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什麼政策影響經濟

什麼政策影響經濟

發布時間:2024-02-29 23:49:00

1.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影響經濟

目前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放鬆的貨幣政策使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設施建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又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現在國家提高內需、加強公路鐵路路網建設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使用的具體實踐。同時對於一些中小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要求銀行加大貸款的力度。預計在年底或明年年初還會設當調整准備金利率來釋放銀行的流動性

2.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體現在能夠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規模和結構,達到總量與結構的平衡。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宏觀調控主要目標是維持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增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體現在能夠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規模和結構,達到總量與結構的平衡。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財政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充分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

對此,本文談幾點認識:一 要正確認識財政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客觀地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財政與貨幣政策是各自獨立的政策體系。其職能范圍與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標和實施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

(1) 功能差異。其一是明顯度不同。

財政政策具有較高的明顯度,而貨幣政策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財政預算一收一支,一目瞭然;銀行信用一存一貸,但存款可以派生貨幣,因而貨幣發行的合理界限很難掌握。其二是調控力度不同。財政政策的調節對象是財政收支,具有“剛性”特徵,如稅收和稅率、財政補貼等,都應保持穩定。貨幣政策的調節對象主要是貨幣發行量,在操作過程中具有可塑性、靈活性。因此,貨幣政策較之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著重點不同。財政的政策主要調節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總量。財政可以通過自己的收支活動,引導貨幣投向,從而達到優化經濟的供求結構、產業結構等目的。貨幣政策涉及到貨幣運動的所有領域,對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調控,是一種總量宏觀調控政策。

(2) 目標選擇差異。

調控總需求和調整產業結構是財政與貨幣政策面臨的共同的政策目標,但在總量政策方面的目標選擇上,財政採取長期適度從緊政策,金融則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與金融在結構政策方面的目標選擇也有一定的差異。財政採取壓縮一般建設、保證重點建設的政策目標。金融部門則實行擇優扶持,這樣易導致信貸資金流向一般建設,加劇一般性建設的膨脹。

(3) 實施差異。

由於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職能、作用、任務不同,因而各自採取的政策實施起來也不同。財政政策主要實行稅制改革、稅率調節、調節財政支出與補貼范圍等,貨幣政策主要圍繞著利率(包括貼現率) 、法定存款准備金與公開市場業務制訂相應的措施,例如:實行儲蓄保值貼補、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開放國債二級市場等。

因此,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分析中,可以看到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單獨運用其中某一項政策,都很難全面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

這就要求二者互相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調控能力。二要正確認識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這兩個手段在協調配合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在我國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尚在兩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發揮影響,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其一,貨幣政策仍在相當程度上服從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獨立性原則難以保證。

一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被動地服從於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目標和財政收支目標。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宏觀調控仍帶濃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貨幣政策不能夠有效地逆經濟風向行事,被動地適應經濟增長和財政政策,只能對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起推波助瀾作用。

二是中央銀行缺乏相對於財政部門的獨立性。財政部門常常通過間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門增加貨幣供應量,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貨幣投放量。同時,財政信用的發展,分散了國家財力,削弱了央行的資金實力,直接導致央行宏觀調控能力的下降。

三是金融部門缺乏相對於地方政府的獨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許可權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領導和干預。其二,貨幣政策錯位調控經濟。從理論上講,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它主要是在總量上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而財政政策是結構性政策,它主要是對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進行調節。

當前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沒有明顯側重點,突出表現為貨幣政策的經濟總量調節作用受到財政干預而被削弱後,大量進行結構調節,貨幣政策的作用被無限度擴大,而財政政策的調節作用卻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結構調節的作用。

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

①改革開放以來,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確立,金融機構不斷發展,金融承擔了80 %以上的資金聚集和供給任務。金融作用日趨明顯。

②國家財政下降,近年來財政收入佔GDP 的比重不斷下降。財政收入過分依賴國有經濟,稅源狹窄,征管效果差,影響了財政收入的增長,使得財政收入的調節作用受到限制。

③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國家政府職能部門機構龐大、人員過多,使得行政和事業費用支出增長過快,而財政的投資不足,影響了通過財政支出對經濟結構進行調節的能力。其三,財政政策功效與貨幣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問題,主要是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與制約。一是稅收的“剛性”特徵導致企業以貸繳稅。在財政收支“剛性”的特徵作用下,國家和地方通常採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級政府完成稅收任務。

