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渤海經濟圈能超過多少

渤海經濟圈能超過多少

發布時間:2024-06-01 16:59:19

A. 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怎樣的趨勢

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個高速成長點,第一個經濟快速成長點是廣東,第二個成長點是上海浦東。而環渤海經濟圈將是今後10多年裡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的第三個區域支撐點,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環渤海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將從佔全國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佔28%,到那時,北起大連,南至青島環渤海灣地區將與華東、華南沿海一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海岸」。目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已呈現出兩大明顯的趨勢:其一是,世界經濟的發展正在向「東移」,即由西歐移向東亞,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長江三角洲,再進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環渤海地區,或稱之為「四河」(即黃河、海河、灤河、遼河)三角洲。上述兩大經濟發展趨勢的交匯點,正好是環渤海經濟圈;這種世界經濟發展的「東移」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北上」,兩者交匯的時機,是環渤海經濟圈快速發展千載難逢的極好良機。 因此,環渤海經濟圈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熱點地區,而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總量約佔全中國的1/5,所以它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正在形成中國經濟的第三個區域經濟支柱,成為拉動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狹義上的環渤海經濟圈是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其陸地面積51.4萬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積7.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15億,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這里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佔到全國的1/4,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近20個大中城市遙相呼應,數千家大中型企業虎踞龍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中國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星羅棋布,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帶動的兩側扇形區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業群、港口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一) 新興產業發展快速 伴隨著中國近2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中國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後的第三個大規模區域製造中心。依託該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環渤海地區不僅保持了諸如鋼鐵、原油、原鹽等資源依託型產品優勢,同時新興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猛發展。 (二) 外來投資日益密集 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北方外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且持續成長。目前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設立在北京,佔41.2%;同時,有87家外埠大企業在北京設立了103家研發機構,另有8家即將建立駐京研發機構,這一數量還在繼續成長。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正成為更多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戰略布局。天津目前擁有外商投資企業1萬余家,其中全球500強企業在此設有200餘家生產性投資企業,大連的外商投資企業也超過8,000家,累計外商投資達到120多億美元,是東北地區外商投資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資帶來的管理、技術和營銷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將在環渤海地區更加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釋放,加速啟動老工業基地的能量,提升舊產業並同時形成新興製造業。 (三)城市聯合初現端倪 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發展必須集聚區域優勢,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內城市的聯合起飛已初現端倪。2001年10月,由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主持100多位學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被建設部審定。專家認為,京津兩地加強合作將大大增強地區的向心力和輻射力。2002年10月,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會在濟南召開,29個成員城市達成經濟合作項目30個,合作金額33.6億元。自1992年來,聯席會議共達成1,400多個合作項目,合作金額近300億。 (四)經濟互動迅速發展 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互動,使其長期的「諸侯經濟」格局被打破。通過區域內資源互補、優勢整合,環渤海經濟圈已經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業產主導的產業集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開始形成。北京有中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IT製造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顯示器等生產基地;經過10多年的建設,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運產業、制葯業、生態農業等特色經濟發展區域,外商投資地區和領域不斷拓寬;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業帶,為中國5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年均成長20%作出了貢獻。 (五)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環渤海經濟圈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從軟硬體方面加速展開。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後,2002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互動;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綠色通道。首都國際機場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聯合,率先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的整合;而北起山海關、南至山東煙台的環渤海經濟圈鐵路大動脈,目前已經完成約2/3的建設。 總之,中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成就及巨大的發展潛力正吸引著衆多目光,以環渤海經濟圈為中心輻射開去,將形成一個重要的世界商業市場。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及前景 (一)環渤海經濟圈發展之優勢 地緣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環渤海經濟圈面對東北亞和太平洋地區,具有地域上的整體性,擔負著開拓東北亞,走向全世界的任務。同時,環渤海地區地處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四大經濟區的交匯處,是中國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沖,又是內陸連接歐亞的要塞,還是中國經濟由東向西擴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紐帶。由於這一地區正處在西連中俄蒙,東通中日韓的中間地帶,所以還具有發展本地區經濟的得天獨厚的腹地基礎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這一地區的發展對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帶動意義亦很大。 加入WTO將進一步打破經濟發展瓶頸。由於受中國傳統計劃經濟及行政區劃影響,環渤海地區始終未能形成一個經濟圈,一體化程度很低,良好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在東部各大經濟區中,環渤海地區國有經濟比重最高,企業整體市場意識相對淡薄,政府對企業干預比較大,區域發展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中國入世無疑將加速打破這些制約經濟起飛的「瓶頸」,同時擴大開放可使這一地區更多地利用國外資金、技術及市場,打破對外經濟相對較弱的狀況。 企業制度創新將形成新的生態鏈。作為老工業城市密集、老企業集中的環渤海經濟圈,隨著改革深化、民營資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斷出台,強勢國企的重組以及企業制度創新的「內生性」, 將形成新的生態鏈,釋放出巨大潛力 環渤海經濟圈的「老樹發新芽」類傳統製造業的伸縮空間十分廣闊,舊的經濟發展包袱將逐漸被甩掉,而新的發展機遇即將來臨。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地區製造業的發展比主要靠外部動力刺激的廣東更有基礎和優勢。

