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面對當前世界的金融危機,我國如何增強競爭力
自主創新是增強金融危機中的產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來源:www.rdccn.com 索維爾研究及數據中心
當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正給我國經濟帶來嚴重沖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應對危機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我們應以此為指導,以戰略眼光審時度勢,客觀把握歷史規律,堅定地把自主創新作為應對的關鍵舉措,努力在危機過後切實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
一、百年全球歷次重大危機及其給我們的啟示
一百多年來,世界先後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危機前後實踐證明,凡是善於迎難而上、依靠科技銳意創新的國家和企業,都能很快擺脫危機並實現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其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今天借鑒。
1.技術創新是推動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定增長的強大杠桿。技術創新的活躍帶來經濟繁榮;而技術創新低迷,則往往成為經濟危機的重要誘因。伴隨判首經濟波動,一些昔日主導性產業逐步衰退,而另一些新興產業在創新的推動下茁壯成長,成為支撐經濟復甦和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起,這樣正沖早的規律就反復顯現。其中美、日、韓三國在危機中的各自發展就是有力證明。
(1)美國在大蕭條後依靠技術創新迅速進入以重化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20世紀初,美國通過石油開采、冶煉、電力與電氣技術創新,推動鋼鐵、汽車、化工、電氣等產業快速擴張。自汽車工業採用流水線作業的重大技術革新後,生產能力迅速增加,汽車銷量於1929年突破500萬輛。但隨著投資被過度挖掘,主導產業大量生產過剩,加上制度性因素等導致大蕭條爆發。在大蕭條動盪期間,通訊、化學合成、有聲電影等新技術逐步成熟,推動電信、無線電、合成材料等新興製造業及文化創意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經濟回升,到1939年美國逐步轉入以重化工為主的工業化發展高峰期。大蕭條導致經濟倒退了近30年,而新一輪技術創新則使美國經濟只用了8年就基本得到恢復。
(2)日、美兩國在石油危機後依靠技術創新使得節能型、低耗能產業迅速崛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因能源嚴重依賴進口受損最為嚴重。但日本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革命」,加快新能源利用技術以及節能技術的自主研發,引導和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向電子機械、家用電器等低耗能產業轉移。同時,抑制傳統產業規模擴張,鼓勵企業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如造船業實施擴能控制,注重加強船型開發,競爭力大幅增強,迅速扭轉了不景氣局面。在1973年以後的10年中,日本GDP實際增長了47%%,而一次能源消耗量只增長了17%%。到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日本受影響最輕,並大大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同樣,在石油危機期間,以化工、鋼鐵、汽車等「煙囪工業」為主導的美國經濟也遭受嚴重打擊。危機後的美國大力推動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新興產業發展,使通訊設備、計算機、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經濟新的主導力量。1993年美國工業增長的45%%已由高新技術產業帶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40%%以上。同時傳統產業規模縮小,鋼鐵工業產值佔GDP比重從1.9%%下降到1.6%%;汽車工業佔GDP比重從3.7%%降為2.1%%。
(3)韓國在亞洲金舉雀融危機後依靠技術創新快速步入知識密集型產業高速發展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世界正進入「信息時代」,而此時韓國仍以重化工為主推動產業規模擴張。危機使韓國經濟遭受重創,企業大量倒閉,實際失業率高達12%,經濟幾乎陷入癱瘓。這促使韓國政府痛下決心依靠創新加速產業優化升級,國家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實施《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促進法》,把大學的科技撥款從8.4%提高到12%,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開發,集中發展計算機、半導體、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航空航天等28個知識型產業,僅3年時間經濟率先復甦。其間,韓國IT產業附加值年均增長率達16.4%%,佔GDP比重從1997年的8.6%%增加到2000年的12.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5%%。不僅基礎研究水平達世界一流,且汽車、電子、冶金、造船、動漫甚至美容等產業都因具有原創能力而走在世界前列。
2.支持科技創新是政府應對危機戰略舉措的核心內容。近百年來,成功應對重大危機的國家共同之處在於,在盡快穩定經濟、恢復生產的同時,著眼於危機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特別強調科技創新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一是確立和提升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大蕭條後,羅斯福政府提出美國科技發展的五條基本原則,為此後美國科技經濟發展戰略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基礎框架。日本在石油危機中確立「技術立國」戰略,並於上世紀90年代初經濟危機之後,將「科技創新立國」上升為基本國策。新加坡也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中得到啟示,於1991年成立了國家科技研究局,並開始實施第一個科技五年計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較快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韓國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改「出口立國」為「科技立國」,致力於建立「以科技為中心的社會」。二是將科技投入視為重要戰略投資不斷加大力度。二戰後,發達國家始終保持研發投入的穩定增長。