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農業經濟特區有哪些

中國農業經濟特區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02-01 06:33:52

㈠ 中國有幾個經濟區分別是什麼

中國十大經濟區所指:東北綜合經濟區、北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部沿海綜合經濟區、東南沿海綜合經濟區、黃河上中游綜合經濟區、長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珠江上中游綜合經濟區、內蒙古綜合經濟區、新疆綜合經濟區、青藏高原綜合經濟區。

針對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劃分經濟區方案存在的一些明顯缺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提出,在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的情況下。

有必要在「三大地帶」劃分方案的基礎上,重新考慮劃分中國的經濟區,即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經濟區域。

(1)中國農業經濟特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東北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帶分為4個經濟區:

1.東北經濟區: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重點是建設成為全國重型裝備和設備製造業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製造業基地的地位。

農業以玉米、大豆和甜菜為主,建設成為全國性的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2.北部沿海經濟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4省市。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密集以及信息中心的優勢地位,建設成為全國最有實力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以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鎮群為依託,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盡快形成中國又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城鎮群。

3.東部沿海經濟區,或長江下游綜合經濟區: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三省市。

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多功能的製造業中心,特別是輕工業裝備產品製造中心,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中心。

4.東南沿海經濟區:包括廣東、福建、海南3省。

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地,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基地,以及全國最大最重要的高檔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生產基地,具有全國意義的高新技術產品製造中心。

二、中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黃河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寧夏、山西與河南5省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工業基地。

以西安、蘭州為核心進一步聚集生產要素,建成中西部裝備製造業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發展區。

2.長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市。建設以水稻和棉花為主的農業地區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及建立在農產品基礎上的深加工工業。

建設以鋼鐵和有色冶金為主的原材料基地,以及全國第三大汽車工業基地(武漢)以及其它交通設備工業基地(重慶的摩托車製造)。

3.珠江上中游經濟區:包括雲南、貴州和廣西3省區。建設成為中草葯和生物製品研發與生產基地,以桂林山水、昆明春城風光、貴州黃果樹瀑布以及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內容的沿珠江旅遊風景帶。

三、遠西部地帶分為3個經濟區:

1.內蒙古經濟區:包括內蒙古1省區。充分發揮煤炭、天然氣和水能等能源資源的優勢,強化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力度,盡快成為全國新的能源生產基地;

積極發展高載能原材料工業;保護和利用好天然草場資源,減少牧民數量,實行集約化的家庭庄園式開發利用,積極發展沙產業,建設若干沙產業基地。

2.新疆經濟區:包括新疆1省區。建設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洲農業,建設具有優勢的瓜果、棉花和西紅柿種植業生產基地;

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如葡萄酒釀造業、果品加工業和紡織業;加強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建設全國石油生產最大的接續地;建立沙產業基地。

3.青藏高原經濟區: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區。主要任務是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保護。選擇優勢資源(如天然氣、鹽湖資源、有色金屬開采等)開發,並採取保護式的開發方式,避免小規模、分散式的資源開發模式。

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圍欄畜牧業,以及特色民族風情旅遊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十大經濟區



