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重慶市渝東南
【摘 要】本文以傳統的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為視角,對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進行了重新審視,提出了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模式。【關鍵詞】增長極 交通經濟帶 渝東南 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載體。重慶市是特殊的直轄市,全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城鄉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傳統的區域增長極理論和交通經濟帶理論的分析框架可為發展渝東南縣域經濟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視角。
一 增長極與交通經濟帶理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1.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的結合
第一,增長極理論及其應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是20世紀有廣泛影響的經濟理論之一。經濟增長極理論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在1950年創立,後來法國布代維爾、美國弗里德曼、瑞典繆爾達爾、美國赫希曼等經濟學家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增長極主要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聚集在一個地域經濟內,具有較快發展能力的產業或企業。佩魯最初對增長極的表述是「啟碰一些產業在增加產出或增加購買產品和服務時,能夠增加另一個或幾個產業的產出水平及其購買力」;二是指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而發展起來的,通過投入產出關聯的罩叢,在地理上又是聚集在一起的具有比增長極的產業發展更快的產業集群。廣義的增長極是指比其他經濟體發展更快,並存在一定影響作用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可以是一個小區域,也可以是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集群、一個企業。他們具有兩個基本特徵:比其他同類經濟體增長快;對其他經濟體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區域經濟學者把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和思想引入區域經濟研究,融入地理空間概念,從而產生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該理論更傾向於將「增長極」理解成一個區域中的小區域,更重視這一小區域的經濟與區域內其他小區域相比具有發展更快的態勢與潛質,並且對後者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2)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提出。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前,黨和政府的文件一直使用「縣級經濟」的概念。十六大報告首次以黨政文件形式使用「縣域經濟」概念後,關於縣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就成為各級政府、社會和學術界關注、研究的熱點。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地區內的不平衡發展,而縣域經濟概念本身就與發展不平衡相聯系,因此用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來指導和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將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與縣域經濟相結合是一種探索,旨在通過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增長極既可以是縣域內的企業、產業或是一個行業,也可以是縣域內的一個或幾個區域、中心鎮或園區。從增長極的發展看,前者看重經濟主體的發展,後者則強調區域經濟的發展。本文對縣域經濟增長極的研究主要是立足區域發展的角度。事實上,一個經濟上落後的地區必須首先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那些有優勢的地區,在這些地區創建一個或多個啟動型城鎮或園區,培育悄悶談若干產業增長點,在扶持這些城鎮或園區發展的同時促進地區的協調發展,以互惠機制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極。縣域經濟增長極培育的核心,就是如何使縣城、中心鎮和園區成為經濟增長極,並拉動所在區域發展,同時使本縣域成為相鄰區域的增長極。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的核心是政府針對不同時期的特徵,分別強化增長極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相對於城市經濟,縣域經濟是一種「弱勢經濟」,往往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暢,尤其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根據實際情況彌補市場的不足。在增長極發展初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集中財力或給予優惠政策,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城鎮或工業園區,匯聚有限資源進行重點建設和重要產業發展,培育縣域經濟增長極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發展。
2.交通經濟帶理論及其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應用
交通經濟帶(Traffic Economic Belt,TEB)又稱為交通運輸沿線經濟帶,是以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作為發展主軸,以軸上或其吸引范圍內的大中城市為依託,以發達的產業特別是二三產業為主體的發達帶狀經濟區域。這個發達的帶狀經濟區是一個由產業、人口、資源、信息、城鎮、客貨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組織系統,並在沿線各區段之間和各個經濟部門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和生產協作。交通經濟帶包括三大基本構成要素:交通干線或綜合運輸通道,以工業商貿業為主的三次產業,沿線分布的經濟中心和大中城市。三大構成要素相輔相成,三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及關系的演變是交通經濟帶的基本發展規律。
交通經濟帶理論對於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要啟示和意義,其與增長極理論一起應當作為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在發展路徑上應當把培育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增長極作為主要手段,將打造並形成渝東南交通經濟帶作為目標,最終帶動整個渝東南地區甚至重慶的經濟發展。
二 重慶市渝東南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特點
1.渝東南交通現狀
