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發展瓶頸亟待突破
近日,網路與中國長城宣布協力構建國內首家「軟硬創」三位一體人工智慧平台,為傳統智慧城市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此前,在騰訊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第二屆學術論壇上,騰訊發布其在人工智慧方面的三大戰略方向:打造通用AI(人工智慧)之路;成立機器人實驗室;聚焦「AI+醫療」戰略,探索落地場景……
從連續兩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業內積極部署推進智能產業,「人工智慧」無疑已經成為當下熱門話題。我們將迎來怎樣的智能生活,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如何深度融合,哪些發展瓶頸亟待突破,都值得思考。
「人工智慧讓城市變得更聰明」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設計師「魯班」,去年雙11購物節期間,針對不同消費者自主設計了4.1億張商品海報。
京東配送機器人,會自行拐彎,規避路障,禮讓行人,一切操作自動完成。
小偷打碎玻璃時,智能攝像機就能自動拍下小偷照片,並傳送到用戶手機,為破案提供重要證據。
患者做完心電圖,智能系統直接給出初步分析報告,同時提醒需要注意的數值事項,輔助醫生做診斷。
……
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政府工作報告描繪的藍圖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獲得重要進展的人工智慧應用,都是與對應行業、產品或服務相結合的,服務用戶、服務大眾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長期看,人工智慧作為未來提高生產力的關鍵技術,其發展會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360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周鴻禕表示。
「從基礎的預約掛號、獲取檢查結果,到手術機器人、遠程智能診治等新手段的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正逐漸運用在醫療行業方方面面。」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指出,人工智慧技術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眾的看病就醫環境,給患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提高了就醫效率,緩解了公共資源的壓力。
「如今,居民電梯也有了『黑匣子』,事故率下降了50%。」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羅家均告訴記者,生態城美林園小區目前安裝了54台智慧電梯,用戶掃描電梯轎廂二維碼,就能了解電梯維保信息;電梯「黑匣子」實現全天候運行監控,乘梯人一旦被困,可立即通過4G高清攝像頭與救援人員對話。
「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城市變得更聰明」,羅家均深有感觸,「收垃圾、預約家庭醫生、掌握區內交通狀況、遠程式控制制智能家電……生態城的居民通過網站和手機APP,足不出戶便可享受30項社區智慧生活服務;智慧網廳、智慧大廳也實現了互聯網和電子政府的融合。」
「新技術也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火災現場,消防員的「逆火而行」令人動容。危險的作業一線,能否不用人工?答案是,行!
「中信重工的特種消防機器人可實現准確到位,代替消防救援人員實施無人滅火。」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章法自豪地說。
「人工智慧的生命在於應用。」俞章法說,通過運用「機器逆學習演算法」,中信重工還研製了防爆輪式巡檢機器人、國內首台鐵路列檢機器人、綜合管廊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水泥碼垛機器人、高壓水射流機器人……2017年中信重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板塊營業額突破10億元人民幣,真正實現了「傳統動能+新動能」雙輪驅動。
會包邊,能上件,會焊接,能塗膠……在東風柳汽柳東乘用車基地,一排橘黃色的「機械手」自動運轉,沖壓、焊接、塗裝、總裝四大工藝及配套設施,全部實現了機器人自動化作業。
「目前柳州市工業機器人存量近4000台,並以每年1000台的增量遞增。」廣西柳州市市長吳煒說,2017年引導社會固定資產在工業機器人方面投資3.6億元,為企業降低成本30%,節約人工40%,提高效率30%。
藉助人工智慧技術,不僅在工業上實現了「黑燈工廠」,農業也能自動化。
「這條生產線,由全自動播種線、補苗設備、移栽機、跳移機、噴灌機等組成,實現了種苗全自動快速繁育,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談起自家的「植物工廠」,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臉上寫滿了興奮。
「發展智慧農業,需要構建大數據平台。」王召明建議國家出台政策,支持有能力的農業企業構建生態大數據平台,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集成水、土、空氣、微生物等多種數據。「該澆多少水、該施什麼肥,讓農民一目瞭然,再運用互聯網實現一鍵操作。」
智能製造、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和其他新興技術的興起,會不會造成失業問題?
