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哪裡一直堅持計劃經濟

中國哪裡一直堅持計劃經濟

發布時間:2024-05-15 07:25:09

『壹』 中國誰提出計劃經濟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同樣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奪取了政權。建國後,我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解是完完全全的空白,基本上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在抗美援朝和國民經濟初步恢復後,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造農業」、「改造手工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到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100%計劃經濟體制。

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的左傾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並先後發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國經濟陷入徹底的混亂與倒退,但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發,鄧小平和陳雲在1979年首次提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不矛盾的概念。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奮斗目標的關鍵之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自此,「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深入人心,國家用宏觀調控的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調節。

『貳』 我國計劃經濟從哪年到哪年

法律分析: 計劃經濟時期 建國初-199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_鄧小平的經濟方針改革)

計劃經濟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由國家按照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統一計劃來管理國民經濟的社會經濟制度。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實行計劃經濟,必須從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和自然資源特點出發,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計劃地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合理地分布生產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搞好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平衡,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以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法律依據:《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一、改革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二、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三、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四、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五、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六、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七、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八、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幹部的宏大隊伍;十、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叄』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為什麼要實行計劃經濟

1、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建國伊始,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通貨膨脹的局面,由於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時間,就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獲得穩定。

2、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

3、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形成一種錯覺,以為搞計劃經濟就是搞社會主義。



(3)中國哪裡一直堅持計劃經濟擴展閱讀:

計劃經濟的弊端

1、計劃經濟體制把企業置於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又不能自負盈虧。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品種、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與生產成果的銷售都處於政府計劃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機構的控制之下。

企業如果想自行決定生產和經營,稍稍擺脫一下計劃的安排,稍稍違背一下行政主管機構的意願,就會受到制裁,直到把企業領導人撤職或給予其他處分。

2、計劃經濟體制是由若干個次一級的體制組成的。例如,計劃的企業體制、計劃的財稅體制、計劃的金融體制、計劃的價格體制、計劃的勞動用工體制與人事體制等等。

它們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個次一級的體制依存於另一個次一級的體制,而另一個次一級的體制又依存於第三個次一級的體制,盤根錯節,難解難分,此存則彼存,此損則彼損。

3、計劃經濟體制有一種被認為是正確無誤、不容懷疑的計劃經濟理論體系作為支柱,這種經濟理論為計劃經濟體制進行辯護,把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說成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唯一選擇,把任何背離計劃經濟體制的經濟行為都說成是修正主義的。


『肆』 涓鍥芥敼闈╀腑鍞涓淇濈暀璁″垝緇忔祹鐨勫湴鏂瑰彨鍟ュ悕

鍗楄楁潙

『伍』 我國經濟體制的幾種歷史性轉變

一、50年代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黨和政府就著手於對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變革,要創建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經濟體制。經過三年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7年,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二、1958-1966年初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

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基本「瓦解」,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已大大加強,新體制的基本構架已大體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

第二,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得到確定並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企業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發展。

第四,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體制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增添了新內容。

第五,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的機制和手段正日趨成熟和完善。

第六,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及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建立和實施。

第七,市場經濟法規和新的經濟秩序逐步形成。

第八,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經濟正走向世界經濟的大舞台。

總之,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行政指令性、計劃縱向分配資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競爭、市場橫向配置資源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由憑票供應、商品匱乏的賣方市場向品種繁多、產品豐富的買方市場轉變;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的經濟向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經濟轉變;經濟運行由以「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並與資源約束相結合的類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裡一直堅持計劃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著名人物的故事 瀏覽:295
榮耀30青春版怎麼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396
478數字代表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537
二線事業單位一個月收入多少 瀏覽:813
六個僕人故事讀後感怎麼寫 瀏覽:555
華夏幸福在北三縣有哪些項目 瀏覽:696
怎麼買普惠健康保 瀏覽:205
司馬遷史記有哪些故事編入課文 瀏覽:410
什麼是愛情沒有規章可循 瀏覽:412
距離遠的婚姻怎麼相處 瀏覽:805
大阿福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6
女人為愛情什麼都豁得出去 瀏覽:632
為什麼愛情里有這么多遺憾 瀏覽:649
七台河經濟開發區金沙農場在哪裡 瀏覽:825
口袋妖怪386幸福蛋怎麼獲得 瀏覽:33
幸福里附近有什麼好吃的地方 瀏覽:665
錢掙得多少關鍵看你會不會講故事 瀏覽:875
金立手機如何設置健康使用手機 瀏覽:442
中國人掙多少錢才幸福 瀏覽:392
為什麼男人婚姻會失敗 瀏覽: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