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十大經濟最發達城市排名
1、上海市 16872.42億元 增9.9% (滬)
2、北京市 13777.9億元 增10.2% (京)
3、廣州市 10604.48億元 增13.0% (廣東1)
4、深圳市 9510.91億元 增12.0% (廣東2)
5、蘇州市 9168.91億元 增13.2% (江蘇1)
6、天津市 9108.83億元 增17.4% (津)
7、重慶市 7894.24億元 增17.1% (渝)
8、杭州市 5945.82億元 增12.0% (浙江1)
9、無錫市 5758.00億元 增13.1% (江蘇2)
10、青島市 5666.2億元 12.9%(山東1)
11、佛山市 5638.47億元 14.0% (廣東3)
12、武漢市 5515.76億元 14.7% (湖北1)
13、成都市 5508.30億元 15.0% (四川1)
14、大連市 5150億元 15.2%(遼寧1)
15、寧波市 5125.82億元 12.4% (浙江2)+2
16、沈陽市 5015億元 14%(遼寧2)-1
17、南京市 5010.36億元 13.1% (江蘇3)-1
18、長沙市 4547.06億元 15.5%(湖南1)+2
19、煙台市 4358.46億元 14.1%(山東2)+2
20、唐山市 4300億元 13% (河北1)-2
21、東莞市 4246.25億元 10.3% (廣東4)-2
22、鄭州市 4000億元 13%(河南1)+1
23、濟南市 3910.80億元 12.7%(山東3)-1
24、哈爾濱市 3665.9億元 14.0%(黑龍江1)
25、泉州市 3564.76億元 12.8% (福建1)+1
26、南通市 3417.88億元 13.0%(江蘇4)+1
27、石家莊市 3401億元 12.7%(河北2)-2
28、長春市 3369.7億元 15.6%(吉林1)
29、西安市 3241.49億元 14.5%(陝西1)
30、濰坊市 3090.9億元 12.9%(山東4)
31、福州市 3068.21億元 14.0%(福建2)
32、常州市 2976.68億元 13.1%(江蘇5)+1
33、溫州市 2925.57億元 11.1% (浙江3)-1
34、大慶市 2900億元 %(黑龍江2)+6
35、徐州市 2866.93億元 13.9%(江蘇6)
36、淄博市 2866.75億元 13.7%(山東5)-2
37、紹興市 2782.74億元 11.0% (浙江4)-1
38、合肥市 2702.5億元 17.5%(安徽1)+3
39、鄂爾多斯2580億元 22%(內蒙古1)
40、濟寧市 2542.80億元 12.9%(山東6)-3
41、台州市 2415.12億元 13.1%(浙江5)+3
42、包頭市 2400億元 16%(內蒙古2)-4
43、臨沂市 2400.0億元 12.9%(山東7)-1
44、東營市 2359.94億元 13.2%(山東8)-1
45、洛陽市 2321億元 %(河南2)+1
46、嘉興市 2296.00億元 13.7%(浙江6)+1
47、邯鄲市 2250億元 %(河北3)-2
48、鹽城市 2250億元 13%(江蘇7)
49、揚州市 2207.99億元 13.4%(江蘇8)+1
50、南昌市 2207.11億元 14.0%(江西1)+1 ..
