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什麼微觀經濟學原理來解析大學生就業失調的現象
1、供需均衡問題
從整個社會勞動力的總體供給與需求量看,2006年勞動力供大於求,缺口超過1400萬,比2005年增加100多萬人。近幾年來,我國的大學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相對於企業和各級政府所需求的大學生顯得過多了,也就是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相對過剩了。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上,大學生是勞動的供給方,用人單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來看,主要是各類企業和政府各級部門。作為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會根據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業發展的情況,來決定所需要僱傭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作為政府部門,在招聘公務員時,也要按照各個職能部門的人事結構和開展工作的需要,考慮不同職位的具體需要來招聘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無論企業還是政府,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他們都要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用人的數量與質量。經濟學理論認為,當供給大於需求時,供給方降低自己的價格就會相應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終,在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就會實現供求均衡。這是從經濟學理論上講,那麼作為供給方的大學畢業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資期望時,企業或政府就會依照需求定理來擴大他們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呢?顯然,現實情況不是這樣。對要素市場中的大學畢業生進行供給與需求分析,存在著相對的不均衡狀態。
2、"就業悖論"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存在一種"就業悖論"現象。一是表現在就業的地域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和沿海地區成為大學生首選的工作區域,工作環境好,收入高,有社會地位的職業和企業成為他們首選的理想職業,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和行業就業壓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給過剩、過度競爭和過度集中的態勢。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西部邊遠地區和基層表現冷淡,不願意選擇工作環境較差、待遇較低的職業。盡管西部邊遠地區和基層工作大量需要大學畢業生,但他們寧可"失業",也不願意選擇這些地區和崗位就業,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和行業面臨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給不足,缺乏競爭和過度稀缺的態勢。
二是表現在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性矛盾。很多高校一味地強調培養人才與市場接軌,市場需要什麼人才,就開設什麼專業。但今年缺的專業人才,並不代表3年、4年以後也同樣缺,等到畢業時,就業市場已經人滿為患。從這個層面上說,這幾年大學生畢業就業市場的波動,與熱門專業的轉移是有直接關系的。很多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這個問題。"就業悖論"問題顯然還是一個結構性矛盾問題。
3、微觀組織問題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種經營,那麼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經濟個體。作為經濟組織的個體,人生經營也同樣必須考慮三個基本問題,即經營什麼、何處經營、怎樣經營。也就是在大學期間,甚至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尋找、探索職業,設計職業生涯,規劃人生。通過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標、職業價值觀、興趣、能力以及個性特徵,明確該經營什麼;了解職業及職業環境,知道去何處經營,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發展方向;通過不斷修正與提升職業目標以形成怎樣經營人生的基本模式。高校有義務使每個學生個體的目標與企業、社會目標相吻合,使每個個體的資源與企業、社會資源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與利用,達到個人利益與企業、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取得更多就業機會和成功機會,獲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模式,這個理念和思路是缺乏的。即便是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也大都停留在"季節性快餐"式的就業指導。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標、價值觀、職業興趣和能力,以及個性特徵,也不了解市場、企業等職業環境,在選擇職業時所做出的決策往往是迷茫的、困惑的,有時是無奈和無助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微觀組織的問題。
4、成本收益問題
不管是用人單位還是大學畢業生都有成本收益問題。用人單位考慮的是用人成本,對於同一崗位能夠招聘到更高學歷,有工作經驗的職工,他們就沒有理由去招聘一個學歷較低,又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工。企業的目標很明確,招來的職工馬上能為企業所用,能為企業創造利潤,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訓費用和用人成本。大學畢業生也要考慮投入產出的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學的人更高的成本。這就使得他們在擇業時需要獲得較高收入、較好待遇的工作崗位。但是事實上,根據最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抽樣調查結果,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工資趨同於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這是由於大學生人力資本中的"無差異特徵"比較突出。同時,由於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很多崗位只需要熟練操作技能的勞動力。大學畢業生的投入和產出比例失調,個人意願和現實差距較大,出現了找不到較理想的工作的現象。
Ⅱ 經濟類專業包括哪些就業前景如何附答案
經濟類專業是紛繁復雜的,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中任意一個內容都可以單獨成一門學科。經濟類主要包含10個專業,我將名單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8、專家提醒: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經濟學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眾多經濟學家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經濟學類專業畢業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業問題,首先,經濟學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其次,經濟學本科課程設置有面「廣」而實用技能不「專」的特點。此專業相對偏重理論研究,工作職位大多要求高學歷。另外,要閱讀參考大量的國外文獻資料,因此,學習者還需要具備很強的外語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