
11.貨幣乘數:又稱貨幣創造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四、名詞解釋
1.絕對優勢原理一國生產某種商品所花成本絕對的低於別國,稱為具有絕對優勢。只要具有絕對優勢,就應該專一化生產該商品。
2.相對優勢原理如果一國與他國在生產不同商品上的相對成本不同,仍然可以生產其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以換取相對成本較高的商品,從而得到比較利益。
3.進口替代戰略用本國產品來代替進口品,即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
4.發展出口戰略把對外貿易的重點放在出口產品上,盡可能擴大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5.綜合發展戰略把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結合起來的一種發展戰略。
6.經常項目國際間經常發生的商品和服務輸入和輸出的項目,是國際收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項目。
7.資本項目國際間的資本輸入與輸出。
8.平衡項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發生差額思考平衡項目來彌補,包括三項,即錯誤與遺漏、官方儲備資產的變動和分配的特別提款權。
9.順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入大於支出的情況。
10.逆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收入小於支出的情況。
11.匯率使用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即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率。
12.固定匯率制是指把各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穩定在一定幅度之內的一種制度。
13.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政府對匯率不予固定,聽任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浮動的一種制度。
『叄』 什麼是經濟學名詞解釋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肆』 經濟學名詞解釋是什麼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οἶκος [oikos]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όμος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組成,從逐字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經濟學分類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經濟學時代奠基人
時代奠基人: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卡爾·馬克思(共產主義運動先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宏觀經濟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