因此,一旦企業資金周轉從緊,地方政府會要求銀行對企業追加貸款,以貸繳稅,將一部分信貸投放轉化為財政收入。這樣不僅破壞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給企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導致社會資金的不良循環。

二是財政補貼不到位影響了信貸結構的調整。財政補貼是財政政策中調整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措施。

財政補貼與信貸投放結構的運用,可以彌補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財政通過對一些需重點扶持的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貼息,可以有效地引導銀行資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財政貼息方面存在貼息范圍狹窄,貼息資金難以到位等問題。一些應當貼息的企業因得不到補貼而得不到信貸的支持。一些明確要貼息的項目因貼息資金難以到位,也給信貸結構調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

三要正確認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針對現實中存在問題,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建立這種協調機制,關鍵在於改善和理順財政、銀行等經濟綜合部門之間的關系。因為,這兩項政策的宏觀調控力度應協調同步,才能在實現宏觀調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項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極端,出現政策偏差錯位,同時對另一項政策產生消極影響,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還要減少地方政府對銀行信貸活動的不合理干預。財政部門歸各級政府領導,財政收支計劃由各級政府進行安排。金融部門則實行垂直領導,貨幣發行量由央行確定,信貸計劃通過各金融機構的信貸計劃層層控制。但現實的利益沖突導致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對銀行的不合理干預。地方政府從部門利益出發往往會不自覺地將銀行信貸活動納入地方政府管轄范圍。因此,必須改變將信貸活動作為地方政府管轄對象的做法,減少地方政府對銀行的不合理干預。

第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結合點應當一方牽連著財政收支的結構管理,另一方關繫到貨幣供應量的適度調控,有互補互利的因素。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財政向央行透支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結合點,此時以財政政策為主動性手段,貨幣政策為輔助性手段。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轉軌時期的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處在變革之中,結合點也隨之變動。在目前情況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最佳結合點是國債的發行和運作,從而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有機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首先,從國債的規模來看兩種政策的協調。一方面,通過發行國債,有利於財政集中資金,改變財政收支狀況,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擴大有效內需。另一方面,國債作為貨幣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業務的對象,其規模大小是央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前提條件。如美國聯儲是國債市場上最大的買主和賣主,1990 年以來,總資產中約有82 %是國債。據預測,我國今後幾年的發債規模將繼續擴大,至2000 年,將超過3000 億元,這為央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現實基礎。其次,在國債利率方面,財政和金融部門要做好協調。國債利率可採取浮動利率,隨時參照銀行存款利率調整,以吸引投資者,調動機構和中小投資者購買國債的積極性,國債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質量上得到有效的運用。再次,國債品種應朝多元化方面發展,即中、長、短期三種類型的品種均衡發展,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實施調控,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首選對象,應當在國債品種中佔有一定比重。美國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佔全部國債比重的35 %左右。目前,以我國現狀看,可以考慮發行特種國債,期限為5 - 10 年,這樣可為政策性投融資提供一筆金額大且使用期限長的資金來源,有利於增加財政結構性調整的職能。

第三,財政與貨幣政策作為需求管理的一種手段,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適度擴大、引導和刺激國內的有效需求。其一,作為財政政策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杠桿在擴大有效內需中的引導與刺激作用。運用財政轉移性支付手段,如擴大財政補貼、增加社會福利等政策,提高轉移支付水平,穩定社會經濟,防止消費需求過度下降。同時,有選擇地運用稅率、稅制等政策工具調節,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再投資退稅或所得稅返還等措施,確保激活投資需求。此外,政府的財政投資行為也需按國家的產業政策進行,重點扶持農業和農村經濟,開發和擴大農村內需;加強基礎產業建設;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與資源開發等。其二,作為貨幣政策方面,可以嘗試進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和央行的貸款利率,調動商業銀行的投資貸款積極性,並通過貨幣創造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同時可以降低貼現率,鼓勵商業銀行進行票據貼現業務,擴大再貼現規模,擇優發放貸款,刺激投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也是貨幣政策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措施。當然,貨幣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也需考慮到國家的有關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

