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韶關的曲江區經濟水平如何下面各鎮有何特色各鎮的經濟排名如何
韶關市曲江區經濟走出低位運行局勢資訊中心 2009-7-20 16:22:26 韶關市人民政府門戶網
今年以來,曲江區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各項政策,通過出台一系列扶持和鼓勵措施,有效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區經濟運行呈現出逐月回升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完成生產總值35.26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了4.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三產業增加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10.8%。區屬生產總值完成18.13億元,比增8.5%,增幅比一季度增加了5.1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區經濟運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農村經濟總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農業增加值3.14億元、比增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52億元、比增8.4%。種養業快速發展,優質稻、優質菜、優質水果的一鄉一品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是工業經濟下降趨勢收緩
上半年工業降幅收窄,環比呈現明顯回升。實現工業增加值19.72億元,下降幅度較一季度減少4個百分點。區屬完成工業增加值4.45億元、比增2.3%,增幅比一季度增加了20.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9632萬元,比一季度增加了7096萬元。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7億元,比增25.9%。中省投資完成16.18億元、比增13.6%;區屬投資完成6.52億元、比增72.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其他投資、房地產投資分別比增60.3%、88.3%、909.3%、7.6%。另外,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有效地拉動了投資。+
四是城鄉消費市場活躍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5億元、比增17.7%。其中,批發零售額12.01億元、增長19.8%;住宿餐飲業完成1.84億元、增長5.4%。接待遊客86.9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88億元,分別比增13.9%和19.6%。商品房銷售1165套,面積14.59萬平方米、比增24%,銷售額2.29億元、比增148.9%。
五是財稅收入下降勢頭得到抑制
完成稅收收入3.17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0.8個百分點。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5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了10.7個百分點。
六是金融業持續較快增長
6月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67.18億元、比增1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01億元、增長10.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34億元,同比增長23%,增幅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
今年以來,曲江區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各項政策,通過出台一系列扶持和鼓勵措施,有效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區經濟運行呈現出逐月回升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完成生產總值35.26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了4.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三產業增加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10.8%。區屬生產總值完成18.13億元,比增8.5%,增幅比一季度增加了5.1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區經濟運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經濟持續增長
農村經濟總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農業增加值3.14億元、比增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52億元、比增8.4%。種養業快速發展,優質稻、優質菜、優質水果的一鄉一品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是工業經濟下降趨勢收緩
上半年工業降幅收窄,環比呈現明顯回升。實現工業增加值19.72億元,下降幅度較一季度減少4個百分點。區屬完成工業增加值4.45億元、比增2.3%,增幅比一季度增加了20.9個百分點;實現利潤9632萬元,比一季度增加了7096萬元。
三是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7億元,比增25.9%。中省投資完成16.18億元、比增13.6%;區屬投資完成6.52億元、比增72.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其他投資、房地產投資分別比增60.3%、88.3%、909.3%、7.6%。另外,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有效地拉動了投資。+
四是城鄉消費市場活躍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5億元、比增17.7%。其中,批發零售額12.01億元、增長19.8%;住宿餐飲業完成1.84億元、增長5.4%。接待遊客86.9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88億元,分別比增13.9%和19.6%。商品房銷售1165套,面積14.59萬平方米、比增24%,銷售額2.29億元、比增148.9%。
五是財稅收入下降勢頭得到抑制
完成稅收收入3.17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0.8個百分點。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5億元,降幅比一季度減少了10.7個百分點。
六是金融業持續較快增長
6月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67.18億元、比增1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01億元、增長10.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34億元,同比增長23%,增幅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
㈡ 長汀縣的經濟
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72.6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第一產業17.05億元,第二產業26.00億元,第三產業29.64億元;財政收入4.13億元,增長22.9%,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15億元,增長3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3億元,增長1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0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356元,增長9.1%。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1.8億元、比增13.8%,財政總收入7.87億元、比增4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比增53.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億元、比增16.3%;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比增14.8%,農民人均純收入7085元、比增18.8%,外貿出口總值3.5億美元、比增70.7%。
