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把握宏觀經濟形勢
一、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十分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大量存在。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正在復甦之中,但復甦進程還很脆弱、很不平衡;從國內看,雖然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各方面發展的積極性很高,但面臨的矛盾也仍然不少。從深層次和長遠來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並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呈現出一種常態化,並將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日益加深。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清醒地認識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妥善處理好長期累積和不斷出現的諸多問題和矛盾,關繫到能否鞏固當前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的趨勢,關繫到能否順利為「十二五」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把握能力,積極引導經濟社會良性有序發展。
導致宏觀經濟形勢復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由於積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現已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資本所有者、中介組織人員以及民營經濟、「三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新的經濟利益主體大量出現。多元化的經濟主體各自有其獨立利益,分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對經濟活動的預期等相互博弈、分散決策,從而增加了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其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處在初步建立階段,經濟運行市場化的基礎已經確立,但計劃經濟的思維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現實中存在一定「市場」,企業和政府的行為機制具有雙重性和復雜性,正如胡錦濤同志講話所言,市場經濟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再次,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還沒有完全改變,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城市化進程滯後,城鄉關系不協調,特別是在當前各類問題疊加而致的「矛盾凸顯期」,使宏觀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客觀上增加了正確把握經濟形勢的難度。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產要素、勞務、資本、技術等流動更加迅速,國際經濟與國內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際短期資本流動、國際產業轉移、各國經濟政策制定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會更加明顯,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
二、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有效途徑
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藉助於經過經濟發展實踐檢驗相對成熟的經濟學理論和各種有效分析工具,辯證認識經濟運行的主客觀現狀和條件,致力全面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規律。
1.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理論基礎。領導幹部准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目前我國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所依據的凱恩斯理論等更是各級領導幹部增強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務必熟知的基本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等多領域內的有關理論,立論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主題是發展。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分配理論,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系列內容;對外開放的理論,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發展、新成果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1]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凱恩斯經濟理論主張政府應主動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該理論認為,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有效需求。這里所稱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社會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商品的供給,生產廠家就會增僱工人,擴大生產;反之,總需求價格小於總供給價格時,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生產廠家或者被迫降價出售商品,或讓一部分商品滯銷,因無法實現其最低利潤而裁減雇員,收縮生產。因此,就業量取決於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點,由於在短期內,生產成本和正常利潤波動不大,因而生產廠家願意供給的產量不會有很大變動,總供給基本是穩定的。這樣,就業量實際上取決於總需求,這個與總供給相均衡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2]在干預經濟的方式上,凱恩斯強調運用財政政策,而且主要是赤字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是隨著資本主義「自由放任」市場經濟的沒落應運而生的,他的理論開創了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為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制定宏觀經濟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已經歷經30餘年的計劃經濟時代所導致的「短缺經濟」仍然有其影響。隨著經濟體制的逐步改革,社會生產力逐步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世紀90年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鑒於此,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與調控充分借鑒凱恩斯經濟理論,以其所主張的「逆經濟風向行事」和「相機抉擇」為經濟運行的主要原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行的「需求管理」的方式運用到中國經濟的實踐之中。應該說,在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影響下,無論是通過直接增加需求還是通過影響人們的預期,都使總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於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都沒有被帶動起來,總需求仍然不振。這主要因為凱恩斯理論在我國運用的市場體制還不夠成熟,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模式有效的宏觀調控機制時,以凱恩斯經濟理論為主的西方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理論和實踐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但必須充分與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更好地利於我國宏觀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原則。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被實踐證明科學成熟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和科學通行的分析工具,遵循宏觀與微觀結合、總量與結構結合、現狀與趨勢結合、國內與國際結合的原則,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並用,准確判斷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和主要問題,豐富和深化對經濟運行總體狀況的認識,正確確定宏觀調控的基本取向、重點和政策組合,更好地把握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變化的維度。
