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的經濟體制什麼意思

美國的經濟體制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4-06-08 03:09:50

❶ 美國自由經濟體制

簡單點說嘛 就是 自由主義經濟的優點是市場繁榮速度快,以消費為主,並靠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增長。缺點,盲目擴大消費到最後形成了虛假的市場繁榮,市場數據不能正確反映實際的情況,最後就成了經濟泡沫,消費或者銀行一出問題,經濟立即出問題。 這點歷史已經有證明了,例如,1929的「柯立芝虛假繁榮」導致的上個世紀最大的經濟危機和08年的金融海嘯①自由競爭。經濟運行的主體是為數眾多的私人小企業,生產和經營的決策由私人資本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動狀況制定。私人資本家可以自由參加或退出各種行業的經濟活動;市場上價格的形成是自發的,它反映供求狀況的變化,可將稀缺的資源分配給生產者,也可把商品和勞務分配給消費者;企業之間自由地競爭。②消費者主權。消費者也是經濟運行的主體。消費者主權表明:私人資本家在協調生產和經營決策時,必須根據和考慮消費者的偏好。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上 「投貨幣票」的數量,了解社會消費趨勢和動向,並以此為根據,配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生產和滿足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達到實現最大利潤的目的。消費者也正是通過對某些商品和勞務的偏好起指導經濟活動的作用 。③ 政府的天職是「 守夜人」。自由放任的經濟活動和資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場機制來推動,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職能僅限於保護自由競爭,保障私有財產,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

❷ 經濟體系是什麼含義

經濟體系:一群經濟個體之間具有相互聯系關系,個體間的通貨可以互相兌換,任一個體的變動都會對總體造成影響,如歐盟即是一個經濟體系。這個地區性組織在促進該地區的經濟合作和一體化,以及在維護拉美國家的合法利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它反對美國對拉美國家實行經濟封鎖和制裁,要求美國取消對古巴的經濟和貿易封鎖,並譴責美國旨在懲罰同古巴進行貿易、投資的國家和企業的赫爾姆斯—伯頓法。該組織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發展順利。

(2)美國的經濟體制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2、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進而在一般壟斷基礎上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先後出現了自由競爭型、壟斷競爭型 和國家干預下的壟斷競爭型三種模式。

❸ 美國是什麼經濟體制

委內瑞拉的經濟體制原來奉行的是美國人倡導的「自由經濟主義」,而經過查韋斯總統的改革後逐步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也就是向查韋斯倡導的的「21世紀社會主義」靠攏,說白了基本上將來要發展成我們中國的這種「公有制(國有制)為主體,其他所有制並存」的局面,但是他們還沒發展到這一步,現在他們的經濟體制還是資本主義,只不過是將部分收歸國有了