兩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研發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達5%%以上,日本在4%%左右,美日政府研發投入均佔到了國內研發總投入的一半以上。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研發投入劇增,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從1997年的3.61%%上升到2001年的4.4%%。三是超前部署前沿技術研發奠定結構轉型基礎。美國特別重視把國家軍事戰略需求與經濟發展結合。8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大力支持信息通訊、空間技術和網路技術等尖端技術研發;同期西歐18國共同制定了尤里卡計劃,重點加強計算機、機器人、通信網、生物技術、新材料等5個優先領域的研發。正是這些面向未來的技術成果,為後來這些國家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四是重視發揮科技創新政策的導向作用。早在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政府就頒布了《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聯邦政府必須采購美國貨物和服務,以保護本土企業。石油危機爆發後,日本政府專門制定了《特定機械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對重點產業技術開發提供補貼、稅收和金融優惠。而韓國在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後,迅速制定了「面向21世紀的產業政策方向及知識基礎產業發展方案」,全力發展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業。五是大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美國在鼓勵企業自由競爭的同時,不斷強化對企業創新的扶持。石油危機時,美國政府聯合企業共同實施「Sematech計劃」,顯著提高了半導體企業的技術水平,迅速扭轉了全球競爭中的不利局面。90年代以來,美國對企業的扶持向成果產業化階段擴展,突破以往僅限於「競爭前階段」的限制。而日、韓、新等國,更是把支持企業創新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從研發到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等各階段都全面給予支持,幫助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3.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是挺過危機實現快速發展的根本出路。經濟動盪往往成為企業進化的重要時機。很多世界級大公司正是因為從不放棄技術創新,危機不僅沒能擊垮它們,反而成為做大做強、跨越發展的難得機遇。一是始終保持旺盛的研發活力。一百多年來,這些世界級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產業。現代化學工業發展始於杜邦、拜耳等,現代通訊業發展始於貝爾等,現代汽車業發展始於福特等,現代鋼鐵業發展始於奧鋼聯、新日鐵等,現代計算機產業發展始於IBM、英特爾和微軟等。全球跨國公司擁有世界70%%的專利和2/3的研究開發經費,而美國85%%的發展研究、60%%的應用研究和16%%的基礎研究均由企業完成。二是致力於在產業鏈高端占據領先地位。危機中,世界級企業始終堅持開展基礎性、戰略性技術研發,通過重大技術突破佔領行業制高點。在大蕭條前後的11年裡,杜邦公司投入2200萬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員,致力於合成纖維開發,於1938年研製成功世界第一種合成纖維———尼龍,從此奠定了全球合成纖維工業的基礎及杜邦在全球化學工業的領軍地位。三是以產品創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面對危機中市場需求變化,世界級企業主動做出反應,集中開發新品。日本汽車企業抓住石油危機對小型節能車的迫切需求,迅速組織開發出可節油25%%—30%%的新車型,成功佔領全球市場,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到1980年汽車年產量達110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當時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四是通過適時轉型升級實現新的發展。世界級企業敏銳地把握全球最新產業發展動態,通過實施戰略轉型,獲得更大發展空間。1997年前韓國三星多元化規模擴張,核心晶元從索尼購買。危機使三星痛定思痛,大刀闊斧重組業務,將10個非核心事業部出售,全力研發自主數字技術產品,2003年一舉超過索尼,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信息公司。
百年危機史告訴我們:第一,科技創新是產業更迭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歷史表明,只有依靠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受危機影響才會更小,走出危機才會更快,由此危機之後的發展也才能更為迅速。要在未來贏得一流的經濟競爭實力,就必須擁有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必須以更快的速度超前於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支撐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二,政府應對的明智選擇是創新發展的強力保障。危機中,政府應體現遠見和魄力,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大對新興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的支持,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創新信念。第三,企業必須具備勇於開拓創新的膽魄。企業須有敢於創新的氣魄和毅力,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切實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創造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使企業永遠處於發展前沿。
二、美國金融危機根源及其對我國科技創新的影響