Ⅱ 鎵宸炲競鍚勫尯鍘縢dp鎺掑悕
奼熼兘鍖虹涓銆傛牴鎹鎵宸炲競鍦板尯瀹樼綉鏌ヨ㈠緱鐭ワ紝2023騫存睙閮藉尯浠ユ儕浜虹殑1220.54浜垮厓鐨凣DP浣嶅眳鎵宸炲競鍏ㄥ競涔嬮栵紝騫朵笖鍏剁粡嫻庡為熻秴瓚婁簡鍏ㄥ競騫沖潎姘村鉤銆備綔涓烘壃宸炲競鐨勬渶澶ц屾斂鍖哄煙錛屾睙閮藉尯鏃犵枒鎴愪負浜嗘壃宸炵粡嫻庡彂灞曠殑鏈澶у紩鎿庛
Ⅲ 揚州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實力跨上新台階。
預計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2億元,比上年增長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26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0億元,增長24.2%。財政總收入117億元,同口徑增長2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0元,分別增長15.5%和11.2%。
著力抓好「雙創」和「三重」,工業第一方略強勢推進。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1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2000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超過200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88億元、利稅101億元,分別增長23.1%、21%。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入252億元,增長40%。新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0家、產品138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70億元,增長43.5%。新增中國名牌產品5個。全市建築企業完成施工總產值420億元,增加值92億元,分別增長14%和18%。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實現農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6%。全市糧食總產量226萬噸。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累計達47家。新增農業外資項目47個,利用外資5100萬美元。「菜籃子工程」建設完成預定任務。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0萬畝,新增「三品」品牌48個。寶應縣建成全國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啟動全面小康村建設,首批30個先行村基本達標。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加大,實現了耕地佔補動態平衡。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工程建設、農技推廣、農業機械化、氣象服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制定發展綱要和扶持政策,服務業持續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18億元,增長1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5億元,增長15.6%。接待境內外遊客1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02億元,分別增長20%和32%。全年房地產投資73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700萬平方米。全社會貨物運輸量穩步增長,其中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596萬噸。信息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35.7億元,增長10.7%。物流、中介、會展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年末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109億元和70億元。
2.開發開放實現新突破。
沿江開發和園區基礎設施完成投入85億元。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沿江高等級公路全線基本貫通。揚州港3號泊位對外開放,4號泊位建成投產。揚州出口加工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相關基礎設施初步建成。二電廠二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揚州發電廠擴建工程投入運行。化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產業集聚初具規模。沿河開發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安大公路先導段開工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建成,淮河流域災後重建應急工程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了「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及各類招商推介活動。全年協議注冊外資24.2億美元,增長47.4%。注冊外資實際到賬老口徑12.5億美元,增長53.6%;新口徑5.3億美元。新批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06個。新增民資注冊資本165億元、民資總投入402億元,分別增長61.9%和57%。實現外貿出口19億美元,外經營業額1.03億美元,分別增長40.6%和20%。
3.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不斷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得到加強,寶勝科創、瓊花高科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著手進行市區公用事業單位改革。112家市直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革完成人員身份置換和社保接續工作。成立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調整了市區財政體制,完善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制度。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率達13.9%。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有320家。
4.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
全年市區完成城市建設投資65億元。先後拓寬改造史可法北路、渡江南路、潤揚南路等19條城區和出入口道路,整治了沿山河、新城河等4條河道。實施了邗溝河、漕河、二道河綠化風光帶建設和汶河路等道路街景美化亮化改造,初步建成潤揚森林公園。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34萬平方米。新增、改造路燈近2萬盞。翻建街巷43條。新辟公交線路10條。湯汪污水處理廠二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和城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等工程按計劃推進。村鎮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全市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80個村莊實施了環境綜合整治,新建成生態村18個。農村新增改水受益人數15.6萬人,改廁4萬座。建成農村公路1107公里。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基層管理責任網路逐步健全,「數字城管」啟動建設。成功承辦了首屆城市水景觀建設和水環境治理國際研討會、全省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城市化率達4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5.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全年實施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385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124項,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撥款1.07億元。我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江都、儀征、邗江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區)。劉秀梵、程順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2.2%。完成農村中小學「六有」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實施了市三中、市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揚州中學西區校。揚子津科教園區一期工程順利完成。全市有16所學校開辦了宏志班。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步伐加快。重點醫院建設項目順利推進。建成市區新體育館。成功承辦了全國十運會相關賽事,揚州籍參賽運動員獲金牌9.75枚,金牌貢獻率列全省第3位。重視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全市近1.3萬名農村計劃生育群眾領取獎勵扶助金。實施了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一批古跡的解讀工程,吳道台宅第基本修復開放,「雙博館」建成開館。承辦了第四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舉辦了首屆「市民日」、市第五屆少兒藝術節等活動。創作了一批文藝精品。城鄉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9%,數字電視實現試開通。全市第二輪修志工作開始啟動,市檔案館被評為國家一級檔案館。
