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聯建國後的3次重要的改革名稱,時間,內容和結果
蘇聯歷史上共進行過三次改革。
1)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是軍事共產主義制度,其糧食徵收制拿光了農民的糧食,引起廣大農民的嚴重不滿,內戰後期農民暴動遍及全國,1921年初蘇維埃政權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於是出現了列寧領導的第一次改革,實行了以糧食稅為起點的新經濟政策,從而解決了同廣大農民的沖突和矛盾,找到通過合作社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途徑,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進了市場機制。這次改革是蘇聯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工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2) 斯大林全面執政後實際上返回到被列寧否定了的軍事共產主義體制,實行剝奪農民的強制集體化、以軍事工業為重點的片面重工業化,同時對國內廣大黨政軍民實行殘酷的大規模鎮壓。斯大林去世後,實行改革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於是出現了由赫魯曉夫領導的第二次改革。赫魯曉夫從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入手,揭開斯大林問題的蓋子,開始為遭受無辜鎮壓的人士平反昭雪,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農業的領導。然而他的改革沒有觸及政治體制這一根本問題,卻侵犯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終於在一場宮廷政變中被趕下台。
3)第三次改革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這次改革試圖恢復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模式,從社會主義目標和體制上改造蘇聯,使社會主義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這時最佳的改革時機已經不再,積重難返,長期形成的在冊權貴集團製造重重阻力,而最重要的是沒有能夠團結全國上下,採取恰當的措施推進改革,從而導致改革夭折,蘇共喪權,聯盟解體,這是始料不及的。
2. 二戰後蘇聯的經濟改革知識點
對於大部分的20個世紀,蘇聯相抗衡美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實力。盡管蘇聯的中央命令經濟與西方國家的市場自由主義截然相反,但蘇聯人在本世紀中葉發表的快速經濟發展使該體系成為可行的經濟替代方案。1個
但是在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並進行了各種改革以恢復停滯的經濟之後,蘇聯最終垮台了,它承諾可以替代西方資本主義。在集中的經濟計劃幫助刺激其本世紀中葉的增長的地方,蘇聯為分散經濟權力而進行的零星改革最終破壞了其經濟。
重要要點
蘇聯於1991年12月26日正式解散,當時蘇聯解散,該地區的共產主義時代政策也停止了。2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受到削弱,這是共產主義政治和經濟方向的最初推動。
但是,不久之後,這種經濟體系就無法在全球舞台上競爭。隨著公眾對戈爾巴喬夫總統的改革和格拉斯諾斯特政策的不滿,蘇聯最終失敗了。3
蘇聯指揮經濟的開端
1917年,俄國沙皇被包括布爾什維克在內的革命團體推翻,他們進行了戰斗並贏得了隨後的內戰,在前俄羅斯帝國的邊界內建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五年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成立,對治下匯集州的聯邦共產黨。1924年開始,與約瑟夫·斯大林掌權,指令性經濟特徵的極權控制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會定義蘇聯的大部分剩餘20個世紀。4
蘇聯指揮經濟通過發布指令,設定社會和經濟目標以及制定法規來協調經濟活動。蘇聯領導人決定了該州的總體社會和經濟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共產黨官員控制了該國的所有社會和經濟活動。
共產黨聲稱擁有掌握一個可以與任何西方市場經濟競爭並超越西方市場經濟的社會的知識,從而使其控制合法化。官員們管理著集中化生產和分配計劃所需的大量信息。在經濟活動的各個層次上都建立了層次結構,上級對計劃任務的規范和參數具有絕對控制權,並設定定期的績效評估和獎勵。(要了解更多信息,請參見:市場經濟和命令經濟之間有什麼區別?)
