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如何賦能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在4月11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由新華網思客、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新華網海南分公司承辦的思客會在海南博鰲舉辦。其間,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圍繞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力量展開了一場妙語頻發、思想交鋒不斷的深度探討。
「我們金融體系太單薄,現在銀行吸納現金的量非常大,大量的貸款是經過銀行出去的。銀行是一個渠道,我們人為強迫很多貸款必須通過銀行走,只要不通過銀行,就好像你是歪門邪道,就是影子銀行。從這個方面看,我們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打開渠道。」李稻葵強調,這里有一個誤區,很多企業家總覺得上市是唯一的成功標志。坦率地講,不一定所有的企業
都適合上市,上市是美國市場經濟的玩法,其他市場經濟,比如德國,有大量的非上市企業長期都是家族或者投資者控制的,非常穩健,比如輪胎行業做得最好的是米其林,但是它不上市。所以企業應該把大量的資金用來搞研發,才能靠科技領先,變成全球品牌。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業處在一種脫實向虛的局面,吳曉求認為不要把金融業態的創新視為金融脫虛向實的表現,業態的創新是金融創新的必然趨勢,是為了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
金融有它自己的規則,當企業所在的領域信用非常差的時候,一定會出現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因為資金的價格和信用是相匹配的。除非是基於大數據平台之後,發現雖然是小微企業但是信用也很好,那它融資貴的問題也能解決,
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不僅僅是提供融資,最重要的是財富管理,又被稱之為風險管理。吳曉求表示金融還要為實體經濟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務,這需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才能實現。現在人們的眼睛一直盯著金融要為企業提供投融資,而忽視了金融服務這個重要的環節。
⑵ 人民日報:資金如何向實體經濟引流
原標題: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 資金如何向實體經濟引流?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近日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萬億元,重點投向基礎設施、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和民營、小微企業等。
金融活水通暢,激發實體經濟活力。近日記者來到浙江、山東、安徽等地調查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情況,探討如何完善長效機制,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量」增「價」降結構優
先進製造業、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獲得金融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
歐隆泵業有限公司位於浙江溫嶺,水泵行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前幾年,企業的生產模式是簡單的組裝、加工。在這種模式下,工人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產品質量,水泵的退貨率一度居高不下。」公司負責人張建軍回憶說。
台州銀行溫嶺大溪支行了解情況後,提供貸款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綜合授信額度450萬元。手頭有了資金,張建軍對噴漆車間、線圈車間和安裝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去年產值達到7000多萬元。「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會這么順利!」
「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關部門下大力氣推出多項舉措,取得顯著效果。」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說,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持續發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梗阻」被逐漸打通。
曾剛說,從總量上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靈活使用,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從價格上看,今年前8個月,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是6.8%,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9個百分點。8月央行宣布改革完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實際上推動了市場利率下行,實體經濟獲得了實惠。
「在保持總量適度的同時,金融供給的結構也在優化,先進製造業、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受到金融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曾剛說,這有賴於定向降准、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等結構性政策的精準發力。大型銀行的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30%等監管要求,也有效引導了信貸資金的投向。
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下,實體經濟的筋骨更強了。
——增加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先進製造業等重點領域融資。
「截至9月末,工行對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業、科技研究服務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民營企業貸款超過1萬億元。」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部高級專家胡廣文介紹說,在資源配置上,工商銀行對民營企業加大傾斜力度,給予為先進製造業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的部門優惠資金,放貸資金價格下來了,從源頭上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3%和6.9%;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1.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2%。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三農」民生等薄弱環節發展。