6.關注民生收到新成效。
多渠道、多形式開發就業崗位,積極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稅費減免、職業介紹、培訓補貼、小額貸款擔保等扶持,全年採集就業崗位7.5萬個,推薦就業3.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4.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全年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5.5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力度加大,參保人數達51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平穩運行,參保人數達31.2萬人。全面提高征地補償標准,近萬名被征地農民領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卡。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5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88.6%。城鄉6.3萬人納入低保,農村1.6萬名五保對象得到妥善供養。全年「慈濟醫院」和「慈濟窗口」為3.4萬人次減免、報銷醫葯費208萬元。市區1800多戶低收入和〃雙困〃家庭的住房困難得到解決,農村三年草危房改造和扶貧建房任務全面完成。新一輪幫扶經濟薄弱村和貧困戶工作全面展開。殘疾人事業得到加強。
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績。
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和文明行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市第一人民醫院等3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文明單位,江都市丁伙鎮、維揚區平山村被命名為全國文明鎮和文明村。高郵市菱塘回族鄉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單位。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進展。和諧社區創建扎實推進,基層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得到加強,政務和村務公開不斷深入。雙擁工作和國防教育進一步深化,國防動員支前演練取得成功。完成市人防指揮中心主體工程建設。
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和決定,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積極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311件,辦理市政協提案363件。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四五」普法目標全面完成。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妥善處理涉及群眾利益的重點問題,疏導化解社會矛盾。強化「平安揚州」創建和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犯罪,全市社會保持穩定。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隱患整治力度,事故發生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外事、僑務、台灣事務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8.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邁出新步伐。
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清理並初步確認了362項市級實施的行政許可事項,又有98項行政許可事項進入市行政辦事服務中心辦理。努力暢通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渠道,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開制度,開通了中國揚州政務網和「12345」政府公開電話。對城市規劃、物價等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關的重要事項實行聽證、公示等制度。公文交換、網上審批等電子政務投入應用。市區為民辦實事和農村「八件實事」工程完成預定目標。堅持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成立了市發展軟環境投訴中心。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引導,制定了我市「十一五」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
各位代表,2005年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五」計劃目標的實現。五年來,我們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積極適應宏觀經濟環境的新變化,戰勝「非典」和洪澇等災害,全力做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新階段。過去的五年,是揚州經濟綜合實力迅速增強的五年。地區生產總值五年累計3422億元,是「九五」的1.7倍,可比價年均增長12.4%。財政總收入累計380億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長28%。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五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和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招商引資、沿江開發、園區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沿河開發啟動實施。注冊外資實際到賬五年累計29億美元,是「九五」的8.4倍,年均增長79.8%。新增民資注冊資本累計398億元,是「九五」的7.4倍,年均增長51%。過去的五年,是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城鄉面貌有較大變化的五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1311億元,是「九五」的2.2倍,其中城市建設投入265億元,是「九五」的5.2倍。建成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寧啟鐵路揚州段、環城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先後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過去的五年,是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的五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5%。城市居民和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五年累計分別增加7平方米和5.6平方米。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
回顧「十五」時期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狠抓發展第一要務,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二是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改革的思路突破體制機制上的束縛,用創新的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三是堅持開放開發,推進沿江沿河開發和園區建設,強化招商引資,匯聚生產要素,加快產業集聚。四是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大力推進城鄉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五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統籌城鄉、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發展,促進發展良性互動和社會安定和諧。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開拓進取、團結奮斗的結果,也是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市人民,向關心、支持和參與揚州建設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重要產業、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支撐帶動作用不夠明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還不牢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一些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任務還比較艱巨,城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政府機關作風還有待改進,在服務水平、辦事效率等方面還存在基層和群眾不夠滿意的地方。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克服並認真加以解決。
