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經濟如何
台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以台灣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台灣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至今,台灣的多方面經濟還正在持續增長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間為6.1%,2008年至2015年間為2.8% 。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5%。傳統人力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電子產業替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部件都是在台灣所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是將市場與人才的重心轉移至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其中以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為主要投資國家。
在2008年,隨著台灣二次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政策上緩和兩岸關系並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關系,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增加了約25%,而對美日的出口總額則減少了約18%,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佔了台灣貿易出口總額的40%,在2013年時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在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兌轉換上,不再透過美元做為中間貨幣,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貸總額達2.7兆台幣,是高風險貸款,這顯示台灣經貿已相當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和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SEACEN)的成員,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觀察員。台灣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貿易夥伴分別為大陸、日本、美國、歐盟和香港。台灣的外匯儲備目前為止是世界第五。
201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
台灣正積極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台灣已生效的是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國的FTA,台灣優先推動和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聯盟的FTA。
而且根據台灣現行的基本工資制度依據《勞動基準法》及《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現行基本工資為月薪新台幣23100元也就是大概人民幣五千元,時薪新台幣150元也就是大概三十塊錢人民幣。
總的來說發展的還是不錯的,畢竟搞起了那麼多東西,只是最近幾年進步不大而已。
B. 台灣為什麼發達
台灣的經濟發展,首先得益於國民黨逃台時從大陸掠奪走的大量黃金和外匯,各批次合計近三百萬兩黃金和五億美元現匯,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一筆錢,新中國建國在五十年代初完成初步工業化也不過動用了三億美元貸款而已,這筆錢穩定了台灣社會和金融體系,也就是李敖等人說的以一國肥一省。緊接著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大量美軍進駐台灣島,造成了台灣到賣春業的高度發達,七十年代初高峰期台灣島內有超過半分之一的女性涉及賣春業,號稱犧牲一代少女換取經濟起步,賣春業為台灣島的經濟起飛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來源。第三,美國政府了為了向中蘇進行宣傳戰,開啟了櫥窗計劃,向台灣等幾個周邊經濟體提供了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直到今天,台灣島的經濟模式仍然在美國當年的技術轉移范圍內,並沒有超出范圍。最後,台灣島和大陸之間的經濟比較在94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後一路下滑,直到今天,台灣的經濟結構仍然停滯在94年的狀態,基本沒有發展,維持經濟水平已經完全依靠大陸的輸血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