「再也不需要找擔保人,紅本本還真管用!」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戶殷玉榮從縣農行陸續貸款近40萬元,盤活了村裡「靠天收」的低產地,發展起稻蝦共養的產業。
殷玉榮口中的「紅本本」就是股權證。小崗村黨委副書記馬武俊介紹,村裡成立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並發放股權證。「村民憑借股權證獲得全域授信,只要將股權證質押給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就可以向縣農行申請3000元至30萬元的貸款。」
「農村金融服務為促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農村金融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之一,應該立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金融信息服務平台精準對接供需,盡職免責機制仍待完善
「本來以為第一次貸款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長,可是這次貸款後,我徹底改變了看法。」山東德州盛邦體育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永超深有感觸地說。
盛邦體育是一家專業從事SMC高分子復合材料製品設計、研發、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年由於經營戰略調整,生產規模擴大,資金周轉壓力增大。企業以前從來沒有貸過款,該怎麼與銀行打交道?黃永超一頭霧水。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省里建設了融資服務網路系統,就在『山東政務服務網』的『企業融資需求徵集』板塊里試著發布了融資信息。」黃永超說,沒想到德州銀行通過平台發現企業的融資需求後,馬上上門對接,為公司授信1000萬元。「從發布融資需求到獲得貸款只用了10天時間,真是太方便了!」
金融機構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最大困擾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不過這種狀況正在慢慢發生變化。在全國多地,各類金融信息服務平台不斷涌現,架起了銀企間的「連心橋」:
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近期聯合印發《關於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要求通過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陝西,由政府主導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務平台,已採集全省200多萬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近1.7萬家企業的社保、稅收及國土等深度信息,實現融資需求對接180億元;在江西,今年前8個月,通過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台發放貸款845.3億元,占同期全省普惠小微貸款發放量的33.3%。
此前印發的《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抓緊構建完善金融、稅務、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等大數據服務平台,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互聯互通。健全優化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信息對接機制,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線上高效對接。
「鼓勵和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需要諸多配套措施。」曾剛說,各地建設金融信息服務平台,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地方政府擁有豐富的社保、司法等信息,有能力把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息綜合起來,形成龐大的資料庫。如果合法合規使用,這些珍貴的數據對金融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幫助很大。
推動服務實體經濟長效機制建設,除了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外,還應該完善金融機構「敢貸願貸」機制。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表示,銀保監會持續推動銀行進一步健全盡職免責機制,督促銀行將小微貸款業務納入考核體系。
記者了解到,重慶銀保監局近期對轄內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工作進行摸底調研,從反饋的情況看,健全盡職免責機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銀保監局轄內銀行共對5.42億元小微企業不良貸款認定盡職免責,涉及免責員工共1043人,其中銀行管理人員221人,審批崗位人員163人,信貸客戶經理659人。為提高免責效率,重慶農商行下放了免責許可權,給予分支行50萬元以內的盡職免責認定許可權。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盡職免責機制尚不完善,難以完全消除客戶經理後顧之憂。比如,雖然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已經提升至3個百分點,但不少銀行更加重視整體不良率的考核,沒有將小微企業不良率單獨隔離考核,政策優惠難以體現。
好政策關鍵在執行
落實好已出台的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各項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第三季度例會指出,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加大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體系與供給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適配性。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堅持用市場化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面臨一定困難,應發揮好政策『幾家抬』的合力,落實好已出台的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各項政策,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工具,做好政策協調聯動,加強預調微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定民營、小微企業預期。」曾剛說。
