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何畫好「交通圈」規劃出爐
定目標
到2025年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基本建成「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軌道交通總規模達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鐵路網規模達到 9000公里以上。
同時,力爭重慶、成都「雙核」之間以及「雙核」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城市 1 小時通達,重慶、成都都市圈內享受 1 小時公交化通勤客運服務。此外,智能綠色安全發展水平要明顯提高,5G 網路覆蓋交通重點場景,重慶、成都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超過 70%。
織個「網」
構建對外運輸網路 「水陸空」齊發力!
《規劃》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完善綜合運輸通道格局。加強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銜接,向 東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連通,通江達海;向西融入亞歐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戰略通道;向南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東南亞、南亞;向北銜接京津冀地區、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東北亞地區。
同時,將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布局,以高速鐵路、普速干線鐵路建設為重點,推動沿江、陸海等對外運輸通道加速形成,高質量建設川藏鐵路,全面推進沿江高鐵建設,推進實施一批普速鐵路,恢復滬漢蓉鐵路貨運功能。
還要加快構建廣安經南充至成都等快速通道,實現相關區市與成都、重慶快速連通。
·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重點項目
高速鐵路
推進建設重慶至昆明、重慶至萬州、西寧至成都、成都至達州至萬州等鐵路。開工建設重慶至西安、重慶至宜昌、成渝中線等高速鐵路。規劃研究重慶至貴陽等高速鐵路。
普速鐵路
推進建設隆黃鐵路敘永至畢節段。開工建設黃桶至百色鐵路及隆黃鐵路隆昌至敘永段、成渝鐵路成都至隆昌段擴能改造工程等西部陸海新通道西線補短板項目。規劃研究安康至張家界、廣安至涪陵至柳州鐵路以及廣元至達州至萬州、內江至宜賓等鐵路擴能改造工程。
國家公路
加快建設 G0615 久治至馬爾康、G4216 新市至攀枝花、G4218 康定過境段、G8513 九寨溝至綿陽、G69 城口至開州、G6911 鎮坪至巫溪(重慶段)和奉節至建始(重慶段)等高速公路和國道剩餘待貫通路段建設、低等級路段升級改造以及擁堵路段擴容,力爭開工建設 G0611 汶川至川主寺等高速公路。全面推動 G318 川藏公路提質改造,開展 G4218、G4217 等國家高速公路遠期展望線項目前期研究。
干線航道
加快建設長江朝天門至涪陵河段、羊石盤至上白沙水道、渠江等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澤、烏江白馬、岷江犍為、龍溪口等航電樞紐。推進岷江老木孔、東風岩、張坎、嘉陵江水東壩、渠江風洞子等航電樞紐工程,岷江龍溪口至宜賓段、嘉陵江草街庫尾、烏江白馬至彭水、渠江達州至廣安等航道建設整治工程。積極研究岷江板橋航電樞紐、嘉陵江井口航運樞紐等級提升工程可行性。
油氣管道及儲氣設施
開工建設川氣東送二線管道項目及配套威遠瀘州自貢區塊頁岩氣集輸干線、川氣外聯、渝西天然氣管網等管道工程和西南百億立方米級儲氣調峰基地,打通廣西經貴州、重慶入川成品油管道,推進蘭成渝成品油管道與遵義—重慶成品油管道互聯互通。
《規劃》提出,要建設高水平國際樞紐集群。重點打造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發揮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樞作用。推進瀘州—宜賓、萬州—達州—開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強化南充、遂寧、廣安、綿陽、內江、自貢、樂山、黔江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銜接帶動作用,優化不同層次樞紐城市分工協作。
·機場群重點工程
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加快推進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工程,實施成都雙流機場提質增效改造。推進閬中、達州(遷建)、樂山等機場建設,以及遂寧、廣安等機場前期工作。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雅安、內江機場建設。
畫個「圈」
打造1小時通勤圈 川渝更「近」了!