快速成長初期
最初,蘇聯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而缺乏開放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和激勵機制,引導經濟活動導致的浪費和經濟效率低下,蘇聯經濟發布了預計年均增長速度國民生產總值的5.8%(GNP)一九二八年至1940年,5.7% 1950年至1960年,以及5.2%(從1960年至1970年)。(在1940年至1950年之間下降到2.2%。)1
令人印象深刻的業績主要是由於以下事實:作為一個不發達的經濟體,蘇聯可以採用西方技術,同時強行調動資源來實施和利用這種技術。蘇聯以犧牲個人消費為代價,高度關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這使蘇聯進入了快速現代化的時期。但是,一旦該國開始追趕西方,它借用新技術的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產力影響就會很快消失。
增長放緩與改革的開始
蘇聯經濟開始擺脫模仿的發展模式時,變得越來越復雜。在1970年至1975年之間,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放緩至年均3.7%的速度,而在1975年至1980年之間,增速進一步降至2.6%,對蘇維埃領導人而言,指令經濟的停滯變得顯而易見。1個
自1950年代以來,蘇聯人就意識到諸如指揮經濟效率低下之類的長期問題,以及如何採用發達經濟體的知識和技術可能以犧牲創新型國內經濟為代價。像尼吉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在1950年代後期實施的「Sovnarkhoz」改革那樣的零星改革,試圖開始將經濟控制權下放,使「第二經濟體」能夠應對日益復雜的經濟事務。5
然而,這些改革撕毀了指令經濟體制的根源,赫魯曉夫在1960年代初被迫「重新改革」,恢復集中控制和協調。但是隨著經濟增長的下降和效率低下的日益明顯,在1970年代初期重新進行了部分改革,以允許更多的分散的市場互動。蘇聯領導層的困境是在一個以集中控制為核心基礎的社會中建立一個更加自由的市場體系。
《改革與崩潰》
這些早期的改革未能使日益停滯的蘇聯經濟恢復活力,到1980年代初期生產率增長降至零以下。6 持續的糟糕經濟表現導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下的一系列更為激進的改革。戈爾巴喬夫(Gorbachev)試圖維持社會主義理想和對主要社會目標的中央控制時,旨在分散經濟活動並向對外貿易開放經濟。
這種被稱為「改革」的重組鼓勵了個人的私人激勵,創造了更大的開放性。Perestroika直接反對命令經濟的先前等級性質。3 但是,獲得更多信息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對蘇聯控制權的批評,這不僅是對經濟的批評,還包括對社會生活的批評。當蘇聯領導人放鬆控制以挽救步履蹣跚的經濟體系時,他們幫助創造了導致該國解散的條件。
雖然重組改革開始時似乎是成功的,因為蘇聯的企業利用了新的自由和新的投資機會,樂觀很快消失。嚴重的經濟收縮是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特徵,那將是蘇聯的最後幾年。2個
在日益嚴重的經濟混亂中,蘇聯領導人不再有權干預。新授權的地方領導人要求中央政府有更大的自治權,動搖了命令經濟的基礎,而更多的本地文化特徵和優先事項則優先於國家關注的問題。由於經濟和政治統一的破裂,蘇聯於1991年底瓦解,分裂成15個獨立的州。(要了解更多信息,請參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的利與弊)。
底線
蘇聯命令經濟的早期力量是其迅速調動資源並將其引導到模仿發達經濟體的生產活動中的能力。然而,通過採用現有技術而不是自行開發技術,蘇聯未能營造出導致進一步技術創新的環境類型。
在經歷了伴隨著高增長率的追趕期之後,指令經濟在1970年代開始停滯。1 在這一點上,蘇聯體系的缺陷和低效率已經變得顯而易見。各種零星的改革並沒有挽救經濟,而是破壞了經濟的核心機構。戈爾巴喬夫徹底的經濟自由化是棺材的最後釘子,局部利益很快就揭開了建立在集中控制基礎上的體制的結構。
從¥3000交易紅利開始
與持牌和受監管經紀人進行股票指數,商品,金屬和能源的外匯和差價合約交易。對於所有開設了第一個真實帳戶的客戶,XMTrading會提供3000日元的交易贈金,以測試XMTrading的產品和服務,而無需任何初始存款。了解有關如何從PC和Mac或從各種移動設備進行交易的更多信息。