「新技術在沖擊傳統就業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呂國泉表示,技術革新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新型就業機會。他建議抓住機遇,把促進「創業式就業」與發展「三新」更好結合起來,發展就業新形態,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效應。
「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困擾行業發展」
當前,我國的人工智慧產業成績喜人,但也存在著諸多發展難題和障礙,亟待破解。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缺少重大原創成果、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慧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政策法規和標准體系欠缺,是困擾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難題,時代在呼喚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政策與技術進步是否匹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創新速度和競爭力。」網路公司董事長李彥宏建議國家出台政策,鼓勵企業打造高水平人工智慧開放平台;加快研究自動駕駛運營政策,盡快明確自動駕駛汽車運營的資質要求;提高自動駕駛領域網路安全和風險防範意識;推進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打造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型城市交通環境。
「目前的硬體特別是移動端或者物聯網設備,很難滿足人工智慧演算法需求,需進一步優化演算法;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理論仍然不太完備,需要繼續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周鴻禕表示。
「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吸引和培養人工智慧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支持一批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長。」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騫芳莉建議,支持加強人工智慧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引導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要形成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科研『生態圈』,發揮整體競爭優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王容川建議,通過發展聯盟、聯合等方式,對現有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機構進行整合,並配套相關的整體研究規則。同時進一步促進大數據融合,打破信息壁壘,讓各有側重、單打獨斗,轉變為科學布局、互為支撐、發揮合力。
「對於因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改變,立法上要有充分考慮。」王容川建議開展人工智慧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推動行業合理開放數據。充分考慮社會倫理問題,比如明確機器人有無社會屬性、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認定等。
『貳』 智能化如何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
當觀眾走進一間小木屋,窗簾會緩緩自動打開,燈光逐漸變亮,音樂悠然響起;廚房裡,智能冰箱實時顯示著天氣、購物等數十種生活信息,抽油煙機可隨燃氣灶火力大小調節排氣速度;主人沐浴時,浴室會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沐浴完自動進入烘乾模式……彷彿未來生活,卻又近在眼前。
2018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8月23日在重慶開幕,上述關於未來生活的美好場景源自會場內的一座智慧體驗小鎮,引來眾多觀眾參觀體驗——本屆智博會上,500多家國內外企業帶來了各自最新的智慧產品:從吃喝玩樂、衣著打扮到居家出行、事務辦理,從行業、企業解決方案到智能終端產品、工業互聯網平台……炫酷的展演、前沿的技術應用、強大的「後台」計算與交互能力,折射出智能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在智博會騰訊展區看到,其「木星雲」工業互聯網平台上,一台機械手臂正進行加工作業,而作業的全過程則精確顯示在上方的顯示屏上。據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介紹,該平台不僅可以監控生產過程、搜集生產數據,還能對生產線進行模擬生產,從而預測產品質量能否達標;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錯誤,還可以追溯源頭。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下,智能製造不再局限於生產過程,而是擴展到了企業的全部活動。」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相木說,這些技術的創新應用,成為改造傳統產業、牽引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驅動力。
看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趨勢,阿里巴巴、騰訊、網路、華為、科大訊飛等「巨頭」也紛紛布局——騰訊與長安汽車宣布將在車聯網、大數據雲等領域共同打造面向行業的開放平台;阿里巴巴推出全新的「飛象工業互聯網平台」,計劃3年接入10萬台工業設備;京東給「跑山雞」裝上「智慧腳環」、阿里巴巴推出「智慧養豬」……
「智能化已開始下沉到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成為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助推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說。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也表示:「智能化給傳統產業帶來的變化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叄』 如何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可以穿透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在供給端拓展生產邊界,在需求端提升消費能力和意願,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它為經濟發展實現質量、效率、動力變革提供推動力,對助力脫貧攻堅、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發展數字經濟,要積極推進新基建。新基建涵蓋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包含推動民生領域發展、助力消費升級的支撐系統,以及依託數字化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完善生活服務新基建是破解生活服務業發展瓶頸、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其重點領域包括:服務場所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智能自助服務系統等智能服務終端,以及智能支持設備、多功能智能充電終端等。不過,我國生活服務類企業大都是中小商戶,進行新基建投入的意願不強、能力不足,需要各級政府開展試點示範,加大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
我們可以用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超過34%,我國開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但短板也很明顯:目前主要解決的是產業數字化問題,數據分析技術、數字科技創新、工業互聯網、AI促進製造業創新等方面還未獲得足夠發展,以5G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體系剛剛起步,數字治理體系仍不健全,數字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仍處於探索初期,制度障礙亟待突破。
最近,「網約配送員」(外賣騎手)作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被正式納入中國職業大典。根據美團平台大數據顯示,2019年,通過美團外賣平台獲得收入的騎手總數達到398.7萬人,比2018年增長了23.3%。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美團平台新注冊且有收入的騎手共45.78萬人。疫情期間,美團外賣騎手日均有效接單量與2019年相比有所提升。像外賣騎手這種靈活就業形態就是「互聯網+服務業」和「智能+物流」的關鍵環節。
發展靈活就業需要解決一些新問題:平台工作模式改變了傳統勞動關系下的工作基準,勞動收入按單計算、勞動場所不固定、工作時間自主,與當前勞動法律制度存在不匹配問題;就業人員和平台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的強從屬和管理關系,而是一種合作互利關系。從求職到培訓,從就業到社保,皆因勞動關系認定障礙而導致無法同等享受全方位的公共就業服務;目前扶持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發展的傾斜性政策還比較少,例如培訓補貼、穩崗補貼等無法全覆蓋,不利於提高就業質量。今後,應探索建立適應新業態用工與靈活就業的勞動標准體系,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政策,滿足靈活就業人員享受就業補貼、就業指導、技能發展等訴求,增強就業穩定性。
需注意的是,新崗位、新業態里有就業增量,但更多是存量流動。要解決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關鍵不是靠數字產業本身,而是數字經濟發展可讓智能製造業、數字服務業發展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布局,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結構問題。
數字經濟有效發力,關鍵是政府部門對產業規律與經濟增長規律能夠有效把握。為什麼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度需進一步加強?這與國家政策有關,比如不同行業存在稅制差異,地方政府可能更加關注地方財政的問題,而相對忽視製造業與數字服務的整合。至於提高相關產業人才質量,則取決於高校人才培養。我們要培養一大批從事數字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從事數字科技創新的技術人才和創業人才,這方面的缺口還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已經進入從技術探索到產業應用的階段,數字經濟強調培養學員的復合能力,是經濟學、數據科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的結合,是一種跨界培養,是「思辨+管理+賦能」相結合的具體實踐。
UCA—DDE項目旨在締造數字科技獨角獸,成就數字經濟領軍者,培養擁有商業資源同時具有影響力的業界翹楚,提高企業的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入學標准
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兩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非相關專業碩士文憑,具備至少五年公司總監及以上高層管理經驗;
具備至少8年以上大型企業副總裁級別以上或中小企業董事長、總裁管理經驗;
#未具備以上條件的管理工作經驗者,請想考項目辦公室提交補充附加材料特殊申請
如果您對DDE項目感興趣,歡迎私信了解獲取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