《規劃》強調,要完善成渝「雙核」輻射綜合交通網路。打造高效互聯城際交通網,以重慶、成都為核心,優先利用干線鐵路富餘能力開行城際列車,適當新建城際鐵路,構建以成渝主軸為骨架、雙核放射為主體、其他節點城市連接為補充的城際鐵路網。優化城際快速路網,實施成渝擴容、遂渝擴容、大竹至墊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工程,強化城際間高速公路互聯互通。
· 城際交通網重點工程
城際鐵路
推進建設川南城際鐵路內江至自貢至瀘州段(綿瀘高鐵內自瀘段)。開工建設綿陽至遂寧至內江等城際鐵路。規劃研究成都外環等城際鐵路。研究論證重慶至自貢至雅安城際鐵路。
高速公路
加快成渝、渝遂、渝瀘、渝鄰、成自瀘赤、成綿廣、成渝地區環線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容改造。推動毗鄰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重慶至合江至敘永、瀘州至永川、大足至內江、銅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墊江、開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同時,《規劃》明確,要構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網。加強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軌道交通、道路交通、公交線路對接,打造1小時通勤圈。
· 都市圈通勤交通網重點工程
市域(郊)鐵路
推進重慶至合川、重慶至江津、璧山至銅梁等市域(郊)鐵路建設。規劃研究重慶都市圈環線及成都都市圈等市域(郊)鐵路。
都市圈道路
加快實施梓州大道南延線、天府大道眉山段、成資大道、兩江新區至長壽、兩江新區至涪陵等項目。規劃研究重慶主城至永川、合川及綦江、萬盛等項目。
《規劃》提出,要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綜合交通網路建設。綿陽、南充、瀘州、宜賓、達州、萬州、黔江等城市,要充分發揮地面公交主體作用,加強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城市停車設施建設。
此外,《規劃》還強調了,要構建高效率物流體系,提升綠色智能安全發展水平,創建一體化協同治理樣板。
❷ 著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新時代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形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舉措。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川渝兩地要從頂層設計、政策供給、要素配置、利益協調方面發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立足國家戰略方針,促進產城融合發展。一是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整體規劃,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結合成渝地區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帶動新型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助推產業和人口集聚,努力實現城鄉互動、產業融合。加快出台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國性5G樞紐、製造業樞紐、科技創新中心樞紐、金融產業樞紐建設規劃,促進高科技產業極化效應形成,帶動成渝地區汽車製造、電子裝配等傳統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空間布局,增進成渝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市場統一、制度安排等領域的互動,推進交通、能源、信息等主要基礎設施的對接;構築以軌道交通為主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加快實現互聯互通,促進要素流動,為產業發展賦能。三是著眼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面提高產業融合發展質量。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西部產業發展中的優勢,規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實現由「成渝製造」向「成渝創造」轉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
強化公共政策供給,提升產業協同發展水平。一是發揮好財稅政策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功能。加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對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考慮到成渝地區間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和要素稟賦差異,根據各自產業定位,設立專業化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對落戶共建園區重點區域內、有利於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的企業予以扶持。稅收方面,推進涉稅數據共享,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制度交易成本。二是依託川渝金融資源優勢,拓展金融服務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持作用。鼓勵兩地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權和資本市場試點,打通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的通道,拓寬成渝地區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和擔保體系,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爭取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銀團、國際金融機構等資金支持,確保成渝地區私企與國企平等享受金融資源,為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項目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推進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加快發展直接融資,加強與各類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對於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發區內的企業產品,政府采購時給予優先支持。
優化市場配置功能,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一是打破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壁壘。實現成渝地區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於實踐競爭優先理念,尊重市場作用。必須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形成分工有序的區域良性發展機制。二是實施產業空間分區規劃指引。統籌規劃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優勢傳統產業園區等多層次、全方位的產業空間載體,促進產業集聚化、高端化發展。以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等為依託,促進在自貿區建設、口岸、物流等領域加強合作,推動國家級新區協同開放,以重點區域開放提升成渝地區資源要素利用水平。三是發揮交通物流設施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作用。聯動海關、鐵路等相關部門,促進貨源組織、口岸服務、一體通關、硬體設施共享的合作,縮短「雙核」間時空距離;共同拓展四川、重慶經廣西、雲南至東盟的國際道路跨境運輸線路,降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的交易成本。
完善利益協調機制,確保雙城共享發展紅利。一是建立政府內部協作機制,破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流動壁壘。重構兩地產業價值鏈,避免產業過度同構、重復投資,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利益協調機制力度,削弱各種壁壘,加速產業資源的區域流動,提高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二是建立區域外部聯動機制。以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為目的,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動,由點到面向外擴散發展,產業間彼此取長補短,避免出現同質現象,進一步深化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更好地實現成渝地區產業間協同發展。三是強化區域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硬約束。產業融合的實現以相應工業園區為載體,要加強雙城經濟、產業園區等合作發展平台建設。要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利益協調,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❸ 成渝兩地如何協調發展、規劃及管理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區域協調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成渝兩地理應聯起手來共同應對挑戰,克服傳統體制與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合力攻關,促成川渝經濟一體化,提升成渝經濟帶的活力。