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繼續發揮抗疫過程中的中國精神推動中國經濟向好發展
首先,依託於互聯網的新經濟在對沖疫情不利影響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於疫情導致的人員限制流動,一些經濟活動的主戰場轉到線上。同時,過去多在大城市活躍的互聯網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縣域、鄉村加入到互聯網生活化的浪潮中。
其次,疫情防控期間,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態被推到了前台。
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醫療、「雲辦公」以及不同行業的「共享用工」等。這些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來的行業機會,實際上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1)疫情下中國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擴展閱讀:
具體措施:
激勵創新並不意味著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同時注重用新技術、新需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應該認識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在當前形勢下,應該千方百計幫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穩住經營,救中小企業就是救中國經濟,就是保住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
同時,激勵創新創業,需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讓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㈡ 這次世界經濟衰退,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提升
首先應該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推動世界全球化進程。自從16世紀新航線開辟以來,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一直在向前發展,世界各國都為全球化裹挾無一倖免。想發展世界經濟,首先應該著手全球化進程,推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最後,應該大力推進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屬於投資大,周期長,回收慢的大型工程。這些工程雖然投資巨大,卻是一個國家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工人工資相對低廉,且國家大量的資金無法用於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吸納大量的資金,解決就業問題,還有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可謂是一本萬利。
㈢ 中國經濟「開門穩」來之不易,疫情下,我們是如何發展經濟的
改變經營方式,改變發展模式,進行創新,提供新的發展機遇,會提高我們的發展勁頭
㈣ 淺析中國如何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中國以實際行動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在多邊層面,中國一直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堅定支持者,即使面對某些發達國家拒絕履行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作出的承諾(在15年過渡期結束後,終止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
中國也沒有改變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立場,更沒有動輒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或對相關國家發動貿易戰。在區域層面,中國倡導建立具有開放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機制。在亞太經合組織2014年北京峰會、2015年馬尼拉峰會和2016年利馬峰會上都積極推動構建亞太自由貿易區。
努力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的動力。中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更凸顯了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先後分三次批准設立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其核心目標就是要探索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模式,待積累經驗之後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
(4)疫情下中國如何推動經濟全球化擴展閱讀:
中國以自身的發展經驗填補全球治理的發展缺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成功探索出一種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經驗正在以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形式為載體擴散到更多國家。作為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它的發展導向。
這與現有區域經濟合作機製表現出的規則導向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不僅體現在開放性、互聯互通、多元化合作機制等方面,而且突出體現在構建基於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而又適應廣大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㈤ 如何理解疫情常態化下中國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在短期內帶來一定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短期的沖擊。短期看,疫情對全球經濟和產業鏈的影響不可避免,全球經貿增長面臨一定壓力,中國外貿企業的復工復產和新訂單的獲取也將受到一定影響。
只有加強全球范圍內的合作,才能努力將疫情對中國外貿和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客觀上,可以從中國與世界經濟的關系和全球化大背景的角度進行分析。
疫情不會改變中國和世界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
盡管疫情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在短期內會帶來一定影響。但是,疫情既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內在緊密關系,更不會改變全球價值鏈格局。
㈥ 面對世界范圍內疫情加劇,中國應如何看待,如何應對
第一,加快電子、汽車等外向型產業恢復生產的力度。更重要的是,探索在「抗疫」過程中確保物流、人流等不中斷、促進外向型企業的持續生產,是下一步我們面臨的緊迫課題。有必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比如中日韓自貿區協議、RCEP甚至積極加入CPTPP等,以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加工製造能力,確保中國在區域產業鏈中的地位。
第二,大力扶持、挽救對穩定就業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小民營企業,努力做到防疫與生產兩不誤。在人類共同的災害面前,世界各國應在發揮自身制度優勢的過程中相互借鑒經驗,中國應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給受到疫病影響嚴重的群體、小微企業等精準發放財政「補貼」,等等。
第三,拉動消費應成為今後中國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投資的重心也不再是經濟增速,而是促進消費,我同意劉世錦的一個提法,「新基建」的核心應該是超大城市群的建設,這里不僅僅涉及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有包括農民工安置、戶口等所有相關制度的調整、改革,也就說,通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擴張內需的過程。
第四,通過與世界各國增進合作尤其是疫情通報、信息交流與全球公共衛生體制的強化等合作,繼續降低「貿易戰」程度,更重要的是要開展全球宏觀經濟協調,盡力降低疫情對各國與世界經濟的危害。大疫之下的全球經濟協調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已遠遠超出相互間的分歧,全球主要國家必須通力合作,共度難關。
第五,絕對不做任何可能「對沖」美國貨幣政策或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事情。按照如今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作用與影響,美國的「救市」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世界經濟的挽救,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經濟穩定是有利的。現在,某些學者提出要主動拋售美國國債打擊美國,這不僅有違常識,更是反全球化的。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不過1萬億美元左右,大約佔美國國債的7%左右,對已經做出超級QE的FRB而言這點國債不過是小case,如此作為打擊的恐怕不是美國,而是自己同美國經濟的全面脫鉤。要知道,FRB實行負利率的可能性很低,在其他主要國家均已實行負利率的條件下,要確保各類資金迴流至國債市場與股市,維護「美元體系」是重中之重,因而FEB通過購買商業票據、購買股票(如ETF)等方式繼續進行「放水」的可能性較大,這是維護美元信用與迴流的核心所在。近來,美國有些個別人和一些媒體鼓噪讓中國對新冠疫情暴發和流行承擔責任,進而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予以彌補的提法,值得警惕。但我認為,這些事情鼓噪一下可以,但美國政府實施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除非兩國進入戰爭狀態。因為一旦如此,二百多年來美國政府累積起來的信譽將毀於一旦,那將是「美元體系」崩潰的開啟,無論如何是美國承受不起的。我預計,大疫之後面對全球貨幣體系的混亂,區域化貨幣金融合作將重新開啟動。這對中國是個重大機遇,因而加強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合作非常重要。
第六,堅決落實去年7月中央政府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的方針,通過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吸納新的全球化力量,同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因為金融業的開放與發展與製造業有一個重大區別,即它對制度環境的依賴更高,對產權保護、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與水平的高低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所以金融業進一步開放不僅僅是吸引外資、拉住外資的問題,對中國今後的現代化發展同樣有利。實際上,無論是金融開放還是產業鏈重構,都需要中國在制度現代化方面做出更加倍的努力,這是今後中國的道路選擇與迄今為止的改革開放進程較大的不同之處。
最後,歸納起來講,全球化不是簡單地逆轉了,而是分裂了,即世界上兩個主要大國之間關於什麼是全球化的共識破裂了。這種分裂剛剛開始,疫情將發揮怎樣的影響?我們期望它會發揮彌補作用。但遺憾的是,按照迄今為止的情況來看,疫情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劇這一進程。拋開對手的錯誤或攻擊不說,現在中國恰恰需要理性、冷靜思考的是,努力彌合這種分裂對我們有利,還是擴大這種分裂、往業已擴大的傷口上撒鹽有利?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我們已經不能再用四十多年前期望「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或「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那種心態去認識這個世界、處理同這個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