(小標題)「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構想
各位代表,未來的五年,我們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責任十分重大。根據市委四屆九次全會的精神,我市「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以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實施開放開發、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富民優先、科教興市五大戰略,建設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揚州。
按照這一總體要求,我市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注冊外資實際到賬五年累計60億美元,新增民資注冊資本五年累計1200億元。到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7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7000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城市化率5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實現「十一五」預期目標,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為此,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更加註重加快發展。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倍加珍惜機遇,倍加開拓進取,倍加努力工作,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提升綜合實力,實現跨越發展。
更加註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大經濟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加大推進沿江沿河開發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的力度,進一步整合資源、集聚優勢,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更加註重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做精、做優、做美中心城市,彰顯城市個性和特色。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資源合理流動,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
更加註重關注民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小標題)2006年政府工作任務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以上,其中一產增長5%,二產增長15%,三產增長14%。財政收入增長1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注冊外資實際到賬增長30%,新增民資注冊資本增長30%。外貿出口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
為完成今年的預期目標,著重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1.著力實施工業第一方略。
加快推進「三重」工作。強化規劃導向和政策激勵扶持作用,力爭重要產業、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積極發展石油化工、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電工電纜等八大產業,提高重要產業的集聚度和貢獻份額。加快中集通華罐式車、大連化工三期工程、大洋造船和順大多晶硅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加快資源的優化配置,培植大企業、大集團。進一步健全落實領導幹部與「三重」掛鉤聯系制度,協調解決「三重」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力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20家。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全年工業技術改造投入322億元,增長28%,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96個。
加快實施名牌帶動戰略。鼓勵企業增強名牌意識,積極實施爭創名牌發展規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品和拳頭產品,支持企業推行與國際接軌的質量、環保認證體系,以優質產品和服務不斷擴大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提升「揚州製造」形象。全年新創中國名牌和國家馳名商標5個,省名牌和著名商標40個。
加快建設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訓,著力提升企業管理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指導各類企業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完善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經營管理人員的薪酬制度。培養和引進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化企業管理人才,推進企業家隊伍職業化、市場化,營造有利於企業家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加快發展建築業。積極開拓市場,提高裝備水平,擴大產業規模,壯大骨幹企業,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和企業形象。加大建築業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市、縣重點建築企業的改制任務。全年建築企業實現施工總產值、增加值均增長15%以上。
2.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制定出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加快農民致富步伐。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新增蔬菜、花木、經濟林茶果20萬畝。進一步實施「三品三創」工程,新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0萬畝。推廣新型實用技術,超高茬麥套稻擴大到40萬畝以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培植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家。促進發展農產品深度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引導鄉鎮工業集聚化發展。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全年利用「三資」22億元以上。加強農村勞動力專業技能培訓和勞務市場建設,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5萬人以上,新增勞務輸出3萬人以上。