美國在依靠科技推動發展方面,有過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也有沉痛的教訓和失誤。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就很值得我們反思。雖然此次危機直接表現為次貸衍生品的泛濫,但存在著宏觀調控決策失誤及監管失控等本質原因,其他深層次根源還在於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始終缺乏足夠的創新成果支撐新產業興起以彌補網路經濟收縮,導致經濟增長乏力。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和前蘇聯爭霸,投入大量財力用於軍品研發,並在其他高科技領域支持與軍事有關的科技活動,結果催生了通訊、計算機、互聯網等新的技術,這些技術後來轉入民間成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乃至全球新經濟發展的引擎。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防科技民用化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一般而言,成熟的軍事科研成果轉為民用的時間大約在10—15年左右。1990年以後隨著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在失去了競爭對手後,美國就失去了大量投入軍事研發的動力,國防預算從1990年占政府支出的23%%下降到2000年的15%%,冷戰時期積累的尖端科技成果基本挖掘殆盡,而新一輪重大技術創新又遲遲未能產生。同時,國家整體科技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下降,研發投入每年減少5%%,以至於在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已無更多新的軍事尖端成果可轉入民用,再沒有重大技術發明及其新興產業出現。布希政府採取保守的科技政策,包括削減科技顧問專家數量,禁止胚胎幹細胞研究等。雖然美國仍保持強大的科研實力,也不斷有一些科技成果出現,但這些零零星星的成果還不足以從根本上驅動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下滑使美國經濟失去了穩定增長的源泉動力。2000年中期美國經濟開始衰退。為刺激經濟,美國不是繼續依靠科技,而是轉向了金融和房地產。美聯儲13次連續降息。隨著銀行資金借貸成本大幅度下降以及放貸條件的放寬,大批不夠條件的購房者也能獲得貸款。當一個國家把它的競爭力寄託在沒有可靠實體支撐的虛擬手段上時,危機就產生了。金融機構為追逐自身利潤在「次貸」基礎上設計出眾多金融衍生產品,並沒有取消風險而是向外轉嫁甚至加劇了風險。「次貸」確實刺激了住房投資,由此美國經濟得以迅速回升,但同時住房需求猛增,房價一路攀升,導致2003年中期經濟出現過熱,於是折騰回來美聯儲再連續13次提高利率,結果使得本來收入很低的購房者終因月供過高而承受不了,最終金融和房產泡沫的破裂導致美國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一個依靠幾次重大技術革命奠定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卻在這次發展中因丟失科技驅動而走向邪路,教訓是沉痛的。
第一,經濟發展不能失去實體經濟的穩定支撐。實體經濟是國家尤其是大國經濟穩定增長和發展活力的根基,也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和載體。抵禦風險和抗擊危機的途徑是靠經濟實力,而增加經濟實力的有效辦法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實現財富的持續增加。當不注重產業發展時,技術創新自然失去需求和動力。而沒有重大技術革命所催生的新興產業出現,就適應或支撐不了經濟周期性變化發展。從戰後至今,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佔比已從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特別是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製造業貢獻GDP佔比也從1950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同期虛擬經濟創造的GDP佔比則從11.37%%上升到20.67%%。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經濟虛擬化程度無限制擴大,削弱的不是科技,而是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抗風險能力。美國政府似乎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在下一年度的1萬億預算安排中,強調對科學的投入將是強制性的,並對新能源投資採取激勵政策。當選總統奧巴馬已提出大力支持科學研究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在未來10年將研究經費增加一倍,永久性實行研發投入減免計劃,利用新技術改良農作物,成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設立國家首席技術官,重建國家航空航天委員會,取消對幹細胞研究的禁令,並重點資助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技術開發等。
第二,經濟增長不能失去企業創新的微觀基礎。實體經濟或產業經濟主要靠企業,這是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當美國削弱了實體經濟也就丟掉了產業和企業,創新失去基礎。受虛擬經濟短期高額回報的誘惑,美國製造業大量萎縮,企業多數不生產自然更失去創新動力和熱情,行為短期化、投資盲目化現象十分嚴重。據有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美國製造企業從事各類虛擬經濟活動,技術創新和產品製造對企業家的吸引力不斷降低。如美國福特公司盡管是一家超大型製造業企業,但其2007年稅前利潤中,僅有8億美元來自汽車銷售主營業務,而有50億美元來自於信貸租賃等金融業務。因此,重視企業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重樹企業創新信心,激發產業活力至關重要。
第三,持續發展不能失去優質投資的良性循環。投資的質量決定著經濟的質量。當經濟遇到萎縮,需要刺激投資啟動需求,但投資短期看數量長期則在質量。美國的低利率政策導致社會投資預期收益率降低,其刺激出來的主要是低質量投資。而靠低質量數量型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長期這樣的政策勢必要出現金融危機。應該通過支持創新來刺激投資。符合市場需求的任何一種技術創新都會使得投資收益上升,由此推動企業投資上升和財富的大量增加,使投資創造應有價值,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這樣的投資才是優質投資。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政府危機救助計劃也不斷調整,從最初的財政資金主要用於購買低質量金融資產,到目前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當選總統奧巴馬提出要在未來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重點支持新能源發展,希望以此為美國未來經濟提供新的支撐。