㈡ 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是什麼,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主要是根據地理位置、經濟建設條件和現實的經濟技術水平,所存在的地區差異等,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可以充分發揮各經濟地帶帶優勢,進行科學地域分工,實現各部門、各地區、各層次的生產布局的有機聯系,求得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使各地明確各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經濟技術特點,便於國家對各地經濟規劃進行分類指導;可以推動橫向經濟聯系,促進地區分工合作、聯系,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各地共同繁榮。 東部沿海地帶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本帶地處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陸,地表平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歷史開發較早,技術條件較好,宜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帶。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加快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的建設。限制耗能高、用料多、運量大、「三廢」污染嚴重的產業和產品的發展,逐步把一般產品轉移到能源、原材料資源充裕的地區生產。使這一地帶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基地,培養和向全國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向全國傳送新技術、提供咨詢和信息的基地。促進和幫助中部和西部地帶的發展。 中部地帶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本帶地處我國內陸腹地,位於東部沿海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帶之間。因此,本帶最大的特點是過渡型的經濟帶。從總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帶基礎好,但不如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資源比較豐富,煤、石油、銅、鋁、鉛、鋅、鎢、銻等多種礦產的探明儲量佔全國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很多工業部門,特別是原材料生產在全國佔有突出地位。經濟基礎比較雄厚,交通運輸比較發達,科技力量比較強,歷史開發比較早,傳遞信息比較快。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建設,發揮全國性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作用,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和地區,積極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農業,促進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穩定增長。大力發展同東部、西部地帶的橫向經濟聯系。有計劃地接收從東部地帶轉移過來的消耗能源、原材料多的產業和產品,積極扶持地方采礦業發展,加強自西向東的運輸通道建設,使之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布局由東向西逐步轉移的重要紐帶。 西部地帶西部地帶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雲南、貴州、西藏9個省、自治區。本帶地處我國的西部,深入內陸,地勢較高,地域遼闊,人口較少。從總的方面看,自然資源最豐富,而經濟基礎、科技力量、交通運輸等條件都不如東部和中部地帶。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林牧業,穩定糧食生產,加強草原、牧區建設,種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交通運輸,對現有鐵路干線的電氣化改造,建設與中部、東部沿海地帶聯系的鐵路干線,大力抓好公路建設,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發展地方民用航空事業。加強地質普查和勘探工作,有步驟有重點的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加工工業。在經濟技術基礎比較好的城市和地區,積極對現有進行改造,提高技術水平。大力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加強與東部、中部地帶的合作與聯合,加強西部地帶內部各地區之間的橫向交流。加快陸地邊境口岸建設,積極發展邊境與對外貿易。國家對西部地帶繼續實行「六五」計劃時的各項政策,做好各項基礎設施,為今後大規模經濟建設作好前期的准備工作。 編輯本段研究結論第一由經濟波動曲線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各個地帶之間的波動呈現出極大的相似性,波峰、波谷、上升或下降的區間所對應的時間段幾乎一致。這主要是因為:(1)中國經濟並沒有如預想的那樣在不同的地帶間依據資源優勢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所以當沖擊來臨時,各地帶對沖經濟地帶擊的反應沒有大的差別。這一結果是與中國宏觀產業布局的初衷相違背的。中國在產業布局的伊始,就是希望通過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構築與各地帶相適應的產業結構,以實現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由於國有經濟占據優勢以及對經濟的較多干預,中國的產業結構並沒有體現產業政策的初衷,產業重構化嚴重,這使得中國總體經濟波動與各地帶波動間並沒有因為產業結構的差異而對沖擊表現出不同的波動特性。(2)部門的干預對我國大震幅經濟波動的產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中國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完善,以及宏觀調控經驗的增多,的調控將會逐漸變成熨平而不是引致經濟波動。 第二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東部地帶次之,西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很小,達到了可以忽略的地步。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東、中部地帶「熱」「冷」差異很大,對宏觀調控的承受能力及反應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盡管中國針對不同的地區實施了差別性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承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中部地帶對宏觀政策的反應要明顯大於東部地帶。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的影響遠比對東部大得多。東部的市場融資渠道多,在緊縮情況下融資的調整能力較強。中部基本依賴國家資金,一遇緊縮便易發生資金斷檔、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當宏觀緊縮剛使東部經濟從過熱狀態冷卻下來的時候,中部經濟卻已從正常增長陷入停滯衰退;而調控措施一放鬆,又會出現東部經濟再度趨熱及通貨膨脹進一步蔓延。宏觀調控緊不得,松不得,可調整的空間很小。宏觀緊縮常常未達到預期效果便中途放鬆,有時不是出於兼顧經濟適度增長的考慮,而是迫於中部經營危機的壓力。宏觀調控在這種情況下放棄緊縮,不是「軟著陸」過程中「緊」「松」搭配的主動調整,而是地區貧富差異及「熱」「冷」差異壓力下的被迫應急措施。因此,盡管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第三西部地帶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且第一產業所佔的比例很大。1978-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按照地帶來劃分,平均來說西部佔18%,中部佔27%,東部佔54.9%,西部地帶所佔的份額大大小於中東部地帶;在產業結構方面,西部地帶的第一產業比例比東部地帶高8.5%,比中部地帶高1.27%,而相對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來說,第一產業對經濟的沖擊更缺乏敏感性。這是中國西部地帶經濟波動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可以忽略的重要原因。 編輯本段政策建議首先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還要不斷地深化。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消除影響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體制性障礙。一方面,要繼續深化國有改革並使民營健康發展,使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所進行的宏觀調控具有較好的微觀基礎。另一方面,要不斷推進自身改革,推進職能轉變。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防止盲目攀比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同時,通過深化改革,使宏觀調控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在什麼情況下轉化宏觀調控方向,在什麼情況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在什麼情況下採取什麼相應的調控措施,以及在規范市場准入和強化市場監督等方面,都應該建立和健全明確的政策法規,同時增加宏觀調控的透明度,使社會各方面都能有一個正確的預期,從而產生較好的調控效果。 其次抓住目前經濟回升的有利時機,加速經濟結構形成機制的轉變,通過市場機制培育、建立體現地帶優勢的產業結構。可以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與其他各項政策更好地配套結合,使能夠帶動社會尤其是民間,以保持經濟的平穩回升。加速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包括:一方面要加強法制、稅務、工商管理、交通、通訊設施的建設,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健全中小的融資擔保機制,積極拓寬中小的融資渠道,改善中小發展的外部環境,大力支持中小的發展。 最後實行「差別性」宏觀調控政策,對不同的地帶要根據其波動特性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同時要確保政策措施有效地實施。中部地帶盡管在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例不大,但其波動卻是中國經濟波動的主要影響力量。要實現我國經濟波動在高位的平滑化,除了要加強中西部地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要對西、中、東三大地帶採取不同的宏觀調控措施和政策實施力度。比如說,由於東部地帶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融資手段較為齊全,所以對東部地帶要以經濟的穩定發展為主,盡量減小的宏觀調控力度;而中西部地帶則由於在各方面相對落後,所以有必要加大調控力度,同時確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