B. 中國8大經濟圈是什麼

1.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GDP:江蘇+浙江+安徽+上海=17.4萬億人民幣

2.環渤海經濟圈

GDP:北京+天津+河北+山東=14萬億人民幣

3·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

GDP:廣東+香港+澳門=10.5萬億人民幣

4.中部經濟圈

GDP:湖北+湖南+江西=8.2萬億人民幣

5.海西經濟圈

GDP:福建+台灣=6.6萬億人民幣

6.西南經濟圈

GDP:重慶+四川+雲南=6.5萬億人民幣

7.東北經濟圈

GDP:黑龍家+遼寧+吉林=5.22萬億人民幣

8.西北經濟圈

GDP:陝西+甘肅+寧夏=3萬億人民幣

事實上中國還有兩個經濟圈已經成型:

1.北部灣經濟圈

GDP:廣西+貴州=3萬億人民幣

2.中原經濟圈

GDP:山西+河南=5.3萬億人民幣

C.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戰略研究

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展現活力後,環渤海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個隆起地帶。環渤海經濟區,從狹義上來說,是指沿環渤海海岸及部分黃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的,涉及河北、遼寧和山東,由15個城市所轄地區組成的經濟區域。而廣義的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及河北、遼寧和山東三個省。

一、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海港和空港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使這一區域逐步形成了連接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國際物流中心

2001年 11月天津港率先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個億噸大港後,大連港貨物吞吐量也超過億噸,秦皇島港又成為中國第一個億噸煤炭輸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島港吞吐量突破1.2億噸,躍升至世界集裝箱大港15強。環渤海地區正在出現一個集裝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過300萬標箱。與此同時,中國的四大集裝箱碼頭,有三個正在這一地區加緊擴建。據不完全統計,渤海灣地區從事集裝箱運輸的公司就有30多家。環渤海地區成為中國億噸大港最密集的區域,同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集裝箱海運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機場實現了中國民航跨區域的機場首次聯合後,2001年10月,北京與天津港口岸開始直通,兩市實現了港口功能一體化。天津港保稅區建立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目前這里已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國際物流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天津港保稅區內的國際商品展銷中心,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免稅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在此地區投資最大的跨國公司摩托羅拉副總裁稱之為,「基礎設施發達、人力資源充沛及工業配套能力強等優勢,環渤海區域成為外資青睞的核心區域和進入中國北方市場的最便捷的通道」。由於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跨國公司漸漸開始把環渤海地區作為整體投資區域。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北京建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把生產基地建在天津、山東等地。

(二)行政區劃限制開始打破,經濟區內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電子、汽車、機械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群,各具特色的產業帶逐漸形成

目前環渤海經濟區內各省市行政區劃的限制開始打破,各自為政現象逐漸消除,經濟區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業開始形成主導,產業群落漸漸形成。