美國金融危機擴大,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這場危機給中國的創新發展帶來機遇也帶來嚴峻挑戰,化「危」為「機」的關鍵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迅速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危機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機遇:第一,危機使企業的創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價值、低資源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的產品和技術將更受青睞。危機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產品的,基本都無大的風險,企業業績不降反升。困難和倒閉的是那些低端生產沒有創新的企業。南京協和化學公司雖然經營建材原料,但其堅持新品開發,仍使主營業務增長50%%多。第二,危機使企業創新成本大大降低。無論是人員薪資、設備價格、製造費用等都會有明顯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更加優質的創新資源。南通恆力集團為新上工業絲項目從國外引進設備,去年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談判附加條件苛刻,現在卻迅速達成意向協議,且報價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機使創新資源得以在全球范圍加速流動。受危機影響,更多的跨國公司為集中資源、降低成本實行外包,這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市場資源。同時,國外先進技術、成果、人才、科研機構也將向外尋求發展空間,國際間優質創新資源的互動明顯增強。今年江蘇舉辦跨國技術轉移大會,成效顯著。第四,危機使企業及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明顯增強。更多的企業意識到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申請和維權的意識明顯增強。今年前三季度江蘇企業專利申請同比增長60%%以上。崑山好孩子集團平均每天兩項新設計,新品儲備量已達兩年以上,今年產品價格逆勢上漲15%%。第五,危機使優秀企業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危機中將有一批企業倒閉被淘汰是正常的,同時危機使那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存量資源和市場空間得以釋放,從而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創新能力較強、創新產品市場潛力大的企業騰出了新的發展空間。經過危機的洗禮,一定會出現一批更加具有創新和創造能力的優秀企業。
當然,危機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也不可避免地給科技創新帶來嚴峻挑戰:第一,市場需求萎縮可能影響創新產品供給。當前國內外市場對投資品和消費品的需求出現下滑,由此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價格特徵的創新型產品的市場銷路也將縮窄,開辟新市場的難度有所加大,新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將放緩。第二,資金全面趨緊可能影響創新經費投入。金融危機使資金供給普遍緊張。同時,企業盈利水平下降,直接導致研發經費不足,並將影響政府收入來源。由此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較多地增加創新投入的意願和現實能力會降低。第三,創新風險放大可能影響創新產出預期。創新活動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而危機將這種風險進一步放大,降低了對創新成功率和收益率的預期。受此影響,銀行、社會資本對創新創業的觀望情緒將明顯增強,尤其是創新發展所需要的風險投資萎縮,企業的創新信心和社會支持創新的活動會受到抑制。第四,短期救急的迫切性可能影響創新的長遠部署。創新是一種著眼於未來的行動,創新投入發生於現在,而創新產出則只能體現在將來。在危機情況下,各種現實的困難、障礙接踵而至,使應急救急成為人們優先考慮的任務。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雖仍被認可,但在具體操作中難以得到現實的關注,對創新的長遠規劃和部署會更多的讓位於短期救急的迫切任務。對此我們應給予充分重視,進一步堅定信心、趨利避害,變不利為有利,使當前危機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
三、依靠自主創新克服當前危機的措施及其建議
為應對當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啟動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項措施。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作出戰略部署。江蘇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反應,其中特別強調把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作為應對的關鍵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1.集中加大各級政府科技投入。困難形勢下啟動和擴大內需應多增加「科技元素」。這時候政府科技投入越大,社會示範作用就越強。危機通過優勝劣汰市場機制對存量資源進行著優化調整,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對增量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前瞻性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投入,使內需的啟動更多地成為能給經濟帶來高收益回報和高質量增長的優質投入,以形成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2.培育發展高技術新興產業。恢復和重振經濟需要盡快培育壯大一批作為未來發展增長點和長久支撐的新興產業。應對和消除危機,不單單在於克服金融方面的問題,也不在於短期增加需求,關鍵是要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經濟體系。當前是結構調整升級的最佳時期,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要擔負起為中國未來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責任,努力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建立先發優勢。要大力發展軟體創意、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戰略性產業,以贏得產業發展先機。
3.迅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產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在企業,當前困難也是企業。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持續發展,都要高度重視企業發展。經過危機時期大浪淘沙般的篩選,一部分企業被淘汰,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頑強地生存下來,要加強對這些企業的支持,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努力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盡快佔領產業技術前沿和市場,真正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未來發展的競爭能力。
4.探索發展科技金融的有效途徑。由於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高風險性和收益長期性,依靠傳統的商業金融體系支持創新受到局限。特別在危機條件下,矛盾更加突出。必須加快探索新的符合科技創新活動特性、有效滿足創新需求的科技融資機制。從目前實際出發,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信用作用,在現行金融政策和體制框架下,積極探索設立科技支行,大力發展私人風險投資,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科技保險,建立並完善有效服務科技創新的專業化融資體系。