㈢ 中國經濟概況有哪些

對外開放

開放格局中國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的廈門,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又陸續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1990年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又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樣,中國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

經濟特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國相繼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1979年7月至1981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後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4市劃出部分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決議指出: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3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特區鼓勵國外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投資設廠或者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事業,並依法保護其資產、應得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此後,1981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作出了關於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是:

(1)特區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吸引和利用外資。特區經濟是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綜合體。

(2)特區內的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價格完全放開,特區產品主要供出口。

(3)特區對外商投資在稅收、貨物進出口、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4)經濟特區內實行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如企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廠長、總經理負責制,職工一律實行合同制,工資實行浮動制,企業有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自行招聘、解僱職工等。根據國務院特區辦公室的材料,199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的工農業總產值達282.5億元,約為建區前1979年的26倍;加上起步晚的海南經濟特區,5個特區共有「三資」企業4000多家,簽訂外商投資項目約9000項,實際利用外資53億多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近30%。與此同時,特區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已佔特區總產值的60%以上。5個特區作為中國新興的出口基地,1990年出口總額達46億多美元,占當年全國出口額的近10%。

據海關統計,1991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的進出口貿易額達196.7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比上年增長25.6%。在5個經濟特區中,深圳居首位,進出口貿易額為114.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總額的58.3%。其次是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隨著吸收外資的增加,三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在5個經濟特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1991年,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為93.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4%,比上年增長34.8%,出口額50.4美元,增長35.7%。在三資企業中,中外合資企業為主體,進出口貿易額達54.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額的27.6%。

在不斷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中,特區進出口貿易中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逐年增加。1991年的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達85.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9.2%,比上年增加23.8%,初級產品10.4億美元,佔10.8%,比上年減少8%。

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43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7%。其中,出口額124億美元,增長24.2%,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4.6%,其增幅超過全國出口增幅6個百發點。進口額119億美元,增長16.6%。5個特區進出口貿易額全面增長,廈門特區為35.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增長46.9%,在5個特區中增幅最大;其次是深圳、汕頭、珠海、海南。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16.5億美元,佔全國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6.6%,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9%。其中,出口額52.7億美元,進口額63.8億美元。三資企業中,中外合作企業增長最快,進出口貿易額為15.5億美元,增長43.2%。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仍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35.4億美元,佔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8.7%,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5.7%。其中,進料加工98.7億美元,增長22.9%;來料加工36.6億美元,增長了1.1%;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13.1億美元,增長了15.1%。一般貿易額91.9億美元,增長28.1%。特區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居首位,輕紡產品次之。進口大宗商品有機電設備零部件、紡織原料、成品油、鋼材、塑料。

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在3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出口額169.6億美元,增長29.3%,佔全國總出口額的14%;進口額164.4億美元,增長7.6%,佔全國總進口額的14.2%。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69.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76.5億美元,進口額93.2億美元,其在全國三資企業的進出口比重繼續下降。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出口額7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9%,其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工貿易進口額76.5億美元,增長20.9%。機電產品在特區進出口貿易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達63.7億美元。工業製品的進出口分別佔86.5%和88.1%保稅區建立保稅區是中國政府為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外資採取的又一重大措施。中國的保稅區是一個設有隔離設施的小區域,是一種類似國外自由港兼自由貿易區功能的特殊區域,是兼有出口加工和對外貿易綜合功能、實行特殊關稅政策和特殊管理手段的海關監管區。

自1990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准建立了15個保稅區,它們是:(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位於長江口南緣,面積5.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開放度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二)天津港保稅區,位於天津港陸域,面積5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保稅區。(三)大連保稅區,位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面積1.25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四)深圳沙頭角保稅區,位於深圳市沙頭角,面積0.2平方公里。(五)深圳福田保稅區,位於深圳中南部與香港連接的皇崗口岸處,面積1.35平方公里。(六)廣州保稅區,位於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北部,面積1.4平方公里。(七)張家港保稅區,位於長江下游張家港區東側,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2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內河港保稅區。(八)海口保稅區,位於海口市金盤加工區內,面積1.93平方公里。(九)青島保稅區,位於青島附近的膠州灣西岸,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十)寧波保稅區,位於寧波市北侖港北部,面積2.3平方公里。(十一)福州保稅區,位於福州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面積1.8平方公里。(十二)廈門象嶼保稅區,位於廈門經濟特區內,起步面積0.6平方公里。(十三)汕頭保稅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內,面積2.3平方公里。(十四)珠海保稅區,位於珠海洪灣工業區內,面積3平方公里。(十五)深圳鹽田港保稅區,位於深圳大鵬灣,面積0.85平方公里。