北京有全國最大的中關村電子信息產業科研、貿易、生產基地,集中了軟體開發及信息技術的優秀人才。天津開發區已成長為環渤海沿海經濟活躍度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2004年1至9月,天津市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完成工業生產總值1013.25億元,同比增長40.24%,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左右,繼續保持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93.98億元,同比增長48.55%;實現利潤總額89.22億元,同比增長240.04%,居全國第一。統計數字表明,國內5部手機中有1部、4台錄像機中有1部、3根電焊條中至少有1根均來自天津開發區,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電子通訊設備、液晶 顯示器 等生產基地。而山東半島也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生產基地。

環渤海區域同時是中國汽車工業比較發達和集中的區域,京津遼魯汽車產業各具特色,同時,毗鄰中國汽車綜合性生產基地吉林,積極開展了相關配套協作。2002年6月,中國最大的微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車集團與一汽集團聯合,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重組,成為帶動環渤海區域汽車及配套產業發展聯合的動力。

(三) 文化 底蘊深厚,人力資本充足,日漸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

環渤海地區是全國政治、文化、 教育 、科技、信息和對外交往中心,人力資本積累能力強、人口和勞動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礎設施相對發達、數字化程度高,科學家和工程師密集、研究開發投入高、創新能力強,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具有明顯優勢。據北大中國區域研究中心研製的《中國地區新經濟指數》,環渤海地區在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方面已處於領先地位。北京的知識密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環渤海經濟圈擁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萬科研人員,佔了全國的1/4。這一地區不僅聚集了全國第一流的科研、教學、規劃等機構,而且是全國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圖書資料中心,這無疑為發展知識密集型經濟和技術密集型經濟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證。

二、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

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相繼迸發活力之後,在環渤海地區蓄勢待發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比如國有經濟比重過大、中小企業不夠發達、體制改革滯後、產業創新乏力、產業結構雷同、港口競爭無序、市場意識淡薄等障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

(一)傳統資源依託型工業仍佔主導,高新技術產業尚未壯大

根據36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區位商計算,環渤海地區在全國具有一定專業化優勢(區位商大於5)的產品為15種,其中多為傳統資源依託型,如原鹽、原油、「兩鹼」(純鹼和燒鹼)、鋼鐵、玻璃等。雖然這些工業產品仍有市場需求,但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受資源約束強;有的產品生產工藝落後,並嚴重污染環境。近些年,環渤海地區在加大對傳統工業改造的同時,積極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型材料和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但迄今這些產業仍處於幼小階段。

環渤海地區高新技術實力比較強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14.1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8.57%(2003年北京市的生產總值為 3663.1億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9%。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開發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幾年北京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尤其是聯想、清華紫光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大了科技經費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對比重仍偏低。2002年全市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2.54%;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7%,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科技活動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世界500 強企業一般為5%—10%)。

(二)國有經濟比重仍很大,體制創新上處於落後地位

環渤海地區國有工業比重不僅遠高於東南沿海地區,而且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據2002年統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7.53%,而環渤海地區則為 39.36%,最高的遼寧省達58.11%,遠遠高於珠三角和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國國有經濟的比重為 25.83%,高於該地區整個工業產值佔全國的比重(24.64%)。另據北京市最新統計,2003年北京市國有經濟比重為53.85%,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70.16%。在全社會固定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天津高達86.74%,北京和遼寧也都在40%以上。

由於環渤海地區工業結構偏「重」(重工業比重超過全國近6個百分點),因而從企業規模結構看,大型企業比重略高,中小企業相對較小。正是因為環渤海經濟區內的國有經濟比重最高,行政干預經濟發展的力量比較強,市場力量決定資源配置還相對較弱,中小企業沒有形成氣候,致使在體制創新上,環渤海地區遠遠落後於珠三角和長三角。

(三)產品出口競爭力和外資引力相對較弱

東南沿海5省市與環渤海地區5省市面積都是51萬平方公里,而東南沿海的出口份額佔全國70%多,環渤海地區的份額僅佔20%,僅廣東一省的出口額就是整個環渤海地區出口的近2倍。

環渤海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全國進出口依存度高達60.2%,環渤海地區平均為46.7%,低13.5個百分點;出口依存度與全國的差距還有所擴大,由1996年的2.49個百分點擴大到2003年的13.5個百分點。5省市間外貿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依存度較大,河北和山東相對較小。

