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支持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呢
低碳生活習慣有以下幾種: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洗臉、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傢具、澆花等。干凈衛生,天然滋潤;
2.將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櫃中的異味;廢舊報紙還可以擦洗玻璃,不留水漬,減少使用污染環境的玻璃清潔劑;
3.用過的面膜紙也不要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傢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4.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又能幫助改善睡眠;還可以用來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曬干後可吸異味;
5.出門購物,盡量自己帶環保袋,無論是免費或者收費的塑料袋,都減少使用;
6.出門自帶喝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飯盒,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養成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避免浪費用電;
9.盡量不使用冰箱、空調、電風扇,熱時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質的扇子。
10.每天使用傳統的發條鬧鍾,取代電子鬧鍾;
11.在午休和下班後關掉電腦電源;
12.一旦不用電燈、空調,隨手關掉;手機一旦充電完成,立即拔掉充電插頭;
13.選擇晾曬衣物,避免使用滾筒式乾衣機;用在附近公園等適合跑步的空氣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機上的45分鍾鍛煉;
14.用節能燈替換60瓦的燈泡;不開汽車改騎自行車,或步行;
15.在使用電腦時,盡量使用低亮度,開啟程序少些等,這樣可以節電。
16.如果可以,盡量少看電視。建議多看書,既可節電,也可以增長知識。
17.用剩的小塊肥皂香皂,收集起來裝在不能穿的小絲襪中,可以接用。
18.電視不看時,盡量拔掉電源,還可以增加電視的壽命;
19.夏天開空調前,應先打開窗戶讓室內空氣自然更換,開電風扇讓室內先降溫,開空調後調至室溫25~26°之間,用小風,這樣既省電也低碳;
20.用過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凈後可用來盛各種液體物質;或者回收;
21.食物廢料,可以用作肥料用;
22.少吃肉類,特別是紅肉,即牛肉、豬肉等,白肉即雞肉、鴨肉等可以適量食用。
23.喝完的牛奶盒不要扔。修剪一下,就可以用來當筆筒或做成易破棋盤的墊紙。
24.出門的時候可以帶雙筷子,盡量減少一次性東西的使用。
25.開空調時,把溫度適當的調高一些,能夠既涼爽又低碳。
26.出門可以騎車或步行,又健身又環保,還可以省去健身的費用。
27.垃圾分類。
28.紙要雙面用,雙面用完還可以折成盒子,裝吃飯剩下的骨頭等
經過手工DIY的再創造,你會發現原來廢物也是寶,這樣的家居環境健康且充滿了創意的小歡樂。"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細節的改變證明:氣候變化已經不再只是環保主義者、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貳』 從國家、企業、個人三個角度分析,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業化階段,提高能源效率是減少碳排放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非常大。比如說建築節能。在發達經濟體里,三分之一是建築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運輸排放,三分之一是工業排放。中國現在是工業排放量佔大頭,交通和建築類排放較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住房品質越來越高,如果我們效仿歐洲的零排放建築,在建築節能這塊有很大潛力。
工業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間也非常大。由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最先進的技術有,最落後的技術也有。像鋼鐵行業,中國有一些領先技術,例如大中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的綜合能耗水平比較低,但小煉鋼和落後技術則能耗高、排放多。這就意味著要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電力方面,中國現階段肯定離不開火電,那麼就要上大壓小,用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使單位度電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國在鋼材、水泥、化工、機械等領域投資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規劃中提出淘汰小火電、小水泥、小造紙,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運輸領域,我們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費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與低效率的小汽車相比,高出一倍以上;與大容量的公交,與高速鐵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現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時一趟,將來高速鐵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時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飛機了,同樣便捷的服務,但排放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很豐富,雖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較高,但相當一部分已經商業化。例如太陽能熱水器,農村的小沼氣,運用得很普遍;水電、部分發展較好的風電(如新疆塔里木的風電)等,也非常有競爭力;中國每年所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摺合標煤約三億噸,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費總量是30億噸,生物質能佔了10%。已經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進一步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兩種技術現在都在運行。歐洲有一項遠大的工程規劃,准備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然後建遠距離輸變電系統,把電力輸送到歐洲。中國有廣袤的戈壁灘,如果太陽能發電技術成熟,戈壁灘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現在我們就可以進行研發投入,做好前期准備。
交通領域,汽車不再只燒石油和液化天然氣,現在有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最遠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電池性能再好一點、動力更強一點,競爭力就會更大。太陽能汽車、氫能燃料電池等技術也在研發中,如果成熟,我們的交通服務將實現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國長期以來反對核能的聲音很強,現在為了搞低碳經濟,又把發展核能提到議事日程,准備進一步更新和新建核電站。美國也啟動了新的核能計劃。目前的核能利用,盡管在核廢料處置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相對來講它是經濟可行的;從安全的角度看,核電大國——法國就沒有發生過核事故。中國也在大力發展核電,原來是在沿海地區,現在延伸到了內地。但有一個問題,發展核電所需的鈾礦資源,中國比較缺乏。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協定,要求鈾礦資源豐富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亞國家給中國提供鈾礦資源。
3.引導消費者行為