開放城市中國現代經濟開始發展並逐漸繁榮於東部的沿海地區。因為這一地區對外港口眾多、農產品資源雄厚,農業集約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較高,一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基地早在本世紀初葉即已成型,隨之基礎設施、交通建設、市場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條件優於內陸省份。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一地區的城市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年1月,交通部駐港機構招商局率先根據中央的精神,於同香港一水之隔的廣東深圳市蛇口公社,劃出一塊土地創辦工業區。同年3月,廣東省向中央提出了積極發揮廣東的優越條件,擴大對外經濟合作活動,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發展的建議。同年7月,中央批准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靈活措施,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5月,中央在總結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的基礎上,明確建立汕頭、廈門2個經濟特區。

從此,中國沿海地區的開放格局進入了新的階段。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城市。爾後,又於1985年開放長江、珠江兩個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為經濟開放區。在此期間內,國務院還先後批准一些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如:將上海市的閔行、虹橋新區劃為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在營口、溫州、威海等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了江蘇的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目的是為了發揮這些城市的優勢,藉助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用較短的時間,在小范圍內率先創造吸收外商投資的環境條件,提高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對外開放的功能,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年3月,國務院批准營口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某些許可權和政策。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威海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從此,自東北門戶的大連到廣東西部的湛江,由16座開放城市組成的扇形構築了中國沿海黃金地帶的開放陣勢,對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步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部大開發在中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歷史存在和過分擴大,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為了加快西部的經濟發展步伐,促進中國全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2000年1月,國務院組成了以朱鎔基總理任組長、溫家寶副總理任副組長、國務院和中直19個相關部委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

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國家有能力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正在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可以用更多的財力直接支持西部開發。現在中國已基本解決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糧食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過於求,這是在生態脆弱地區,有計劃、分步驟退耕還林(草),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好時機。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的加快,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將像東部沿海地區一樣更加開放。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等方面工作將是西部開發過程中繼續解決的重要問題。

經濟常識「經濟」一詞來歷「經濟」一詞最初在《周易》一書中出現。「經」解釋為「徑」,即指阡陌(縱橫的田地)。「濟」字從水旁,解釋為「渡」,即指渡水。「經濟」兩字的連用,最早見於隋代王通的《中說》(又名《文中子》)「禮樂」篇里的「經濟之道」,原意是指經邦濟世或經國濟民,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古時有副對聯:「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是誇獎司馬遷的文章寫得好,贊賞諸葛亮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以此可見古人所講的「經濟」一詞,意在治國平天下。這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財政經濟完全是兩回事。那麼,古時人們對衣食住行、國家財國政等方面的內容,是用什麼詞來表達呢?最初是用「食貨」來表示。《漢書?食貨志》對食貨作了解釋:「食」指農業生產;「貨」指農家副業布帛的生產以及貨幣。此外,還出現了理財、富民、貨殖等詞。

世紀下半葉開始,一些日本學者在譯英語Economy時,借用了古漢語「經濟」一詞,從而使它的含義發生根本變化,變成了專指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用詞。

辛亥革命後,在孫中山先生的建議下,逐漸統一沿用日本學者的譯法,從而使「經濟」一詞以新詞的面貌在中國流傳至今。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業經濟特區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代才女為什麼出現愛情 瀏覽:797
如何抓好好經濟工作 瀏覽:386
怎麼樣步入婚姻 瀏覽:321
哪個城市幸福指數排名 瀏覽:247
讀了小麻雀的故事有什麼感受 瀏覽:407
什麼才是圓滿健康 瀏覽:410
幸福熊茶吧機質量如何 瀏覽:699
父母的婚姻關系怎麼解決 瀏覽:102
幸福之約怎麼寫 瀏覽:802
古代愛情電視劇都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98
講故事時如何講的抑揚頓挫 瀏覽:498
婚姻有點甜橙光幣可以買什麼 瀏覽:46
外交部的健康包都有什麼 瀏覽:279
古怪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69
怎麼才能在婚姻期內立案 瀏覽:856
南京哪裡的酒吧美女最多 瀏覽:130
保定高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怎麼樣 瀏覽:875
大女兒和兒子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325
什麼美女軟體免費 瀏覽:558
愛情公寓的男人哪個最帥 瀏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