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經濟包括糧食作物交易、牲畜繁育、農業使用器具製造以及交易,不同時期的農業技術不同,農業經濟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從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各個朝代主要的農業經濟。
『貳』 農耕經濟是只包含農業了還是包括手工業和商業了
中國農耕經濟以農耕為主體,但並非只有農耕一種成分。而是農耕和多元化經濟成份並存。中國的商業、手工業在西漢前期的發展,以及漢武帝的鹽鐵官營等官方壟斷重要商品的制度,使得商業被完全束縛在封建政府的肌體之上,因而形成了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商業運作模式,中國農耕經濟還包括內斂型的海洋貿易。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狀況有如下特點:
(一)自然經濟佔主體,小農經濟力量突出。
(二)西漢以前商品經濟發達,但漢武帝實行主要的商品國家壟斷之後,商品經濟失去了它的個性,難以起到解體自然經濟的作用。
(三)國家對土地等主要經濟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四)伴隨著政治的治亂,經濟顯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壞與復甦的循環。
(五)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