❹ 美國的經濟體制的特點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塑造美國現代經濟制度之路

——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胡國成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前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探討美國現代經濟制度如何形成的一部研究著作。由於它涉及到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經濟立法和經濟發展史等諸多領域,在我國現今正在進行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也許會引起眾多讀者——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者,而且包括從事工商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工作人員,攻讀美國政治、經濟、法律和歷史專業的大專院校學生,及關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們——的興趣。
本書試圖從對19世紀美國進入工業革命以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制度變革的考察中,揭示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動因及必然性,以進一步加深對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內涵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在進行上述考察時,本書對於在美國現代經濟制度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濟立法和政策做了較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其中不少具體的經濟措施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使我們吸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制定有關的經濟政策時少走彎路、從而避免大的經濟動盪。
本書通過上述考察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與傳統觀點不盡相同的看法。首先,通過對羅斯福新政時期發生的1937-1938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及促使此次危機緩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確認了美國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及對經濟的干預在其中所起的直接和主要的作用,論證了美國政府與壟斷組織及整個經濟運行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證明美國國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已經深入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實際形成。其次,本書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1929年開始的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的原因、特別是它所帶來的持續10年的「特種蕭條」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指出此次經濟危機中市場調節的失靈是由於壟斷發展和成熟的結果,並進一步揭示了10年特種蕭條的原因在於壟斷的成熟要求有國家干預,而美國聯邦政府、國會和最高法院內部經過10年的認識和斗爭才最終建立起國家干預體制,致使蕭條延續了10年。再次,本書在對30年代經濟大危機期間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及「干預」政策與後來的羅斯福新政的干預政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胡佛「干預」政策的有限性及其實質,即胡佛的干預,是自由放任中的干預;其實質,是干預中的自由放任。由此駁斥了認為美國經濟的干預時代始於胡佛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此外,本書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評價,認為不應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看作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特殊類型和階段,而應把它看作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常規形態。排斥國家干預和參與的一般壟斷資本主義不過是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常形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過渡形態,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完善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的過渡階段。
在研究過程中,盡管作者努力想拿出客觀、公正、全面、正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奉獻給讀者,但囿於自己的知識和水平,深有完成此任非個人所能之感。對於本書所提出的所有觀點和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謬誤,作者殷切地期待著讀者和方家的賜教和匡正。
本書的研究、撰寫和出版得到了諸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項目經費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黃紹湘教授和陳之驊研究員的推薦使本課題的研究得以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陳寶森研究員閱讀了本書的初稿,並提出了極為寶貴的修改意見,上述兩所的圖書館工作人員為本書部分參考資料的獲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中國經濟出版社李阿紅同志承擔了本書出版的責任編輯工作。沒有這些支持和幫助,本書的研究、撰寫和出版是不可想像的。對於所有這些支持和幫助,在本書付梓之時,謹在此表示作者深深的謝意。
胡國成
一九九五年四月
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目 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早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因素 一、聯邦政府對鐵路建築的財政援助
聯邦政府的技術援助
州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援助
聯邦贈地
二、聯邦政府對鐵路運營的管理
鐵路建築中的舞弊及運營中的肆意操縱
格蘭其法律
《州際貿易法》的制定和實施
對鐵路管制的加強
三、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與實施
企業的聯合與兼並
企業聯合運動的影響
反壟斷的思想傳統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制定
《謝爾曼法》的實施
《克萊頓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反托拉斯法評價
四、《聯邦儲備法》與聯邦儲備系統
早期的銀行管制
國民銀行制度
《聯邦儲備法》的制定
聯邦儲備系統的運行
五、早期國家干預經濟的特點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經濟政策
一、戰時工業委員會的建立及對工業的管制
戰時工業委員會的建立
戰時工業委員會對工業的管制
對運輸和燃料的管制
戰時對勞工的管制
對外貿、金融等其它方面的管制
二、對糧食和食品的管制
《利弗法》與糧食管理局
糧食管理局的管制
三、戰後的「恢復常態」政策
戰時經濟管制的放棄
鐵路歸還私人
「恢復常態」
企業聯合與兼並的再起
工會地位的衰落
四、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分析

第四章 一九二九年經濟大危機期間的國家干預
一、三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大危機
經濟大危機的原因
危機緣何持續十年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三、放任主義的失敗
胡佛的哲學
胡佛的「干預」觀

第五章 新政時期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一、對銀行與金融業的管制
銀行業的重整
控制貨幣:放棄金本位制
控制貨幣:美元貶值
管制證券業:1933年《證券法》
管制證券業:1935年《證券交易法》
復興金融公司的新職能
改革銀行制度:1933年《銀行法》
改革銀行制度:1935年《銀行法》
《農業調整法》的制定
農業調整局的管理
《農業調整法》的廢除與《土壤保護和國內農作物種植分配法》
第二個《農業調整法》
電力通向農村
不成功的扶貧措施
三、復興工業的努力:《國家工業復興法》
工業復興的不同方案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制定
「藍鷹運動」
行業法規的執行:價格政策問題
行業法規的執行:勞工問題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廢除
四、復興工業的努力:新政後期的管制
重新制定勞工法律
對公用事業的管制
對商業管制的加強
對交通和通訊業的管制
五、公共工程與救濟
聯邦緊急救濟
大規模工賑的開始
公共工程
田納西河流域改造工程
《社會保險法》的頒布

第六章 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形成
一、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財政保障
聯邦稅收政策的變化
財政開支政策的變革
二、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形成
新政時期國家干預經濟的特點
1937年經濟危機的啟示

❺ 簡述美國經濟體體制模式

一個由競爭推動的經濟體
許多經濟學家都同意,要了解美國經濟,首先要從亞當·斯密提出的「無形的手」這一概念開始。被認為經濟學鼻祖的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中說,一個經濟體運作的最佳狀態就是當買賣雙方為自己尋求最優結果的時候,好像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支配。斯密解釋說,他們諸多獨立交易的總和就是對國家資源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交易的市場上,價格由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互動來決定。市場經濟學家們說,一般而言,競爭導致產品優化,增進繁榮,勝過政府通過指令管理的經濟,共產主義在前蘇聯的失敗就是明顯的例證。

