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市有哪些
資源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資源供給不足將成為今後社會發展的長期約束條件。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採納,發達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而我國面臨的資源約束矛盾日益凸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尤顯重要。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做法,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從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
一、緣起:循環經濟的前世今生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興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卡爾遜發表了《寂靜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類所面臨的危險。「循環經濟」一詞,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其「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大致內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破壞環境,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到上世紀90年代,清潔生產、工業生態系統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流,美國、丹麥等國建成一批工業生態園區,德國、日本等相繼頒布了廢棄物管理和循環經濟的法規。
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後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確立「3R」原則的中心地位;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2003年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2004年,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城市、區域、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二、循環經濟:理論、產業模式和特徵
(一)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經濟
生態經濟學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遵循生態學原理。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工業生態學是循環經濟理論基礎的一部分。生態工業學的概念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究部當時的副總裁Robert Frosch 於1989年在《科學美國人》發表的「加工業的戰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1997年,MIT和耶魯大學聯合辦了一份「工業生態學」雜志,探討其理論與實踐,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用到工業生產體系的設計中,將工業生產過程比成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封閉體系,其中一個環節產生的「廢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個環節的「營養物」或原料。這就出現了生態工業園,彼此相近的工業企業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於自然生態中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從產出角度看,工業生態學追求的環境目標是「零排放」。它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有利用價值的廢物都被用起來了,從而使排放的廢棄物極少甚至為零。從投入角度看,生態工業學追求的目標是「減材料化」(Dematerialization,有人翻譯成非物化),其含義是指產出數量和質量不變的條件下減少物料的投放強度,同時不影響產品的質量;既要產品變輕變小、變薄,又要能經久耐用。國際上已經進行了廢棄物「零排放園區」、「零排放社區」、「零排放汽車」等的試驗,而「減材料化」則更多地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
從技術上看,循環經濟主要體現在清潔生產和綠色製造上。清潔生產最初從少廢、無廢工藝和廢物綜合利用演化而來。清潔生產的核心是污染預防,實施「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管理,通過節能降耗和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廢棄物排放,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從上世紀90年代起,製造業界為了響應可持續發展的倡議,在生產中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綠色製造概念。1993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聯合成立了綠色設計與製造協會,研究製造業中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問題,提出了綠色製造概念,綜合考慮優化的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的製造系統,使工業產品從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最小,不損害人體健康,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工業廢棄物的90%來自於製造業。因此,改變生產方式,重塑製造業形象成為製造業努力的方向。
(二)循環經濟的產業模式建構有三個層次
1.建立企業內部的物料循環系統 ,如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將內部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員把工廠當作試驗新的循環經濟理念的實驗室,創造性地把3R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實際相結合的「3R製造法」,以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環境保護目標。他們通過放棄使用某些有害化學物質,減少某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每年可使生產造成的塑料廢棄物減少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70%。同時,他們在廢塑料中回收化學物質,開發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產品。
2.構建生態工業園區 (Eco-Instrial Parks)。單個企業的清潔生產和廠內循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肯定會形成廠內無法消解的一部分廢料和副產品,需要從廠外去組織物料循環。生態工業園區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實施循環經濟的法則,把不同的工廠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織,使得這家工廠的廢氣、廢熱、廢水、廢物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丹麥卡倫堡是目前世界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這個生態工業園區以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3.建立社會靜脈產業。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要大力發展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日本稱之為社會靜脈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在整個社會的范圍內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環路。