利用外資的情形與外貿相類似。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大部分集中在東南沿海,環渤海地區的FDI佔全國的份額較小,近些年還略有下降。2003年為25.29%,較之1999年的20.04%,增長幅度不大。環渤海地區外資區位引力(外資區位商)平均小於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2003年的0.8912。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資引力較大,河北和遼寧較小;雖然從近幾年的變動趨勢看,北京的外資引力在不斷增強,河北在波動中略有上升,而天津、遼寧和山東均在波動中有所下降。出口競爭力和外資引力較弱,對環渤海地區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區內產業趨同化,缺乏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

由於長期條塊體制的分割,環渤海地區在項目安排上呈現產業結構的趨同現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行業外,目前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為明顯的是鋼鐵工業,各省市都自稱體系,但是設備陳舊,而且往往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產品不能滿足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區域內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環的「都市經濟圈」。區域聯合的意向多於實質性行動,爭當「龍頭」的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動特別是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項目開發和區內跨省市資產重組或共同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方面,進展並不大。各自與國際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甚至大於區內聯系,在對外貿易和招商引資上存在著相互競爭這一客觀現實。

[NextPage]

二、加快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環渤海經濟區要全面展現其經濟發展的實力,必須突破行政區限制,城市之間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公共設施體系,既與世界經濟和全國市場有開放的聯系,又有相當的區域特色,這是實現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思路。對於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對地方封鎖,全面清除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障礙,讓各類企業成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主體,實現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其次,核心區、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環渤海的三大核心區(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這個區域應該注重全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識經濟發展潛力大、優勢明顯,而且應該注重地緣政治。山東半島在石油、石化與海洋化工、機械製造、電子、輕紡等領域有較好的產業整合機會,通過調整重組、企業搬遷和產業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優勢整合。同時這個區域旅遊資源豐富,統籌規劃旅遊路線,促進旅遊業的發展。遼東半島是以重型機械、造船、化工等為主體的重型工業基地。對於這個核心區,在原油工業的基礎上,應該積極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益,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對於區域中的城市來說,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為全國的首都,北京應該強化商務、金融、信息、科技創新功能,疏解部分生產和服務功能。天津則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濱海新區的作用,增強生產和製造基地功能,增強物流功能和製造基地功能,發揮已有優勢的通信產業。河北要加強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出口型創匯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醫葯和紡織等行業。在遼中地區的沈陽要增強現代服務業功能,發展現代製造基地功能;大連要發展物流功能、國際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製造基地,加強與兩大都市的產業配套。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濟南要增強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青島、煙台加強物流功能和外向型製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功能互補關系,現階段特別要加強港口間的合理分工和物流發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協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

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往往要靠一兩個城市的帶動,珠三角要靠廣州、深圳的帶動。長三角要靠上海、蘇州、南京、杭州的帶動。環渤海灣的經濟建設,與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競爭力的提升關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北京要繼續發揮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時建成為金融中心,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天津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通信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為主的私營經濟。京津經濟整合機制一旦理順,環渤海地區就有了核心和龍頭,就有了推進與遼中南地區和山東半島經濟整合的條件。

最近幾年,天津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GDP已經連續多年增長12%—13%,比全國的增幅高。天津是環渤海灣地區工業競爭力最強的城市,是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的前十位,工業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競爭力也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三,海關出口總值在4個直轄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條件發揮在環渤海經濟圈中的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從各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競爭力,如進一步解放土地、勞動、資本、管理和科技,轉變企業的所有制結構等等。天津正在全力實施五大戰略舉措,即重點發展海河經濟、海洋經濟、優勢產業、區縣經濟、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這些都是天津的優勢所在,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於優勢產業,天津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今後將重點發展和扶植電子信息、汽車、生物制葯與現代醫葯、無縫鋼管和高檔金屬製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細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產業和12大產品製造及加工基地。預測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超過2400億元。圍繞區縣經濟發展,重點建設5個衛星城、13個中心鎮和100個建制鎮。天津約有賬面凈資產500億元的中小國有企業可供境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兼並收購。為了促進境內外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必須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務體系的基礎上,發展產權交易市場。