成渝兩地的經濟互補性很強,可望形成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後的又一個經濟帶,與長江下游的上海經濟圈首尾相照,縱橫四川盆地和三峽庫區,立足中國西部,輻射整個東南亞,與輻射東亞的上海經濟圈,輻射南洋的廣州、深圳、香港經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與京津唐經濟區(輻射東北亞)南北呼應,使中國經濟形成三個坡度和階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部經濟崛起地區,西部經濟開發地區,進而使中國轉變成為國強民富、安居樂業的經濟大國。由此目標看,展望在成渝經濟合作上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不同規劃與期待,指出成渝兩地在促進合作方面應當優先考量的對策,也是極有價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四川和重慶同處於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南貴昆特色經濟區的結合部,又是長江經濟帶的腹心地區,推進川渝經濟合作聯動,不僅將有力促進兩地的共同發展,也必將在全國的區域戰略布局和整個西部大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川渝兩地同處西部,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互補性很強。重慶在發展機械製造業、商貿流通方面的經驗以及經營和管理城市的經驗較為豐富。四川作為資源和人口大省,在旅遊開發、電子信息、飲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領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四川、重慶兩地許多經濟指標雖然在西部地區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甚至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何加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發展,如何徹底解決三峽庫區移民及移民安置後的產業空虛,如何創造性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也是中央對兩地共同的期待。
被稱為「世界級難題」的三峽工程百萬移民,是重慶的「立市之本」。搞好百萬移民是黨中央交給重慶市的一大政治任務,重慶移民佔三峽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僅關系三峽工程建設的成敗,關繫到重慶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關繫到黨中央提出的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甚至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聲譽和重慶市的形象。國家在三峽庫區實行開發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區建設成繁榮的新興經濟帶,以便使移民過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從而徹底改變沿江地區長期落後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慶市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到2009年三峽工程建成時,重慶庫區規劃遷建安置人口總數達107萬人。九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把握,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之舉,是應對國內外經濟新挑戰、謀劃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英明決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國家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在重慶直轄前兩地是同一行政級別,擁有一樣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構建區域發展的框架,即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劃定「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等,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逐步確立。為了解決東部與其他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帶動中西部與東部共同發展,而非過去計劃經濟中所實行的「拆東牆補西牆」。成渝經濟圈屬於中國西部開發大板塊之中。規劃明確指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
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發展列入區域規劃試點,升格為國家戰略,而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成渝經濟圈落選了。權威專家分析認為,長三角(以浦東為龍頭)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都涉及三個省市,行政壁壘已經極大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另外,作為世界第6城市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經初步成型,區域合作「條件最好」;而京津冀區域協調迫在眉睫,區域規劃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十一五」規劃綱要還就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發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指出「國家今後考慮的區域規劃重點是跨省之間的經濟合作。歷史上成渝地區本就是一個經濟共同體,產業聯系比較緊密,可重慶被列為直轄市後,行政壁壘反而阻礙了成渝之間的經濟合作。」長期的行政割裂已經讓成渝這兩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遠,而這正是中央通過「十一五」規劃希望改變的局面,地方政府與民間的主動走近和諧發展,是中央政府極為關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競爭大於合作,行政壁壘制約一體化
1、與國際都市接軌,成都市重點提升服務業和信息化水平
根據《成都市服務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到2010年,成都市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0%;會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基本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服務業發展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運行環境。成都市政府已經提出了「5年時間建設西部第一城,即綜合實力第一城,人居環境第一城,創業環境第一城」的具體奮斗目標,營銷城市的口號「成都——來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於是向重慶提出了挑戰書。《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實施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戰略的要求,大力實施「一四六」工程,通過加快制度創新、加快人才體系建設等措施,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信息應用服務,到2010年,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
2、與三峽建設同步,重慶市致力於工業化和城鎮化,打造長江上游經濟中心
重慶市仍然處在「爬坡上坎、負重前進」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時期是重慶進一步「打基礎、建平台、增後勁」的關鍵時期,是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的重要關口時期。力爭實現我市「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一是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總體框架;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構築新型工業基地,進一步打造「中國汽車名城」,建設「摩托車之都」等。依託園區構建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北部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和區縣特色工業園區,實現「再造兩個重慶工業」的目標。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促進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等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全面完成三峽工程移民遷建任務,確保庫區長治久安,適應高峽平湖新三峽的變化,拓展休閑度假等旅遊新品。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重慶市委、市政府對主城區、渝西地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這四大片區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定位:主城區——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核心輻射區」、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行示範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渝西地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密集帶」、「大中小城鎮連綿群」和「現代農業展示區」;三峽庫區——建設成為「高效生態農業走廊」、「新型資源加工業基地」和「國際黃金旅遊帶」;渝東南民族地區——建設成為「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經濟高地」。
