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麼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是首要任務。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也意味著實體經濟必須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實體經濟是根基,其他方面工作,都可視為從不同側面服務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我們必須繼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補短板,強弱項,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除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他方面工作也必須注重發揮創新的引領作用,以創新驅動引領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階。值得一提的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需要創新體制機制,藉此調動微觀主體積極性,並為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各個體系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環境。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與高質量發展緊密對接。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對經濟發展提出的基本要求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途徑密切關聯,可以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故而,必須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貫穿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整個過程中,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打造質量強國,推動中國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貳』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什麼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叄』 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
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這六個方面。
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余搭展的戰略目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這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段纖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4、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全面推進基本公虧氏共服務均等化,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咐燃飢大體相當。
5、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6、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