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2.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運用創新的力量引領國家持續高效發展,驅動作用。
3.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的振興很重要,國家才能夠協調發展,一同進步,縮小貧富差距。
4.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繼續發展和建設一帶一路,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5.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破除原來舊體制的弊端。
拓展資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❷ 四新經濟包括什麼
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
什麼是四新經濟
四新經濟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形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新工業革命以及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以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嵌入和深化應用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以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為內核並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形態。[1]
四新經濟的內涵
四新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側重點。
新技術,主要指可實際推廣、替代傳統應用和形成市場力量的新技術,而不是簡單的產品技術或實驗室技術。
新產業,主要指以新科學發現為基礎,以新市場需求為依託,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
新業態,主要指伴隨信息技術升級應用等,從現有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
新模式,主要指以市場需求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產業鏈及價值鏈,實現傳統產業要素重新高效組合。
[編輯]
四新經濟的本質
四新經濟的本質是自主創新,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
四新經濟本質是自主創新,四新經濟具有滲透性、融合性、輕資產、高成長、動態變化、基礎環境依賴等特性,更加註重無形資產、核心團隊、智慧發展和核心競爭力。
四新經濟是政府經濟工作思路和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是轉方式、調結構及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抓手。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四新」經濟要求勇於打破思維定式,消除傳統條塊式管理與其發展存在的沖突。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隱含著生態文明和包容性發展,推進中不做頂層規劃,不分傳統和現代,不規定統計口徑,不鎖定范圍和發展內容,不固定推進模式和方法。「四新」要去產業定位論,只提出發展方向,不確定具體產業內涵,留下未來發展空間。
[編輯]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區別
四新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兩者相互融合促進,四新經濟比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更大,但不是替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版。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運用「四新」經濟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發展、調整和升級的過程中,培育出頂級的四新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確定的產業發展方向,帶有政府主導意志,宜用「加法」;「四新」體現市場需求和草根經濟,宜用「減法」,營造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
推進「四新」經濟發展,限制越少越好,流動性越強越好,創新活力越足越好,產學研用結合越緊密越好。要從習慣於抓大企業、大項目轉向更加重視扶持小微、草根企業;從過分強調有形資產投資轉向更加註重研發、人力資本等無形資產投入;從政府給予優惠政策轉向營造發展環境;從簡單機械依賴產業政策轉向主動順應「四新」特點創新政府管理服務模式。
此外,要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氛圍。以前注重企業產值、規模和歷史,現在要注重團隊、注重技術、注重商業模式。要從單純的引進企業轉變為按照產業鏈、價值鏈和市場發展需求,開展專業招商、代理招商、市場化招商、中介招商、服務招商。從拼政策、拼資源、拼成本、拼價格,到拼服務、拼氛圍、拼營商環境,把優惠政策轉為服務功能,推動「四新」經濟集聚。
❸ 我國的經濟類型有哪幾種
1、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
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2、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3)新興經濟體制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類型通常劃分為:
(1)集權型模式。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財政、物資、價格、勞動力等均由國家統一計劃管理,地方和經濟組織許可權很小,忽視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2)分權型模式。對經濟活動的管理,中央集權較少(指令性計劃范圍小),側重於經濟組織的經營自主權,強調市場調節作用的一種管理方式;
(3)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模式。指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地方和經濟組織能較充分地行使其自主權力。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的統一,計劃與市場的作用范圍覆蓋全社會的經濟活動;宏觀經濟調控與微觀搞活相結合,以宏觀調控為主。
經濟類型是體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狀況的,並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每個社會主義國家應根據本國的國情,選擇適當的模式,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❹ (急)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工作導向,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抓緊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要加強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隱患排查,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範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4)新興經濟體制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只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現代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一般規律。近代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依託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先進工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市場經濟體制。
依託第二次產業革命,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其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支柱。
而反觀二戰後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亞非拉國家,其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屈辱,直接原因在於經濟的落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偉大探索。
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工業化的總目標,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製造業產出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化。
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❺ 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組包產到戶;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1984年以後開始,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企業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所有制上改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對外開放的內容
1980年設立4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開放了沿海經濟開放區;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延邊開放城鎮、內地生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
意義
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有利於參與國際競爭;有利於穩定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