在天津和北京的協同發展上,有關方面也已經有了思路。兩市已在醞釀策劃京津塘城際鐵路專線,增建2條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輕軌交通等建設方案。隨著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必然加強,環渤海地區將成為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區召開京津塘科技新干線論壇,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條戰略合作 措施 ,來促進京津協同發展。這八條措施是:共同構造、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鏈,增創產業新優勢;共同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增創競爭新優勢;共同打造一體化流通市場,增創市場新優勢;共同加強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增創科研新優勢;共同促進環境協調發展,增創生態新優勢;共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增創交通新優勢;共同創新區域利益分配機制,增創財政新優勢;共同建立各園區政府間合作、協調機制,增創合作新優勢。

[NextPage]

(三)積極推動產業整合,建成世界製造業基地

環渤海地區不僅要進一步發展製造業,而且還要發展成為以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支撐的世界重要的製造基地之一。世界製造業正在經歷從歐美日韓向中國大陸的轉移,中國已經進入新的重工業化階段,正在迅速成長為世界製造基地。環渤海地區,特別是京畿圈、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是中國與世界的結合部,近鄰日本、韓國,同時又都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製造業集中地區之一,建設世界製造基地,既面臨重大機遇又具備優越條件。

環渤海地區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從許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靠技術創新搶占產業技術的制高點;要通過制度創新,盡快建立起機制靈活的、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體制;推動區域內產業的跨省市重組,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產業整合,以此形成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推動環渤海區域產業整合可以採取以下對策。一是要調整不利於跨地區重組的體制和政策尤其是稅制和金融體制,如改變按隸屬關系納稅的辦法,企業所得稅全部改為屬地征稅;改變按行政區劃貸款,銀行存款不能異地貸款使用的原則,對不同地區注冊的企業一視同仁,根據企業還貸能力發放貸款。二是在產業整合過程中,要加快現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依託科技力量來加速產業的整合。三是要強化政府對跨地區重組企業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區域聯合協作貸款、允許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企業兼並破產中給予呆壞帳核銷及債務清償時免息等優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區產權交易市場。

(四)統籌決策,促進環渤海一體化

一個區域的發展,往往不能光就某個行政區劃為出發點來考慮,要通過區域內各省市的協調統籌。環渤海地區在協調發展方面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建立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要加強區域的統籌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統籌管理的機構,例如長江三角洲有市長聯席會議,就整個長三角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討論,長三角的學術會議也是年年召開;珠三角也有這樣類似的機構。所以環渤海要建立這樣的協調和仲裁機構,重點研究制定區內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協調解決區內跨省市協作、聯合、重組涉及的各方利益關系,減少經濟活動的摩擦。

(2)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推進環渤海的一體化,必須要制定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以避免重復建設和內部惡性競爭。尤其是面對不同的行政主體,不同的區域定位,要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復合體,規劃制定和學術研究要走在前面。

(3)構建京津冀交通的網路化體系。實現區域一體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體系的完善。京津冀北、遼中南和山東半島等地區,可盡快形成以通勤為軸線的交通通道,將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產業擴散到近郊、遠郊以及周邊城市。反過來,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可以藉此承擔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強化空間、功能上的互補。環渤海地區受傳統重化工業的影響,運輸對象過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貨物,鐵路運輸依然是長距離運輸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運輸和城市間軌道交通發展,發揮人流、物流運輸的主 渠道 作用。

(4)完善區域內部合作機制,比如,建立異地銀行間的結算體系,企業異地注冊等。

(5)消除各種關卡,建立環渤海地區統一大市場,使資源、人才、資金、企業資產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順暢流動。

(五)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積極引進外資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是實現經濟起飛的必備條件,要實現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絕對不能忽視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

要放寬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根據民營經濟的綜合投資能力,即包括經濟實力、現代 企業管理 制度、人力資源等,引導他們進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運輸等現代產業。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改造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甚至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以後,可適當參股。