5.加強對企業創新產品應用的支持。重視做好對企業的政策服務,全面推動現有政策的落實執行。經驗表明,支持企業創新,給資金不如給政策給市場。政府是當前最大的一塊內需,也是最好啟動的一塊消費市場。要加強政府采購,完善有關工作制度和操作辦法,對企業自主開發並首次投放市場的創新產品實行首購或訂購,支持本土企業自主創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還要積極引導支持社會購買和使用自主創新產品。
6.大力引進海外科技人才。受危機影響,國際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動加快,引進成本降低,成為我們引進海外人才的最好時機。要以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支持科研單位或企業到國外收購研發機構,為危機後的下一輪發展積蓄力量。
為使應對危機的各項創新舉措取得實效,還須把握好幾個重要關系:一是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要想經濟領先必定要使科技領先,否則一時領先終會因缺乏支撐而退回來。在大家都很關註解決眼前困難的時候,尚需多一點謀求長遠的眼光,更加註重下一輪發展,爭取在未來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須始終走在發展的前列。二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企業由於本身經營目標與財力的局限,不可能花更多的投入在科技的前沿開發上,尤其在目前危機條件下。企業創新研發多是在政府支持的前期基礎研究上再進行商業開發,往往更多地關注那些基本成熟、現實可用、可產生預期回報的技術成果。那些帶有前瞻性基礎性公共性、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大投入並帶有較大商業風險的技術研發須由政府來完成。三是高端與實用的關系。科技創新既要「頂天」,又要「立地」。在著眼未來,超前部署,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努力實現技術跨越的同時,還應立足現實需求,講求實效,支持企業開發適銷對路的新技術、新產品,幫助企業加強對現有生產手段的技術改造,使企業有更加厚實的創新基礎向高端攀升。四是內需和外向的關系。在出口企業和產品受到沖擊的情況下,不能因噎廢食。值得反思的不是出口多了,而是我們的產品技術檔次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還要堅持依靠自主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堅定不移地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在國際競爭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❷ 金融業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
大趨勢。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生存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決定
著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健康地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到擴大內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等諸多領域的經濟活動,每個領域的經濟活動都需要大
量資金支持。如果沒有金融業的支持,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難以想像的。
一、從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的角度出發考慮金融對經濟的作用
資本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程的三種不同形式」。資本運動包含的三種資本循環形式:貨幣資
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和商品資本循環。任何處於正常運動中的產業資本都是同時處於這三種循環形式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緊密銜接的,任何一個
階段的停頓或滯緩,都會影響資本循環的實現和再生產的順利進行。一個企業要創建,要進行生產,首先需要大量的資本。依靠個人的財力來籌集企業所需的資金是
很困難的,而金融業的發展為企業的創立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企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資金籌集的目標:(1)銀行通過存款業務將社會
上個人的、企業的閑置資金聚集起來,而企業則可以通過貸款的方式來籌集自己所需的資金,從而實現企業的正常運營和擴大生產。這也是最為
普通最為常見的籌集資金的方法。(2)股份制公司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個人、團體可以通過購買股票的方式進行投資,而企業則藉此獲得自己需
要的資金。(3)企業也可以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這種方法不同於發行股票。發行股票出售的是企業的所有權憑證,而發行債券則是借債的方式。在通常
情況,發行債券來籌集資金的成本要低於發行股票,並且比較方便。(4)大力發展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形式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遇到
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資金。通過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採用企業上市等方式為企業籌集資金,為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資金支持。(5)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金融
創新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的資金難題。下面列舉兩個常見運用金融創新的例子:銀行業針對企業開展的一系列業務:各種商業票據、匯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
緩解企業經營中短期的資金壓力;針對類似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類資金需求量大、資本周轉周期長的項目,可以通過將其債務打包出售換取資金進行再投資的方法等
方法節約大量資金。(6)通過發展風險投資、信用擔保等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也可以解決部分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風險投資是一種將融資與投資相結合的創新型
金融活動,它是在專業投資機構風險自擔的前提下,通過對有潛力和市場價值的項目和公司的投資,以資本市場為紐帶,進行資源的優化組合。這種投資是針對存在