2012年全縣地區總值126.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增速全市第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72億元,比上年增長4.6%,增速與漳平並列全市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6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速全市第三;第三產業增加值41.06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全市第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8.8:48.6:32.6,二產比重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7億元、比增11%,其中:第一產業26.7億元、比增4.5%;第二產業79億元、比增15%;第三產業51.3億元、比增8.3%。財政總收入10.5億元、比降3.5%,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3億元、比增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5億元、比增25%。工業總產值162億元、比增1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9億元、比增12.1%,規模工業增加值42億元、比增16.5%,新上規模企業15家、億元企業3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8元、比增1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7元、比增12.1%。 長汀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區,1949年以前作物種植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兼有少量油菜、烤煙、蔬菜及茶葉、水果。由於農民深受地主剝削,農業生產結構單一,耕作落後,廣種薄收,時至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80萬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76.68%;糧食產量4.65萬噸(含大豆雜糧等),人均口糧不足175公斤,農民生活仍為半年糠菜半年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在全縣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推翻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從根本上改變生產關系,引導農民走農業互助合作之路。
建國後38年長汀農業生產經歷了「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折騰,走過三起二伏的發展道路,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改進生產技術,調整生產結構,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結構趨向合理。1971年糧食生產跨「綱要」,1987年糧食總產(含大豆雜糧)達15.46萬噸,為1949年的3.3倍,農業總產值達10.432萬元,為1949年的6.2倍,平均人占糧381公斤,比1949年增1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至377元,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012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39.4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增速全市第一;實現增加值23.72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全市第一,總體呈穩定發展態勢。 長汀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紙業始於唐,盛於明、清,民國時全縣3.5萬戶人家,十分之七和紙業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以鐵、木、竹器及造紙、印刷、制傘、釀造為大宗的手工業生產是長汀歷代工業生產的主體。
1949年,全縣工業產值僅322.81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171.2萬元的27.56%。建國初期,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私營工業、手工業發展生產,傳統的造紙、印刷、紡織、竹、木、鐵器等手工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
1953年,政府對私營工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逐步引導個體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了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手工業戶3929人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組)75個,占城鄉手工業從業人員6448人的60.93%;安排私營工業企業人員162戶467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末,全縣工業總產值達950.81萬元,占該年工農業總產值的40%,平均年遞增速度為13.35%,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國營、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但由於搞「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相當長一段時期工業生產時起時落,發展緩慢甚至倒退。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長汀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開始穩步前進,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78年後新建立的一批國營骨幹工業企業,逐步發展機械、礦冶、化工、建材等現代工業,初步改變了長汀工業面貌。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為4104.4萬元,占年工農業總產值9749.02萬元的42%。
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國營、集體工業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不斷進行企業整頓和技術改造,特別是鄉(鎮)村、聯戶、個體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長汀工業生產面貌日新月異。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工業企業176家10968人,村辦工業企業187家3091人,私營、合營及個體工業企業7441家14523人共創工業產值14004.82萬元,約為1949年工業產值的32倍,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7%。
2012年,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111.70億元,同比增長19.8%,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增速全市第五;實現增加值35.14億元,可比增長20.1%,高於全市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增速全市第二。其主要特點有:一是大型工業企業實現零突破。全縣大中型工業企業達27家,同比增加12家,其中福建省長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踏(長汀)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成為長汀縣首次被認定的大型工業企業。二是貢獻率突破「三個百分百」。1、「2+2」主導產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全縣「2+2」主導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7.5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96.2%,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8.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02.1%。2、園區工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工業園區內108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104.88億元,同比增長19.3%,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3.9%,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7.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00.9%。3、億元企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全縣億元企業37家,實現產值87.46億元,同比增長31.5%,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8.3%,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2.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24.6%。三是主導產業貢獻有升有降。