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岸要實行和平統一經濟是什麼文化是什麼
兩岸要實行和平統一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紐帶。兩岸要實現和平統一。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紐帶。經濟融合是兩岸和平統一的硬體。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則是軟體。要理直氣壯向廣大台灣同胞講清楚統一是正道。台獨是絕路。
❷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的經濟結構
台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台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農業(包括農、牧、漁、林)
農業生產總值近 3,909 億元,其中農產占 43.6% ,畜產占 33.2% ,漁產占 23% ,林產占 0.2% ( 「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 2000 年 ) 。主要農產為稻米、甘蔗、檳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產為豬、雞、雞蛋、牛乳、鴨、鵝等,畜牧方式以欄牧為主。漁業可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及養殖漁業四種,每年冬季的烏魚汛,為典型的近海漁業,高雄前鎮漁港則為遠洋漁業的基地,主要漁產為鮪魚、鰹魚等,養殖漁業主要魚類為蝦、虱目魚、吳郭魚及石斑魚等。主要針業林產為扁柏、紅檜、肖楠等,主要闊葉林林產為烏心石、櫸木、黃連木、泡桐等。
礦業
台灣地區地質構造復雜,礦床分布極不規則,礦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然依面積比例而言,礦產可謂不少。但因各種產業發達,大部分礦產遠不敷經建所需,仰賴輸入。主要礦產為天然氣、煤、大理石、蛇紋石和硫礦等,天然氣分布於苗栗一帶,煤田分布於北部,大理石分布於東部,蛇紋石分布於花蓮一帶,硫礦則產於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業
民國 88 年台灣出口金額達 1,216 億美元,其中 98.4% 為工業產品,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民國 40-50 年代偏重於輕工業,鼓勵國外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利用台灣低廉工資之競爭優勢,設立加工出口區。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偏重於重化工業。民國 60 年代中期,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及能源發電廠等四項重大建設完工後,已使台灣的工業發展,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階段。民國 70 年代開始,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至民國 79 年,策略性工業 ( 以電子信息及機械工業為主 ) 及高科技工業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值之比重已增為 40.2% 。以高科技電子工業而言,是半導體的國際代工重鎮,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集成電路」主要生產國。
貿易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較貧乏,端賴國際貿易有無,早期靠農產品(茶、糖、樟腦及米、糖)外銷,民國 55 年以後,工業產品的輸出已佔首位,工業產品由輕工業到重工業、高科技產品,台灣科技產業揚名國際,賺取大量外匯。台灣的對外貿易在民國 60 年以後轉為出超,以民國 88 年台灣國際貿易為例,出口額為 121,591 百萬美元,進口額 110,690 百萬美元,出超 10,901 百萬美元。台灣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香港 ( 包括兩岸的轉口貿易 ) 、日本。主要進口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2002) 年,進口總額以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為主。
4、文化藝術
台灣的文化藝術
台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同時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❸ 台灣靠什麼發展經濟十分依賴大陸
台灣省是外向型經濟,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GDP總額。可以說是非常依賴外貿,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是無法估量的。這是台灣的地理條件決定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工業化以後更是如此。
台灣省的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這40年間,台灣省的經濟發展迅速,完成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變。主要原因是承接了歐美的產業轉移。當時與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並稱亞洲四小龍。由於人口規模的限制,韓國離中國台灣省更近,產業結構也更接近。至今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台灣省是全球最大的。
197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為39億美元,占當時GDP的59%。這個比例對我們現在來說已經很高了。我們再來看看大陸做個對比。內地外貿依存度最高的時候大概是2007年,進出口總額佔GDP的61%,現在已經降到34%。198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迅速增長到439億美元,占當時GDP的89%。這10年,台灣省進出口貿易增速快於GDP增速,外貿佔GDP比重增長20%。
199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1397億美元,占當時GDP的76%。在這10年裡,對外貿易的增長明顯慢於GDP的增長。
200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增加到2343億美元,占當時GDP的80%。
201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5897億美元,占當時GDP的126%。在過去的10年裡,台灣省的對外貿易再次迅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原因是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
2021年,台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8276億美元,占當時GDP的107%。在過去的10年裡,台灣省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放緩。核心原因是台灣省民進黨阻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如果你看過陳的《康熙王朝》,就會對劇中姚啟勝收復台灣省有印象。說到兩岸的經濟關系,就意味著台灣省對大陸的依賴。如果福建沿海禁海,台灣省的經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說明台灣省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自古就有,這是其地理位置決定的。
到現在,這種情況還是一樣。只是新中國成立後,大陸比較窮。早期也是以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為主,民生投入低。再加上被歐美經濟封鎖,所以與外界的經濟融合度不高,與台灣省的經貿往來自然也就低了。
改革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現在我能查到的數據是1994年的,當時大陸和台灣省的貿易總額是163億美元,占當時台灣省外貿總額的9%。說實話,這個比例並不高,監管也是如此,但台灣省對大陸順差巨大,當年順差118億美元。當時雙邊貿易佔台灣省GDP的6%。
到2001年,台灣省與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已增至323億美元,比7年前增長了98%,佔台灣省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占當時台灣省GDP的11%。雙方的貿易額明顯增加。
到2011年,台灣省與大陸的進出口總額迅速增長到16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395%,占當時台灣省進出口總額的27%,佔台灣省GDP的34%。這個時候大陸對台灣省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❹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
GDP總計4.21萬億元人民幣(2019年);人均GDP17.88萬元人民幣(2019年)
中國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4)兩岸經濟同屬於什麼經濟擴展閱讀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