較高風險的高科技企業,並對高科技企業的創立與發展起著積極作用。(7)加快發展信用擔保中介機構,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
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二、金融業促進了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適應中國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的要求,除了完善企業制度和經營機制之外,最重要的是企業要真正做到自主創新,並且按照產業結構調
整的要求制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應該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需求是巨大的,回報也不低,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什麼自主創新的動
力還不足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1)企業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政企部分等情況,導致企業缺乏激勵機制,最終導致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不足。(2)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和增加創新者得利益、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使得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擔心創
新成果被別人模仿、假冒,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寧可引進、仿製,也不願花力氣創新。(3)低生產要素成本競爭。由於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生產要素
的價格一直都很低廉,企業依靠低生產要素成本帶來的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它們沒有足夠的壓力和動力去自主創新。(4)自主創新風險較大,自主
創新比技術引進難度還大。自主創新雖然有高回報的驅動,但高回報的背後往往隱含著高風險,微觀主體進行自主創新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一旦失敗,其後果對企
業而言甚至可能會是毀滅性的,如果沒有相對有效的緩解、分散風險的制度安排,微觀主體往往不敢或不願自主創新。新技術、新產品從研發到試驗、到最後投產全
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功課大量技術難關,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如果沒能較好地解決融資難題和技術難題,企業很難提供前期的巨額投資,也無法承受前期投
資不能收回的巨大損失。實際上,即使是美國的風險投資基金這樣很成熟很專業的投資公司,他們所作的投資成功率也僅僅只有7%,這樣的成功率對於普通的企業
投資者來講是無法承受的。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的規模太小、資本實力不雄厚,再加上資本市場不發達、不成熟、不完善,風險投資、創業基
金更是起步很晚,有效地緩解、分散風險的制度還沒有完全形成,因而不少中國企業「輸不起」,不敢貿然進行自主創新,而寧願採取跟隨策略,待技術和市場前景
明朗後,搭搭便車,進行模仿。這固然可以降低風險,但卻很難成為行業的領先者,效益難以提高。所以,要大力發展金融業,尤其是要完善資本市場,鼓勵諸如風
險投資、創業基金這樣新型的金融機構,破解融資難題。通過風險投資可以有效的分散企業自主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運用它們的資金,運用它們專業化的投資
經驗,來實現企業的技術創新。三、金融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便利條件
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調整近期的目標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
業格局。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金融對處於各個階段的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撐和服務支持。(1)對於進入期和成長期產業的發展。處於這兩種時期的產
業,一般是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先導產業,現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種,這些產業生產新產品,技
術先進,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市場需求迅速擴大,往往會受到鼓勵和支持。但同時,這類產業的各個方面還不成熟,經營的風險較大,並且這類產業需要大量的風
險投資。在這個時候,完善的資本市場可以給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2)對於成熟期產業的發展。處於成熟期的產業,一般的特點是市場需求可能達到
最大,具有較為長期和穩定的產出和收入,雖然並不都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但只要是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必然是處於成熟期的產業。處於這類產業內的企業競
爭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增長的緩慢意味著市場佔有率方面更加激烈的競爭,競爭也更傾向於強調成本和服務,因此企業必須採取以下的戰略:一是努力降低成
本,獲取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組建企業集團,實現規模經濟,採用更加先進的設備提高生產率。二是採取產業延伸戰略,延長產業鏈。對於成熟
期的企業來說,該行業的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空間增長不大,增加市場份額很困難,企業為了提高競爭優勢,獲取更高的效益,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的方法,一方面
減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自己整體的效益。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型的並購重組,或者是建立新的產業部門。三是採取產業轉移或多元化經營策略。處於成熟期的企
業為衰退期做准備,也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採取產業轉移策略或多元化經營戰略。在這一過程,往往涉及企業戰略的重大變化,業務、資產、資金、技術等等都
會發生變化。(3)對於衰退期產業的發展。處於衰退期的產業,一般是傳統產業、夕陽產業、衰退產業,這些產業的特點是產品老化、技術陳舊、市場需求萎縮、
增長緩慢。在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時的調整過程中,技術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衰退。因而,衰退產業中的企業需要早作打算:一是創造全新產