要把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結合起來,宏觀分析是把握宏觀形勢的基本依據,微觀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礎,沒有宏觀分析的微觀基礎,宏觀分析無異於緣木求魚。宏觀分析,重點進行總量、結構、財政、金融分析;微觀分析,重點考察企業行為:銷售、利潤、庫存、訂單、企業家信息(11項PMI指數),居民行為:收入、消費、儲蓄、信心(消費者信心指數)。要把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結合起來,總量分析是宏觀分析的基本內容和最高層次,因為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互關系是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線,總量分析主要分析總供給和總需求,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在我國經濟目前正處在以結構變革為中心的新成長階段,結構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結構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主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城鄉、區域、收入分配等。要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加強趨勢分析,現狀分析,主要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趨勢分析,主要進行增量分析、邊際變化分析、環比分析(趨勢往往領先同比1-2個季度)、景氣分析(先行指標分析)。要把國內經濟放在國際環境大背景下去審視,重視國內國際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國際分析主要分析國家經濟和政策、產業發展和科技發展、國際商品市場和價格、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匯率、利率、股市、資本流動等),在分析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時,必須做到宏觀和微觀相結合。
3.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方法。西方宏觀經濟學主要運用總量分析方法來研究市場經濟運行。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採用凱恩斯主義調控宏觀經濟。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出現「滯脹性」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的科學性在西方經濟學界因此受到質疑,新自由主義逐漸開始盛行。但是,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是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發端、至今餘波未平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自由主義的地位迅速動搖,西方經濟學界「回到凱恩斯」的聲音日益強大。盡管對於近年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系列矛盾,西方宏觀經濟學也在與時俱進,並先後出現了「新古典綜合」、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新凱恩斯主義、後凱恩斯主義和奧地利學派等多個流派,但是這些理論並沒有超越或代替凱恩斯主義,而是與凱恩斯主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上已證明其存在難以言說的種種弊端,可以稱得上與其一脈相承的改良後的各種西方宏觀經濟學流派也非促進宏觀經濟理論和方法走向科學的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學界一直關注與宏觀經濟分析密切相關的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和應用,但是受制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對立的觀念束縛,早期的研究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舍棄了商品與貨幣流通、資本流通等,對馬克思宏觀經濟方法的理解和應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就成為了必然。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後,經濟學界開始普遍關注市場經濟的流通關系,尤其在運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實證方法和預測宏觀經濟運行方面取得很大進展。但是,過猶不及,在拓展研究視野、方法的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嚴重傾向:有人把凱恩斯主義奉為唯一的現代宏觀經濟學,並將之作為一種科學的經濟理論體系,甚至認為宏觀經濟調控的操作實踐只能依賴於它,並發展到直接套用凱恩斯主義來分析我國的宏觀經濟問題並提出對策。而對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應用和發展置若罔聞,甚至將其完全拋棄。事實上,要實事求是地調控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必須拋掉對於凱恩斯主義的迷思。宏觀經濟分析是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關於西方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的理論對於資本主義經濟進行過一系列科學的宏觀分析。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認真繼承、研究、運用和發展馬克思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顯然是可行且不可缺失的。馬克思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是科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經濟學領域的體現和應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唯有與新的經濟實踐相結合,以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為主,博採凱恩斯主義等西方宏觀經濟學主要流派眾家之長,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持續發展。
三、提高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素質