德國的雙軌制回收系統(DSD)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DSD是一個專門組織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組織。它接受企業的委託,組織收運者對他們的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分類,然後送至相應的資源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裝廢棄物則送返製造商。DSD系統大大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三)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徵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協調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徵: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新的生產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託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拚命生產、拚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餐具和豪華包裝等。
② 率先提出循環經濟發展「3+1」模式的是哪個省
是遼寧省
③ 求華北地區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介紹。
自然,地理:
華北地區位於北緯32°—42°之間,東經110°----120°.位於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西鄰青藏高原,東瀕黃、渤二海。北與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相接。大致以≥10℃積溫3200℃(西北段為3000℃)等值線、1月平均氣溫-10℃(西北段為-8℃)等值線為界。從丹東、阜新、彰武、圍場、張北、右玉、榆林、定邊,中寧至烏鞘嶺一線,此線以南大部分屬暖溫帶,作物二年三熟,黃土廣泛分布。華北地區的西界,自烏鞘嶺以南沿祁連山東麓、洮河以西至白龍江,大致以3000米等高線與青藏高原相接。南界為著名的秦嶺淮河線,相當於≥10℃積溫4500℃、1月平均氣溫O℃等值線。夏季長達6---9個月,具體界線為秦嶺北麓,經伏牛山,淮河至蘇北灌溉總渠。亞熱帶作物逾越此線則不能正常生長,各種自然現象在這條線的兩側都有顯著差異,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重要分界線。
華北地區包括四個自然地理單元:東部的遼東山東低山丘陵,中部的黃淮海平原和遼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黃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
遼東、山東半島以犄角之勢環抱渤海。這兩個半島上的山地丘陵海拔大多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數山峰超過1000米,山勢雖不高,但對海洋季風的運行卻有一定的影響,構成華北地區海陸間的第一道地形屏障。中部廣闊的黃淮海平原和遼河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海拔一般不超過50米,黃淮海平原北緣的冀北山地和西緣的太行山海拔600—1000米,構成華北地區第二道地形屏障,進一步阻擋海洋濕潤氣流的向西延伸,加強了華北地區自然景觀的東西差異。
社會經濟:
華北地區既是我國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又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經濟高速發展地區。就經濟而言,長期以來依靠資源消耗增加產值的企業成為華北地區經濟的主導。為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在整個華北地區展開。然而,如何統籌、協調華北各區域間的循環經濟發展卻成為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華北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發展不平衡 相比較而言,華北五省(市、區)中北京和天津兩市循環經濟建設情況較好。北京市循環經濟發展較快,萬元GDP能源消耗量整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並且自2002年以後,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繼天津開發區成為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之一後,2007年12月,天津又被批准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2007年,天津市萬元GDP能耗為1.016噸標煤,下降4.9%,降幅居全國第二位。除北京和天津兩市外,華北其他三省(區)的循環經濟發展卻不容樂觀,三省(區)中河北省形勢稍好,但與北京和天津相比仍相差甚遠,以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例,河北省2003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為48.6%,而同年天津市則為96.11%。
問題焦點不同 目前北京、天津等城市由於在第一、第二產業中開展循環經濟試點較早,其成果顯著,相比較而言,第三產業能耗問題卻日漸突出,成為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解決循環經濟問題的一個新焦點。以北京為例,第一、第二產業能耗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能耗則逐年增長,這主要是由於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帶動居住、生活和消費方式的變化,提高了居民日常生活中對能源消費的需求,從而帶動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河北、山西、內蒙古自治區目前開展循環經濟的焦點則仍集中於第二產業。
魚龍混雜 從循環經濟推廣程度來看,目前華北五省(市、區)所轄各地區都開展了廣泛的循環經濟建設。這一方面反映出循環經濟模式在華北地區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循環經濟「泛濫」的問題。一些地區和企業不顧自身經濟發展狀況,盲目發展循環經濟,造成國家財產和資金的巨大浪費,其中不乏隱藏著一些借發展循環經濟之名撈取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的投機行為,從而造成目前華北地區循環經濟的魚龍混雜現象。
資金匱乏 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之一就是減少污染。為此,華北很多地區和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配置污染治理設備。這些設備的成本較高,許多企業不堪重負。因缺乏資金而無力進行污染治理的企業數不勝數。此外,發展循環經濟不但需要降低污染,還要減少資源消耗。這往往需要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生產工藝的改進,勢必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掌握領先技術的人才。華北地區五省(市、區)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都存在資金匱乏的問題。
企業間產業間和地區間發展不暢 循環經濟模式要求不但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循環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在企業間、產業間和地區間建立起這種模式。目前,各省市大都各自為政,將關注點集中於本省市內部的各企業,力圖在自身管轄范圍內解決企業自己的循環經濟問題。這種「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不但造成了資源在省市內跨產業循環利用的體制性障礙,而且使資源在地區之間難以通過協調實現循環利用。
城市周邊地區成為盲點 隨著循環經濟在華北各大城市的展開,城市的環境狀況明顯改善。然而,其周邊的環境卻日趨惡化。一些地區或企業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名,將部分污染嚴重的項目由城市向周邊地區轉移,造成周邊地區環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隨著首鋼的搬遷,一批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紛紛轉移至城市周邊地區。此舉雖然有利於城市循環經濟的建設,但其對接受地區的循環經濟開展卻造成一定的壓力。
問題的根源所在