業。傳統產業之間可以結合現代的新技術進行重組,能夠產生一些新興的產業。例如商業、運輸業、倉儲業等傳統流通部門通過信息技術重組而產生的物流業,就是
一個新興的產業。二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企業。傳統產業並不等於夕陽產業,傳統產業有可能變成夕陽產業,但如果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也可以
重新煥發青春。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會對傳統產業產生巨大的沖擊,不少傳統產業將變成夕陽產業。傳統產業要存在和發展,必
須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武裝,這也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三是選擇市場退出的戰略。衰退產業中的企業發展的另一條重要出路是市場退出。如果在原產業
繼續發展的空間已經相當有限,自覺退出對於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自覺退出是指主動地撤離某個行業,而不是等到企業完全陷入困境之後被迫採取的應急措
施。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自覺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盡最大可能的收回資本。
四、結語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政府、市場、企業、個人的通力合作,離開任何一方的努力這一個目標都難以實現。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
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要發揮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主導地位。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資源的功能;另一方面也
要早作安排,為經濟結構的調整鋪好路,制定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並且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財政方面的支持。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發展金融業是完善
現代市場機制的關鍵所在。要想發揮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資源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而健康的金融體系。金融業的發展實際上強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了資源配置的
速度,它是市場經濟的催化劑。金融業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實質上是通過金融業的發展強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需
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從而也就需要大力發展金融業,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❸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國應怎樣保持經濟平穩
(一)以 科學 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擴大內需,切實保障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當前要擴大有效需求,政府應及時調整需求結構。一方面,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由原來較多依賴出口向注重擴大內需轉變,由進一步啟動內需來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有效需求拉動經濟的貢獻率顯示,消費需求佔5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80%的貢獻率,而投資需求比例比發達國家高出20個左右百分點,投資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針對這一現狀,當前擴大有效需求應重點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加快 農村 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農業發展起來,必然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內生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經濟發展態勢。
(二)適時適度對外開放。一是適時適度開放說明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如2007年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開放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更多的是我們通過國際事務的參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影響,對世界金融穩定做出的貢獻。二是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像中國這樣處於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根據國際及國內環境來確定對外開放的時機和進度。在資本項目的開放、匯率制度改革等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進度。特別是在匯率改革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 參考 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另一方面還要兼顧匯率形成機制和金融開放政策服從於我國作為資本凈輸出國和債權國的利益需要,這本身就是開放時機的選擇過程。