1.加強學習打好基礎。對於同樣經濟現象的分析,理論素養不同,分析水平就不同。提高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的素質,首先必須加強學習。要加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在當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執政方略、執政舉措的新的理論概括,又是關於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規律和本質的探索和總結,尤其應該進一步深刻領會。要理解影響宏觀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了解價格、稅率、利率、匯率等調控手段的特點,把握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基本原理。要加強學習掌握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理論。比如:現代產權制度理論、現代企業制度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關系理論、國際金融與國際貿易理論,了解資本流動、國際貿易的規則和特點。要加強學習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史特別是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理論和工具,不斷總結實際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2.調查研究掌握實情。調查研究是領導幹部的一項基本功。重視調查研究,加強調查研究,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調查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領導方法和領導環節,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了解實際情況。只有掌握了實情,才能准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如果沒能完全了解實際情況,甚至被虛假信息所蒙蔽,那就很難做出正確判斷和把握。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圍繞大局,把握中心,確定調研方向,在宏觀上把握大局,在微觀上抓住重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問題的實質,發現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社會、一個信息時代,處處留心皆信息。領導幹部只要心細,隨時隨地注意掌握情況,都能為自己的調研找到准確、實在的第一手資料和有參考價值的情況。調查研究要調查了解和聽取各方面的情況反映,「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好的壞的都要聽,要廣泛聽取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反映。在掌握相關資料後,要認真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形成有質量、有深度的調研材料。領導幹部工作忙,時間比較緊,動手寫文章的時間可能不多,但也要抽時間多寫調研文章。 3.科學分析准確把握。掌握實情,是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基礎和前提,但要真正准確研判宏觀經濟形勢,各級領導幹部還必須密切結合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調查所獲得的材料進行審核、檢驗、分類、匯編等加工,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並以集中、簡明的方式反映調查對象的總體情況。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深入解剖經濟現象之間、經濟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抓取主要的、關鍵性的信息,努力從經濟運行的現狀中找出宏觀經濟發展的趨勢,從紛繁復雜的宏觀經濟表象中揭示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切實准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的脈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把握宏觀經濟形勢的能力是領導幹部的核心能力之一。針對當前領導幹部的實際情況,各地各部門應充分創造條件,以增強領導幹部分析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能力素質為重點,優化領導幹部隊伍知識結構,提升領導幹部隊伍服務發展能力。比如可以組織領導幹部成員到知名高校進行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專題培訓,或者邀請高層次專家教授舉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專題講座,通過從理論到實務的專題化學習,全面提升領導幹部對宏觀經濟形勢、外向型經濟等專業知識的掌握理解水平和為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供高效服務的能力。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是好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結構和效益的關系趨於改善,經濟與社會發展趨於協調,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緩解,但是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十分復雜。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充分估計面臨宏觀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比以往更加重視和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工作,為有效調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力求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② 什麼是發展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是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興起,在經濟學的體系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2)如何認識發展經濟學的寬窄之爭擴展閱讀:
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發展經濟學有兩個特點:特別強調少數幾個問題的重要性,認為解決了它們就能順利地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對理論的廣泛適用價值具有信心。
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
③ 如何看待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爭論和分歧(盡量全面一些)
一、當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發展中的爭論
1.凱恩斯主義與貨幣主義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爭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貨幣主義的出現旨在對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及理論進行批判。凱恩斯主義認為控制經濟波動最有效的手段是財政政策,使用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在於控制利率。由於長期執行財政政策,並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壓低利息刺激投資,使得西方國家在提高國民收入的努力中,忽視了貨幣數量的增加所造成的通貨膨脹。貨幣主義試圖從理論上對凱恩斯主義進行批判[2],說明貨幣數量在長期中對價格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並且是影響總需求變動的主要原因。從而在政策上,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斟酌使用的經濟政策,主張使用穩定貨幣供給的經濟政策:單一的政策規則。貨幣主義反對凱恩斯主義政策的理論依據如下:
(1)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和古典的貨幣數量理論的主要區別在於古典貨幣數量論認為價格水平決定於貨幣數量;反之,貨幣數量變動的後果是價格水平的變動而非國民收入的變動。而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則認為在非充分就業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變動可以導致實際國民收入的變動,主要理由是貨幣數量的變動可以導致利率的變動,進而影響投資的變動,並最終導致國民收入的變動。貨幣主義試圖在使貨幣數量理論在復雜假設的情況下重新得到同古典貨幣理論相似的觀點:一方面,從長期的觀點講,貨幣數量增加的最終結果是價格水平的變化而非實際國民收入的變動;另一方面,貨幣主義也承認在短期內貨幣數量的變動可能導致國民收入的變動。供給學派的理論是針對凱恩斯主義強調社會經濟的需求方面而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只有採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勞務的供給,才能醫治美國經濟中的疾病。 貨幣主義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仍然是在傳統研究範式內進行的,這就不同於前面介紹的理性預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因此在效果上不如前者。
