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知識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勞動產品如何分配。這三個方面合起來就構成經濟基礎,如果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能說是生產關系而不能說是經濟基礎。
2.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按勞分配,多種分配製度並存的原則。
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沒收了官僚資本,並通過「三大改造」即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公有制經濟;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投資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國有經濟日益壯大與發展。
(2)生產經濟基礎有哪些擴展閱讀:
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上有兩大突出特徵:一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經濟權利主體,擁有制度賦予的財產權利、發展權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市場微觀主體,擁有平等競爭、相互合作的權利。這樣的基本經濟制度規定性及其發展完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制度規定性之一。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在基本經濟制度上,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體現在基本經濟制度上,就是既不能否定公有制經濟,也不能否定非公有制經濟。
無論是否定公有制經濟,還是否定非公有制經濟,實質上都是在旗幟和道路問題上的錯誤主張。因此,我們必須上升到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高度來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問題,從理論和實踐上,從制度安排到政策措施上,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3.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什麼,工業起什麼作用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業),工業起(主導)作用。
知識點延伸: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工業不斷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解決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農不穩,無糧則亂」。一個國家如果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那麼這個國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基礎,在國際競爭中就會受制於人,聽人擺布。
供參考。
4. 國民經濟的主導。主體、支柱、基礎分別是什麼
國民經濟的主導。主體、支柱、基礎分別是什麼??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我國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國民經濟的主體: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民經濟的基礎:國有經濟
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經濟
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什麼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況且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才有精力發展其他產業,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社會不穩定何談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何談現代化建設。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不受制於人,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謀求自己的繁榮和強大。
2、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
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壞。
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尤其是轉移到第三產業,以推動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所以我們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不但不會制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反而會促進它們的進一步發展。將來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會降低,那隻是相對數的降低,絕對數不但不會降低,還會提高。農業對中國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被淡化的。
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
c 中國有市場經濟,謂之『中國特色』,其實都一樣,當然還有計劃經濟殘留。不過還好,連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學習計劃經濟了,叫看的見的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由此得出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緣於對被統治階級的殘酷的剝削
我國國民經濟第一產業是
國際上一般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進行劃分:產品取自於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但是,對於各種具體行業應劃歸哪一產業,各國並不一致。我國一般以農業為第一產業,以工業與建築業為第二產業,除此之外的各行業國際上一般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進行劃分:產品取自於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但是,對於叮種具體行業應劃歸哪一產業,各國並不一致。我國一般以農業為第一產業,以工業與建築業為第二產業,除此之外的各行業都算作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主要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飲食業等;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公用事業等。關於各項產業及其內部各行業的詳細劃分,本書第二章將作深入介紹,這里主要就各產業對經濟執行的影響及其自身發展規律作一闡述。 (1)農業發展狀況分析①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我國有一句話俗語,叫做"民以食為天",它形象地表示出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具體地說,農業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表現在四個方第一,產品貢獻。農業部門向各非農部門提供足夠的糧食以支援其發展,並且提供一些農產品作為非農部門發展的原料。 第二,市場貢獻。在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內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對於工業品的需求既包括消費品,也包括生產資料。在較發達國家或發達國家,盡管農業相對比重有所下降,但由於其絕對規模仍非常龐大,所以仍能為工業生產提供廣闊市場。 第三,要素貢獻。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農業對於儲蓄和投資有重大影響;另外,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還是增加工業城市人口的主要來源。 第四,外匯貢獻。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為國家換回大量外匯,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工業相對較落後,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是獲得外匯的重要來源。
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是什麼
B.農業
農業是第一產業,之所以將農業作為國民第一產業,正因為農業是多家穩定發展的基礎。民以食為天,如果吃不飽飯,怎麼去搞經濟建設?怎麼發展經濟?而且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讓這13億人都吃飽是一項很艱鉅的問題,所以農業才是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