如何進一步健全盡職免責機制,打通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最後一公里」?董希淼認為,應持續開展對銀行機構的督導,通過現場檢查、窗口指導、季度座談等方式,倒逼銀行進一步完善內部機制;探索小微企業貸款各環節盡職情形的基本認定標准,通過明確盡職、免責邊界問題,最大程度打消基層客戶經理的顧慮。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⑶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⑷ 證券市場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積極有序地發展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不僅對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克服通貨緊縮、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弱財政、強金融」的格局。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已經使資本市場的加快發展具有了更為宏觀的意義
一、通過證券市場啟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是構成經濟增長的最主要部分,證券市場在這兩個領域都可以直接發揮作用。
1、利用證券市場打通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渠道,增強投資需求。
證券市場可以聚集閑散資金,促使龐大的存款轉化為投資。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已達6萬億之多,在中央銀行連續7次降息後,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果仍然不明顯。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缺乏安全有效的投資工具,盡管銀行存款利率已經很低,居民還是選擇儲蓄,以保障資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企業對預期投資的利潤回報不樂觀,導致即使貸款利率一降再降,仍然缺乏投資的積極性,這是資本市場不發達的典型結果。如果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資本市場管理,增加金融商品品種,則完全有可能將儲蓄存款部分轉化到資本市場,形成一條「居民投資—直接融資—企業資本—企業投資」的投融資渠道,在社會資本和企業投資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通過證券市場轉化投資的一個有效途徑是促進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我國證券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比例一直占絕對多數,投資者高度分散,投資非機構化。目前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股票帳戶開戶總數中有99.7%為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開戶數僅為0.3%。在股份制度成熟的證券市場上,都是機構投資者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美國機構投資者已持有50%以上的上市股票,日本的機構投資者也占據了主導地位。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占重要地位,不僅對穩定股市有積極作用,而且能將居民手中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為股市提供穩定巨額的資金來源。1998年以來我國的機構投資者建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有關管理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今後應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力度。
2、利用證券市場的財富效應擴大消費需求。
「財富效應」是指資產價格的上升使資產持有者財富增加,並導致消費支出增長的現象。能夠帶來「財富效應」的既可以是證券資產,也可以是實物資產,這里主要研究證券投資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
證券市場的財富效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影響居民實際收入來擴大消費。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內,居民的消費傾向是個定量,消費中最決定性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證券市場的價格上揚使證券投資者獲得資本利得,而資本利得雖然不計入國民經濟資料中的居民收入這一指標,但它事實上構成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對居民消費發生影響。二是通過影響居民收入預期來擴大消費。居民收入預期的變化將改變既有的消費傾向。即使在可支配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收入預期的看好也會促使居民擴大消費支出。證券市場被認為是經濟長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持續的「牛市」狀態,配合良好的宏觀經濟形勢,必然增強居民、企業的信心,擴大投資和消費的支出,從而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並形成宏觀經濟和證券市場的良性互動效應。三是通過改變供給方即企業的狀況來影響消費支出,這一點在我國尤為重要。我國居民目前消費增長乏力的深層原因在於企業資產不佳,導致居民實際收入和預期收入兩方面的停滯甚至下降,而消費支出總量的停滯不前,反過來又導致企業產品銷售困難、投資意願明顯不足,企業效益難以提高。於是形成了供給惡化導致需求萎縮的惡性循環。很明顯,若只從需求方面著手,內需不足的狀況難有根本起色,經濟增長也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股票市場發展能給企業帶來兩方面的好處:一是適當加速企業上市進程,擴大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資本,同時促進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二是有助於企業通過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突破體制約束瓶頸,為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整體效益低下的狀況提供最有利的條件。
在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股市表現出的「財富效應」已十分明顯。據有關資料統計,1998年美國有41%的家庭持有股票,其股市財富每上升1美元,就會增加3—7美分消費,這筆支出可使年GDP增長1個百分點;相反如果股市下跌20%,每季度全國將減少480億美元的消費,相應地GDP要下降0.6%。另外一個更明顯的現象是,股民在耐用消費品方面的消費開支變化約相對滯後於股市變化半年時間。
