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橋鎮的經濟概況
近年來,新橋鎮按照省、州提出的「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和縣提出的「實施五輪驅動,實現五縣目標」的發展戰略,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依託便利的交通,富足的電力平台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強化項目建設協調服務,形成了一個「重商、親商、惠商」的投資軟環境,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依託電力平台 發展循環經濟
500千伏金州變電站建成投運,搭建了新橋工業經濟發展的電力平台;黔西南州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落戶新橋境內的汕昆高速公路、324國道、南昆鐵路交匯處,標志作新橋循環工業發展步入了工業化的快車道。園區內將著力做大做強氯鹼化工,延長產業鏈,整體引進關聯配套程度高的產業,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上下游配套、有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園區內現已建有以生產聚氯乙烯、燒鹼等為主的金宏化工公司,以利用電石渣等為原料生產水泥的金宏建材公司,引資15億元的金石石材園已動工建設,金宏化工二期項目將於月底開工,鐵合金組團冶煉項目等重點項目正也正在籌建之中,美國錫安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已到園區進行實地考察並表明意向投資。
2010年工業總產值6.52億元,財政總收入843萬元。 突出調整結構 發展規模產業 新橋歷屆黨委政府始終牢牢抓住發展這一要務,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以經果林、烤煙、草地畜牧、金銀花、無公害蔬菜、茶葉等為主的特色產業帶。積極摸索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組建了金陽養殖合作社和向陽坪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建集中優質肉牛養殖場3個,集中養殖小區7個,年計劃出欄優質肉牛6000頭;2010年全鎮農業產值79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80元。
加快城鎮建設 完善城鎮功能
按照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啟動了新橋鎮城鎮供水工程建設,拉開了小城鎮建設的帷幕,投資4000 萬元啟動失地農民安置項目和新橋茶場棚戶區改造項目的聯合建設,將小城鎮建設推進到實質性建設階段。建成投運的新橋小城鎮,將是規劃科學合理、功能齊全完備、視感美麗壯觀的新亮點。
加強基礎建設 增強發展後勁
新橋鎮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爭取和抓好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交通、水利、能源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部分加快,增強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後勁,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戶戶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自來水的「五通」變化,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立足獨特資源 打造鄉村旅遊
新橋是多民族雜居的民族鄉鎮,民族文化底蘊豐厚,自然風光秀美。既有源遠流長的「底西苗族採花節」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也有集「奇、險、絕」為一體的「仙人洞」的神秘,更有世外桃源般的布依族自然村寨,是休閑避暑和觀光旅遊的理想聖地。 活力新橋,正在揚帆起航,期待你的關注! 魅力新橋,展現商機無限,誠邀您的參與,共創明天的輝煌!
Ⅱ 新橋鎮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的新橋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抓住發展這一第一要務,以打造「製造新橋、人文新橋、生態新橋、先鋒新橋、平安新橋」為目標,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快速發展。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89億元,人均達3.07萬元,比2002年增長14%;其中一產增加值2475萬元,同比增8.7%,二產增加值64362萬元,同比增16%,三產增加值13054萬元,同比增14%。實現財政總收入5001萬元,同比增32%,其中地方財政2112萬元,同比增40%。農民人均純收入7122元。綜合經濟實力躋身於浙江省百強鄉鎮行列。
全鎮工業經濟健康發展,模塑、印刷、潔具、篩網、農機等五大支柱產業已經形成, 汽車、汽配等新興產業開始突起,2003年實現工業產值37.2億元。農業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以休閑型農庄和生態型農庄為特色,建設先進的城郊型農業基地,效益農業初具規模。城鎮建設和生態建設齊頭並進,實施以「硬化、綠化、凈化、亮化、平安」進村為內容的「五化一平安」工程,所有村居主幹道硬化率達100%,人均綠化面積達到44 m2,全面實現環境日日清保潔制度,80%的村居已建成文化俱樂部,有了自己的文化陣地和文化隊伍。派出所、鎮專職巡邏中隊和村居企業聯防隊三級治安網路進一步完善,平安工程得以有效實施。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保證教育投入的穩步增長,建立和完善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體制,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大力開展宣教活動和群眾性的文體活動,推動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建立和健全綜治五大機制,確保社會的長治久安。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通過文明素質、職業技能和現代農技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穩步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低保救助全面推開。「先鋒工程」創建全面展開,基層組織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開設村官論壇,積極培育村級「領頭雁」隊伍。實行村幹部專職制,保證了村居幹部隊伍的穩定。推進民主法治村創建,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體系。開展機關ISO9000管理體系認證,規范制度建設和工作流程。建立「七彩工程」網路教育基地,拓展黨員幹部教育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