總之,經濟增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搭配、協調使用的主要任務,也是宏觀調控中財政與貨幣政策相互關系的內在要求。只有正確處理好這種相互關系,才能充分發揮兩種手段的積極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穩定我國宏觀經濟,實現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我國跨世紀的經濟發展目標。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周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說的更明確。

1:看起來一個好,一個不是很好,其實都是好。後面一個看似不好的就是為了長期的好而制定的。2010年的經濟狀況和2006年很相似。但由於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國家沒有經驗,沒有提前改變相關的政策,使得2007年經濟過熱,2008年深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不過由於中國是第一個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的,所以2008年的危機沒有傷筋動骨。可見國家提前預見並制定相應的政策是多麼重要!【政策的重要性】

2:現在的經濟形勢是:中國非常好,並不需要過多的經濟刺激政策了。相反,為了不讓2011年產生和2007年一樣的過熱局面,就必須和美國,日本,歐洲等這些國家和地區有所不同。他們還沒有走穩,所以必須繼續刺激才能鞏固。繼續刺激才能追趕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中國和他們不一樣,12以上的增速歷史證明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只要保持8-10是最好的。所以有必要稍微放慢腳步,這樣才能走的更穩,更長!【政策的不同性】

3: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提高國民收入,減少國民支出。落實起來就是減少稅收,提高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投資利潤,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內需。加快保障房建設,使得老百姓買得起房。股市一定會漲,因為要保證老百姓的投資收益,不僅僅是增加銀行利率。

4: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簡單來說就是:不會再投入過量的貨幣來刺激經濟,說明經濟已經完全走好。是為了防止經濟出現過熱而制定的。股市上簡單來說就是:防止2007那樣暴漲,保證長期穩步向上。

故:我得出的結論就是:2011中國股市肯定大漲,但不會暴漲。不是所有股票都會大漲,是該漲的依然會大漲,不該漲的再也不會象2007那樣雞犬升天了!中小板和創業板中的一批質地優良的有著良好成長性的股票會出現大牛股,但,成長性不高的大盤股會原地不動。

技術面分析:

1:日線:正在構築右肩。還需最多7個交易日便會完成。完成後大盤繼續向上創出新高。

2:周線:20周線獲得強大支撐,支撐有效,下周起會連續四周收陽。

3. 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

在不同時期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國家經濟政策對地區經濟的發展格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影響地區間差距變動的主要環境性因素。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產業布局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和財稅體制改革。
(一)產業布局政策對開放型經濟的影響
我國的工業區域布局具有「南輕北重、東輕西重」的基本特徵。東部地區以輕型或輕重混合型產業為主,中、西部地區則以重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性差異往往會導致地區間經濟產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據專家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大多為輕型或混合型的工業結構類型。另外,在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家先放開了消費品市場,消費品價格由市場決定,而對能源、原材料的價格實行嚴格控制。由於東部地區是我國主要的消費品生產基地,中、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輸出基地,於是東部向中、西部高價輸出製成品,而中、西部則向東部提供廉價的能源和原材料。這種產業布局和區位分工決定了中、西部與東部存在著不平等交換。
由於東部企業的技術和資本優勢,中、西部很難在製造業上與東部競爭。中、西部地區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地位,嚴重製約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制訂的每一個五年計劃,其經濟布局政策在資源的宏觀配置、產業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1953—1978年的傳統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經濟布局的指導方針是:為迅速改變生產力過分倚重於沿海地區的嚴重不均衡狀況,並考慮到戰備的需要,強調內地與沿海均衡發展,對中西部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投資重點長期指向中西部地區。國家用於中西部地區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在全國基本建設投資中的比重:「一五」時期為50.2%;「二五」時期為56.7%;三年調整時期為60.5%;「三五」時期為68.8%;「四五」時期為56.2%。除了「一五」、「二五」時期國家投資的地區分配既有重點傾斜,又考慮到總體協調,扭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集中分布於沿海地區的格局,人均國民收入、居民消費水平的東西部差距出現了普遍縮小的趨勢外,其他幾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過分注重政治、國防意義而忽視經濟效益,一方面東部老工業基地的充實、改造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原有的基礎和條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布局在中西部的企業又表現出突出的「嵌入式」的特徵以及存在著協作配套條件差、微觀選址失誤等不足,盡管國家在中西部地區投入大量資金,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其經濟發展速度滯後於東部地區,三大地帶人均國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仍出現了擴大的趨勢。
總體上看,這一時期實際上並未達到均衡發展的目標,人均國民收入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地區差距在總體上仍然有所發展。1978年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國家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布局的指導方針有了重大轉變,效率優先成為重要的目標取向,生產要素向邊際產出率高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集中,「六五」與「七五」時期,在追求整體發展速度與效益的方針指導下,國家投資和布局的重點大幅度向原有基礎條件較好、投資能力較強、投資環境優越的東部地區傾斜。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梯度明顯,例如,若以中西部地區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設投資為1,則東部地區的投資「五五」時期為0.84;「六五」時期上升到1.02;「七五」時期上升到1.27;1993年上升到1.33。1990~1993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55.8%分布於東部地區。雖然「六五」至「七五」時期東部地區的投入比例明顯增加,但中西部地區「三五」至「五五」前期的大量投資項目進入產出期,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三大地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居民消費水平的相對差距出現了縮小的趨勢。1991—1992年東中西部地區均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但東部地區投資需求強勁,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中西部地區,使得三大地帶間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居民消費水平的相對差距開始逐步擴大。
(二)對外開放政策對開放型經濟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為了盡快形成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發揮體制改革對釋放經濟潛能的作用,政府選擇具有改革開放優勢的東部沿海地區實行率先改革開放的特殊政策。這給沿海地區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極其重要的制度優勢和發展機會。這樣,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除了由其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內生的要素構成差異來決定外,在轉型期,也會因轉型經濟條件下外生的制度變數影響而加劇。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已成為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從東部沿海地區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推進的,國家對於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在利用外資建設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稅收、外匯、外貿和信貸方面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到1997年,東部地區首先享受了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利用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260個沿海經濟開放市縣;全國30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東部地區就有25個;13個保稅區也全部分布於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僅從1992年起才逐步在沿長江地區和邊境地區建立了享受國家對外開放優惠政策的城市,到1993年共設立了6個沿江開放城市、13個沿邊開放城鎮以及13個邊境經濟合作區;中部地區僅建立了4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地區則僅有1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可見,中西部地區享受對外開放政策的年限和開辟對外開放地區方面均落後於東部地區。因而,東部地區在對外開放方面與中西部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僅以利用外資為例,1989~1993年,我國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618.8億美元,其中東部沿海地區實際利用外資達544億美元,佔全國的87.9%,而中、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分別只有43.4億美元和31.4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的7%和5.1%。東部地區大量引進外資對其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區則從引進外資中得益較少。
(三)財稅體制變遷對開放型經濟的影響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後中國財稅體制共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遷,總體是從「包干制」向「分稅制」轉變:首先,1980年,中央決定改革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的財稅體制,實行「分灶吃飯」的辦法,以調動地方增加財政的積極性,即對15個省、區,中央將全部財政收入劃分成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三個部分,共享收入的80%歸中央,20%歸地方,其他省、市、自治區實行定額上繳、定額補貼或保留老體制的做法。
除個別稅種(如關稅)之外,所有財政收入由地方負責徵收,但所有的稅基、稅率和上繳利潤的 辦法均由中央確定。其次,到1985年,中央決定在劃分收支的基礎上,對各地方實行不同的分配辦法,即凡地方固定收入大於地方支出者,實行定額上繳,凡地 方固定收入小於地方支出者,中央確定一定比例留給該地方部分共享收入,若地方固定收入和全部共享收入全部留給地方仍不抵其支出,中央實行定額補貼。再次,1988年,中央決定實行一種新的承包體制,這個體制包括六種不同的辦法,分別適用於六類省、市、自治區和計劃單列市。最後,1994年,中央宣布取消承包制,實行分稅制。在此過程中總體驅使地方獨立一級財政的地位也不斷得到加強。由於「包干制」的財稅體制存在缺乏公開性、地方財力分配不合理、稅基計算不科學、缺乏公平性等缺點,實行「分稅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現行分稅制對欠發達地區帶來了特殊的影響:
1.正面效應
分稅制的實施調動了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建立了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1993~2002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了4.35倍,年均增收145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比較增長了4.59倍,全國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12.33%提高到2002年的15.87%。分稅制的實施,更好地發揮了中央財政的再分配功能,實現了中央與地方、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雙贏」
2.負面效應
(1)轉移支付方面存在問題,因為欠發達地區具有其特殊的情況。以西藏為例:對於(2002年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中央在測算西藏工資薪金所得稅時,未考慮西藏特殊津貼和生活補貼等免稅因素導致標准收入高估;而在測算支出時,又未考慮西藏的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在職進藏幹部職工休假費用、物價水平遠遠高於內地的支出成本等因素導致標准支出低估。此外,在中央對地方的補助中轉移支付比例過小而沒有統一納入中央政府對地方轉移支付范疇的專項補助比例過大:2002年中央下達西藏專項補助(不含增發國債補助)和轉移支付二者之比為71:29,由於轉移支付規模過小,均衡各地市發展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2)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盡協調。西部欠發達地區大部分是民族自治區域,實行分稅制後無論是在地方固定收入項目的劃分上還是在共享稅收的分成比例上都與其他省市沒有區別,中央在國債分配、外匯留成、出口退稅、中央駐地方企業的利潤留成、體制的轉軌或局部調整等方面無不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客觀上減少了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收入,進一步拉大了欠發達地區與全國問的財政差距。
(3)由於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和國有經濟比重較大,1994年的新稅制改革使其平均稅負的提高幅度均高於全國平均稅負的提高幅度,不利於欠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
(4)現行的轉移支付制度有利於發達地區,而不利於欠發達地區。理由是:
①從1993年地方財政收入執行情況來看,沿海地區擴張基數的規模及能力遠大於中西部地區,地區財政收入已出現兩極分化的格局,因此,用基數法可能進一步拉大沿海與內地的財力差距,從而拉大生產水平、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的差距。
②稅收返還與全國平均稅收增長掛鉤的本意可能難以實現。落後地區只有在發達地區有較高的增長速度,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支持內地,才有可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但由於現存的政企不分的狀況未得到充分解決,在地區利益的驅動下,發達地區有可能藏富於企業。