我國股市雖屬新興市場,但數千萬股民的消費趨向也同樣構成了「財富效應」生長的土壤。廣東中誠信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在宏觀經濟政策、形勢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1996年8月後,我國東部地區及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大幅上升,與當年3月開始啟動的大牛市有直接關系;而在股票投資者比例最高的上海市,1996年1月至今年5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深滬兩市指數的正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7173和0.6383。應該說這一現象與發達國家所表現出的「財富效應」規律是吻合的。當然,由於證券市場規模和居民金融資產組合中證券比例過小、投資者構成也不盡合理,以及投資者預期不佳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財富效應」不可能十分明顯。
二、通過證券市場金融衍生工具盤活存量資產
我國企業界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這些不良資產風險巨大,阻礙著我國經濟的回升。利用證券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創新證券工具,解決不良資產、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素質。目前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基礎設施收費資產以及出口應收款資產,可以成為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為促進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進程,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大力規范發展國內中介服務。中介服務的質量和中介服務在國際上的聲譽,是我國推行資產證券化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中資產評估業和資信評級業又是問題的薄弱環節。在完善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業務的政策上,應有一定的規范框架,而不能重新成為「政出多門」的犧牲品,有必要進行統一管理,並建立統一的標准體系。在機構的建立上,也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走「少而精」的發展模式,培養幾家在國內有權威、在國際有一定影響的資信評級機構。除此之外,對於投資銀行、會計師、律師的服務也要加以規范,且其基礎已經發展較好,因而要針對資產證券化的新業務和新特點出台一些特殊規范,如具體會計准則、律師業務指導等。
2、適當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優質服務。對於向海外發行的資產證券,一般需要由國外的投資銀行承銷,而且在資信評級上也要求由國外機構來進行。這一點在珠海高速公路案例上已得到充分運用。對於即將在國內發行的資產證券,同樣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經驗,同樣可以採用國外的優質服務,一方面可以保證資產證券化啟動的健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帶動國內中介機構的發展。
3、積極成立資產證券化有關的機構。實施資產證券化的機構,如SPV和擔保公司等。目前國內尚未成立。要順利推行資產證券化,就必須盡快成立這些機構。一是成立SPV,SPV的業務主要是發行資產證券,並向發行人購買基礎資產和向投資者派發證券收益。目前SPV主要應該考慮由全國性的大銀行和資信實力雄厚的大券商來設立。二是成立資產擔保公司,專職為資產證券化提供擔保,以增強資產證券的信用級別。擔保公司可以考慮由大銀行和大型國有企業來設立,以保證擔保的有效和信用的高標准。
三、利用證券市場促進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當前國民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並不完全是總量上的原因,經濟中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是導致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刺激經濟一定要與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證券市場可以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現在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與過去相比有很大不同。過去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主要靠投資增量調整,由於政府投資占社會投資的比重較大,政府可以通過調整投資結構來直接調整產業結構。另外在短缺經濟下不存在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通過投資增量調整不會導致市場過剩。現在投資主體已經分散化,政府投資占整個社會投資的比重已經很小,而且在短缺條件下市場出現的是普遍過剩,通過增量調整會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因此在內需不足條件下的結構調整,主要應通過資產存量的調整來實現。在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資源配置越來越依靠市場的條件下,這種存量調整要更多地依靠資本市場來進行。
其次,從我國長期的結構調整經驗來看,利用傳統的信貸市場,對結構調整的作用不大。而且事實上在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低時,銀行一般不太願意貸款,觀望惜貸的氣氛比較濃。這時如果有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不僅可以提供債券融資,而且可以提供股權融資,可以對企業甚至某個產業進行長期投資,達到改善產業結構的目的。從財政政策方面來看,我國一直使用財政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貼息的辦法來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但是目前財政貼息存在貼息范圍狹窄、貼息資金難以到位的問題。一些應當貼息的企業因得不到補貼而得不到信貸支持,一些明確要貼息的項目貼息資金也難以到位,財政投資更是囿於弱財政的現實而捉襟見肘。有資料顯示,從1994年到1998年間,我國證券市場共為高新技術產業發行股票籌集資金170億元,超過同期國家預算內更新改造投資的總和,足見證券市場的重要性。
第三,產業結構問題主要是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在各產業之間配置比例問題,一般不涉及企業的微觀經營機制。但是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和國有企業改革結合起來,必須著力於盤活國有資產存量、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國有企業的結構調整必須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上,國有企業可以利用資產重組、股權交易等一系列做法,使存量資產優化配置。
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和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為經濟增長創造微觀基礎