通過提高消費者的節能意識來加速低碳經濟建設進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有負面作用,是有環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它征稅。碳稅跟能源稅不一樣,征能源稅可能會打壓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們加以區分,只對碳征稅,那麼就只會打壓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較成本就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強。
中國現在征碳稅的條件應該是成熟的。我們說條件不成熟,主要是兩個原因。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沒有承諾減排。如果我們國內征碳稅,和國際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實際上這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避開的,我們可以不叫碳稅,而叫可枯竭資源稅。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資源稅,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資源,那麼征一個可枯竭資源稅,實質上就等於碳稅。原因之二,要徵收碳稅就需要相應的技術、信息、統計資料,一般認為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種統計條件。實際上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氣里才有,這三項能源都是進入了市場的,統計起來應該非常簡單。至於我們是在生產這一端來徵收,還是在消費這一端來徵收,都可以。所以,徵收碳稅並不是原則上不可行,而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
第二,我們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補貼。所有技術的研發、運用,都會經歷從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轉化過程,如果我們給予補貼,就會加速降低成本的過程。對一些暫時不具備商業競爭力,而社會成本又比較低的能源和技術進行補貼,會使它們更迅速地成長,走向市場競爭。
第三,要提高研發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術、產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和企業商業化的投入,可以雙管齊下。
第四,對於消費者行為,要有相應的經濟政策措施對奢侈浪費加以限制。幾年以前我提出過一種設想,叫能源消費累進稅制(或者叫碳排放累進稅制)。我們的碳排放空間是有限的,而每個人的基本消費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給每個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後就得交稅,超得越多稅率就越高,跟我們的所得稅一樣。這樣既兼顧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又可以使消費者行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費的部分。要強調的是,能源消費稅應是累進稅率,而不能是統一稅率。統一稅率只會打壓窮人,鼓勵富人消費。
第五,要對公共消費加以控制。中國的公共消費浪費特別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多數是公車;辦公大樓里,空調用電等浪費也很多。在一些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費的低碳化,部長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範。
第六,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有很多先進經驗,我們完全可以借鑒,開展國際合作。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間。如碳捕獲與埋存技術,雖然用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現在還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因為它耗能特別高,但作為一種技術選擇,我們可以繼續研發,使這種技術將來具有商業可行性,這是戰略投資。而且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在有些領域是商業可行、能夠產生收益的,例如用它來提高石油採收率。一些發達國家在進行三次採油時,把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驅趕出來。中國大慶、勝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採油,完全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我們還可以利用國際貿易來發展低碳經濟。每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清潔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樣,碳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產品我們可以出口,碳生產率較低的產品則可以進口。像礦石,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比我們國內采礦的成本低多了。
總之,低碳經濟不是時髦的概念,可以落實到現實的行動。要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消費方式的轉型、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國向低碳經濟、低碳社會邁進——只有低碳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
『叄』 低碳經濟發展趨勢應怎樣實現自身發展
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現有發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戰。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的豐度(通常指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組合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優勢。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費量和經濟發達水平有明顯關系。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達到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水平意味著人均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達到較高水平,世界上目前還沒有出現既有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的先例。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還要持續增長。發展低碳經濟,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將使我國面臨開創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挑戰。
發展低碳經濟為我國實現經濟方式的根本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走低碳發展道路,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於突破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和環境瓶頸性約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順應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和制度保障體系;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打造我國未來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有利於推進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樹立我國對全球環境事務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良好形象。
在國家的支持號召下根據企業自身的能力范圍進行局部到完全的發展。有效的利用成本。統計出完整的規劃模式。落實邊生產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