從斯密的學說和英國商人經濟的其他特性中演變出了美國式體制,其核心乃是決定美國經濟的法律、機構和傳統所形成的社會環境。用歷史學家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的話說,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和1789年《憲法》的制定者為美利堅合眾國提供了「導航的星羅」,即那些美國人民自建國以來就引以為榮又一直爭論不休的基本政治自由和對政府權力的限制。

然而,甚至市場資本主義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承認,這個體制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經濟學家格里高利·曼基維(N Gregory Mankiw)說:「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形的手有時候不起作用。」曼基維是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如果政府不要求的話,製造商就不會出錢彌補由他的煙囪里排放出的污染物所造成的環境和健康上的損失。一家壟斷的公司或一群占優勢的公司會追逐更高的價格,而這是一個有競爭的市場所不允許的。另一位前白宮顧問、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說:「無形的手之所以常常看不見,是因為它不在那裡。」

每一代美國人中都會出現國家經濟結構的批評家。歷史學家亨利·斯逖爾·康馬格(Henry Steele Commager) 在50年代就寫道,任何事情,只要許諾能夠增加財富,都被當然地視為好事,因此美國人可以容忍投機取巧、商業宣傳、森林採伐和濫用自然資源,更能對工業主義昭彰的劣跡無動於衷。

另一些人指出了美國經濟模式中外表上和實質上的種種矛盾:一個消費者主導的社會,卻重物質主義,輕未來儲蓄;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卻時時濫用資源;一個基於公民平等的政治體制,卻依賴收入的不平等激發公民努力工作,接受教育;一個上層社會有著驚人財富的國家,卻比世界上許多富國有更廣泛的相對貧困。

然而,大多數美國人都擁護一個動態經濟體的理念,它支持競爭,鼓勵奮斗發明,對成功者重金獎勵,允許失敗者重整旗鼓。盡管存在這些矛盾,美國仍然建立了一個高度靈活的經濟體制,可以說,它比其他體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而且一次又一次顯示了其糾正錯誤、適應蕭條、戰爭和金融恐慌的能力,並在逆境中成長壯大。國務卿賴斯在奧巴當選後說,美國「不斷讓人驚異,不斷更新自己。」

❻ 」經濟體」是什麼意思

經濟體(economy)是指對某個區域的經濟組成進行統稱和劃分。經濟體可以指一個地區,如中國台灣地區,或地區內的國家群體,如歐盟,東盟等。

目前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幾個主要經濟體為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德國,因為中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所以這些經濟體之間的排名經常發生變動。而排名也是依據經濟體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確定的。

經濟體內部出現經濟問題或困難時,常常採取統一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應對危機,共度時艱。例如歐盟,在希臘危機中的措施。

新興經濟體國家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低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發達經濟體內部各國技術差距最低。基於各國TFP統計數據和上述理論傳導機制,新興經濟體可得出如下結論:金融一體化對不同發展水平國家技術外溢效應存在差異。

雖然發達國家金觸一體化程度較高,新興經濟體但由於發達國家擁有較一致的前沿技術、制度、管理等水平,因而盡管大規模的資本流動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新興經濟體但其對生產效率的「進口」能力有限;

此外,由於發達國家金融一體化水平較高.受金融一體化邊際技術外溢效應遞減規律約束,新興經濟體其從金融一體化中獲取的技術效率最低。

閱讀全文

與美國的經濟體制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樹淋水過多怎麼辦 瀏覽:554
西方經濟學家強調什麼的均衡 瀏覽:660
古代代表愛情的鳥是什麼 瀏覽:767
健康新食代火鍋加盟費多少 瀏覽:343
越來越不懂這世界愛情到底算什麼 瀏覽:987
興義哪裡找愛情 瀏覽:207
為什麼我不是個美女表情包 瀏覽:949
美女在哪裡都是美的 瀏覽:691
什麼婚姻傷人最多 瀏覽:181
拿破崙經濟封鎖了哪些地區 瀏覽:142
世說新語講述了哪些故事 瀏覽:780
兄弟討論什麼是愛情 瀏覽:822
經濟發展根基在於哪個地區 瀏覽:356
健康盒子體檢項目有哪些 瀏覽:838
推塔加多少經濟 瀏覽:273
如何對待愛情的熱度 瀏覽:174
四大美女壁畫該掛在哪裡 瀏覽:999
華夏幸福屬於哪個銀行 瀏覽:726
怎麼拍攝毛絨娃娃故事 瀏覽:455
如何判斷成本的經濟實質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