1、利用證券市場促進國有資產的戰略性重組。目前利用資本市場實現國有資產優化重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擴股融資。即選擇經營效益好的、在各行業中居於龍頭地位的大型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大量吸收非國有投資,擴大國有資產對整個社會資本的控制力和引導力,增強國有企業的實力。二是售股變現。對於國有經濟需要退出或收縮戰線的領域,可以採取轉讓國有股權的方式擴大非國有資本的參與,同時抽出國有資本去充實國有經濟需要加強的領域。三是收購兼並。收購兼並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通過產權交易獲得其他企業的產權,並藉以控制其他企業的經濟行為。企業間的收購兼並活動,不僅能盤活資產存量,而且能改善企業的組織結構,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國有或非國有企業對經營狀況不良的企業進行收購兼並,並在新的控股企業集團的主持下對企業進行重組,能化解不良企業的困難,優化存量資產的利用效率,是盤活國有資產存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是債務重組。對過度負債的國有企業,應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債券的置換,或者將銀行債權以拍賣的方式出售給合格的主體,以強化業主(持有控制權的股東)對企業經營人員的監督,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五是企業託管。國有企業出讓產權有時找不到買方,或者因為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好,其他企業或投資者不願意買;或者因為買方一時籌措不到必要資金,無力購買。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資本市場按照一定程序,把國有企業委託給非國有企業和自然人去經營,待條件成熟後再正式出讓產權。企業託管實際上是實行產權交易的一種過渡形式。六是破產清算。對生產設備老化,基本失去生命力的國有企業,嚴格依法實行破產清算,促使其存量資產流向優勢企業。
2、利用資本市場扶持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非國有經濟是一個重要因素。從對國有經濟的支持來看,國有經濟的戰線收縮,必然伴隨大量的人員分流,非國有企業將是未來分流人員的主要就業方向。因此支持非國有經濟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既是我國經濟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需要,也是國有資產戰略性調整的需要。過去我國非國有經濟能獲得超常發展,主要是在市場化改革初期,非國有經濟在體制上有優勢,現在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非國有經濟要想重新啟動,必須進行新一輪體制上的改革,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目前通過證券市場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措施,主要是在政策上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允許業績良好、又有一定規模和產業優勢的民營企業上市。
五、利用證券市場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
1、增加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和上市公司中高科技企業的比重。一般來說,在經濟周期啟動時,總要有企業技術水平的大規模改進和更新。同時企業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本身就會產生強大的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和整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取決於科技的創新和運用一樣,股市的發展也越來越取決於高科技企業在股市中的比重和表現。只有不斷依靠科技,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素質,才能使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堅實的微觀基礎,才能促進股市持續健康發展。
提高上市公司技術含量有兩個基本思路:一是在新增的上市公司中增加高科技企業的比重;二是在已經上市的公司中,提高其科技含量。
2、有計劃地成立大規模的風險基金,支持高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發展。
高科技是一個創新科技並使之產業化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極強的風險概念。風險基金又稱創業投資基金或創業基金,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基金。風險基金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就投入來說,在研發、中期試驗、工業化或產業化階段的投資比例大體上分別為1∶10∶100;就投資回報來看,美國1965至1985年21年間風險投資的平均回報率為19%,是股票投資的2倍,是長期債務投資的5倍;就風險來說,風險投資的成功率僅為10%至20%,另外有20%至30%失敗,60%左右受到挫折。
企業通過風險基金融資具有許多優點。主要包括:企業通過風險基金融資沒有債務負擔;企業通過風險基金融資不用擔心失去控股權,因為創業基金本身需要分散風險,不會集中投資於某一家創業公司,一般只佔有公司股權的10%左右;企業通過風險基金融資不需要資產作擔保,因為風險基金是根據對公司前景的預期來投資的,並不需要公司提供抵押;企業通過風險基金融資可以獲得基金在財務管理、商業發展、上市等方面的相關服務;同時,風險基金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企業本身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具有一種廣告效應。正是由於風險基金的這些特點非常適合高科技企業的要求,因而發展迅速。歐洲1997年募集風險基金220億美元,是1996年的2倍,亞洲的風險基金1988年以後也穩步增長,1989年到1990年的增長速度為55%,1991年到1993年的增長速度為15%,1994年和1995年的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56%和41%。
我國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投資公司或由證券公司設立風險投資基金,面向居民、機構募集風險投資資金。由證券公司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可以利用證券公司與企業、政府有關監管機構、投資者各方面的良好關系,充分發揮證券公司在財務顧問、資金籌集、組織上市等方面的優勢,為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國家則通過法律和稅收政策的引導,為風險基金的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
總之,隨著中國證券市場規模的擴大、質量的提高及其規范健康發展,我國證券市場對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積極作用將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