為促進環渤海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1999年以來,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內蒙等6省市區的工商聯已經舉行了4次環渤海地區非公經濟發展研討會,希望以此推動這一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在環渤海地區投資的民營企業家,要揚長避短,突出主業,培育核心競爭力。還要提高企業家的素質,提高他們對市場的敏感、決策的藝術、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誠信的品格。

各級政府要建設要素市場,實現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讓各類企業發揮區域經濟活動主體作用,促進環渤海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實現民營經濟在這一區域的跨越式發展。

加入WTO後,由於我國的外經貿政策將會加快與國際接軌,外商的顧慮將會逐步消除,加上環渤海經濟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是外商投資的熱土,又具備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醫葯、新材料與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良好基礎,將可能出現外商紛至沓來的局面和外商投資傾向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趨勢。環渤海經濟區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強為主體的著名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公司前來投資各類前導產業項目;設立研究開發中心,建立高新技術產品開發基地;加快發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場規模的特色產業;帶動培育風險投資業、高新技術商貿業、中介服務業、教育培訓業、文體業和傳媒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應該提高服務意識,暢通服務通道,積極為吸引外資做鋪墊。

參考文獻:

①楊開忠:《振興環渤海地區:解除21世紀中國發展的新密碼》,《領導之友》2004年第2期。

②李衛玲:《環渤海經濟圈全力搭建區域平台》,《國際金融報》2004年第6期。

③陳立傑:《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經濟圈發展比較》,《河北經濟》2004年第8期。

④王一鳴:《區域經濟整合:環渤海的當務之急》,經濟日報2003年9月17日。

⑤陳耀:《對環渤海地區工業發展的思考》,《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5期。

D. 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及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域面積達1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億人。環渤海地區共有城市 157個,約佔全國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區人口超百萬的城市有13個。
也有觀點認為 ,環渤海地區是以京津冀為核心、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經濟區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也就是三省兩市的「3+2」經濟區域。面積5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億,佔全國17.5%;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萬億元,佔全國28.2%。
雖然兩者關於環渤海經濟區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認為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環渤海經濟區是一個復合的經濟區,由三個次級的經濟區組成,即京津冀圈、山東半島圈和遼寧半島圈。
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區域間的經濟合作,橫向聯合,優勢互補為環渤海地區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地理優勢
地理區位
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自然資源
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煤炭資源和旅遊資源,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耕地面積達2656.5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之多,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3%以上。
海陸空交通
環渤海地區擁有40多個港口,構成了中國最為密集的港口群;環渤海地區是中國交通網路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我國海運、鐵路、公路、航空、通訊網路的樞紐地帶,交通、通訊聯片成網,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陸海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成為溝通東北、西北和華北經濟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集散地。
工業和科技
環渤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有資源和市場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科技力量最強大,僅京津兩大直轄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就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必將對國際資本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骨幹城市群
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兩個直轄市為中心,大連、青島、煙台、威海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濟南、沈陽、太原、石家莊、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構成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項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國和區域經濟中發揮著集聚、輻射、服務和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本地區特色經濟區域的發展。在國際經濟中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的大趨勢下,環渤海地區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閱讀全文

與渤海經濟圈能超過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對待冷淡期的愛情 瀏覽:528
唐代有哪些愛情故事 瀏覽:380
如何化解婚姻失誤 瀏覽:933
海南屯昌健康證辦理多少項 瀏覽:850
規范經濟行為的法律有哪些內容 瀏覽:697
情緣和姻緣哪個是愛情 瀏覽:170
武漢海王的故事是什麼梗 瀏覽:57
岱山健康碼怎麼搞 瀏覽:404
什麼樣的女人對婚姻不靠譜 瀏覽:84
有關尊師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65
近親撤銷婚姻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瀏覽:674
怎麼看待中國人的婚姻變動 瀏覽:741
苦瓜和什麼榨汁健康 瀏覽:680
為什麼有那麼多壞人過得很幸福 瀏覽:200
事業和家庭怎麼做 瀏覽:10
光彩事業是什麼事業 瀏覽:48
經濟學家郎閑平是哪裡人 瀏覽:805
小故事翻譯過來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464
經濟增長到什麼程度 瀏覽:847
如何檢驗家庭幸福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