缺乏統籌規劃 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涉及一個地區或企業,它需要企業間和地區間的通力協調與合作。以污染治理為例,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部分城市將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邊遠地區,其中一些企業除位置的轉移外,生產流程無實質性改變,造成轉入地區污染加重,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統籌安排和長期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缺乏統籌規劃,某一地區的發展以另一地區的破壞為代價,循環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
缺乏衡量機制 循環經濟的發展之所以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判斷循環經濟發展程度的衡量機制。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模式無法反映其在實施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效率。這種模式為企業充分利用資源提供了平台,然而企業為自己的產品所付出的資源代價卻無法顯示。由此,無法排除個別企業表面上建成循環經濟模式,實際操作上則依然遵循傳統的資源→產品的模式。要判斷建立起來的循環經濟模式是否達到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目的,華北地區必須引入一個量化的衡量機制。
除了管理機制上的漏洞外,人們在認識上的誤區也成為華北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
認為「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必定模式」 華北地區部分企業之所以不顧自身情況盲目開展循環經濟,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必定模式。循環經濟是人們在探尋解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限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現的一種經濟模式,但不能據此就認為它是經濟發展的指定模式。任何一種經濟模式都有其局限性,都是在不斷發展進步中。相對於某一領域,某一模式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單純地將循環經濟模式作為任何地區經濟發展的指定模式是不現實的。
認為「循環經濟必然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 造成華北地區部分企業盲目發展循環經濟的另一原因是誤認為循環經濟必然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增長。循環經濟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包括污染物在內的廢棄物的產生。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廢棄物的再利用雖然表面上可以導致產品產量的增加,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經濟效益的增長,經濟效益的增長還要涉及到其他諸如成本因素。雖然華北地區是我國科技研發中心之一,但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解決本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一些技術問題仍然存在,需要花費企業大量資金,從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發展循環經濟並不意味著經濟效益的增長。
認為「循環經濟就是進行污染治理」 目前本地區的多數企業甚至地區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都把主要精力和資金投注於排污設備的購置上,這實際上是將循環經濟等同於污染治理。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核心應是對資源的減量化利用和重復利用。對污染的治理早在循環經濟提出之前就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並為此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循環經濟的主要貢獻並不在於此,它更注重「減量化和再利用」,因此,不能將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片面、狹隘地理解為對污染進行治理。
應因地制宜制訂解決對策
加強政府的宏觀協調和監管力度 循環經濟模式在華北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協調和監管。各級政府首先應從循環經濟的根本出發,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項目,從源頭遏制資源的浪費,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指導產業的轉型和改造。同時,各級政府還應根據自身資源條件、區域和行業特點,加強區域間的合作,鼓勵企業間在資源上的相互合作,使不同的產品產生於同一生產鏈。另外,各級政府還應在各項節能和污染治理技術上互相學習、借鑒。
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建設 要更正對循環經濟模式的誤解必須加強對企業和各級政府的循環經濟理論教育。首先要杜絕盲目跟從的思想。要清醒地認識到為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而放棄經濟效益的增長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行的,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結合自身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技術發展水平。其次,要從思想上杜絕將污染治理等同於循環經濟,要明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合理的產業布局,污染治理在循環經濟模式中的地位應趨於弱化。
利用原子經濟原則衡量循環經濟發展 原子經濟原則是指用原子經濟性來評估經濟目標產物的形成效率。其計算公式為:原子經濟性=經濟發展目標產物的總量/所有產物的總量×100%。其中,所有產物的總量=目標產物的總量+副產物(包括污染物)的總量。經濟目標產物的原子經濟性越高,說明它的生產過程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目前,將原子經濟性作為一個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生產狀況在我國還是空白。而國外一些企業已經開始通過核實產品的原子經濟性來確定產品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原子經濟性可以更直觀地反映產品在形成過程中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並且較容易操作,將其與循環經濟模式相結合,更有利於衡量華北各地和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從而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加大環保投資力度 目前,包括華北在內的各個地區都在逐年增加對企業進行循環經濟模式建設的投資,但是對環保的投資力度卻相形見絀。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保投入占該國或地區GDP的5%以內時,增加環保投資所帶來的效益遠遠高於所增加的支出。因此,政府在增加對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投資的同時,還應加大對環保的投資,包括政策上的扶植,以提高企業對該行業的投資熱情。環保行業不僅可以增加地區的財政收入,而且它作為一個產業可以起到在不同企業間搭建循環經濟橋梁的作用,使華北地區的循環經濟形成一個整體,從而促進整個地區的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加強邊遠地區的循環經濟建設 首先要從長期發展循環經濟的立場出發,堅決制止以犧牲城市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為代價而發展城市循環經濟的做法。不能將對資源浪費嚴重或污染嚴重企業的轉型等同於企業位置的轉移。可借鑒天津市的做法,即對不符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的企業一律關停,生產設備就地銷毀,嚴禁向其他地區轉移。對於確需轉移的企業,轉入地必須要求其配備相應的污染治理設備,並嚴格加強對其監控力度,同時轉出地有義務和責任在資金、技術上給予轉入地相應的支持。華北非城市地區必須吸取城市破壞環境而發展大工業的教訓,從起點杜絕以環境為代價發展邊遠地區經濟的做法。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ke..com/view/417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