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產值61.36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4.9%,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貢獻率達58.3%,同比提升19.4個百分點;機械電子產業實現產值17.46億元,同比增長4.9%,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5.6%,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0.9個百分點,貢獻率4.8%,同比回落11.3個百分點;稀土產業實現產值15.71億元,同比增長43.3%,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4.1%,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5個百分點,貢獻率28.2%,同比回落2.7個百分點;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2.98億元,同比增長16.2%,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1.6%,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9個百分點,貢獻率10.8%,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四是企業塊頭增大。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戶均產值達9547萬元,同比增加785萬元,增長9.0%。 長汀商業自唐中葉建置至20世紀40年代的一千二百多年發展歷史,與汀江航運的開發興衰有密切關系。唐至北宋,汀江尚未開發,交通不便,貨流不暢,商旅阻塞。南宋起,汀江全線初步開發,溝通了閩西、粵東貨物往來,汀城是汀江上游第一個港口,商業不斷發達。明清時代則是商業鼎盛時期,持續了約五百年之久。汀州城成了閩、粵、贛邊區的商業中心,是附近數縣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汀江上木篷船穿梭般地往來,有「上三千下八百」之稱,停泊在汀城水東橋附近江面的船隻常有四五百隻之多,貨物日吞吐量達兩、三千噸。陸路上四面八方客商挑夫,絡繹不絕,雲集汀城,每日人口流量不下萬人。清末,汀江水量開始逐漸減少,貨物運輸量下降,商業開始衰退。但至民國三十五年前後,汀城仍屬福建省六大商業中心之一。1931年至1934年蘇維埃時期,曾譽稱「紅色小上海」。抗日戰爭時期,又一度出現空前的商業繁榮景象,商行店鋪鱗次櫛比,一千餘家。50年代開始汀江航運迅速減少,60年代基本停頓。長汀失去了一千多年來的交通運輸優勢。各地興建公路,貨物不再在汀城集散。原來以轉口貿易為重點的長汀商業自然也失去昔日的繁榮和地位。新中國建立初期起,國營商業逐步取得市場的主導作用,1956年私營商業改造後,全縣形成了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從此經過了20年停滯、衰落、復興的曲折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商業又迅猛發展,個體商業如雨後春筍,結束單一國營市場的局面,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並駕齊驅,1984年出現了新型的合資商業企業。至1987年,全縣城鄉共有商業企業(戶)7116個,從業人員10385人,注冊資金4007.88萬元。其中:全民企業291個,從業人員1038人,注冊資金1890.45萬元,佔47.2%;集體企業1062個,從業人員2441人,注冊資金1474.25萬元佔36.8%;合資企業2個,從業人員36人,注冊資金20.9萬元,佔0.5%;個體企業5761個,從業人員6870人,注冊資金622.28萬元,佔15.5%。建國以來至1987年38年的社會商品購買力(全年零售總額)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1950年的414萬元,增至1958年的1491萬元,增長2.6倍,年均增長16.1%;人均購買生活消費品,由1950年的22元,增至1958年65元,提高近2倍,年均增長14.5%,商品供需基本平衡,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有較大提高。第二階段由1959至1978年共20年,商品長期供不應求。許多商品憑票憑證供應,消費受到限制。人們經濟收入低,城區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鄉區僅幾十元。這一階段又可分前後兩期,以1965年劃分前後。1965年社會商品購買力實現1622萬元,比1958年增長24%,年均2.7%。1978年社會商品購買力3549萬元,比1965年增長1.19倍,年均增長4.9%。20年間,人均年消費水平僅增加35元,即53%,年均增長只3.3%。加上物價上漲因素,實際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第三階段由1978至1987年,社會商品購買力回升。1987年為12037萬元,九年中增長2.48倍,年均增長16.87%,人均消費水平,1987年為409元,九年間增長3倍,年均增長14.5%,商品供應日益充足,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居民人均年消費335元,非農業居民人均年消費881元。據1985年,對150戶家庭消費抽樣調查情況如下:人均消費支出中用於伙食佔64.8%,衣著佔8.6%,日常生活用品佔8.3%,其他佔18.3%,人均消費蔬菜127公斤、動植物油3.7公斤、豬肉11.3公斤、家禽1.2公斤、蛋類0.6公斤、魚0.5公斤、食糖1.5公斤、酒10公斤、各種布2.5米、服裝0.23件。城鎮人均消費量高於農村50%左右。1985年城鄉家庭,每百戶擁有自行車城鎮120輛、農村62輛,縫紉機城鎮66架。農村30架,機械手錶城鎮314隻、農村237隻,電風扇城鎮75台、農村12台,收音機城鎮55架、農村64架,洗衣機城鎮3台,黑白電視機城鎮26架、農村5架,彩色電視機城鎮3架,收錄機城鎮24架、農村9架。
2012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41.06億元,比上年增長8.3%,增速全市第二,增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及其他、金融保險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住宿業增長速度超過10%,分別達19.4%、15.3%、13.3%、10.5%。
㈢ 惠州的經濟
惠州市設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0年2月,仲愷高新區把陳江、惠環、瀝林、潼僑、潼湖等5個鎮(街道)和4個工業園區納入其下,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縣(區)一級行政管理許可權。
2002年,惠州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辦起了8000多家外資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7家。2008年惠州越過人均3000美元這一國際上劃分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分界線。 惠州市是廣東的一個主要產糧區。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玉米等。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大豆為主。蔬菜有130多個品種。水果有20多個種類、數百個品種,是廣東「四大名果」——荔枝、香蕉、柑橙、菠蘿的主要產區之一。惠州是供給香港蔬菜、生豬的主要生產基地。
惠州梅菜、東江糯米酒、甜玉米;博羅楊村橙、柑橘、酥糖、福田菜心,羅浮山百草油、酥醪菜;龍門三黃雞、小桂魷魚、年橘;惠東仙人菜、高潭明姜等是惠州市馳名的土特產。 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市堅持「工業立市」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培育出TCL(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只用英文名字注冊的公司名稱和品牌名稱)、德賽、華陽集團等一批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集團以及僑興、富紳、中優網路、新航道學校等一批民營企業集團。創立了TCL電話機、TCL王牌彩電、TCL手機、富紳襯衫、德賽電池、德賽數碼龍音響、僑興電話、CECT手機等一批工業產品名牌。引進了美國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韓國三星、LG、荷蘭飛利浦、美國可口可樂和中國聯想等國內外著名廠商、跨國公司在惠州建立生產和研發基地,逐步構建起以國有(控股)企業集團為主導,多種經濟成份一齊上,電子信息製造業為支柱的開放型經濟格局。2002年11月,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在惠州正式動工建設,是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
惠州形成了「2+4」的工業支柱產業格局,即數碼、石化兩大支柱和服裝、製鞋、水泥和汽車及零部件的四個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產業。
㈣ 中國百萬人口大縣達91個,這些大縣的經濟發展如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對於大部分的城市來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且各方面已經與以前相比變得越來越好了,相信大家在網上也是看到了中國百萬人口大縣達到91個的這件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這些大縣的經濟發展如何呢?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其實我覺得經濟發展狀況都是很不錯的,而且居民的收入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門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一個人而言,因為國家都在不斷的進步,所以我們每個人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這才能夠更好的去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能力僅僅落後於時代的話,那麼我們就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也會出現很多的阻力,在我們的未來生活中。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一問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