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以什麼經濟為主
德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領先的加工技術和雄厚的製造業基礎,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但同時也是一個以中小型企業(指500名員工以下,年銷售額5000萬歐元以下的企業)為支柱的經濟強國。為了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實現社會充分就業,德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和促進措施。
在企業經營和收入分配上,企業把企業的福利也算作人工成本,當然不能反映企業真正的經營情況,對其他行業也不公平。另外績效工資、年終獎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浮動比例是不是符合國家的規定,是不是有批文,年薪制、資金的分配方案是否通過職代會,也都是檢查的重點。另外,企業福利待遇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政策界限較模糊,一些企業就很容易鑽空子,以福利的形式發放待遇。這些「灰色地帶」怎樣限制,將在這方面進行率先探索。
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在市場開發上的支持力度,並重點支持出口企業參加各種展覽會,拓展國外市場。政府每年撥專款3500萬歐元,資助企業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99%的經費用在了中小企業上。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是重要內容隨著產業的擴大,行業的細分和企業數量的增長,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是廣大中小企業遇到的突出問題。強化職業培訓,是德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又一顯著特徵,德國政府把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經營能力作為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內容,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已經形成了標准較為統一的雙軌制職業培訓制度。
所謂「雙軌制」或「雙元制」技術培訓,就是強制要求中小企業主、企業管理人員和初創業者、各類技術工人和青年人,在從事某種專業技術工作時,必須先經過2-_3年的培訓,其中一半時間為理論學習,另外一半的時間為企業崗位培訓。目前德國已形成3o0多個技工崗位培訓統一的標准。德國職業技術工人待遇高,客觀上促使了技術培訓的良性循環。
據德國研究機構調查,在讀的中學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學生提出中學畢業後上大學,其他都願意選擇職業技術培訓。在德國,大部分企業的需求是高技術工人。經過職業技術培訓的學員就業崗位穩定,而大學生就業率不到50%,—個技術工人的年收入相當於或者高於碩士學歷員工的待遇,也沒有技術工人地位低受到歧視的不良社會現象。注重創業服務是重要任務增加新創企業,擴大就業崗位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目的。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創企業的激勵力度,激勵項目已經超過200項。在所有激勵項目中,對中小企業的創業資助力度最大。
一般而言,—個新創企業,經過審查,均可得到企業投資總額18%的政府資金支持,待企業正常運轉後,還能得到投資總額的15%的資金支持。有的州、市,如萊法州,一個新創企業甚至能獲得高達50%的資金補助。怎樣扶持新辦中小企業,經濟技術部總的指導思想是:盡力維持新辦企業的繁榮,保護現有企業的穩定,創造條件和環境,保證充分就業。
一是要求各類中介組織,免費為新創企業提供各類咨詢。從2000年開始,制定了《中小企業七年行動綱要》,要求各金融機構舉辦「新創企業家」講座,並且為個人提供發展創業的支持,要求工商大會在40個城市創建「卓越中心」,並給予資助。
二是對新創企業提供資助。設立了創新基金(ERP),凡新辦企業自有資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計劃的自有資金證明,憑證明到復興或平衡銀行貸款,進行創業實踐。如發生風險,政府ERP承擔80%風險,銀行承擔20%。
三是減稅支持。1998年政府出台了中小企業減稅計劃,從1998年一2005年,減少中小企業稅收l50億歐元,其中減少營業稅65億歐元,降低養老金稅,收入缺口通過提高燃料稅率予以彌補。經濟技術部稱聯邦的「減稅計劃」使創業者在商業決策時又一次具備了可靠的基礎和清晰的前景。
同時,各州也都圍繞本州的實際,制訂了許多鼓勵和扶持創辦中小企業的政策,並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由於有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和資助,德國中小企業數量正以年凈增7萬戶的快速度增長,為社會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
2. 德國經濟的四大支柱是哪四大,為何不依靠房地產
德國是世界汽車製造業的強國。賓士和寶馬在各個年齡段都廣為人知,而大眾,奧迪和保時捷則廣為人知。德國高檔汽車受到各國喜愛。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領先於其他產業,是因為它是德國第一產業,擁有實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發展特點值得期待。首先,德國汽車研發能力強,不斷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由於德國的工業太發達,而且利潤太高,德國人根本不願發展房地產經濟,因為根本沒有必要。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收益大於損失。 德國人不僅收入高,而且擁有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房屋很便宜。此外,德國嚴格的法律使買賣房屋幾乎無利可圖。因此,根本沒有德國人在猜測房屋,而且德國經濟中的房地產行業也不高。 。
3. 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原因 例舉幾點 急哦謝謝謝謝 學霸們看過來
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舉例:
西德雖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強大的工業基礎保留下來,這是戰後西德工業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1、在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轟炸目標主要集中在了軍事工業上,對於盟軍來說這是對他們的一次更新技術的機遇.削弱軍事力量遠比削弱工業力量對他們來得有利.而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因此,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亨利·摩根索在《德國是我們的問題》一書中指出,科倫的福特工廠和科倫大教堂一樣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都沒有遭到破壞.魯爾和薩爾兩地的化學工業雖遭到破壞,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都可以恢復生產.據美軍轟炸司令部的估計,轟炸的結果全德國鋼鐵生產能力遭到破壞的只有6%,西德達12%.煤礦減產2%,焦炭4%,機器製造15%.金屬加工機床被破壞達6.5%.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德國工業75%安然無惹,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
2、在於英美法將西德分成了三個佔領區,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東德西德就像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斗爭的各自領地.根據「非工業化」方針,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067號政策指令,規定要拆除德國所有軍工廠以及用於賠償的重工業工廠,規定拆除的清單涉及1600家企業及其設備.但是這項政策指令並沒有認真執行.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演說中公開表示: 「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 「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1947年7月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1779號政策指令,代替1067號政策指令,提出「一個有秩序的、繁榮的歐洲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效率高『的德國在經濟上作出貢獻.」1947年8月英美雙占區修改了對西德工業的限制政策.1948年6月1日,英、美、法三國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簽訂六國協定,宣市國際管制魯爾區.德國參加歐洲重建計劃.
3、西方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據哈姆森教授的估計,高妒、平爐、軋鋼設備被拆除的占整個設條的及10—25%,精密機器和光學儀器生產能力減少20%,合成燃料生產能力減少20%,化學工業因拆遷而喪失的生產能力為6%,運輸機器被拆走8%,其他工業部門損失不大.戰前德國三大工業區,魯爾和薩爾都在西德,只有西里西亞在民主德國.據1946年估計,西德佔1944年全德工業產量的63%,基本材料的67%,生產資料的62%,消費資料的60%.因此,戰後西德保留了強大的工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