3、消除地區封鎖,打破市場壁壘,建立統一市場
重慶社科院區域研究所曾對重慶轄區內40個區縣的450家企業和150家非企業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目前各地區的地方保護程度分別與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樂觀。數據表明,認為地方保護與20年前相比減輕了很多的佔45.35%,略有減輕的佔24.42%,而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16.28%。與10年前相比,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9.3%,認為變化很小和略有減輕的佔54.65%。地方保護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產品銷售數量、價格限制和地方補貼、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其他非正式的無形限制(法規、會計、實行采購、工程招投標以及司法部門的袒護行為等)四個方面。調查表明以上四個方面的比重分別為21.75%,19.68%,27.83%,30.74%。值得關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無形限制和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這兩個方面的比重達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慶市工商局與成都市工商局簽署了一份互拆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壁壘協議。兩地工商管理部門跨區域實行全方位合作,這在西南地區尚屬首次。協議將加強兩地名優企業的保護協作,建立緊密聯系的兩地打假維權網,並積極鼓勵兩地市場實行強強聯合,支持兩地市場聯合對外拓展。協議中稱,將建立兩地商標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對兩地著名商標實施與本地著名商標同等力度的重點保護。兩地還將以企業登記、管理信息資源為基礎,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開發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平台,促進兩地「經濟戶口」的融通。實行企業黑名單警示通報制度,對有不良警示記錄的企業進行兩地聯動公示,對列入市場禁入名單的禁止在兩地開展經營活動。
成渝兩地旅遊局正式簽訂了「構建長江上游(成渝)旅遊圈合作協議書」。雙方就構築統一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無障礙旅遊區等方面達成共識。
盡管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門,不規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現象隨處可見;衙門作風仍然相當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層辦事難,蓋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檢查驗收;一些行政性壟斷、行業性壟斷仍然沒有完全打破,地方保護引起的沖突行為時有發生,市場壁壘頑固地存在;政企分開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條塊分割極大地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煙草、酒類、化肥、電力和農產品等五類產品「榮登」地方保護最為嚴重的產品之列,由於地方保護限制產品准入導致六大行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煙草加工業、農業、飲料製造業、房地產、電力煤氣水、服裝業。這些現象在成渝兩地更普遍地存在著,需要引起兩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據與地方保護製造的封閉圈,成渝經濟圈就永遠只是一個夢想。
三、策略性建議
1、循國際慣例,建立自由流動的人間天堂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茵教授在重慶·西部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善意地提醒:要實現跳躍式發展,首先必須遵循國際慣例,用相對較少的時間,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兩地的管理部門應致力於有效地消除經濟聯系障礙,完善一體化的市場經濟秩序,優化發展環境,特別注意任何限制市場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建設,遵循國際上經濟一體化的諸多制度創新,自覺去協調合作競爭中的各方利益關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調查顯示有33.58%的企業認為勞動力市場干預影響到了企業到外地設廠和設立銷售機構。這方面的干預著重反應在當地政府要求企業招工本地戶口優先;在企業聘用外地戶口從業人員時,當地政府需要額外的資格證明;由於政府相應職能不完善導致企業難以為外地職員提供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為外地職員辦理暫住證收取較高費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續較本地復雜;外地職員在當地入學費用高;外地職員到當地落戶,解決戶口較難等。
2006年初,重慶市政府終於確認以「人人重慶」圖案為形象標志,並申請了商標注冊。該標志體現以人為元素,展現重慶以人為本,人人都是重慶形象的對外傳播理念。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曾經是中國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聯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類非人性化阻礙機制,讓經濟自由流動起來,未來有望把成渝經濟區建成中國第一大人間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應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勵發展特色經濟和休閑服務產業
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東部沿海經濟區相比,成渝經濟區三大優勢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遊資源,三是休閑服務業。因此,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首先要將能源開發、生態旅遊、休閑產業作為重點來開發。
以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為依託,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建設政策優惠,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具體來說,首先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工業。二是走礦電聯產綜合開發的道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開發綠色農產品資源,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和林漿紙產業鏈等特色產業鏈。四是利用三峽成庫的新機遇,發掘利用高峽平湖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國際旅遊業。五是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六是充分發揮成渝兩地美食、美女、美景優勢,發揚傳統休閑生活節奏對國內外亞健康人群的極大吸引力,推動川渝飲食連鎖企業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設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飲美食休閑旅遊基地。
成渝經濟合作的成功,有助於西南經貿大動脈的打通,會大大加快整個南中國經濟的血液循環,促進大西南經濟圈的形成,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更不容再錯過!
http://r3311.blog.163.com/blog/static/70396432006102411518720/
❹ 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怎樣的意義
培育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利於引領中國西部地區發展,拓展全國經濟增長新空間;有利於發揮溝通西南西北、連接國內國外的獨特區位優勢,推動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契合互動;有利於探索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模式,引導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三峽人壽董事長黎已銘指出,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成渝兩地黨政、企事業單位互動頻繁,錦泰保險、三峽人壽等兩地的保險法人機構加強戰略合作、共同發展十分有必要。通過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大局、促進合規、促進發展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有助於擴大兩地保險法人機構的社會影響,塑造良好企業形象,形成規模聚集效應,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為兩地保險法人機構更好地參與和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