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修編鎮村總體規劃,加強重點中心鎮建設,逐步調整縮減自然村,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快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善農村水利設施。抓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推進縣鄉村道路建設,改善農村道路通行條件。以創建衛生村鎮為抓手,以清潔河道、清理垃圾為重點,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推進農村改水和改廁工作,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6%以上,衛生廁所覆蓋率68%以上。發揮小康先行村典型示範帶動作用,推進120個全面小康村創建達標。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收雜費,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率穩定在85%以上。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分類施保、應保盡保。實施五保戶「關愛工程」,集中供養率45%以上。加快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即征即保」。切實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戶的幫扶工作。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優化整合事業單位。加強縣鄉財政體制和管理方式改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大力發展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扶持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穩妥發展土地合作組織。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鼓勵有條件的信用聯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認真搞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突出發展現代物流業。完成揚州港、揚州火車貨運站和儀征石化等特色物流園區規劃的編制,加大物流項目包裝和招商引資力度。推進物流園區基礎設施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設。落實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改造提升傳統物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
發展壯大旅遊業。科學開發、合理保護揚州古城、古運河和蜀岡—瘦西湖風景區的旅遊資源,創響文化、休閑、生態特色旅遊品牌。整合旅遊資源,促進市與縣、揚州與周邊城市的旅遊聯動發展。加強對江浙滬地區、火車開通沿線城市及海外旅遊市場的宣傳促銷和揚州城市的整體推介,不斷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源。加快旅遊業與娛樂、餐飲、購物、交通等相關行業的融合。開工建設1-2家五星級飯店。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超過1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0億元。
做優做特商貿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規劃建設國慶路老字型大小一條街,打造名品名店集聚區。鼓勵老字型大小企業發展特許經營、連鎖經營、加盟經營等新型業態,放大品牌效應。通過開展「揚州師傅」評選等活動,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增強特色傳統服務業的市場競爭力。合理優化大型連鎖超市、專業市場的空間布局。加強農村商業網點建設,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
拓寬服務業發展領域。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啟動揚州軟體與信息服務業創業中心建設,積極申報省級軟體產業基地。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引導和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形成商品房、經濟適用房、拆遷和解危安置房、廉租房等多層次的住房供給體系。放手發展養老托幼、體育健身、物業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業。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審計、科技服務、法律服務、會展等行業和創意產業。
4.繼續推進開放開發。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精心組織2006「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招商引資活動,加強對千萬美元以上、重點產業鏈、增資擴股等項目的引進,努力實現重大引資項目的新突破。拓寬招商引資領域,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和環保產業。建立項目推進制度,強化跟蹤服務,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提高項目簽約率、外資到賬率和開工投產率。全年新批千萬美元以上項目120個。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輕紡產品和農產品的出口。促進外貿企業的聯合、兼並和重組,形成綜合優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全力推進對外承包合作,提高總承包在工程承包中的比重。規范境外勞務合作市場管理,擴大勞務輸出規模。
加快沿江開發和園區建設步伐。全面建成沿江高等級公路,逐步完善沿江地區路網,加快港口、供電供熱、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繼續著力推進5家省級開發區和揚州化學工業園等重點園區建設,加大揚州出口加工區、市開發區光電產業園、儀征汽車工業園和邗江國家級數控金屬板材加工基地等載體的招商引資力度,推動優勢產業和企業向園區集聚,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投資強度,提升沿江開發、園區建設的水平。全年沿江地區工業產值、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等主要經濟指標佔全市總量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促進區域統籌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互動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出台沿河開發總體規劃。繼續推進安大公路和京杭運河「三改二」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設,改善沿河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培植塊狀經濟優勢,打造電工電器、紡織服裝、機械製造、輕工工藝等特色產業集聚區。擴大與長三角及南京都市圈城市的區域合作,加快製造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對接,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5.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繼續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加快揚柴、亞星、揚農等一批企業的戰略重組和增量改制,增強骨幹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優勢。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做好市屬企業改革掃尾工作。加快企業的股份有限公司改造,落實企業上市扶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完成聯環葯業、揚農化工股權分置改革。建立並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維護出資人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進一步降低投資門檻,放寬投資政策,確保各項扶持政策落實到位。引導民營企業加強制度、管理、技術和品牌創新,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不斷做大做強。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領域。加強和改善對民營經濟的服務,協調解決用地、用水、用電、融資等方面的困難,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息咨詢、人才培訓、技術支持等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全年新增民資注冊資本200億元,民資投入450億元。
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制。穩步實施財稅改革,積極培育壯大財源,大力組織財政收入。進一步規范投資項目核准許可權,簡化投資備案程序。推行多種形式的基礎設施項目經營權和收益權的有償轉讓,試行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制度和項目代建制度。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積極引進市外銀行來揚設立分支機構,穩步發展融資擔保主體。
繼續搞好事業單位改革。在完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掃尾工作的基礎上,穩步推行以規范機構職能為重點的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改革,有序推進以完善人事、分配製度為重點的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
6.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逐步建立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新培育省級以?
Ⅳ 常州和揚州哪個經濟發達
細分的話,常州>南通=揚州,但差距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