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大重要經濟政策,兩者無論是在微觀經濟領域還是在宏觀經濟領域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從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過去20多年,由於受貨幣主義的影響,西方各國普遍推崇貨幣政策,輕視財政政策,擔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任務的是各國的中央銀行。
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
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4)什麼政策影響經濟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閱讀全文

與什麼政策影響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夏幸福深圳賣多少錢 瀏覽:377
山西紅葉美女櫻多少錢 瀏覽:506
大學期間怎麼經濟自由的 瀏覽:44
有哪些好看的愛情英文電影 瀏覽:516
馬雲叫你如何跟另一半經營好婚姻 瀏覽:381
異地婚姻想離婚的時候怎麼辦 瀏覽:819
廣西人吃酸筍有什麼故事嗎 瀏覽:897
淄博健康碼在哪裡填 瀏覽:729
幸福樹芽是怎麼長出來的 瀏覽:119
酷拽大美女你現在在哪裡 瀏覽:659
愛情樹有哪些品種 瀏覽:828
狗的婚姻指數是多少 瀏覽:829
火影忍者手游愛情哥怎麼打 瀏覽:887
你知道中國哪個地方的美女最多嗎 瀏覽:863
怎麼用講故事說服人 瀏覽:581
講述宇宙起源的故事是哪個故事 瀏覽:483
怎麼下載故事劇 瀏覽:814
中國民間故事裡面的狼外婆怎麼畫 瀏覽:789
事業單位報名為什麼找不到文山州 瀏覽:341
婚姻法的婚內財產怎麼界定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