目前,渝東南(包括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有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縱貫其境,國家級公路、省級公路和縣鄉級公路縱橫相連。烏江、阿蓬江等多條內河航運和正在建設的黔江舟白機場。目前渝東南的公鐵水交通現狀是主幹線(包括鐵路、高等級公路、高速公路)從北部往南依次通過所在區縣政府駐地,形成一條干線走廊。次干線和區縣級交通線從主幹線兩旁向外延伸,像神經末梢一樣緊緊與鄉鎮、村落相連,形成巨大的網狀結構。
(1)公路。渝東南現有公路16576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490公里。在高等級公路中,319國道佔455公里,高速公路340公里(如下表)。所有高等級公路均呈線狀連接涪陵、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的政府所在地。
表1 渝東南各區縣319國道、高速公路里程(單位:公里)
交通類型 涪陵 武隆 彭水 黔江 酉陽 秀山 合計
319國道 41 81 72 93 88 80 455
高速公路 21 67 65 67 72 48 340
❷ 備受追捧的新經濟時代下,我們該如何投資
風險投資是新經濟發展的風向標。2003年SARS疫情催生了國內電子商務等新經濟發展。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後,人類經濟社會生活加速向線上遷移。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直接降低了線下接觸式經濟的性價比,使一些原本因為制度、習慣制約,存在巨大交易成本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具備了更好的經濟社會合理性,特別是無接觸式的在線經濟,在疫情期間不用巨額補貼也能吸引到用戶。隨著用戶習慣得到快速培養塑造,潛在需求提前釋放,新經濟加速成熟。觀察風險投資在疫情期間的動態反應,分析其投資方向特徵,可以管窺新經濟發展趨勢,更好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走向,提高產業投資針對性和有效性。
機構層面,優化風投機構和創業企業營商環境。風險投資有利於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外支持風險投資和創業的成功經驗通常以提供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為主。一是呼籲國家加快制定專門的風險投資法,完善風險投資稅收法律體系;二是積極向國家爭取對風險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公司的稅收優惠,增加風險資金供給;三是積極爭取對創業風險企業的稅收優惠,培育風險企業發展。
生態層面,加快新基礎設施建設及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培育。北京作為事實上的全國風投和創業中心,得益於科技創新中心的技術沉澱、高科技產業基礎以及良好的移動互聯產業發展優勢。鞏固和發展這種優勢,要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更有利於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生長的土壤。(李金亞,2020)
❸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
一方面,雖然互聯網從誕生至今已經經歷了半個世紀,但當前對於互聯網領域的監管仍然存在很多漏洞,還未能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加之互聯網高度虛擬化的特徵,更增加了監管的難度。正因此,基於互聯網技術應用而產生的「互聯網+」新業態,大多也存在著監管難題,如何保證對「互聯網+」新業態的有效監管,促進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規范性、健康性、穩定性,也成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要面臨的新挑戰。
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基於互聯網的行業創新已成為必然。然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各行業領域依然占據著較大比重,創新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過度強調大刀闊斧、壯士斷腕式的改革創新,必然會導致傳統經濟模式受到巨大沖擊,一旦沖擊的波及范圍過大,就可能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整體穩定性。如何在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力同時,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實現傳統經濟模式向新經濟模式的平穩過渡,是新時代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大重要挑戰。
三、 對「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分析
(一) 互聯網與各經濟領域深度融合的新發展思路
在經濟發展思路上,「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發展思路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是通過互聯網與各經濟領域的深度融合來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一種創新的發展思路。「互聯網+」為各行業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經濟發展不再單純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成本投入或是通過資本運作來作為驅動,而是基於互聯網技術與思維,通過互聯網與各經濟領域的融合,產生突破性的創新效果,提高各行業領域的資源利用效率、生產效率、管理效率、營銷推廣效率,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這里所說的深度融合,也是在經過「互聯網+」一系列新業態產生和發展的檢驗後,得出的正確發展思路,
❹ 如何推進「四新」經濟發展
推進「四新」經濟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尊重市場、尊重創造、尊重基層、尊重規律,回歸到「四個」看:眼睛向上,看中央的戰略部署和上海自身的責任、能力和機會;眼睛向下,看企業、看技術、看產品;眼睛向外,看國際產業變革、創新、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眼睛向內,看政府職能轉變,藉助自貿區平台開展創新試點,改進工作方式,幫助企業解決面臨的問題。
「四位一體」推進模式: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基地+產業基金+產業人才基地」相結合的新模式,打造自然天成的熱帶雨林型產業生態系統。
——建立由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組成的創新聯盟,培育創新團隊和人才,打造拳頭產品,形成創新鏈。
——建立「國家四新經濟實踐區」,在張江高新區試點建設「四新」經濟創新基地。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打造成為「四新」經濟發展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推進「四新」企業與投資機構的對接。開展項目融資對接會,搭建創投機構和「四新」企業投融資平台。
——依託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和相關教育機構,建設「四新」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圍繞建立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營商環境,推動聯盟招商、平台招商、代理招商、產業鏈招商,政府回歸到「四個服務」:服務轉型、服務創新、服務企業、服務人才。
推動資金配置的基金化和市場化,設立轉型升級產業母基金,組合形成「四新」、重大項目股權直投、產業園區、中小企業等多種類多載體的基金投資板塊,同時立足產業撬動放大市場和社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