貨幣主義認為貨幣的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在給定的貨幣國民收入的條件下,或在給定的p、y條件下),而凱恩斯理論則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不穩定的(在p、y穩定的條件下,由於金融市場內貨幣需求隨利率而變動,從而貨幣流通速度是不穩定的)。這種觀點差異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V在長期和短期內都會變動,從而貨幣供給M在長期和短期內都可以影響實際國民收入。貨幣主義則認為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在短期內是可能變動的。而長期中是穩定的,從而貨幣數量的增加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導致實際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導致價格水平的上漲。
(2)在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上兩者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無論貨幣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都認為需求是波動的主要原因,應該從需求管理上控制經濟波動。但是兩者在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的看法上有所差別。
凱恩斯主義認為:總需求(總支出)中的投資是極不穩定的支出,容易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利潤的預期、利息、收入)而發生波動。政府的財政行為是抵消私人部門投資波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從而財政政策是控制國民收入變動的最有效的方式。另外,由於私人部門的投資是利率的函數,政府的貨幣供給行為可以改變利率並間接地影響私人部門的投資,所以貨幣政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穩定投資。
貨幣主義認為;由於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的總支出或總需求取決於貨幣供給或信用水平,從而貨幣供給或信用的變動是造成總需求變動的主要原因,因此貨幣政策是穩定總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3)貨幣主義認為利率的變動對投資的影響較大,從而IS曲線趨於一條水平線;相反L(r)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從而LM曲線趨於一條垂直線。相反,凱恩斯主義則認為投資受利息的影響不大,而L(r)受利率的影響大。從而IS曲線趨於一條垂直結(改:垂直線),LM曲線趨於一條水平線。貨幣主義認為財政政策控制總需求效果不大,而貨幣政策效果明顯。反之,凱恩斯主義則認為貨幣政策控制總需求的效果不大,而財政政策效果明顯。兩種理論試圖從IS及LM曲線特徵上進一步論證各自的政策主張。
(4)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的經濟政策。最基本的理由是資本主義經濟本身無法自行達到均衡的充分就業狀態,而貨幣主義則提出自然率假說[3]。試圖重新肯定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其內在的穩定性及自行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能力,從而主張政府不幹預的經濟政策,並指出凱恩斯的經濟政策不僅沒有控制經濟波動,反而可能是造成經濟波動的原因之一,因為經濟政策具有滯後效應。
上述分歧使得貨幣主義提出的經濟政策是使貨幣供給保持穩定,並在穩定中有所增長。增長的比例等於實際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加上通貨膨脹率,其目的是使貨幣供給量不要限制國民收入的自然增長。
2.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關於自由經營還是國家干預的爭論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目前西方宏觀經濟中兩個最有影響的理論流派。兩者的主要分歧在於:
(1)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明顯的分歧是,前者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而後者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出清。總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把表示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作為經常可以得到的情形。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當經濟出現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於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狀態。
(2)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後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4]看來,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社會中所產生的實際收入便取決於技術和資本存量。換句話說,這時總量生產函數取決於表示技術狀況的變數z和資本存量k,Y=zf(k)。如果假定資本折舊率為δ,則在所考察時期的期末,經濟中的可供利用資源為當期的產量加上沒有折舊的資本存量,即總資源函數為zf(k)+(1-δ)f(k)。假定總資源只有兩個用途:消費和積累。現在假定由於技術進步使Z值增加,則生產函數和總資源數向上移動,且原有的資本存量、產量和總資源都會相應地增加,從而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的增加。如果經濟社會選擇新的資本存量,則資本存量的增加又會使實際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則經濟隨著總資源的增加,會擴張直到達到新的狀態上。這便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較為復雜。但其基本思路可作如下概括:首先,新凱恩斯主義為了與非市場出清的假設相一致,建立了解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各種微觀基礎理論,其中包括長期勞動合同論。其次,新凱恩斯主義從這些微觀理論出發導出了傾斜的短期總供給曲線和垂直的長期總供給曲線。最後,利用短期總供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新凱恩斯主義通過考察經濟遭受總需求沖擊後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衰退或高漲狀態)。
(3)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價格和工資的粘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後,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回復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而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持續出現,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
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不變的主題是反對政府幹預。早期的理性預期學派就曾斷言,由於人們的合理預期,規則的政策對產量變動是無效的。理性預期學派的繼承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則進一步通過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理性預期博弈理論強調:為了避免政策的突然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政府應按穩定的政策規則行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