(三)加強金融系統的監管建設和國際合作。我國金融監管在吸取他國教訓的基礎上,具體應做到:一是配合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標准、預警系統和風險防範體系,特別要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的監管,使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齊頭並進。未來應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一方面提高金融監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要考慮將穩定資產價格納入監控視野,除穩定一般物價之外,還應包含穩定資產價格。二是積極推進國際監管合作。要建立中央銀行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增強其獨立性,對金融市場進行聯合、跨境、全面的監管;加強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避免監管業務上存在重復和遺漏的狀況;加強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構建金融機構服從監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適時溝通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使監管當局在設置金融監管指標時,不僅要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安全所要求的風險水平,而且還應尊重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方式及其風險指標水平的選擇,做到監管水平盡量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要求相一致,從根源上消除金融監管的空白地帶。
❹ 如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銀塵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
1、加快我國金融業發展既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優化金融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金融市場效率是金融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
2、長期以來,我國企業融資主要依賴銀行信貸,增加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不利於銀行業降低系統性風險。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展直接融資,主要還是去銀行中介作用,通過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直接對接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3、一方面要緩搏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股票發行制度,實施注冊制,鼓勵更多的企業通過股權融資,切實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另一方面,還要積極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創新債券品種,從而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4、「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到的降低杠桿率,更多地是指降低全社會杠桿率。由於銀行貸款具有派生作用,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會放大整個社會信用。近年來,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通過銀行獲得了大量的信貸資金,杠桿率快速上升,既導致負債成本增加,也提高了潛在的信用風險。
5、對於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對銀行業在「十三五」期間發擾慶展思路的影響,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需要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銀行機構體系,並形成銀行差異化經營格局,發揮各自優勢,在區域、行業和客戶上各有側重,更大限度地滿足差異化金融服務需求。同時,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工具和手段,提升風險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水平,並進一步強化綜合化經營,提高金融服務的綜合能力和服務效率。
❺ 如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從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功能的發揮情況看,由於直接融資比例偏低,金融市場體系發展滯後,導致金融結構失衡,金融體系的各項具體功能未能有效發揮。在當前的環境下,需要通過發展直接融資體系、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以及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等措施,改善金融結構,促進金融體系功能的發揮。
一是放鬆管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體系。繼續深化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放鬆管制,弱化行政審批,強化信息披露,建立事後問責和民事賠償制度,夯實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基礎,促進發行人、中介機構和投資主體歸位盡責,逐步實現股票發行制度的完全市場化;加快發展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通過建立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放鬆掛牌上市企業標准,強化市場參與主體歸位盡責的自律體系,建立和完善各層次市場之間的有機聯系, 加快全國統一的場外股權交易市場擴容與發展;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促進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場執法機制,逐步建設規范統一的債券市場。
二是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我國的金融風險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 金融體系自身對風險管理與風險分散功能的需求迫切。建議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為金融體系提供有效風險配置與管理的工具。具體而言,建議加快完善資產證券化法律法規體系及配套稅收政策,建立統一的證券發行與交易平台,穩步推出國債期貨等利率衍生品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三是以新基金法的實施為契機,積極培育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我國金融結構的改善意味著金融體系中金融市場的比重將逐步增加,金融工具將更加豐富,在此程中需要培育一支強大的、種類豐富的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為不同風險偏好與風險承擔能力的家庭提供多樣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實現與不同風險特徵、品種多樣的金融工具的對接。目前新基金法已正式實施,建議以此為契機,放鬆各類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立或備案限制,明確稅收政策, 避免重復征稅,通過積極引導和培育,大力發展專業機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